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彝学研究》(凉山专辑)序
本文集为凉山彝族自治州彝学会(以下简称“凉山彝学会”)为庆祝和纪念凉山彝族自治州建州五十周年而专门辑选的。凉山彝学会自建会以来,以彝族历史文化与彝区现代化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联系和团结了一大批彝学研究人才和专门学者,彝学研究的组织机构、书刊出版和学术队伍等,已颇具规模,使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彝学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和学术生机。本文集的结集出版,既是对凉山彝学会多年工作实绩的一次社会检验,也是凉山彝学建设从初创宏图到蓬勃发展的具体表征。
凉山彝学会是一个群众性的民间学术团体,成立于1995年12月21日。现有会员近800人。大部分会员来自州、县(市)级机关、大中专院校、企事业单位中有志于彝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干部、职工、教师和学生。其中, 还有少数跨地区、跨省、跨国界的中外专家、学者。学会成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会员占70%以上,有博士、硕士、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等副高以上职称者百余人。此外,彝学会还有雷波、越西、普格三个县级彝学会的团体会员。
2001年11月凉山彝学会举行换届选举,新任第三届彝学会理事会由77人组成,其中正副会长11人,副秘书长5人;理事会下设会务办公室与会刊编辑、文史研究、文艺研究、经济研究、企业经济等6个工作部门。现任会长巴莫尔哈,副会长潘文超(常务)、马拉呷、马德清、果基木呷、黄承宗、阿鲁斯基、熊克江、韦安多、刘赋元、海来阿莲(女);副秘书长:吉古夫铁、尔布什哈、贾司拉核、安吉贤、刘红梅(女)。
凉山彝学会的宗旨是:在中共凉山州委的领导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两为”方针,发扬学术民主,广泛团结州内外彝学工作者,调查、挖掘、搜集、整理、研究彝族传统文化,加强彝族学者和彝族研究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学术联系,弘扬彝民族优秀文化,服务凉山两个文明建设,为凉山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各族人民和睦共荣、推进对外文化交流、丰富祖国和世界文化宝库做出贡献。
凉山彝学会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一)搜集、整理、研究彝族的历史与文化, 探索彝区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 为彝区的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提供咨询;(二)组织学术考察与研讨,加强彝学理论建设, 逐步建立具有“地方知识”特征的彝学研究体系,丰富中国民族研究;(三)编辑出版彝学书刊、图录及资料,翻译、评介国内外彝学著作, 促进彝学繁荣;(四)通过举办讲座及进行实地调查等方式,建设彝学队伍,培养彝学研究人才;(五)积累各种载体的彝学资料,举办彝族文化展览;(六)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参与国际彝学对话, 促进彝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
在三届理事会的共同努力下,凉山彝学会乘改革开放的东风,针对我州彝族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注重实地田野工作,调查研究各县市、各乡村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事象,出版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报告和学术理论著述。截止2002年上半年,已编印、发行会刊《凉山彝学》15期,13000余册,总共刊用近600篇论文和60余副图片,主要是有关彝学理论、方法和田野调查等方面的专题论文和文章;创办了不定期的内部信息交流刊物《凉山彝学通讯》,现已发行20期,近2500份。会刊及通讯发挥了沟通会员、交流学术和通报学会工作的作用。
凉山彝学学会自成立以来,多次举办全国规模或重要的国际学术活动。在州内,学会先后在西昌、宁南、雷波等县市举办、承办6次会员代表大会;6次专题常务理事或理事会;倡议并并成功地承办了“首届滇川黔桂彝学研讨会暨全国四省区彝学联谊会”。在州际、省际及国际学术活动中,凉山彝学会与各地同行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彝学研究的多边协作与学术对话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比如,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由中国科技史学会、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学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学术会议”就是由凉山彝学会承办的。这次会议有15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近200名代表与会。凉山彝学会还邀请、接待过省内外彝学专家以及来自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学者和国际友人及海外彝、汉同胞举行过14次彝学讲座及学术座谈会;同时,学会还先后积极组派会员参加了在贵州、云南、广西召开的历届国内彝学研讨会,在石林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彝学讨论会”,以及第三至五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学术会议”,并在以上各种学术会议上递交、发表过近百篇学术论文。