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彝族体育文化资源嵌入凉山文旅产业的策略探析

作者:刘广 汪如锋 发布时间:2023-11-09 原出处:​《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7期 点赞+(

摘要:传统体育文化体验游是近年来新兴的特色旅游活动,以其休闲性、娱乐性、体验性等特征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凉山彝族体育文化资源嵌入文旅产业发展,是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发展、保护利用的有效途径;彝族体育文化资源嵌入凉山文旅产业呈现民族节庆共生并行态势,发展整体规模向好。同时,彝族体育文化资源嵌入凉山文旅产业尚存在诸多难题,如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式微、彝族体育资源参与经济活动不足、旅游产业的硬件配套不足、彝族体育文化从业者素质亟待提升等问题。制定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战略、构建彝族传统体育资源与旅游协同发展模式、构建彝族传统体育资源与旅游协同发展模式、创建彝族传统体育休闲特色小镇、深度融合彝族传统体育与传统节庆、提升彝族传统体育旅游从业者素质等,是推进民族体育资源嵌入文旅产业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凉山彝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产业;文化嵌入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DSC_4341.jpg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9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鼓励体旅融合发展,探索将体育旅游纳入旅游度假区等国家和行业标准[1]。2020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2年,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 800亿元;到2035年,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力争达到10 000亿元[2]。政府的相关政策出台为凉山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也为体育旅游后继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提供政策保障。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提升和消费升级,越来越多的人把运动爱好融入旅行,体育旅游业作为体育与旅游结合的产物,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著名学者鲍明晓指出:“体育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特有方式受到热宠,促进了世界经济每年以14%的速度增长,虽然我国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效益仅占旅游市场的5%左右,但发展势头迅猛。”[3]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有利于在旅游活动全过程体现体育元素,为旅游者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体育旅游产品[4]。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隶属于人类生活文化,是各民族成员心理、身体和精神共鸣的产物[5]。彝族传统体育与彝族文化特质中的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相融汇,其表达出来的不仅仅是体育文化,而是一种民族文化,映射出来的是彝族长期历史发展中保存下来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将彝族传统体育嵌入旅游开发是对彝族文化的继承和保护的重要举措。同时,彝族传统体育嵌入旅游产业,是激活传统文化资源的有益尝试,是基于彝族的传统体育及其文化特质在凉山彝族地区进行的旅游行为,这种旅游行为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改善凉山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促进凉山精准扶贫实现全面小康、提高凉山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正如陈俊安等提出:“旅游景区开发、嵌入本土文化已经逐渐成为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的重大举措。”[6]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前,凉山州的旅游业发展态势向好,四川统计年鉴显示,2019年旅游总收入530.21亿元,增长21.42%,旅游产业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同时也是当地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产业。凉山彝族体育资源嵌入文化旅游产业主要依托体育赛事和民族节庆两种形式。体育赛事包括西昌邛海湿地马拉松赛、国际帆船赛、自行车邀请赛、轮滑公开赛、凉山州民族运动会等;民族节庆包括凉山彝族火把节、赛马节等。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彝族体育文化资源嵌入凉山文旅产业特征分析

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逐步改善地区的经济状况,提高地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7]。彝族把传统体育嵌入旅游是依托其内在特征与社会特质,与凉山地区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客观基础条件相结合探索出来的旅游产业发展道路。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 彝族传统体育的内在特征:项目丰富且特色鲜明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作为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彝族先民创造出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同时创造了风格迥异、内容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一般认为,体育从其本质上看是人的文化活动。彝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的一种社会文化,主要特征包括竞技性、观赏性、娱乐性、健身性、休闲性、民族性等。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统计,彝族传统体育的主要项目有摔跤、赛马、抛石、抱石、射击、斗牛、斗羊、射箭、射弩、磨秋、蹲斗、武术、拔腰、爬油杆、达体舞等百余种体育运动项目[8]。