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云南楚雄彝人古镇彝族左脚舞“反濡化”现象研探

作者:杨文杰 发布时间:2023-10-31 原出处:《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6期 点赞+(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云南楚雄彝人古镇左脚舞"反濡化"现象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反濡化现象的成因及其对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业中其它相关文化的影响。主要结论:彝人古镇左脚舞反濡化现象是由现实条件与职业倦怠感、不同年龄、体质游客对舞蹈形式与强度的需求不同、现代文化传播等文化迫力所致。反濡化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少数民族体育融通和现代适应的新范式;使得老年人身心得到更充分地锻炼与慰藉;也让民族体育文化保持与创新相悖问题日益突出。建议:应进一步拓展反濡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借鉴反濡化路径来践行健康老龄化;基于反濡化来构建文化"保持与创新"相协调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业发展模式。
关键词: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业;彝族左脚舞;反濡化
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体育旅游合作研究”(19BTY063); “耦合视角下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20BTY034)。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zuojiaowu-2.jpgSy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 引言

目前把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作为传承与弘扬少数民族体育的重要手段已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的宏观政策导向、运作模式、项目产品的研发等领域.现代旅游人类学奠基人之一,美国学者纳尔逊·格雷本[1](147)认为:现代旅游是一种“神圣的旅程”,除了迷人的自然景观,人们更多地是为了追求迥异生活方式、异质文化熏陶而诱发出的“高峰体验”,以达到受到教育、净化心灵、产生“新我”的目的.因此,旅游目的地东道主、从业者所展示的异质文化是关乎游客旅游目是否达到、旅游业兴衰的核心因子.然而,专门针对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从业者对外界展示本民族竞技、舞蹈等技能传承方式的研究甚为少见.Sy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类学家米德(M argaret Mead)将文化分型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其中后喻文化是指长辈向晚辈习得的文化.可见后喻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而专门针对后喻文化的成因、传授过程、产生的社会影响等现象则甚少提及[2].学界对于文化传承与传播过程普遍认可并热衷研究的莫过于濡化与涵化概念.濡化一词1948年赫斯科维茨在其著作《人及其工作》中首次使用,其核心蕴意为传承与习得[3];庄孔韶[4]认为濡化是在特定文化中个体或群体继承和延续传统的过程.濡化强调的是上一代或长者将传统文化传给下一代的纵向传承过程.涵化是文化变迁的横向过程,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长时间持续接触以后导致原有文化体系变异的文化变迁现象.主动接受、吸纳外来文化而完成文化变异的称为“顺涵化”;被迫接受外来文化并导致原本文化变异的称为“逆涵化”[1](178).然而,楚雄彝人古镇领舞者所展演的体育旅游产品—“左脚舞”的技能传授路径却并非如此,他们现在跳的左脚舞是由年轻舞蹈专业人员所授,这是一种由年轻一代将现代涵化与自我创新文化传授给上一代“传统文化持有者”,与文化濡化常规路径相反的“反濡化”现象,虽然“反”与上述“逆涵化”的“逆”涵意区分开来,但现代涵化与自我创新文化会否成为将来“传统”?尚需时间来证实,笔者在这里也不敢妄作定义.由此可以认为,反濡化产生了米德所言的后喻文化.本研究对国家4A级景区楚雄彝人古镇中左脚舞“反濡化”现象进行个案研究,旨在探索这一现象的成因及对当地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业、其他相关文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践行健康老龄化以实现健康中国、推进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Sy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田野调查情况

本研究历时2年,笔者与科研团队前后共在彝人古镇进行过9次调研,在田野笔记中记录了彝人古镇体育旅游产业的基本状况:体育旅游产品种类、展演项目及与游客互动的时间、地点、场景及文化氛围,整个体育旅游产业链经营、运作等基本情况;并通过参与和非参与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观摩与感触领舞者、游客在左脚舞活动过程中的表情、动作等象征.具体访谈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Sy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表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总览

biaoge1.jpgSy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反濡化传授过程要述

通过对舞师周A的访谈得知,在2013年9月至11月间,她与李A受古镇高层委托对左脚舞进行改编并对古镇领舞者进行了数次培训,因为时隔几年,对当时参与培训人员及培训中诸多细节的记忆已模糊,培训时的场景也无法复原,只记得在传授刚开始时有部分领舞者有些抵触情绪,但他们在经理的开导下也逐渐配合.改编的左脚舞是在传统左脚舞基础上融入了一些其他民族舞、现代舞元素与自我创编而成.传授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对增加动作的教学阶段;二是整套左脚舞新旧元素整合与融会贯通的操演阶段.当问及何时又要对现行左脚舞进行更新,周A坦言:“我与古镇经常保持接触,从经理到领舞、游客大多对这套左脚舞还满意,暂时没必要再改”.Sy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反濡化现象成因及分析

