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戴国斌:“倮倮颇”与“他留人”生活环境及文化习俗比较研究

作者:​戴国斌 发布时间:2024-05-11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楚雄州姚安县马游坪地区自称“倮倮颇”的彝族与丽江地区永胜县他留山地区自称“他鲁”或“他鲁苏”的他留人是彝族两个分支,他们各自拥有优秀民族文化、独特民族风情。在民族学界和外界社会都有着较大影响。因同是彝族,两地在语言、文化和习俗等方面有着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同时,由于马游坪地区长期处在深山中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里独自发展;而他留山地区则地处滇川藏三省交汇的节点位置,自古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过往商贾和人员较多,各种文化在此交融汇集,受外界影响较大。因而,导致两地在文化习俗上又存在着不少明显差异。
qq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a76036fe62d705abe35c88a9e8a023d_1615948393257822.png

彝族他留人服饰(惚忽猫摄

一、“倮倮颇”与“他留人”生活环境及语言对比

1、自然环境对比。“倮倮颇”生活的地区“马游坪”之名源于当地彝语“卖摆鲊”,“卖摆”为平坦,“鲊”为沿河低洼地带。“卖摆鲊”就是低洼、平坦之地的意思。狭义上马游坪指的是姚安县官屯镇马游村,面积约58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地海拔2250米,是一个四面被高山环围的高原盆地,辖9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2023年末有农户586户2166人,95.6%的人口都是自称“倮倮颇”的彝族,“倮倮颇”为老虎后代之意。境内最高峰是位于村西北部的大黑山,海拔2872米。马游河流沿大黑山南麓向西北流去,先汇入渔泡江后再注入金沙江。渔泡江在姚安出境处的地索村拉务堵小组海拔1515米,为全县最低点。而广义上的马游坪地区则应包括马游河流域的马游、左门、葡萄、黄泥塘、三角等地,以及汇入渔泡江后沿江两岸的毕叭、地索等村面积约200平方千米的地区。因为这些区域人口主要也是“倮倮颇”彝族。而他留人则集中分布于丽江地区永胜县六德乡川缅公路丽攀线西北部他留河上游两岸的双河、云山、玉水等村委会,区域总面积约150平方千米,史称他留河流域地区。他留河发源于海拔3953米的永胜最高峰他尔波忍峰,自北而南后向东注入金沙江。从自然环境角度看,“倮倮颇”生活的马游坪地区和他留人生活的他留河流域地区均属金沙江水系。共同特点是峰峦连绵,高山深谷交错;都有河谷区、半山区和山区。气候均呈温带大陆性气候至寒温带气候的特征,水源和森林植被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较好。人类生活区域都是海拔1500米至2200米之间地段,呈本民族小聚居和与汉等其它民族大杂居状态。种植业和养殖业为大多数群众主要收入来源。种植品种主要有水稻、玉米、荞麦、土豆等;养殖品种多为牛、羊、马、驴、骡、猪、鸡等。两地在地形地貌、自然气候、生态环境、物产等许多方面都相同或比较接近。qq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ayouping1.jpg

楚雄姚安马游村(来自姚安文旅局)

2、“倮倮颇”与“他留人”语言对比。“倮倮颇”和“他留人”均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是在“倮倮颇”的毕摩等神职人员中有少量简单记事符号;在他留人的祭司中有些自己的专用象形符号。两个分支的语言同根同源,均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但由于生活的地区不同,两地间相互无沟通交流融合,在语言上又存在着明显差异。比如:汉语的筷子、吃饭、衣裳、裙子(裤子)、黄牛、水牛、羊子、猪、鸭子、栽秧、薅秧、房子、门、酒、火草、镰刀、哪里去17个词语对应他留话的发音为:阿柱、注入、pia七 、 hei七、阿牛、爱来、阿赤、阿ra、阿呀、 che 、 扯莫、 he、阿切、 遮克、住吗 、磨搓、阿娜耶 ;倮倮颇的彝语发音则分别是:阿朱、卓酌(阿麦酌)、飘、鲁堵、阿虐、阿来、阿吃、wei、阿呀、眯得、车莫、黑(hei)、阿堵、资白、煮麻、麦枯、阿哚依。在过去“倮倮颇”彝族中,并没有裙子这种服装,也就没有相应的词语。这里的“鲁堵”是裤子的称谓。包括筒裤、摆裆裤等都统一叫“鲁堵”。从以上词语的发音可以看出,两地在筷子、黄牛、水牛、羊子、鸭子 薅秧、房子、火草、哪里去等词语发音应该是同源的,只是由于生活区域不同,没有相互间的交流,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口音上发生了少许的变异;而吃饭、衣裳 、猪 、酒、门、镰刀等词语的发音则完全不同。据统计,两地发音相同或接近的词语约占53%左右;完全不同的约占47%左右。说明两地在语言上的差异还是很大的。qq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倮倮颇”和“他留人”的文化习俗