通过开展以上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学术交流活动,凉山彝学会在振兴彝学研究、促进中国彝学发展、推动国际彝学交流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不言而喻,凉山彝学会在中国彝学的学科构成与学术发展中有着自身特定的角色与位置。作为一个地方性的民间学术组织,凉山彝学会自成立之日起,逐步探索建立自身的学术研究基础和日趋丰富的学术机制,日渐发展成为一个全州彝学工作者的学术共同体。由于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学术阵容整齐,研究成果突出,在国际国内形成了深远的学术影响。凉山彝学会建会以来的工作成绩与学术方向也得到了州委、州政府和州社科联、州社团管理局的充分肯定,受到州内外社会各界的好评。从1999年1月至2002年2月连续四年受到州社科联的表彰;1998―1999年和2000―2001年两次荣获州级社会团体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建州五十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为检阅凉山彝学会建会以来的学术成果,我们本着认真回顾凉山彝学研究的学术进程,概括中国彝学的发展源流和历史承续,审思当代中国彝学的学科建设、学术体系、发展走向及其所面临的各种现实性学术课题,我们采取会员自荐、编委会评审的方式,在本会会员众多的学术成果中进行选编(其中既有在本会会刊上发表过的论文,也有会员近期完成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四川彝学研究》(凉山专辑)为题结集出版、集体亮相,目的有三:其一,总结凉山彝学会多年来持之以恒的学术探讨,交流我会会员深有心得的研究经验,促进凉山彝学的学术建设;其二,进一步发扬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在严肃活跃的学术氛围中提倡学术民主,鼓励学术争鸣,展示各方学者共同关心的学术话题,积极扩大学术交流和学术对话的书面成果;其三,增强我会的工作活力,加强学风建设,鼓舞全体会员以昂扬姿态迎接西部大开发,为凉山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本论文专辑围绕彝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共收入论文55篇,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八个专题的重点讨论与学术对话: ㈠ 彝学学科建设与彝族的历史贡献;㈡ 彝文古籍与彝族历法;(三) 彝族历史考证与探索;(四)彝族语言与文字;(五)彝族民俗与文化;(六)彝族哲学与宗教;(七)彝族教育与卫生;(八)彝区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检阅文集收录的文章,我们认为该文集具有以下特点:
1. 从文集的八个专栏到所选论文的篇目和内容,我们不难看到:文集所收录的论文研究范围广泛,内涵丰富。从彝族的哲学、宗教到天文历算,从彝文文献到语言文字,从彝族的历史文化传承到民间活态的民风民俗,从彝区的教育卫生到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触及到彝族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与彝区现代化的诸多重要问题。其中不乏一些前人没有涉猎过的新课题,如骆世勋等从遗传学、医学生物学的角度对彝汉通婚与优生的关系所进行的调查分析,马尔子、马目举合著的《凉山彝族法律制度述论》一文从“地方知识”与“社区制度”的法学社会学视点对凉山彝族传统习惯法进行的文化阐释,皆使人耳目一新。
2. 学者们大多注意密切联系彝区的实际,为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以及社会进步献计献策。马德清的《在西部开发中以先进文化思想增强民族文化意识》一文,提出了在西部开发的背景下要以先进文化为指导,增强民族文化意识,充分认识、保护、拯救、挖掘彝族文化,繁荣、发展彝族文化的具体建议与设想。又如,马自强的《凉山州民族教育现状与对策》一文,系统地分析了凉山州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提出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的切实措施与具体对策,得到四川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张中伟省长有如下批示:“这份调查报告很好,系统地分析了凉山州民族教育史历史与现状,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治穷先治愚,‘十年行动计划’是大得人心的。请遵平同志认真研阅,切实加大对凉山的支持力度。”
3. 文集中的数篇论文触及到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白史各对昭觉竹核性病、爱滋病现状的调查研究,贾司拉核对彝族青少年犯罪及其对策性研究,以及刘甘娜对美姑县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考察分析,均为政府决策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这些论文都是应用性与实践性俱强的专题讨论。