3.1 现实条件所致

通过访谈得知,现实条件是导致反濡化现象的基本前提,其因素包括有:长者们较年轻人有更高的热衷度、更娴熟的舞蹈技能与低成本.据领舞者们所言,他们大多为退休职工或是附近村寨中无需务农的彝族群众,从小受彝族文化的熏陶而一如既往地喜爱左脚舞,这为他们成为彝人古镇的领舞者奠定了坚实的技能与思想基础.当问及领舞者每月的薪水时,他们说道:“古镇只补助每天10元交通费,是没有薪水的.”经理赵A也证实了此事,她说道:“青年彝族很多不如老人跳得熟练,跳得好的也要支付高额薪水才留得住,……老年人在这里身心得到锻炼与愉悦,又体现了他们的价值,所以没有工资他们也挺乐意,我们也节约了成本”.于是,偶然的机会使他们凑在了一起,成为了古镇的领舞者.Sy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2 文化迫力所致

马林诺夫斯基[1](47)认为,作为满足人们需要的文化因其内部人们不断地产生新的需要,因而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化当中,这种促使文化演化的动力称为“文化迫力”.就古镇领舞者与游客、管理者所述,导致左脚舞反濡化现象的文化迫力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Sy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2.1 职业倦怠感的驱使Sy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职业倦怠感是指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渐渐产生对工作疲惫、甚至厌倦的心理[5].对领舞者和长期坚持来彝人古镇游玩并参与左脚舞活动的游客来说,进行左脚舞活动已成为他们的“职业”.访谈发现,认为职业倦怠感是反濡化现象成因的有16人,占总访谈人数的76.2%.由于经常甚至每天反复地进行左脚舞展演、健身会使领舞者产生职业倦怠感,并导致了领舞者的专注度下降和某些消极行为的发生.对一些家住得不远的老游客进行访谈后也得知,职业倦怠感对他们的左脚舞参与热情也存在影响,其中游客谢A言道:“5年前我天天都来跳,后来一段时间感到厌倦所以来得也少了,近两年发现舞蹈变了,比以前更有意思,所以我就常来,我的几个朋友也是这样”.这得益于一部分有心的领舞者与老游客积极向管理者反应需要改进左脚舞,以此来缓解和消除自我倦怠感,以便让这一项世代相传的体育乐舞能一如既往地受大家喜爱.Sy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2.2 不同年龄、体质游客对舞蹈运动形式与强度的需求不同Sy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认为不同年龄和体质的游客对舞蹈运动形式及强度需求不同导致“反濡化”的有13人,占总访谈人数的61.9%.从前领舞者所跳的传统左脚舞动作简单,主要动作仅有摆腿、摆臂、踮步走等,节律较慢,是主要适合老年人的“轻体育”[6],而对于中、轻年人来说,这样的运动强度与运动形式不是他们所喜爱的,所以在新鲜感减弱后,他们就没有了太高的参与热情.因此客观上要求不断改进左脚舞的动作,汲取现代舞、民族舞中的某些元素来使左脚舞在运动形式及强度方面都能够顾及到绝大部分人,以此来满足不同游客的审美、健身需求.但对于领舞者来说,让他们改变人对人教授方式而借助现代传媒等工具来进行自我创编存在很大的难度,舞者领班张A等提到:“本来经理是让我们自己来改编左脚舞,但大家普遍受教育程度很低,又掌握不了现代化学习工具……”因此导致管理者只有请精通现代舞与民族舞的年轻舞师来进行左脚舞改编与反濡化传授.Sy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2.3 媒体、网络对现代文化的传播Sy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化涵化的主要过程依赖文化的传播、采借和融合来完成[1](173),随着现代信息流通技术的日新月异,大部分彝族群众已生活在媒体主要展示与渲染的汉文化、西方文化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固化了他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健康观.认为媒体、网络对现代文化的传播导致反濡化的共有19人,占访谈人数的90.5%.在访谈中发现,无论是管理者、游客、领舞者还是授舞舞师,都不由自主地被电视、手机中的现代舞、民族舞的一些经典动作所吸引.他们中大部分人认为:“在融入了这些动作了以后,比以前好看多了,就和电视和舞台上的差不多,运动强度也尚可,锻炼效果也比以前旧的好,大家兴致都来了……”尽管如此,也有部分领舞者对现行的左脚舞持中立态度,他们也承认上述观点,但认为这样会导致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异.这根源于他们根深蒂固的民族情结,不愿看到传统的东西丧失其本真面目.因此可以看出现代主流文化对左脚舞的影响通过媒体、网络传播实现,在大部分人对现代文化认同的基础上通过舞师的创编与反濡化传授,最终导致左脚舞的创新.Sy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 反濡化现象导致的结果

