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资料与文献

彝族丧祭文献探析

作者:​张盈盈 发布时间:2023-05-17 原出处:​《中国民族博览》2015年10期 点赞+(
摘要:彝族丧葬文化是彝族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彝族丧葬文化的精髓体现在丧祭文献上。彝族丧祭文献种类众多,包含献水经、献饭经、献酒经、献牲经、解结经、解冤经、合灵经、指路经等。在一场完整的传统丧葬仪式上,粗略计算,需要毕摩念诵约50部丧祭经书。毕摩在念诵彝族丧祭文献时,必须念诵完整,不能偷工减料,有些还需配备相应的仪式。念诵不同经书时毕摩采用的姿势、法具、曲调不尽相同。彝族丧祭文献在用笔、用纸、排版、装帧上都有自己独有的文献学特点。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彝族丧祭文献面临着严重的传承危机。
关键词:毕摩;丧祭文献;丧祭仪式;传承危机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image.png

(凉山彝族葬礼,图片来自搜狐网-湖光)

彝族丧葬文化是彝族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彝族丧葬文化的精髓体现在丧祭文献上。彝族丧祭文献是指在彝族传统丧葬仪式上,由毕摩念诵的贯穿于多个具体丧葬仪式上的彝文宗教文献。彝族丧祭文献种类众多,包含献水经、献饭经、献酒经、献牲经、解结经、解冤经、合灵经、指路经等。在一场完整的传统丧葬仪式上,粗略计算,需要毕摩念诵约50部丧祭经书。但在彝区各地,由于丧葬习俗的不同,毕摩念诵的丧祭文献也不尽相同。如在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彝族传统丧葬仪式上,毕摩要念诵哭灵经,以引导孝子孝女们哭丧。但在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的彝族地区,就没有哭灵经。由于死者身份的不同,念诵的丧祭文献也不相同。如亡者是女性,毕摩要念诵血河经,因为女性在生育时会大量出血,按照彝族传统观念,这种出血是脏血,会玷污神灵,所以女性亡者在通往祖先发源地的路上要渡过一条血河来洗脱自身的罪孽。而亡者若是男性,则不需念诵此经。若亡者的配偶已经去世,则毕摩要念诵合灵经,以使亡者夫妇的灵魂能找到彼此,合而为一。Nd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丧祭文献体现着祖先崇拜、万物有灵的生死观。不论是献水经、献饭经、献酒经、献牲经,还是解结经、解冤经、指路经,都是希望亡者的灵魂能够顺利到达祖先的发祥地,在那里过上幸福的生活,以保佑后代子孙繁荣兴旺。Nd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丧祭文献不同于其他彝文文献,在念诵时有一些特殊的规定。Nd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念诵丧祭文献的特殊性

(一)必须念诵完整

每一本丧祭经书都有它独特的功用和寓意,要求毕摩在念诵时必须虔诚,念诵必须完整。在民间就流传着很多因为毕摩念诵不完整,而给事主家[1]甚至是毕摩自身招致灾祸的故事。如曾有一位毕摩念诵《指路经》时,偷工减料,常常是两页两页的翻书,中间漏掉了很多章节,亡灵就找不到入归祖源地的道路。在这位毕摩做完法事回家后,夜夜梦见有人跟他说:“我要向哪里走?”直到这位毕摩完完整整地把《指路经》念完之后,梦里的那个声音才消失。[2]不管这个故事是否真实,都体现出了彝族人民对丧祭经书的敬畏之心,也告诫毕摩们必须怀着虔诚之心完整地念诵丧祭经书。Nd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念诵不同经书时相配的仪式不同

