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凉山彝人火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作者:​曲比阿果 发布时间:2023-06-06 原出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06) 点赞+(
摘要:彝族火文化与彝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息息相关。彝人对火的理解与禁忌承载着他们对社会、自然的理解与敬畏,如何利用火文化及其所蕴涵的内涵服务于彝区的建设将是彝族火文化时下面临的新话题与挑战。
关键词:彝族;火文化;传承;变迁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image.pngmQ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家火塘,聂堃摄

彝族的古典创世史诗《勒俄特依》在有关万物起源的叙述中,对火的起源有这样记载:“远古的时候,大地之上空,降下奇特物,降下繁衍雷,降到恩结杰勒地,变成火燃烧……为人类繁衍而燃,为人类利益而燃。火尾火翅散,四面八方燃;火渣火种散,红土地上燃。生出儒博伟格,成了人类的祖先……”[1]彝族先民很早就认识到火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mQ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人一生都离不开火,从出生、成长到回归祖界(去世)。彝族谚语(生于火塘边,死于火堆上。)道出了火在彝人生命中的重要性。现实生活中,彝族人崇尚火,对火的崇拜始终贯穿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火在彝族人眼里是有生命的,是神圣的。彝族谚语有(汉人敬官,彝人敬火。)的说法。彝族人生下来就在火塘边上命名,长大后在火塘边议定婚事,死后进行火葬,彝族民间的各类宗教仪式也大多借助火进行和完成。火的个性特质和自然特征,影响和创造了山地文化型的彝族人的心理特质。火的热烈、激情、强悍,无不体现在彝人的精神世界中。mQ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人称火为是天的意思,是点燃的意思。凉山彝族一直保持着古老的取火法,即摩擦生火。以火镰、燧石互相击撞,溅出火星,引燃草绒。保存火种也有一套古老的办法,如居家留火的方法是:用火灰把火盖起来,或在火堆里埋入疙瘩柴,让其慢慢燃烧。凉山彝族主要集中居住在高寒山区,早晚温差大,“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正是彝族人居住环境气候的真实写照。所以日常生活中对火的依赖性很强。过去彝族人一般都围火塘而眠,火塘里的火都是保持不灭的,火既做取暖用也做煮食用,同时也是晚上照明的唯一光源。现在大多彝区居住条件已得到改善,用电照明,晚上再也不用在火塘边过夜了。但火在彝族人民的生产劳作中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类生产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刀耕火种”一词仍可以用以描绘凉山某些边远高寒山区彝族人民的生产耕种景象。这也是之前很长一段时期里整个彝族地区生产劳作真实写照的一个历史遗俗。在凉山彝区的农业和畜牧业的起始阶段乃至之后的很长一段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都是以烧林来获取肥料促进农业丰收和烧山养草促进畜牧业发展的。这些都是在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下和落后的生产力发展阶段中彝族人依赖火生存和发展,并借助火挑战自然,战胜自然的直接体现。在生火———用火——存火的生活进程中,围绕彝族人民对火的依赖性也逐渐衍生出了一系列与火有关的习俗、火崇拜、火禁忌,代代相传形成彝民族独特的火文化。mQ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住宅与火