多样的项目特征和类型是开发彝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先决条件,为探索开发彝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提供了多元项目的选择,也能满足外来游客个体差异性的旅游需求,提高外来游客的体育旅游参与度、体验度和愉悦获得感。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传统体育是彝族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从其内在机制和外显形式上看,彝族传统体育不是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根植于彝族文化体系、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是在彝族文化体系下独立的文化形态。从民族文化旅游的角度出发,利用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主流体育文化的异质性差异来吸引旅游者,传统体育文化体验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文化性是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基础,将具有鲜明文化性的彝族传统体育嵌入旅游开发,是凉山探索民族旅游路径的有益尝试。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 彝族传统体育的社会特质:社会建构与受众群体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对于凉山社会文化建构具有突出意义。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民族文化整体框架中既是文化的个体符号表达,也是诸多文化符号集合的交汇点。彝族传统体育与表演艺术、工艺美术、民族文学、传统仪式、传统节日等民族文化表现形式合力构建起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逸趣、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多方面社会精神文化。彝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建构突出表现为塑造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形象、参与维护社会秩序、增进民族认同、构建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等。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凉山的社会建构,象征着彝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影响力和话语权,是民族传统体育嵌入旅游、独具社会文化环境背景的强有力支撑。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传统体育在凉山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前彝族传统体育基本实现了自我价值的超越,由乡间地头转向舞台赛场,由身体游戏转化为庆典仪式,彝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变得更为多元,受众群体亦随之增加。历史因循发展至今的彝族传统体育也在进行自身的重塑,当前凉山彝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开展常依托于民族节日、庆典和体育赛事等形式,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此类活动的同时也是在参加彝族传统体育活动。地方活动主要包括彝族的火把节、彝族年、赛马节、木榔节、凉山州民族运动会等,依托节庆盛典开展赛马、摔跤、斗牛、斗羊、达体舞、锅庄舞、大象拔河、磨秋等体育活动。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3 凉彝族传统体育的经济贡献:民族特色与全域旅游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全域旅游是指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以旅游业带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发展理念和模式[9]。近年来,凉山州委、州政府提出了旅游经济富民强州战略,规划将全域旅游作为“十四五”时期全州的重要支撑产业,协同州内独特的自然地理、民族风俗、人文历史、红色旅游等特色旅游资源,将各类旅游资源或项目连片成区,统筹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形成具有高度协调性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在全域旅游的开展中,彝族传统体育与凉山州各类旅游资源互构整合,相互联系,力求优势互补,依托彝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文化、娱乐康养、强身健体等突出特征,开发民族体育与自然人文景观旅游互动体验类项目,拉长旅游产业链,从而填补观光类旅游形式下游客参与体验感的空缺,能创造更佳的旅游收益。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与民族自信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中,依托民族文化的认同是重要的方式,正如王福革所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条件。”[10]彝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符号,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体现在民族体育盛会的展演、民族体育的传承、民族体育间文化的交流等层面。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旅游开发是对彝族的民族文化的展演、传承和交流,在内生逻辑中是多民族文化的深层互构,在旅游产业中彝族传统体育的嵌入能达到民族文化的交流共鉴,形成稳定、繁荣的民族文化共识、共赏的机制。对彝族文化符号中传统体育的产业化开发,在文化机理中能促进原住民与游客间的互构,双向互为作用,对从“文化自在”转向“文化自觉”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对族群的认同上升至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地域的认同上升至对国家的认同。学者田敏等认为,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民族文化符号,能够从民族文化中的“内生”与“表征”中提取智慧,推动民族交往更加和睦、民族交流更加畅通、民族交融更加和谐,以更稳定的秩序与高效的联动机制实现更高层次的民族团结,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1]。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传统体育及所涉及的多个文化元素嵌入旅游开发尝试是一条既能保护和继承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又能丰富旅游者的民族文化体验的路径,有利于增进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强化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彝族体育文化资源嵌入凉山文旅产业的困境

