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资料与文献

彝族撒尼文化的英译研究——以撒尼诗歌《阿诗玛》为例

作者:向月婷 发布时间:2023-09-28 原出处:《贵州民族研究》2018年4期 点赞+(

摘要:随着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通过英译的方式被传播到西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英译不仅需要译者能够通过目标语还原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真实面貌,还要充分考虑西方受众的理解能力和阅读习惯。彝族支系撒尼人拥有独特的撒尼文化,表现在彝族撒尼人的语言、民俗、数字、婚嫁亲情等方方面面,这些撒尼文化在彝族文学经典叙事长诗《阿诗玛》中记载与保留。
关键词:彝族撒尼文化;英译;少数民族民歌;阿诗玛
基金资助:西昌学院“两高”人才科研支持计划“彝族文化英译及其语料库建设”(项目编号:LGS201733)。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nouhei052.jpgoe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彝族撒尼语言文化的英译

在语言文化方面,彝族撒尼人重视发展形象思维,擅长使用具有浓郁特色撒尼文化的比喻手法。《阿诗玛》作为彝族撒尼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叙事长诗中突出表现了浓郁特色的彝族撒尼支系的民族风情和生活风貌,表现了彝族撒尼人在生活上、思维上以及风俗上的特点和习惯。在具体的英译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在保留原著《阿诗玛》语言修辞手法的基础上进行英译。在此处,借用比喻来具体说明彝族撒尼语言文化的特点。在叙事长诗《阿诗玛》的第三章第十四节中,对阿诗玛小时候的体态进行了形容和描述,用的诗句是“又白又胖”,真切反映出了彝族撒尼语言文化中的朴实和自然,也从侧面反映出了阿诗玛的乖巧和可爱。在具体的英译过程中,面对此类比喻,如果采用直接翻译字眼的方法难免缺少灵动和真切,因此建议从语义方面着手,采用“No......than”的句式来翻译这节内容,不仅较为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而且也能保留原文中的真切、自然比喻。除此之外,英译时也可根据具体实际,适当对内容进行删减。比如语句“脚洗得像白芽白”,在英译时可直接忽略原文喻体“白菜”,选用新喻体“鸡蛋壳(egg shell)”来对脚的白进行比喻,就此可看出,在具体英译时,译者要灵活应对,适时根据实际进行对等替换。站在西方受众的立场上,根据对诗歌形式的接受程度和能力,在具体的翻译中,可将原文部分关于身体洗得像鸡蛋一样白转述译为“tiny form so sweet",一来照顾了西方读者的诗歌接受能力,二来也展现了诗歌的二四行押韵效果。oe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阿诗玛》第四章第一节中,关于阿诗玛在三月时候的笑声描写,在书中是比喻为“知了”的叫声,这种对笑的比拟,是民族特色的具体展现。在英译时,如果也按照原文译为“知了”的笑声,西方读者不一定能够完全明白,因为在西方读者看来,小孩的笑声怎么会跟“知了”的叫声有关系呢?所以,在具体的翻译中,要照顾西方读者的文化习惯,使之能够被接受和理解。所以翻译时可将“cricket"替换“cicada”,翻译孩童的笑声,英译为as lively/merrily as a cricket。所以在具体的翻译中,翻译原文所对应的含义时,可选择借用英语表达式来完成。比如“笑声”,亦可译为crow(婴儿的欢叫) 来翻译表达原文中关于阿诗玛的三月的笑声。oe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第四章的第二节中,对阿诗玛的爬进行了描写,说阿诗玛五月大的时候便学会了爬。会爬是一个婴儿成长的象征,在原文中,对阿诗玛“爬”的描述比喻为了彝族撒尼人在生产生活中常用到的一种工具“耙齿”。如果根据原文表意进行翻译,西方读者难免会产生困惑和不解,因此,可以适当引述为“孩子爬得很快,阿诗玛父母看到这般后很是开心和高兴”,对应的英文译为(Her parents laughed to see her crawl,So nimble and so bold!)。在原著中,谈到阿诗玛七个月大的时候就可以跑了,众所周知,这很大程度是夸张表述,根本原因就在于《阿诗玛》是一部带有神话色彩的民间诗歌,因此在描述和刻画阿诗玛的时候,就采用了典型的夸张手法进行表述。如果对此进行英译,面向西方读者,他们可能会不解。所以,英译时可根据实际,略微调整,将“七月”改为“九月”。此外,为了更好地表达和展现彝族撒尼文化,该节中关于比喻阿诗玛的跑,形容为像麻团滚一样快,英译时,为了展现诗句的押韵和保留原文意思,可将“滚”译为“dart"(猛冲、飞奔)”。此外,对于诗句中含有诗节重复的句子,如“爹爹喜欢一场,妈妈喜欢一场”,在英译时,可将原意转述为阿诗玛的父母在看到阿诗玛取得进步后,很是高兴,也就是可翻译为:"To cheer her parents heart”。oe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撒尼民俗文化的英译