文化和习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环境里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的产物,也是体现其民族特征最直观的外在载体。现将“倮倮颇”和“他留人”的文化和习俗分述如下。qq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倮倮颇”的文化及习俗

1、历史文化。马游坪地区开发较晚,直到清代中后期才开始与外界和汉族有大量接触,因而留下的历史遗迹不多,仅有建于清末的马游义学馆一处。该建筑为四合院式建筑,由正房三间、两耳、左右厢房各两间、照壁、大门等部分组成。是清末官府为在边远地区推行义学教育而组织周边群众捐资兴建的,具有明显的清代建筑风格和特点。馆内保留了《马游坪重建义学记》和《谨将重建义馆序》两块碑。2011年被确定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qq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建筑文化。由于古代马游坪地区的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因而建筑也比较简陋。首先是住房建筑。传统住房主要是“土掌房、垛木房、茅草房、麻桔房”。尽管结构简单,但堂屋正山墙上必辟个土洞作为神龛,当地称“家堂”,供奉和祭祀祖先神灵。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住房建筑样式设计等基本与坝区汉族的钢混房屋一致了。其次是墓茔建筑。虽然在送葬过程中有毕摩念经等一系列繁琐仪式,但下葬后的墓茔却比较简单,大多是用几块乱石支砌个坟头,再垒个土堆即成。没有宏大的墓碑、碑林等墓葬建筑。第三是土主庙、山神庙等公共建筑。一般依托大树、土坎等简单搭建一下,供上神像即开始跪拜祭祀。值得一提的是“倮倮颇”称自己是火的民族,普遍有火神崇拜的文化信仰,火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故住房内必设火塘。一般是在堂屋的左半部分中心位置挖个坑,四方用石头支砌镶嵌。火塘常年不熄,深夜和平时不用火时,用火灰将火炭捂好,需要时将火灰扒开,加柴禾点燃就行。上支锅桩石或铁三角,供人们日常做饭、烧水和烤火。qq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eiged5.jpg

马游坪国家级梅葛传承人郭有珍(杨雷摄

3、民族文化。马游坪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彝族风情浓郁,被誉为“梅葛故地、彝舞之乡”。不仅有大量彝族歌舞、山歌曲调、民间传说、故事、谚语、节日等;还有原汁原味的毕摩文化、祭祀文化、丧葬习俗等。是彝族传统文化习俗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之一。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长诗梅葛。qq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婚姻习俗。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马游坪地区“倮倮颇”彝族中依然保留着一种非常古老奇特的婚姻习俗。就是正式结婚与建立“超哩若麦哩卓”两者相互依存,互为一体的婚姻形式。正式结婚是婚姻的外形,大多是有“婚”无性,或者说是有“婚”而少性。而建立“超哩若麦哩卓”关系才是婚姻的实质,但它又是有“性”而无婚。具体就是男女双方在正式婚姻中均没有自主权,完全是父母按门第、姑舅表兄妹优先婚配等原则由媒说之言而定。但在正式结婚、组建家庭的同时,男女双方均可找自已心仪的人建立“超哩若麦哩卓”关系。当地每个村寨都有一处或几处公房,称“娘娘房”。女孩长到十五六岁成人后便搬到“娘娘房”居住。夜晚,附近男青年会到“娘娘房”中与女孩接触交流,寻找意中人。双方满意后便建立“超哩若麦哩卓”关系,这种关系在各自结婚成家后依然可长期保持。女孩按父母之命与其它男子结婚后,自家父母兄弟会帮其在夫家大门外建一间小房,也叫“娘娘房”,供女孩与建立“超哩若麦哩卓”关系的男子一起夜宿,暮合晨离。其丈夫及家庭成员不得干涉。所生孩子为丈夫家庭中一员,全家共同抚养,与“超哩若麦哩卓”关系中的男子(生父)无关。qq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uoluo2.jpg