4.1 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少数民族体育融通与现代适应的新范式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文化传承、彰显特色”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7].作为彝人古镇主打的体育旅游产品,左脚舞本就是向世人展示彝族倮倮支系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与载体,在融入了多元体育乐舞元素后通过舞师的“反濡化传授”,让左脚舞以众多文化复合体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也使得彝族左脚舞不管是在民间传播,还是在世代相传的濡化过程中,都是极富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衍传与融通新范式.对于经营者而言,所研发的体育旅游产品能够博得更多人眼球,在不断更新中让旅游者和附近居民能长期参与进来,聚集更多的人气和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是他们的目标,也是旅游景点、从业者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反濡化后的左脚舞以其较以前左脚舞更具有健身、审美价值而有更多人参与,也使产业链增大、增长,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成为必然,从而使得现在的左脚舞更具备现代适应性,因此可以认为反濡化方式及反濡化后的左脚舞已成为新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少数民族体育现代适应的典范.Sy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2 使老年人身心得到更好地锻炼与慰藉

对于领舞的彝族老年人来说,他们有着丰富的本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和强烈的服务意识,在健身的同时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助人为乐是很多老年人生活的基本原则之一[6],笔者在通过对他们访谈和在左脚舞的参与观察中也得到了证实.因此,让他们进行自己热衷的传统文化展演不失为一种“各显其长”的明智之举,他们在领舞过程中普遍能够与游客融洽互动、和谐相处,目前更新后的左脚舞更具锻炼效果,有较多人参与,他们进行体育锻炼、服务社会的意愿得到了进一步满足,从而让他们心情更加舒畅,乐观而惬意地生活下去.Sy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3 传统特色文化保持与创新发展相悖问题日益突出

传统特色文化是一个旅游圣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只注重从经济视角来肆意改变传统文化而忽略了文化的人文、社会、民族属性必然会导致一个旅游地丧失对外部的吸引力[8].从对领舞者的访谈发现,部分彝族老者在反濡化传授左脚舞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其中领班杨B所言最具代表性,她表情冷峻与舒缓交替呈现地直言道:“其实一开始我们就对改编左脚舞不是很赞同,祖宗留下的东西岂能随便改……不过似乎游客大多跳过现在的左脚舞之后还满意……但以后若是改得面目全非而没有我们彝族人‘该有的东西’我们是不会接受的”.因此,如果不合理地过度改编左脚舞势必丧失其民族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降低,同时也会激发领舞者不满而诱发出某些负面突发事件,对旅游景区的发展极为不利.就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保持与创新发展的矛盾在左脚舞反濡化传授及此后展演过程中日益突出,如何把传统文化的保持与创新有机结合是一个迫在眉睫亟需处理好的问题.Sy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 对彝族左脚舞反濡化现象的展望

5.1 应进一步拓展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

边疆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依托于独特地域的特色文化,构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产业创新与特色文化发展高度和谐的现代生态模式,为打造城乡一体、资源与文化共享的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政府决策部门应指导彝人古镇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以左脚舞为载体,对广大中小学生,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民族中小学彝族学生进行关于本民族文化的教育,基于现场旅游体验通过老者们对原本与反濡化后的左脚舞进行比较,讲解并渲染反濡化前民族历史、信仰、宗教等文化背景,阐发反濡化后左脚舞的文化衍传、现代适应、社会价值等问题,在受到本民族文化熏陶的基础之上会使左脚舞成为少数民族学生产生文化自信与自觉、保护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范本,在彝族体育文化与外来文化融通、创新的基础上,会使彝族老年人社会作用进一步发挥,也赋予了年轻一代民族文化传承使命感,增强了其民族、国家荣誉感与认同感,最终使得彝族地区体育旅游业、其它相关民族文化和谐共进,走出一条独具现代彝族文化传承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Sy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2 借鉴左脚舞反濡化路径来践行“健康老龄化”