除了语言文化外,在彝族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中,还有部分关于撒尼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描述。比如,按照撒尼传统,婴儿在出生一个月后,需要给孩子举办一个非常隆重的取名仪式,仪式要请自己的亲朋好友和街坊邻居,然后由年长且有名望的老人来给孩子取名,这种仪式在彝族撒尼成为请“祝米客”。可以说,给孩子取名的仪式要远重于结婚仪式。在《阿诗玛》的第三章第十九节中,有关于“祝米客”的场面描写,有“九十九桌客”和“一百二十坛酒”,借此通过夸张的手法来比喻场面的热闹和宏大。在第二十一节中,对“九十九”和“一百二”进行了解释,在传统的彝族撒尼文化中,这是表示“多”的意思,并不是真的“九十九桌客”和“一百二十坛酒”,只是用来形容菜品丰富、人口众多、场面热闹而已。在具体的英译过程中,可将坐满翻译为“filled”,二十译为"score”,整句话即可译为“For ninety-nine the board waslaid,but by six score was filled"。oe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翻译第三章第十九节时,译者应当首先基于受众读者群体的立场上进行综合考虑,要兼顾原文含义的表达和西方读者的理解,以确保良好的翻译质量。因此建议译者将本诗节进行有效划分,分为二节诗来进行翻译,也就是一节分为阿诗玛父亲说的话,另一节分为阿诗玛母亲和哥哥之间的对话,按此节序进行翻译,不仅能够使得读者群众在阅读时知道为何请客,而且还能使读者知道请客的目的是什么。针对诗歌中个别字词的翻译,如“满月”,译者可将其翻译为“day”,并放在诗行的开头之处,进行重点突出和获得押韵效果。对于“要给我女请请客”这句话,译者可以将其译为“let friends be gathered here",即展现突出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如此不仅可以方便读者理解,而且也能突出展现满月客的传统习俗,从而将彝族撒尼文化蕴藏的民间民俗风格即自然和淳朴展现在读者面前。相反,若是采用“invite guests to dinner party”较为正式的话语,则在表达淳朴方面会略显突兀。再比如“要给我妹妹闹一回”,在具体英译时,可译为“let all rejoice”,"and food for guest be spread",此处的“rejoice”意为“欢乐、庆祝”,通过描写和刻画欢聚场面,表达和展现“热闹”之情,同时,也能够将读者带入其中,使得读者能够近距离地感受这种欢乐的气氛。oe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中国,盛酒用的器具叫做“酒坛”,在国外,则是“酒桶”,中西方盛酒容器名称的不同,在翻译时应适时调整。撒尼人在盛酒时用的是传统容器陶制器具,而西方则是运用小酒桶来盛酒。在诗歌中,还有一些关于撒尼人传统菜饭的表述,如“疙瘩饭”,西方则没有这样的菜饭,故而也就没有准确的英文翻译,所以译者可将其灵活译为“dishes”。在本节中,阿诗玛的爸爸向客人请教给自己的孩子取个什么名好,即原文含义该给自己家的囡囡取个什么名字时,具体在翻译过程中,可译为“pray choose my pretty baby a name”,其中,“pray”的含义是表达正式的请求,译为此可淋漓尽致地表达请长者取名的语气和感情。语句“阿诗玛就是小姑娘的名字”,在翻译中可英译为:“Let Ashima be her name”。在原著中描写到阿诗玛的名字时,将其比喻为香草,在翻译时若将其直译为“vanilla”,读者有可能会感到困惑,所以建议译者将其译为“Let the child be known”,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在最后的一节中,有一句“名字叫得响”,译者在实际英译时,可译为“The very rafters rung",翻译为阿诗玛的名字,即使站在屋顶上,也可以听得到,展现和表达名字的“响亮”,是一种夸张翻译。如“名声传四方”这句话,在翻译时可借助夸张手法,即运用夸张的翻译策略,如译为"Ashima's name was heard on every tongue",意为阿诗玛这个响亮的名字,大家都可以叫出来。如此夸张的翻译手法,可以说是较为贴切原文含义的。oe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族撒尼数字文化的英译