毕摩在念诵每本经书时,都有相配的丧祭仪式。如毕摩在念诵《献饭经》时,孝子孝女们要用筷子夹起熟米饭和腊肉敬献给亡者。但由于亡者的死因不同(尤其是非正常死亡),念诵经书时所相配的仪式也不尽相同。如在设灵仪式中,毕摩在念诵设灵经的同时,若死者是因上吊而亡的,毕摩需要用一根细绳将小鸡勒死,以代替亡者承受罪恶,解除亡者的冤孽。若死者是溺水而亡,则需在盛满水的桶里放一个小木梯,以使亡者的灵魂爬出水面,免受溺水的痛苦。若毕摩在念诵经书时,没有做相应的法事,则可能会对事主家留下灾祸。这也有流传的故事证明:一位老人去世之后,他的子女为其举行了完整的丧葬仪式,但仪式结束后,家中的幼子便一病不起,去医院检查,各项都正常,后来就请了一位老毕摩来看,老毕摩一进屋便看到亡者的灵魂还挂在梁柱上,于是就询问事主家是否有人刚去世,是否是上吊而亡的,事主连连点头,老毕摩说在给亡者设灵时,没有解除亡者的罪孽,他的亡魂还在这里呢,说完便让事主拿来小鸡和细绳,边念《设灵经》边用细绳勒死小鸡。这才让亡者灵魂得到安息,亡者的子孙也就平安了。[3]Nd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念诵不同经书时毕摩的姿势不同

大多数经书,需要毕摩站立着念诵,以示敬畏之心。但有时,由于所配仪式的需要,毕摩可以坐着念。如在念诵《设灵经》时,毕摩要坐着,一边念诵,一边用羊毛附于设灵草[4]上,象征着亡者有衣穿,再用红线(男用红线,女用绿线)缠绕,意为为亡者扎腰带。然后随着所诵经文的内容,将设灵草蘸酒和米,意为亡者有饭吃。在念诵《破水牢经》时,毕摩要在由19根青柑枝搭起的水牢底下躺着念诵,念完经之后,才能起身。这象征着毕摩与亡魂同处水牢之中,只有念诵《破水牢经》,将水念干之后,才能从水牢中救出自己和亡魂。Nd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念诵不同经书时毕摩所用法具不同

毕摩在念诵丧祭经书时,有时为了增强法力,要配合使用一些法具。如在念诵《招灵经》时,要摇动法铃七下,以召唤亡魂到灵堂来。在招魂附灵仪式上,毕摩念诵招魂经的同时,要摇铃七次,以增强经书法力,使亡者魂魄归来。在念诵《叫魂经》时,也要边念边摇铃,才能惊动亡魂。念诵《指路献牲经》时,毕摩要手持牛角以增强法力。念诵《指路经》时,要边念边撒补经渣(泡木树屑)以补充残缺经书。Nd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念诵不同经书时毕摩的曲调不同

每一本经书都有其独特的吟诵曲调。这些吟诵调是通过毕摩们一代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如《献牲经》,每一句由五言组成,念诵时,前两字为一节,后三字为一节,念第一字时要比原字本调降一个调值,第二字则升一个调值,最后一个字的音长则加长一拍。Nd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丧祭经书的文献学特征

彝族的丧祭文献和其他彝文文献一样,大多是以手抄的形式传承。从书写工具上来看,云南、贵州彝族的丧祭文献多是用软笔书写,字体柔美;四川彝族的丧祭文献则多是用硬笔书写,字体刚硬。从文献载体上看,多是用纸张,书写用纸大多是采用类似宣纸的绵纸。通常只使用纸张的一面书写,不会正反两面都用。从文体上看,多是五言或七言的韵文。有的以单本的形式流传,有的是几部经书合集流传。从装帧形式上看,多是采用传统的线装。从排版上,大多数文献都是竖着一列一列地书写,很少采用横写的。但有些彝文丧祭文献是从左到右竖写的,有些是从右到左竖写的。文献封皮有的是用牛皮纸,有的是用麻布,有的是用羊皮或牛皮线装。从文献尺寸上来看,有的是16K本,有的则是32K的小本。Nd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版式上来看,彝族丧祭文献并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统一的样式,而是毕摩们根据自己的书写习惯以及借鉴其他民族古籍的版式,自发形成方便自己抄写的样式。有的丧祭文献画有界栏,有的则无。画有界栏的,有的只有上下栏,而无边栏。有的是上下栏和边栏都有。多是采用单栏,也有用双栏的。从颜色上看,乌丝栏界和朱丝栏界都有。Nd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主要丧祭文献