凉山彝族每家每户都在正房横向三分之一处设有火塘,火塘靠近神位的纵向三分之一处。火塘,彝语称“嘎库”。“嘎”含“屋”、“上”之意,而“库”则有“内”之义。火塘是集神圣的信仰与世俗的日常生活于一体的地方。火塘总体外型就是一个以三个锅庄石为坐标的三角形凹坑。三个锅庄石上一般绘有图腾文饰,各自都有相应的名称和象征寓意,分别表示不同的神位。锅庄石的择取很讲究,择石之地必须是洁净的地方。凉山彝人把火塘三边分别叫为“牛蒙德就”、“嘎拉德就”、“嘎吉得就”。mQ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牛蒙德就(主人位)为最内侧的方位,一般只能由男主人和本家族或亲戚的长老们按辈分从靠神位的方位依次为坐,越靠神位的方位越尊贵,妇女一般很少能去坐,客人原则上不能坐;嘎拉德就(客人位)为最外侧方位,是客人的专座,也是最靠近神位最尊贵的位置,客人不分男女,按照辈分和长老往下坐开来;嘎吉得就(下位)为火塘进柴口方位,是女主人加薪添火的位置,一般只由女主人和自家子女就坐。mQ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塘也是一个家庭成立和存在的象征。凉山彝族新人成家或者搬迁新房时需要请毕摩进行对新房除秽仪式,其中做的不可缺少的一件事情就是在新火塘里点火生烟,烧红一块鹅卵石放入有少许水的水瓢中让冒出的蒸汽净化新房。mQ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塘里火的熄与燃被认为和人的命运休戚相关。所以火塘里的火长年不能让它熄灭,故称之为“万年火”。过年的三天三夜,家家户户都会把火塘的火烧得又旺又明,因为彝族人认为祖先的灵魂会回来数家庭成员,如果因为火光的暗淡,没有看清楚而被祖先数掉了家庭成员中的谁,谁就会遭到不幸。以此祈求先祖保佑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安康和幸福。同时也含有为先祖生火取暖的意味。旧时彝族人以火塘之火充当照明功能的生活习俗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并得到了继承。凉山彝族民歌也唱道:“过年首天,屋外绕青烟,通天告祖先,装扮骑马来过年,欢喜团聚一堂。”mQ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今,凉山彝族的火塘存在形态正发生着一些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前单设火塘的状况迅速朝火塘与灶共存的局面发展。千百年来火塘已经在彝族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扮演着根深蒂固的支柱性角色,已成为了家庭中不可少的一个坐标,彝族人习惯一个住房内只设单个火塘,所以功能只限于煮饭的灶一般单独设在专门的厨房内,于是形成了堂屋设置火塘专供举行信仰仪式、取暖、烧水、家庭聚会、招待亲朋好友等用;专修厨房设灶用以煮饭和调配牲畜喂养品、使用电器产品等的混合局面。在彝族农村过去无法想象的沼气灶、电饭煲、电炒锅等逐步走进农村家庭,火塘的功能大大减少,彝族人在传承传统的火塘文化的同时,也选择了更为便利的生活燃料和用具,极大地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和效率,将传统火塘功能的一部分转到新的替代品上,在两者的比较中,切实感受到后者的先进性,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局面。彝人的生活用具和思想意识处于转型时期,火塘也随社会进程而将会被炉、灶所取代。即使彝区的火塘在功用上被替代,但它蕴含的各种宗教色彩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是很难转移的。mQ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装饰艺术与火

彝族服饰五彩斑斓,各具地方特色。在凉山彝族服饰中,经常采用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图案。火焰状的花纹是用的十分普及的一种图案。在彝族的服饰、建筑上随处可见。不仅体现在传统的彝族服饰、建筑上,且在现代彝族服饰、建筑上,都将火焰的花纹保留下来,将这一元素发挥的淋漓尽致。火焰状的花纹用手工绣在服饰上、用类似的花纹作一些小饰品,如领带、手机套、钱包、背包、杯垫等,既保留了传统的火文化,又是对这一传统要素的创新。在凉山举办的彝族服饰文化节上,本土设计师们各显神通,将彝族的火文化夸张的表现在人们的眼前,使你不得不惊叹彝族人充满智慧的想象,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项用艺术的手法大胆的表现出来,彝族的火文化在这里得到张扬。在彝族的传统民居和彝区的现代建筑上,也处处体现着彝人崇尚火,且在不断的超越传统、不断的创新。将火焰花纹刻在实木上,做工精细,十分考究。现在有许多工匠将彝族民居的精华转化为商品,制作成许多居家用的装修、装饰材料,人们能在市场上买到半成品,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到工匠处定做。在建筑装饰材料上,火文化占据了一片重要的领地。凉山的现代建筑,也有体现彝族火文化的。如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西昌,就有一个以彝族火文化为主题的火把广场。将彝族火文化与现代建筑理念融为一体,在传统文化的陪衬下又具现代建筑的时代气息。平时人们都乐于在广场享受文化的熏陶。许多大型的活动也安排在广场进行。火把广场以直观的感受向人们传递彝族的传统火文化。可以这样说,只要到过火把广场的游客,至少都会有彝族火把节的概念,让建筑传递文化正在实现。在彝族人的日常用品中,也将火焰花纹融入其中。如彝族传统工艺品——漆器制品。在所有的漆器品种中,几乎都有火焰花纹。如酒杯、酒壶、碗、托盘、餐桌、花瓶、笔筒、汤勺等制品。火焰花纹象征着生活像火一样红红火火、生生不息。mQ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宗教、禁忌与火