在叙事长诗中,还蕴藏和展现了彝族撒尼人的数字文化,在诗中集中运用了数字来展现诗意,表达意境,这也正是彝族撒尼诗句的独特文化语言风格。彝族先民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观察和认识事物,历经长久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语言风格,集中展现了彝族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彝族先民敢于突破原有语言风格进行文学叙事的精神和品质。在具体的表达中,有些数字只是一种虚数表示,是彝族撒尼人用来修辞和润色的一种现象和文化,而并非都是表达具体的数量概念。在传统的彝族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运用数词、字和句来组成重叠的诗句,一来是为了保持诗歌的节奏,二来也是想要表达出更好的韵律。在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属“三数文化”和“九数文化”了。比如《阿诗玛》中的“三块地、三家村、九山、九林、九十九坛酒”等等。在彝族撒尼文化中,数字不仅仅是表达数量的词汇,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文化语言,透过数字文化,我们可以看出彝族撒尼人在数学、哲学、信仰以及追求和民俗等方面的内涵。可以说,在很早以前,彝族先人就感受到了数字的魅力和独特,通过不断探索数字的科学运用,以及蕴藏其中的哲学思想,并把探索到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以此来给人类做出启示和指导。oe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数文化在《阿诗玛》中,“三数文化”的集中展现和表达,使得“三”成为了一个高频词汇,比如诗歌中涉及到了“三箭、三回、三调、三节、三月三、三间房”等等。“三”在此处是一种数字文化的表达,因此在具体的翻译中,不可简单地译为英文数字“three”。比如在《阿诗玛》第一章第八节中,有一句“三岁的小水牛”,这里的“三岁”并不是真的三岁,而“三”是虚数的表达,突出“小”的意思,因而在英文翻译中,应将其译为“little”,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更好地展现小水牛的可爱,而且也能较好地被西方读者所接受和理解。此外,本章中还有很多关于“三”的表达,有时候“三”也连续多次的出现,此处的“三”就不再是“小”的意思,相反的,而是“多”的意思,为满数,具体含义是多次或者多数。在具体的翻译中,译者可根据对等含义,将概念“三”翻译出来,这里的“三”则都能被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下的读者所理解和接受。oe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彝族撒尼婚俗文化的英译