国际社会提出的“健康老龄化”概念是指,老年型社会中绝大多数老年人在躯体、精神和社交方面都处于良好适应和健康状态[9].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日趋突出,解决好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能否幸福生活的大事.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反濡化”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皆有显著作用,因此应通过反濡化来践行“健康老龄化”:中、青年是较容易接受、学习并享有现代科技高速发展所带来成果的群体,应让中青年人成为主力军,在运用现代化的传媒、网络等手段后掌握最为前沿的运动、医疗知识后通过反濡化传授方式让老年人更多地享有最新健身方式与成果.体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社区体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鼓励年轻体育工作者积极运用高科技手段在掌握了前沿医学理论关于老年人健身、养生、防病、心理调适知识的基础之上积极创新,针对不同老年人的具体情况来将左脚舞、其他体医元素、自我创新出的方法融入到更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当中,倡导“体医结合”[10]的健康、休闲运动方式,让健康老龄化更为科学地实施,进而为健康中国的早日实现贡献力量.Sy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3 基于反濡化构建文化“保持与创新”相协调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业发展模式

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民族,除了体质存在差异外根本在于文化的不同,过度地采借外来文化必然会使本民族认同的根基遭到撼动,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也非常不利,并且在对领舞者、游客的访谈中也可以看出他们中大部分无比尊重、崇尚民族特色文化.因此,必须基于反濡化构建特色文化保持与创新发展相协调的体育旅游业发展模式:一是要深入对更新、传授左脚舞的舞师进行彝族文化培训,在创编舞蹈时要把最能代表彝族文化特色的舞蹈元素充分挖掘与融入,强调四肢的大运动幅度和体现彝族人的“火崇拜”[11]为象征的肢体语言整理与挖掘,并在此基础上与他者舞蹈元素汇编融入左脚舞.同时在左脚舞展演过程中应注重渲染、展示较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尽可能地积极营造更浓郁的彝族文化氛围与场域.二是舞师不但要做好左脚舞的传授,更要与管理者和其他相关人员合作,大力发掘本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新兴民族体育旅游产品,以“群效应”合力来彰显以左脚舞为代表的彝族体育旅游产品的特色文化内涵.尝试“耍火把仪式体育”、彝族斗牛展演与博彩的旅游产品研发与反濡化传授,与左脚舞成为体育旅游“群品牌”:在古镇毕摩文化广场应将原有的点火把活动发展成为更具文化内涵的耍火把仪式体育旅游产品,并于傍晚展演左脚舞之前,进行由毕摩引领的耍火把仪式展演和与游客互动,让讲解员现场解读耍火把仪式与左脚舞的象征意义.到了第二天还会有精彩的斗牛展演与博彩,在让有不同旅游需求的游客参与其中的同时,也会使得游客在“群品牌效应”的刺激下更为深入、全面地领阅彝族文化,各类文化物品的销售、餐饮、住宿等产业链也会在无形当中得以延长与附加.以上路径会使得左脚舞在融入其他文化发生碰撞时美美与共,不至于迷失在现代文化荟萃的汪洋中.Sy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 结语

反濡化现象不仅存在于彝人古镇左脚舞体育旅游产品的技能习得过程中,经笔者与科研团队成员在云南省数个体育旅游景点的调研发现,同样存在于其它部分景区所展演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品牌的技能传授过程中,已成为现代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业中不可忽视的体育技能新兴传承方式.然而,正如格雷本教授所言,反濡化后的左脚舞其目的是为了领舞者与游客能够更好地融洽互动以让游客产生“高峰体验”,那么高峰体验的涵意与成因为何呢?作为管理者与从业者又应该如何基于高峰体验来导向反濡化与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业的其它领域?这些都是后续研究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Sy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参考文献:
[1] 张晓萍. 旅游人类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 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11):27.
[3] 汪春燕.文化濡化背景下的西北城市民族关系[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2):33-37.
[4] 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1):69.
[5] 林闯,霍兴彦.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实证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20):111-114.
[6] 李晓通,王萍.城镇老年轻体育运动的开展与全民健身社会服务体系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16(5):14-17.
[7] 丁智才.新型城镇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4(6):93-98.
[8] 秦博.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文化符号构建及现代意义[J].中华文化论坛2016(9):42-47.
[9] 王平.参加体育活动对城市离退休人员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7(5):52-57.
[10] 杨文杰,李小通.从医学人类学“整体论视角”看我国少数民族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18(1):36-41.
[11] 李延超,饶远.水与火洗礼中的民族体育—傣族体育与彝族体育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7(6):59-65.

原载:《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6期;文字来源:参考网。图片来源:彝人古镇。
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