彝族的宗教活动和仪式都是在火的配合下进行和完成的。民间宗教祭司毕摩做各种法事活动时第一件事就是用庄稼草和绿树枝在门前点上一堆火,放出青烟向神明通报,请出更多的护法神灵来为祭司和巫师助威。仪式进行中也随时在烧红的石块上浇水冒出蒸汽后念道:mQ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除呀除污秽。污物祛除,污秽祛除。家神除污请进家,福神除秽请入家,屋中污秽全祛除。)并拿相关祭品在烟上按逆时针方向绕圈以示净化,这叫“尔擦苏”。有时候也直接拿祭品在锅庄烟火上进行净化。献给毕摩的祭肉也得先烧熟后才可以献上。mQ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普遍通行的占卜术——“约格吉”或“约批吉”仪式也是通过灼烧胛骨,依据灼烧的纹路解读占卜的信息。“占法是将所占之事告诉毕摩,毕摩席地而坐,手执胛骨,用一豆粒大小的特别加工过的火燎草点燃,放于光滑的骨面让其慢慢灼烧并诵《灼烧羊胛骨经》,待火熄后将胛骨掷地冷却片刻,意为让屋檐后偷听的昊天使者听到,尔后用手指沾唾液少许轻轻按压被灼烧处,让其显出裂纹,再观其骨面上下左右裂纹的方向、弯曲变化度和长短来判断吉凶。”[2]火在宗教祭祀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mQ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巫师苏尼作仪式时更是离不开火。跳神时苏尼都会表演口吞火炭、咬火把、踩烧红的铁铧口、火把烧身、烧红铁链绕身等特技,另外在对病人进行驱鬼镇魔时也通常借助火来增强自身的法力。彝族举行招魂仪式和送魂仪式时都要围绕火塘进行,《指路经》中提到“人死要教魂,教魂回祖籍,指魂房下始,房下火塘红。火塘红处起,起于火塘中……”彝族民间进行招魂仪式后,在特定的日子里按照毕摩先前的占卜预算打开魂钵,必须在火塘边上进行。mQ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认为有火神存在,只有崇敬它,它才会造福于人类。于是形成了彝族自成体系的火禁忌。在日常生活中,彝族的火禁忌主要有:在野外用火后不能用污水将火扑灭、更不能对着火堆小便,不能向火堆丢污物,只能用清水或用树枝将火扑灭。否则,都会被视为对火神的不敬;晚上禁止玩火,否则会作噩梦;不能将两堆火合并成一堆火,不能同时生三堆火;火塘是火神所居之处,也是家庭保护神灵的栖息点,任何随意践踏火塘的行为都被认为会触犯神灵,对家人不利;不能朝火塘里吐痰、不能跨越火塘、不能把脚踩在锅庄石上、不能玩弄火钳,火塘上方供奉的祖先灵牌神位不准生人跨入,生客不准坐在靠内屋的火塘上方。因为挂灵牌的方位和火塘上方都被彝族人认为是整个火塘周围最为神圣、高贵的方位,是神灵和先祖寄居的支撑点,不容任何形式的玷污和打扰因素存在。mQ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弗洛伊德在其著作《图腾与禁忌》一书中,根据一些原始部落的禁忌习俗推断:禁忌现象“起源于一种人类最原始且保留最久的本能——对魔鬼力量的恐惧”。mQ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生命中的火