在彝族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中,有许多地方提到了撒尼的婚俗亲情文化。例如,在彝族撒尼的传统生活中,婚嫁迎娶时,男方要给女方的父亲送酒,给女方的哥哥送牛。在《阿诗玛》第五章的第二十节和二十一节中,有这样的一段表述,说的是一瓶酒很快就喝完了,但是心情的伤痛却一辈子都喝不完。本句话所表达的含义就是酒很快就能喝完,而心头的悲伤确实绵绵无期。所以,在翻译时不需要重点突出量词“瓶”,而是需要将含义表达出来。在“一条牛不能使用一辈子,而妹的一辈子却成为了人家的一辈子”和“心头的伤一辈子也走不完”两句话中,翻译时要着重进行对等含义的表达,注重押韵,而不是重点翻译“一辈子”,英译为“door”和“more”则更能压脚韵,在阅读的时候,也更为上口和符合韵律,从而通过翻译将彝族婚嫁文化中父亲不愿女儿出嫁担忧的心情反映出来。oe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阿诗玛》第五章三十节,格路日明的女儿就要出嫁了,而出嫁后格路日明则怕是很伤心和难过,在海热听到格路日明怕女儿出嫁的心情后,说道:“山顶老树,不死便可一直站着,但是对于姑娘而言,长大了,就要嫁人,总不好意思一直围在父母身边,”,此外还说,“十七岁的姑娘要嫁人是好嫁,等到二十岁时,想嫁也嫁不出去了”。一番话语后,夫妇双方便把担忧的心情给放下了。在具体的翻译中,为了突出格路日明的担忧之情,译者可采用“ponder well”来翻译,表达和展现女儿要嫁的担忧之情。此后关于母亲的思想描述,写到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嫁到好人家。在翻译时,面对即将要出嫁的阿诗玛,可使用“shall”来表达,意为展现阿诗玛嫁的小伙子值得信赖。这里的“人家”,在翻译时,可选择“clan”,即家族,“嫁人家”可译为“join another clan”,即嫁到了另一个家族,从而准确传达原文含义,方便读者理解和感受。在翻译“好人家、坏人家”这句话时,译者可灵活翻译,将其译为“好人、坏人”,亦不违背原文含义的表达,即“But let her wed a trusty lad,and not a wicked man”。事实上,在翻译内心语言时,译者重点是要将情绪和内心活动进行集中展现,旨在使读者感同身受,这也是翻译此类诗句的关键和核心所在。oe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参考文献:
[1]张杏玲,张健.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彝族民歌《小河淌水》的外宣英译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116-121.
[2]张敏,毛瑾,王娅蕾.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云南彝族虎图腾文化的英译[J].英语广场,2017,(9):46-48.
[3]潘英,章罗生.比较文学视野中的彝语诗歌翻译研究——以彝语诗歌《招魂》的英译为例[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7,(5):42-48.
[4]邢楠.文化语境影响下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的困境及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17,(10):157-160.
[5]李瑞.试析中国旅游宣传资料英译中的问题及策略——以云南楚雄彝族景区介绍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61-63.
[6]刘炳龙,唐金萍.简论汉语公示语英译的规范性──以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9):19-21.
[7]王宏印,崔晓霞.论戴乃迭英译《阿诗玛》的可贵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202-206.
[8]朱元富.误解、误译与误导——文化空缺与“毕摩”翻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S1):162-167.
[9]郝会肖,任佳佳.云南少数民族诗歌典籍翻译现状及对策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79-83.
[10]贾军红.少数民族文学翻译的文化填补、过滤与想象——以彝族文学翻译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5,(11):150-153.
[11]陈昱岿.1949年以来云南彝族阿细和撒尼文化的发展及原因——从山翩和阿诗玛的不同命运谈起[J].云南社会科学,2014,(5):116-121.
[12]查文静.糯黑阿诗玛文化课堂——彝族撒尼文化传承的新平台[J].学园,2011,(5):54-58.
[13]肖青.民族村寨文化的复兴历程——以云南石林月湖村撒尼文化变迁为例[J].思想战线,2006,(6):89-94.

原载:《贵州民族研究》2018年4期;文字来源:参考网;图片来源:彝族人网。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西昌学院外国语学院。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