凉山州旅游业发展态势向好,属于凉山州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当前彝族传统体育嵌入旅游开发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嵌入民族节庆旅游卓有成效。同时,彝族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嵌入凉山文旅产业也存在着社会转型下的彝族传统体育流变、彝族传统体育资源与旅游产业有待深度融合、彝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配套硬件不足、彝族传统体育旅游从业者素养亟待提升等不足之处。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1 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式微,转型乏力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播是文化变迁的重要根源[12]。自改革开放以来凉山地区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互联网不断普及,民族文化的交流日渐密切,各民族文化传播速率随之增快。在传播中,彝族文化呈现出稳定性与变迁性并存的状态,彝族传统体育随文化变迁在凉山呈现出附属性和边缘化的发展趋势,带来彝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式微、彝族传统体育文化流变等重要问题。社会转型中的彝族传统体育边缘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现代体育挤占彝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笔者在实地调研中得出,凉山各族青少年儿童对体育参与的项目类型多倾向于篮球、足球、轮滑等现代体育运动,对于彝族传统体育的了解和参与较少。青少年对彝族传统体育的了解和习练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彝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面临失传窘境。第二,彝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功能性的流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彝族摔跤具有缓解矛盾的“习惯法”作用,矛盾因事双方通过摔跤处理纠纷,民间社会普遍遵守摔跤“习惯法”的传统,所以摔跤能有效处理许多民间的矛盾和纠纷。随着国家法律的普及和凉山社会转型,摔跤“习惯法”的社会功能性减弱,在许多地区失掉了昔日约定俗成的矛盾调解功能,也就意味着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性弱化。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2 彝族传统体育资源参与经济活动不足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凉山彝族文化与旅游结合主要有衣食住行生活文化旅游、婚俗文化旅游、民间传承文化旅游、毕摩文化旅游、节日文化旅游等形式[13]。彝族传统体育旅游依附于民间传承文化旅游和节日文化旅游。彝族传统体育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度欠佳主要表现在民族节庆旅游、景区旅游和政府的旅游长远规划三个层面。第一,民族节庆旅游。以火把节为例,当前凉山州国际火把节开展的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已基本形成“器物—制度—文化”的全方位综合性的彝族民族文化展示节。彝族漆器、彝族刺绣、彝族银饰、彝族饮食等“物化”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广为游客喜爱。当前彝族传统体育嵌入火把节稍显生硬,在节庆活动中,彝族传统体育活动仅仅是注重其娱乐性和参与性,没有抓住彝族传统体育派生出来的文化产品,如彝族弓箭模型、射弩模型、传统体育服装等体育器材和附生产品的“物化”的文化旅游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游客对民族节庆中的彝族传统体育的了解和认识,缺失了创新节庆体育旅游盈利模式和推广彝族传统体育的机会。第二,景区旅游。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嵌入景区旅游的程度不高,形式“生搬硬套”,缺少与周围旅游资源的协调发展。以凉山民族风情园景区为例,该景区是集传统建筑、民族歌舞、民族工艺、民俗文化、传统射箭和现代游乐设施为一体的民族文化体验性的旅游景区,游客可以通过参与体验、观光观赏等方式感受民族文化。在实地调查中,笔者发现各类民族民俗主题活动开展的协同性较低,各类游玩项目布局欠合理,彝族传统射箭体验区在景区中犹如“孤岛”,与周围的现代游乐设施显得格格不入,在景区布局上彝族传统射箭缺乏和彝族文化体验区的联系,与周围的现代游乐设施显得格格不入。第三,政府的旅游长远规划。彝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尚未放置于当地旅游产业的规划当中,当地旅游主管部门对于彝族传统体育旅游的规划仅是展现在民族节庆之中,欠缺长远的发展计划和目标。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3 彝族传统体育嵌入旅游产业的硬件配套不足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因地理生态和历史文化原因,凉山彝族地区长期处于深度贫困状态[14]。凉山州虽然在党和国家实现全面小康的系列工作的持续推进下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整体上凉山州地区经济社会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仍然有较大差距,在旅游产业配套硬件的交通和场馆等方面的建设具有滞后性。凉山州虽然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交通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桎梏,对于彝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受凉山地理地形的不利影响,其交通建设的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较高,出行通达度受到影响。又困于地方财政不足,难以支撑交通建设的成本支出,虽然重大道路工程建设依靠于东部发达城市对口帮助投资建设取得一定成果,但乡级道路建设仍显落后,交通的通达度制约着全域彝族传统体育旅游项目的建设和推广。据凉山州教育和体育局数据,截至2019年,凉山州现有体育场地面积4 828 044平方米,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0.86平方米。凉山州体育相关场馆设施建设的程度、水平以及覆盖面较低,不能满足当地人民体育健身和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的需要。