(一)出生、成长仪式与火

彝族婴儿大多在火塘旁出生,接生者用火来消毒接生的工具,如将剪刀在火上烤后以达到消毒的目的。日后给小孩取名也是在火塘边举行;女孩成年后,如一直没有合适的人家来提亲或其它特殊原因需要举行一次假婚仪式,这个仪式也是在火塘边进行的。彝族姑娘出嫁时,由自己的亲人背着绕火塘三圈,以示向家族和娘家告别。在有的地方,迎接新娘时也需要在村外烧上三堆火以示敬重,表示姑娘从此参加了这一氏族的生活,成为这一氏族的成员了。彝族女子结婚时,新郎家支的年轻人来抢亲时,会被新娘方的同伴在他们脸上抹上一层灶灰,灶灰象征吉利,不能立即清洗掉。彝族人从出生、成长就注定了与火有着不解之缘。mQ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生命终结与火

凉山彝族至今仍然保持着比较完整的火葬仪式。火葬方式是:人死后由毕摩根据死者的岁位择日择地进行火化。火葬前派四五名非本家族男性青年在坟地边上直接砍伐生木,将木头劈划成一米左右长的条状柴火,并将其横向交叉堆成“井”字型,然后把遗体头部朝北,脚朝南放置在上面进行火化,男性亡者堆九层,女性亡者则堆七层;放置亡尸时,男性作左侧卧面向东,女性作右侧卧面向西。火葬时请一名专门的男性负责完整火化遗体,这种职业被称为“洛吾”,有一定的报酬。如果死者是属于自然老死的,火化完毕后“洛吾”还需收集一些骨灰供送灵时用。mQ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的信仰观念仍是:火葬能使死者的灵魂进入到天之下、地之上的“石姆恩哈”界,并能在这里的主宰者“恩体古孜”的管理下幸福生活。因此,人死后都要举行火葬,熊熊火焰升腾时,就是灵魂与祖先相见、相聚之时。彝族人认为“火是孕育生命的母体,是生命的起点,也是生命的终点,生命由火给予,死后亦归于火。只有源于天上的火,才能将死者的灵魂送回天上,回归祖界”。[3]mQ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所以在火葬时,彝族人最忌讳第一股烟不直。彝族人认为烟柱弯曲上升表示灵魂不能上天而停留在人间纠缠活着的人,带来疾病和灾难。北宋《太平寰宇记》卷80《剑南西道·嶲州》记载“木耳夷死,积薪烧之,烟正则大杀牛羊,相贺以作乐。若遇风,烟旁散,乃大悲哭。”彝族人自古就有火葬的习俗,并围绕着火葬习俗衍生出了一系列的丧葬信仰文化。今天,在仍然保留有火葬习俗的彝族地区,也仍然按照火葬时候的青烟的流向和火势对丧葬仪式的相关情况进行占卜算卦,得出死者葬后的转化情况、死者家属的吉凶状况等等。mQ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基本上完整保留了火葬习俗。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活的地理环境和其他族群文化的影响程度而各异。越是生活在山区,受其他葬俗的族群文化影响较少的彝人,越完整的保留着火葬习俗;越是生活在平坝区,受有其他葬俗的族群文化较深的彝人,火葬习俗保留得越少。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是保留得最为完整的区域。mQ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虽然实行的是火葬习俗,但是患有恶性传染病、夭折的婴儿和凶死的各类死者都不能进行正规的火葬仪式。这也是彝族人对火的一种敬意,是为了避免亵渎火神的举动。mQ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节日中的火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人火崇拜中最直接、最广泛的一个典型体现。火把节的日期为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家家户户都杀鸡宰羊对火神进行各种祭拜仪式,并举行赛马、摔交、斗牛、斗羊、斗鸡、选美、“摩尔秋”、“朵落荷”等彝族民间民俗活动和传统文娱体育活动来祈求本年庄稼丰收、人畜兴旺安康的一个彝族民间最大祭祀性节日之一。彝族有这样的谚语:(土司宰牛庆祝火把节,富人杀羊庆祝火把节,穷人杀鸡过火把节,单身汉煮鸡蛋迎火把节,寡妇作荞饼辣椒水过火把节。)凉山彝人不管富贵还是贫穷,都十分重视这一传统的节日。凉山彝族地区除了依诺地区不过火把节外,(与彝族传说有关,据说有一年依诺地区过火把节时,天上下起了红雪,违反了常规,被认为不吉利,从此后依诺地区都不再过火把节),其余地方都要庆祝这一浓重的传统节日。mQ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火把节的来历,彝族神话传说中有许多版本。目前凉山彝族地区比较流行的说法大致是:远古的时候,天界住着世间的主宰者“恩体古孜”,人类则生活在地上,并且每年都要给恩体古孜赋税。有一年恩体古孜派一个叫“迪沃拉毅”的部下来人间收赋税,这年刚好遇上灾荒,而此人却仍然横征暴敛,不体谅民情,搞得人间民不聊生。于是人间的大力士“册夫拉巴”一气之下把他给摔死了。