马游坪倮倮颇婚礼(美篇-啊白爱白)

5、服饰文化。马游坪地区“倮倮颇”彝族男装有包头、对襟衣、领褂、筒裤、摆裆裤等,也穿羊披和羊皮褂子。摆裆裤和大羊披老年人穿得多,青年人基本不穿;而领褂和羊皮褂子则是青年人的服装,老年人基本不穿。女装和童装有绣花帽、虎头帽、包头、衽襟衣、筒裤、围腰、绣花鞋等。绣花帽多为年轻妇女戴,做母亲后改缠包头。还有荷包、裹背等工艺品和生活用品。qq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饮食文化。过去由于较为封闭,马游坪地区大多数食材原料是自己生产的产品,还有很多是采自深山的野生品种,并按传统古老的方式制作而成,有其独特的品质和味道。特色食品有饵块粑粑、小灶酒、米酒、砣砣肉、肝生、酸菜、菌子腌菜、包谷米饭、骨头生等。qq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他留人的文化及习俗

1、历史文化。他留河流域的他留山地区古代是国际交通线路茶马古道必经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故开发较早。通过漫长的建设和发展,留下了许多文物和遗迹。最著名的是位于六德乡玉水村委会营盘村的他留古城堡遗址、古墓群和碑林。首先是他留古城堡遗址,占地约1平方公里,遗址内随处可见由条石或角石铺成,宽约1.5米的石阶路道;保存有大量石狮等石雕石器、古碑刻、柱础、墙基、房基、古井,古寺、石砌下水道、石阶、断壁残垣及大量板瓦、筒瓦、瓦当、明清时的青花瓷、陶瓷碎片等遗存遗迹。据调查,仅古井就有约170余口,多年填埋后至今仍有40余口可用。qq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c118fb77ff7c30aff43076188c0d522_1615948346774529.png

qq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他留人古墓群(惚忽猫摄

1998年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是古墓群碑林,此碑林为他留人坟山,占地约0.3平方公里,分布着万余座墓碑。这些古墓群碑林依山而建,布局严谨,错落有致,碑石林立;墓碑都用规范汉字镌刻碑文,很多石碑雕刻有凤凰、麒麟、太极图等他留人的图腾图案。格式独特,雕刻花纹风韵各异,工艺精湛,气势宏伟。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价值,被称为中国碑林文化的一大奇观。2006年6月,他留古城堡遗址和古墓群碑林合并为一个申报项目,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第6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名“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六德乡营盘村古墓群”。qq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建筑文化。他留山地区开发较早,建筑文化的发展起步也比较早。据记载,早在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便有了自己的民居建筑风格。由于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因而在他留人建筑中吸收了许多其它民族建筑文化精华。特别是受汉、白等周边先进民族影响较大。其民居建筑从规划设计布局、结构制式等方面看,与汉族土木结构民居建筑基本没有什么差别。而从外观上看,白墙青瓦捎带斗拱飞檐,檐梁、堂屋门窗,“转角”建筑等喜欢艺术地绘制和雕刻龙凤狮虎、日月星云、花鸟鱼虫等栩栩如生的图案或浮雕。雕梁画栋,彩绘朱刻,又颇具白族建筑艺术风味。而在内部,最能体现民族特色的是炕房和炕床,炕床在南方各民族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他留古宅一般正房稍高,中间为堂屋,左面一间就是炕房,外人称为厨房。炕房大半被一张三面抵墙的“轴嘎”即炕床占据。炕床高约60至80厘米,用粗实的圆木垫底,用木杆搭拼并用泥浆糊刷平整后,铺一层篾笆,再铺草席和羊毛毡,后方和左右做床,空出中前沿做火塘。火塘处于房子的正中位置,用石板铺成平面,上支锅桩石或铁三角架。炕床左上角墙上辟个土洞作为神龛,祭祀远祖。炕房既是长者和客人的就寝休息之所,也是一家人做饭、烧水和交流生活的场所。另外,在他留人建筑文化中,还有底楼式四合院建筑。它是四贴柱三间开楼房,方方合围,布局谨严。这种建筑在结构上显得低矮小巧别致,特别是楼很低,人不能直立行走。相传是朝廷有规定,他留民居高不得超过一丈四尺九。呈现出楼低室宽、扑地相连的景象,独具他留特色。qq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9fd87775f5194d1457429acb1dd807f_1615948582891644.png