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4 彝族传统体育旅游从业者素质亟待提升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中,从业者的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着力推进凉山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地方做了大量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的工作,但由于缺乏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同时对彝族体育旅游具有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前景认识不足,导致对体育旅游从业者素养要求不高,彝族传统体育旅游从业者素养亟待提升。就理论性人才而言,西昌市专门从事彝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的高学历或高职称的从业者人数不多,缺少具有体育、旅游、管理、经济等学科交叉背景的彝族传统体育旅游从业者,缺乏高素养的综合性人才。就技术型人才而言,当地彝族同胞对于彝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形式和规则较为熟悉,但是由于工资、福利、工作强度等原因,不满足于当前职业福利待遇和职业发展前景,存在着职业发展倦怠和职业获得感较低等职业消极感。基于从业者素养不足的现状,在旅游实践中,出现将彝族传统体育结合旅游活动机械性地开展的情形,没有形成互动机制,影响和降低了游客的参与体验,阻碍了彝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总之,当前彝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缺少一支专业性强、技能过硬、高素养的综合性人才队伍。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彝族传统体育嵌入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3.1 建议政府制定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战略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建议政府制定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战略,在制度设计中做到重振彝族传统体育的良性社会建构。牵头确定和设立发展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目标导向,强化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和应用性,明确和建构彝族传统体育文化新的时代精神内核。基本思路为根植彝族传统体育传统文化符号,嵌入中华体育文化多元一体理念,让发展式微的彝族传统体育得以进行时代重构。这对于保护和传承彝族传统体育及其内涵文化、促进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上级领导部门的同志协商,结合凉山州实际情况,在制度层面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发展计划,并提供组织保障和完善经费供给。同时,依据发展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长期规划布局,统筹全州相关部门工作,传承“活态”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着力实施和建设长期规划中的重点项目和计划,同时做好短期重点布局的“靶向性”工作,做好承上启下的中轴性工作。积极宣传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举办彝族传统体育赛事,推进彝族传统体育进校园、进社区,实行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项目计划。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2 构建彝族传统体育资源与旅游协同发展模式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旅游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载体,这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潜力[15]。传承和挖掘彝族传统体育项目内涵和文化,探析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意义和功能,走文化旅游的发展道路。首先,可以根据旅游开发的需要,在保留文化内涵前提下,审慎地对彝族传统体育的场地器材和彝族传统体育活动进行改编、整合达到改良创新的效果,让具有娱乐性、参与性、观赏性的彝族传统体育嵌入旅游产业。其次,尝试建设彝族文化旅游区,在全域旅游视域下合理整合旅游资源,深化传统体育与彝族文化符号的结合,依托于民族景区、民族节庆、民族文化博物馆等“物化”客体场域,加强彝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民族艺术、民族节庆、民族服饰、民族饮食的有机结合,呈现全面系统的民族文化旅游盛宴。再次,强化游客互动性与文化性体验。只有具有互动性的文化活动,才能使游客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体验[16]。体育旅游与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形式不同,体育旅游更为注重游客的参与、体验与感受的互动性。开发彝族传统体育旅游不仅要注重游客互动性,还应着眼文化性体验。基本思路应为:注重在旅游开发中丰富彝族传统体育的活动内容和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内涵,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宣讲彝族传统体育的动作类型、项目内涵、符号象征、名人传记等,重构彝族传统体育的现实特质,让游客在旅游活动中获得文化感知,深化游客与旅游地的文化互动。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3 创建彝族传统体育休闲特色小镇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国家体育总局2019年3月颁布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建设工作指南》,文件从刚性约束、合理布局、培育产业核心、推进规划、明确职权等五个方面做出部署,推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规范、健康、高质量发展[17]。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文、自然资源丰富,州府西昌市可以因地制宜依托现有的人文、自然地理等资源,在市区内或城郊自然人文条件较好的区域内,着重创建以民族运动休闲旅游为特色的彝族传统体育休闲小镇,以彝族文化、体育运动、休闲健身为特色,以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为发展理念,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大众为参与对象的发展模式。