4. 从研究方法上看,有宏观的理论探讨,也有微观的考证分析;有实证研究,也有比较研究。其中,比较研究是本文集一个突出的特点。如朱叶老先生贡献的论文《在我国汉文医书中记载的彝族十月太阳历》,马拉呷撰写的《探索三星堆不解之谜》,以及戈隆阿弘的《彝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等文,均采用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方法,以宏通的视野探讨彝族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以及世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彝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5. 提倡学术争鸣,发扬学术民主是本文集收录论文的一个指导性原则。在同类课题的相关研究中倡导发表不同的观点,鼓励独到的学术创见。比如,在毕摩的社会功能研究方面,巴莫阿依关注其文化方面的积极贡献,嘎哈史者强调其民族认同方面的正面影响,而李焰川看到的则是毕摩对现代基础教育副面的、消极的冲击。有关认识看似互相矛盾、冲突,但通过各抒己见,百花齐放,深化和丰富了我们对毕摩文化的认识。
6.对发展彝学研究体系进行学理性的思考,从理论高度上关注彝学学科的建设问题。《论中国彝学学科建设》一文,对彝学的学科定位、彝学学科的体系构建,以及彝学研究的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对中国彝学学科的建构与发展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潘文超撰写的《彝族历史文化研究之我见》一文,提倡开放包容的研究态度与百家争鸣的民主学风。这些讨论无疑是彝学发展逐渐迈向成熟的标志。
7.这本文集是彝汉学者团结合作的学术结晶。在凉山彝学发展的历程中,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的学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黄承忠先生、朱叶先生等老一辈彝学研究专家,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从事彝学研究,硕果累累;吴明先先生、韦安多先生等汉族学者关心凉山教育,痴迷于彝族文化,放弃大城市舒适的生活,献身凉山彝族教育和学术研究事业。通过各民族学者的精诚合作、共同努力,凉山彝学的发展必方兴未艾。
编选之余,掩卷沉思。我们深感本文集除以上优长外,还有诸多的缺憾。比如,有的论文还显稚拙;有的论文具有大胆的论断,但尚需小心求证;有的论文其理论的潜质被丰富的材料所掩埋;有的论文其提出的观点还需验证与发展;有的论文在表述上缺乏严格的学术规范,主要表现为引证资料不够科学,数据不尽准确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今后我们应该努力改进的地方所在。此外,随着彝学研究的深入,我们的研究内涵还应更加丰富。彝学事业“任重而道远”。在此,我们也号召我会会员本着 “精品意识”来要求自己,调整知识结构,提高个人学养,注重学术积累,虚心学习,矫过补正,积极进取,不懈努力。我相信,只要坚持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保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风,凉山彝学将会推陈出新,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
日新为道,云开远见。江泽民总书记去年8月在北戴河与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座谈时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提出了“四个同样重要”的思想;今年4月江总书记又对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五点希望”。从这些论述中不难看出,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给予的高度评价和科学阐释是前所未有的,也令广大的彝学工作者倍受鼓舞。在深入学习和领会江泽民同志讲话的基础上,凉山彝学会也当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高度、新境界来认真思考已有的成绩和不足,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学科建设,按照“三个代表”的思想和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推动凉山彝学研究工作的发展。
正如江总书记指出: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哲学社会科学是大有作为的。为响应这一号召,凉山彝学工作者同样要肩负起历史重任,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与时俱进,为我国民族学科的发展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新的篇章。因此,凉山彝学会首次将本会会员的学术成果结集出版,以隆重纪念凉山彝族自治州建州五十周年,这不仅具有深长的学术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展望,随着本论文选辑的出版,凉山彝学会将再接再厉,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在既有的学术基础上深拓发展,以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术精神,以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学术姿态,走向彝学研究的崭新阶段。
2002年5月26日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所属专题:
四川彝学专题/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绿树挂银珠》——一篇涵蕴丰富的...
- 2 《云南彝学研究》(第二辑)出版
- 3 《宇宙人文论》
- 4 彝语辞书
- 5 《彝族六祖迁徙典籍选编》
- 6 《彝族源流》
- 7 《滇南散记》简介
- 8 《鹰灵与诗魂——彝族古代经籍诗学...
- 9 几部彝族经典著作
- 10 《鹰灵与诗魂——彝族古代经籍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