彝族他留妇女吹笛(惚忽猫摄

3、民族文化。他留人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留风情浓郁。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民间生活习俗,婚姻习俗、祭祀文化、丧葬习俗。还有独具他留特色的民间歌谣、故事、谚语、传说等民族文化,比较著名的有《他留大调》等。qq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婚姻习俗。在他留人婚俗中,最具特色的是“青春棚”。所谓“青春棚”就是未婚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寻找伴侣的地方。他留语叫“夜各阳”,就是“草棚”的意思。汉语一般称为“青春棚”或是“姑娘棚”。具体就是在偏房中远离父母房而又靠近大门处专设一间,作为成年女子接待男友谈情说爱的房间,它既是寝室,也是爱屋。他留人建房时会特意在作为青春棚使用的房间山墙上留一小洞,以方便屋内姑娘与外面小伙联络。家中有几位姑娘就有设几间青春棚。一般他留青年男女在十五、六岁行成年礼后,女孩将白裙子换成黑裙子,便入住青春棚,可以开始结交异性;小伙子则晚进早出,开始串棚。姑娘可接待不同小伙,而小伙则可以串不同姑娘的棚子。姑娘接待异性或小伙串棚都必须首先取得资格认可,即“过七关”。过不完七关的姑娘没人串她的棚;同样,过不完七关的小伙也不会有人接待他。在不断串“青春棚”的过程中,双方相互了解,在找到双方都心仪的人后,即报告双方父母,举行婚礼成家。qq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服饰文化。他留人的传统服装因年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风格。男装主要分短装和礼装。短装圆领、右衽滚边,头缠套头;礼装右衽滚边,头缠套头,腰间系黑色布带。五十岁前一般穿圆领右衽短上衣,五十岁以后穿红黑相间细条纹无领右衽长衫。女装的变化则较为明显,主要分为童装、少女装、成年女装。童装为右衽圆领滚边短衣,配白色花边裙子,腰间系黑底绣花腰带,头饰为绣花套头;少女装为圆领右衽上衣,领口和右衽用黑布滚边,订黑布疙瘩扣,配白色百褶裙,裙摆边沿装饰花边或细条纹,帽子直接用黑底绣花布围搭而成,腰间先系红蓝绿各色花布拼接而成的腰带,并用白底绣花布带装饰于左侧,再系细条纹布条,露出原先各色腰带,以丰富服装色彩。成年女装为黑色头帕,头帕最上一层一半由刺绣花边组成,另一半为黑布,用发辫缠绕使其固定。圆领右衽白色或蓝色上衣,配黑色百褶短裙。qq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饮食文化。他留人多数喜酸辣,也爱饮酒。食品主要有米饭、荞麦、瓜菜豆类、猪牛羊和鸡肉、米酒等。其中最为著名的土特名产是他留粑粑。qq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d955a05f8cd29f30d05de386844d636_1615948472797295.png

彝族他留人做粑粑(惚忽猫摄)

三、马游坪地区“倮倮颇”与永胜“他留人”文化及习俗对比

1、历史文化和建筑文化对比。在两地人的生活和心目中,火都有着极高的位置,家中都必须建有专门的用火设施火塘。“倮倮颇”每家在堂屋中都要建个火塘;同样,火塘也是“他留人”炕房内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各自都有着深深的火塘文化情结,这是相同的。但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马游坪地区在古代相当长时期都处于原始蛮荒状态,与外界交流接触少,开发也比较晚。因而,基本没留下什么传统历史文化积淀和文物遗迹遗存;在建筑文化上,直到新中国成立时大多数民居依然是“土掌房、垛木房、茅草房、麻桔房”等简易建筑,部分条件稍好点的人家虽有土木结构瓦顶建筑,结构却非常简单,有的还是墙抬梁房屋,基本谈不上建筑文化和艺术。也没有上规模档次的桥梁、墓茔等建筑物。而他留山地区,因古代其交通区位良好,开发较早。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相当繁华。南来北往的人员在这里聚集、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通过长期的发展,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他留古城堡遗址、六德碑林等许多国家、省、地区和县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遗存下来的他留古墓群碑林,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布局严谨,建筑工整规范,石材制作和图案雕刻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历史文化和文物价值。另外,他留民居建筑吸收了周边其它先进民族民居建筑文化中的精华,很早就达到了与汉族、白族建筑比肩的水平。特别是底楼式四合院建筑,既吸取了其它民族建筑文化中的精华,又保留了炕床等本民族文化元素,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建筑文化特色。从上述可以看出,他留人的历史文化和建筑文化要比马游坪地区“倮倮颇”丰富、厚重许多。qq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uoluo4.jpg