根据笔者于2012年7月在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坪地乡蒋底村进行的彝族传统丧俗调研,一个完整的传统彝族丧葬仪式需要念诵46部经书,分别是:1.解结经,2.开路引魂经,3.请圣经,4.献水经,5.献酒经,6.供饭经,7.招灵经,8.献牲经,9.领牲经,10.设灵经,11.驱邪经,12.净灵堂经,13.解冤经,14.驱毒经,15.绕堂经,16.扫堂经,17.过地狱经,18.脱关经,19.解刑经,20.净身经,21.解罪经,22.斩邪经,23.净灵房经,24.请神经,25.谢神经,26.除妖经,27.寻药经,28.献药经,29.惩治经,30.福禄经,31.福寿经,32.踩场经,34.招魂经,35.入灵经,36.叫魂经,37.入场经,38.入灵经,39.解苦经,40.托化经,41.血河经4,2.破水牢经,43.封丧经,44.洒水经,45.指路经,46.合灵经。Nd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丧祭文献面临的现状

(一)传承人减少

在以前,做毕摩可以维持家计。毕摩作为彝族的知识分子,身份地位高,受人敬仰。但现在,做毕摩维持不了家计,身份地位也大不如前。而且做毕摩是非常艰苦的事情,要从小学起,有足够的彝族文化功底才可承担起。于是出于经济的考虑,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不愿继承毕摩文化。这直接导致在举行彝族传统丧葬仪式时,难以找到毕摩。精通彝族传统丧葬习俗的毕摩越来越少。彝族丧祭文献的传承人也就更少了。没有传承人,流传下来的彝族丧祭文献就慢慢地被束之高阁,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Nd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年轻毕摩学业不精

彝族毕摩在传统上是以家传为主,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承方式太有局限性。很多有觉悟的毕摩愿意将自己的知识传承给对毕摩文化感兴趣的有天赋的年轻人,不仅仅局限于家族内部寻找传承人。这是保护和传承彝族文献的一大进步。但是通过调查,却发现年轻的毕摩大多存在浮躁的气息,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得一知半解,远没有老毕摩们功力深厚。试想一下,若仅有的毕摩文化传承者以功力递减的形式传承下去,不久的将来,恐怕“毕摩”就不是真的毕摩了。Nd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保护意识较弱

很多彝族人民对彝族文化的保护意识较弱。他们不知道彝文古籍的珍贵价值。即使家中有老人收藏有彝文古籍,在老人去世后,也常常不加以保护,甚至是直接丢弃了。在贵州省六盘水市,笔者曾遇到一位彝族男性,他说家里有十几本老人留下的彝文古籍,但后来不知道放到哪里了。后经打电话询问家人,才知道前不久搬家时,直接将这批文献扔掉了。真是可惜至极!总之,彝族的丧祭文化博大精深,丧祭文献凝结了彝族文化的精华。探索丧祭文献内涵的道路还很长很远,保护和传承丧祭文献的任务依然艰巨,需要我们继续努力!Nd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注释:
[1] 事主:举办葬礼的人。
[2] 本故事由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包包寨村孔毕摩讲述。
[3] 本故事由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包包寨村孔毕摩讲述。
[4] 设灵草:用一种名叫“竹秧棵”的草制成的。

作者:张盈盈(1987-),女,山东临沂人,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2013级在读博士,专业为中国古典文献学,主要研究彝族文献。现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访学。
原载:《中国民族博览》2015年10期;文字来源:参考网。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