恩体古孜知道后决定投放害虫到人间,危害人间的庄稼,以示惩罚。人们承受不了害虫侵害,男女老少都团结起来,举起火把,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天将害虫全部烧灭了,并获得了大丰收。此后,为了庆祝这一胜利,每年在这一天彝族人们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祈祷火神抵御、消灭害虫,预祝庄稼获得丰收,并最终形成了固定的民族节日。mQ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每到火把节来临之前,各家各户都准备有很多把用干蒿枝做成的火把,节日的夜晚就点起火把在院坝、牲口圈周围、庄稼地边绕圈舞火,并在各村寨间奔走相告:“过火把节了,过火把节了,大家一起来消灭害虫,齐烧晦气,齐盼好收成……”点出去的第一把火把必须在火塘里点燃,并且只能点燃一把,其他的到门外后用第一把火把依次点燃。虽然现在的火把节已经由历史上具有浓厚宗教祭祀气息的原始信仰节日转变为以庆祝和娱乐为主的民间节日,但在这些虔诚的舞火、迎火过程中,仍然能感受到彝族人对火的无尽崇敬和虔诚膜拜。mQ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的彝族学者嘉日姆几认为:“火把节的各种功能在不断的变化。一方面,火把节中的娱乐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规模空前扩大。政府有意拓展了火把节的内涵和外延,并动用行政资源对火把节的节日形态重新进行管理和规划,试图将火把节变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新舞台,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建设注入新的力量。另外一方面,火把节作为地方性很强的节日,对地方性文化的保留和创新有着非常强的调节功能,人们将火把节的演出或者表演是否受欢迎当作评价自己的节目是否优良的标准,从而影响到人们对文娱节目的创作或者创新。”[4]mQ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笔者也认为,政府对火把节的管理和组织无形中改变着传统火把节的内容和功能,原先以家庭祭祀和村寨娱乐为主的火把节慢慢变成了区域性的盛会,打破了原先以村寨为主的活动界限。火把节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以祭祀、祈祷和娱乐为主的节日,火把节基本上变成了彝区文艺汇演的舞台,人们借这个舞台展示自己的风采。火把节也变成政府招商引资、推销产品、寻找合作的大型商业洽谈会,政府也将火把节变成向外界宣传自己的广告媒体。所以,火把节的叙事、功能等文化因素不断的变化,致使人们忽略了火把节本身的意义。宗教仪式和附着在它们身上的文化涵义正在悄然变化。mQ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结语

彝族火文化的产生、发展、变迁与彝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息息相关。彝族人对火的理解与禁忌承载着他们对社会、自然的理解与敬畏,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出火在彝民族的生存发展中所具备和发挥出的巨大力量,也可以切实体验到彝人对火的情感,因此,如何利用火文化及其所蕴涵的内涵服务于彝区的建设将是彝族火文化时下面临的新话题与挑战。mQ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参考文献:
[1] 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组织选编·中国彝文典籍译丛[M].四川民族出版社,2006:86·
[2] 阿牛史日,吉郎伍野.凉山毕摩[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89·
[3]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编著.千年凉山——散落在羊皮卷中的文明[M].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
[4] 杨洪林.彝族火把节田野调查研究报告[Z].2008·

作者:曲比阿果,女,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副研究员,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彝族语言与文化。
原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06);文字来源:四川社会科学在线。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