马游坪村(美篇-啊白爱白)

2、民族文化对比。马游坪地区的代表作品是“梅葛”,“他留人”的代表作品有《他留大调》等。马游坪地区因长期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保留和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原真性和地方民族特色可能更多一些。早在1958年9月,由中国作家协会昆明分会和昆明师范学院组成的“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楚雄调查队”在马游坪地区开展民间文学普查调查时,就发现了流传在“倮倮颇”彝族中的长诗梅葛。梅葛是当地一种曲调名称,译成汉语“梅”是“说”,“葛”是“古”,“梅葛”就是说唱远古故事的意思。并及时将其搜集、翻译和整理成《梅葛》一书,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整部长诗长达5770余行,内容分为“创世”、“造物”、“婚事和恋歌”、“丧葬”四个部分。书一出版即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专家学者称其是研究彝族古代社会、历史文化和哲学的大百科全书;被列为国内几部著名的少数民族创世史诗之一;1984年美国学者马克·本德尔将其译为英文在美国和欧洲发表,随后又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多个国家发表。1987年应邀到日本演出,受到日本学者和观众的广泛好评。2006年5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5月“倮倮颇”彝族生活的马游坪等地区被省人民政府列为了省级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从民族文化上看,马游坪地区“倮倮颇”彝族的民族文化收集,挖掘、整理和对外宣传推广可能起步要更早一些。qq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0a43c878db956f9248d4da56b077749_1615948602132432.png

他留人集体打跳(惚忽猫摄)

3、婚姻习俗对比。永胜他留人和马游坪地区“倮倮颇”彝族的婚姻习俗都非常有特色。他留人在“青春棚”里谈情说爱男女都必须经过“过七关”考验;“倮倮颇”彝族在“娘娘房”里寻找心仪的人也有诸多约定俗成的规定要求。他留人“青春棚”或“姑娘棚”与“倮倮颇”彝族“姑娘房”的功能都是供给青年男女交往和谈情说爱的场所,这是相通或者相似的。但是,由于“倮倮颇”彝族流行的是正式结婚与建立“超哩若麦哩卓”关系同时并存的婚姻形式;而他留人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这就导致了他留人的“青春棚”与“倮倮颇”彝族的“姑娘房”在本质上又有很大区别。“青春棚”是自家房屋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自己家财产,是专供自家娘娘接待男友、寻找爱人爱而特设的房屋。可以世代相传,奶奶当年用过的,孙女可以继续用。而“倮倮颇”彝族“娘娘房”则分为两种,一种是村寨里的公房,供全村寨姑娘共同居住,本村寨及附近小伙均可到此交往交流,姑娘在结婚后就随即搬出。另一种是在姑娘结婚后,自家兄弟帮着在夫家大门外所建的“娘娘房”,供结婚的姑娘与自已的“超哩”(情人)眠宿之用,具有卧室宿舍的功能。还有就是离婚。过去,在“倮倮颇”彝族的正式婚姻中,基本没有离婚现象存在,而建立“超哩若麦哩卓”关系的男女双方,如果感情破裂,双方不再来往就行,没有其它复杂仪式手续。他留人虽然是一夫一妻制,但实行的却完全是自由、自主、自愿的开放型婚姻。如果夫妻感情不和,由宗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裁决,双方权利、义务达成一致后,取根木棍,在侧面刻上印记,然后从中间劈开,各执一半为凭,就算离婚。从上述可以看出,两地的婚俗文化还是有很大差异的。qq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ef00abe234c7ef72dbdd100b7cfeaf0_80.jpg

马游坪倮倮颇服饰(美篇-啊白爱白)