彝族传统体育休闲特色小镇依靠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其发展依托现有的体育群众基础、场馆设施、节庆体育、体育竞赛等资源。在彝族传统体育休闲特色小镇内着力建设体育场地、场馆资源,推动彝族传统体育的社区普及,举办彝族传统体育的民间赛事。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4 彝族传统体育与传统节庆深度融合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6年“彝族火把节”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火把节”作为凉山州民族节庆的盛会,经过多年经营已成为凉山州的一张名片,可以认为“火把节”是凉山州的优势旅游产业。彝族传统体育与“火把节”民族节庆的深度融合互嵌对于传承和发展彝族传统体育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能提升“火把节”的娱乐性和参与性,能创造更大的旅游收益。笔者认为,促进彝族传统体育与“火把节”深度互嵌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1)统一旅游“火”主题文化。整合节庆的文化特质以“火”的狂欢嵌入“火把节”的始终,具体而言“火”元素可以是彝族传统体育相关器械的造型、相关服装、体育动作结构和风格等物象特质,也可以是彝族传统节庆中人民群众所表现出来的热情、积极、狂欢等群体面貌,适应和迎合“火把节”文化的内涵,强化“火把节”火元素氛围。(2)增加“火把节”中彝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和举办的场次,在节庆中添加趣味性、参与性、易开展性强的彝族传统体育活动。活动形式主要是将表演、竞技、大众参与相结合。(3)物化彝族传统体育,推出文化旅游产品。延伸旅游产业链,对“火把节”中彝族传统体育所派生的“物化”旅游产品的研发、制作和销售加大投入,形成“火把节”中有特色的彝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产品。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5 提升彝族传统体育旅游从业者素质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各级各类的人才作为支撑,需要健全的人才培养和上升机制,需要实践型与智囊型人才作为保障。在人才引进方面,政府积极实施凉山州旅游人才专项引进计划,引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升福利待遇,对从业者住房、医疗、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给予政策支持和倾斜,提升从业者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建立彝族传统体育旅游职业培训基地,加强对从业者的相关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从业者在职提升学历,建立健全彝族传统体育旅游的职位职级上升机制。此外,政府体育、旅游等部门积极与凉山州各大专院校合作,通过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培养专业化的彝族传统体育旅游人才。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 结语

彝族传统体育资源嵌入文旅产业的地方经验可以推广到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对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民族传统体育历久弥新,在新时代被赋予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使命,其项目符号和内涵文化被嵌入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文旅产业开发有着广阔的前景,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民族体育的现代重振与时代赓续是新时代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所面临的重大课题。k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参考文献:
[1] 张和平.体育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机制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1,(3).
[2] 明亮,王苹.凉山彝族地区反贫困研究[J].民族学刊.2019,(6).DOI:10.3969/j.issn.1674-9391.2019.06.004 .
[3] 陈俊安,吴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区开发嵌入本土文化的方略[J].学术交流.2019,(1).DOI:10.3969/j.issn.1000-8284.2019.01.011 .
[4] 王福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文化认同研究[J].学术探索.2019,(4).
[5] 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4).DOI:10.3969/j.issn.1005-8141.2010.04.011 .
[6] 李荣芝,虞重干.民族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10).DOI:10.3969/j.issn.1671-1572.2008.10.025 .
[7] 张怀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创新传承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18,(2).DOI:10.13965/j.cnki.gzmzyj10026959.2018.02.032 .
[8] 邓峰.湘西自治州民俗旅游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与优化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13,(7).
[9] 鲍明晓,赵承磊,饶远,等.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J].体育科研.2011,(6).DOI:10.3969/j.issn.1006-1207.2011.06.002 .
[10] 蒋珍珍.凉山彝族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延边大学.2013.
[11] 韩芸(女). 文化人类学通论 [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2] 田敏,陈文元.开发利用民族文化符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民族报,2019(06) .

原载:《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7期;文字来源:参考网;图片来源:彝族人网,摄影:黄平山。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