4、服饰文化对比。在过去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下的时代,马游坪地区“倮倮颇”彝族和永胜“他留人”都有采用本地野生或自种植物诸如火草、苎麻、棕榈及动物皮张等制作衣物服装的传统和历史;都穿火草衣、火草苎麻衣、麻线衣、羊披、蓑衣等。而且,用火草和苎麻混织而成的火草麻布衣物是他留人最有特色的传统民服装;据载,用火草为原料的纺织技术在他留人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很早他们就掌握了用橡树等的果实熬汁染制黑色麻布、百褶短裙等的方法。同样,用野生火草织成的褂子,用羊皮缝制的大羊披、羊皮褂等也是“倮倮颇”彝族最喜爱的衣物;在两地服饰中,黑色都共同是最重要的色调。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现在都普遍使用棉、化纤纤维织成的布料作为服装原料了。这些都是相同或者相近的。但从总体上看,两地服饰在色彩、款式、服饰风格等方面又存在着比较大的区别,可以说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特别是在女装和童装上显得尤为明显。首先是颜色。他留人服饰以黑、白、蓝三色为主,裤、裙、包头和头帕多以黑色为主,衣服主要是白色和蓝色。女童装为白色花边裙子,黑底绣花腰带,少女装为白色百褶裙,成年后换成黑色裙子。除黑、白、蓝外,其它颜色的装饰相对较少。而“倮倮颇”彝族崇尚黑色,无论男女服装均以黑色为主色调,包头全部是黑色。男装以黑色和蓝色居多。女装中,裤子以黑色较为多见,白和蓝等其它颜色不多;衣服有黑、红、绿、蓝和粉等多种颜色,但白色女上衣基本不见。其次是款式。他留人服装的款式品种较多,男子包头、女子头帕,衣、裤、裙、腰带、女童绣花套头等品种款式都有。而在马游坪“倮倮颇”彝族当中,年轻女子有时也戴绣花帽,儿童则不论男女都戴虎头帽。其余不论男女,大多都是大包头及衣和裤。没有头帕、裙子、套头等服装款式品种。第三是服饰风格。他留人服装普遍比较简洁飘逸。基本不使用银器等其它物品在服装上进行镶嵌装饰。成年妇女的白色或蓝色上衣、黑裙等,一般没有过多的流边、锁边等。少女的白色花边裙,绣花腰带等虽绣有花纹,但图案也较少,男子的包头不是很大,女子头帕则更为简洁,布片折叠呈半圆包住头顶,用发辫或黑布带拴住就成。而“倮倮颇”彝族男女包头都是用丈余长的黑布盘成,包头显得特别大。女装的制作,特别是上衣、围腰、裹背和鞋等的制作极其复杂。当地妇女都喜欢将自己和女童的衣服绣上花纹图案,打扮得花枝招展。绣花有排花、穿花、堆花、贴布花等。图案内容包括花草、鸟兽、楼阁、人物等。衣服主体缝制完成后还要进行镶边和装饰。镶边包括嵌镶、流边、锁边等。一般先将图案制作在小块布或缎子上,再缝到衣裤上。上衣以红、白、蓝布镶嵌,贴五彩花瓣,衣脚飘丝须,须上穿五色彩珠;衣襟、领口、衣袖、裤脚、围腰、鞋帽、裹背和包等镶嵌黑、红、黄、绿等色搭配而成的花边和图案。黑色裤子在裤脚口上端绣一圈花纹图案。此外,还要镶嵌上银链、银牌、银泡等银器,系上银鍊,鍊端系银铃。着装时再配戴银项链、手镯、耳环等,不仅光彩夺目,走动时还叮当作响。qq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饮食文化对比。马游坪和他留山地区都属于滇西北高原的金沙江流域范围,两地经纬度相近,海拔高度和生存的自然环境大致相似,同属高寒冷凉山区。因此,两地人的饮食文化也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地方。比如,两地大多数人多都喜欢酸辣,爱饮酒;食品都主要有米饭、荞麦、洋芋、瓜菜豆类、猪牛羊和鸡鸭肉、烧酒、米酒等。再比如:他留人有著名土特产品他留粑粑;“倮倮颇”彝族也有“饵块”。其实两者就是一回事,都是采用本地产的优质稻米,先将米粒洗净浸泡一整夜,然后放入甑子里蒸熟,再一次一瓢地盛入碓窝或杵臼内反复舂制,舂好后再搓揉制成块状成品。他留人称为“粑粑”,“倮倮颇”叫做“饵块”。qq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作者:戴国斌,联系地址 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文联;图片来源:走进丽江,姚安县文旅局,美篇-啊白爱白、楚雄微旅游。图片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们联系更/删。特此向本文作者​戴国斌先生及图片作者致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