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彝文历史谱牒档案探析

作者:​华林 发布时间:2022-06-17 原出处:《思想战线》1997年第3期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image.png

彝族在历史上创制了本民族使用的古文字, 虽然彝文源于何时学术界尚未定论, 但从云 南昭通发掘出的铸于东汉年间的彝文“铜蛙印”[1] 和贵州大方县遗存的一方蜀汉建兴年间的彝 文《妥阿哲纪功碑》[2] 来看, 迟至汉晋时期, 彝文已为彝族学者所创制和使用。
P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先民素有修谱记史的传统。“谱者, 牒也。所以记祖宗之由来, 使后人知其本始, 所 以记祖宗之籍贯, 使后人知其创考也; 所以记祖宗之基业, 使后人知其支派也, 传所谓数典 之不忘祖者欤! ”[3] 由此可知, 谱牒在维系彝族家支血亲关系方面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P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在历史上曾形成过两种彝文谱系, 一是“母女连名”系谱; 二是“父子连名”系谱。 前者传世极少, 但在古彝文典籍中仍有遗存。凉山彝文史诗《勒俄特依》说: “远古的时候, 吾哲施南一代生子不见父, 施南兹额二代生子不见父, 兹额地列三代生子不见父, ……阿书 阿俄六代生子不见父, 阿俄石尔七代生子不见父, 石尔俄特啊要去找父亲, 要去买父亲……。” 以后, 石尔俄特最终“娶妻配成偶, 生子可见父”。石尔俄特之前7 代是母系氏族7 代妇女之 名号, 他生子见父之后即转入父系氏族制。起始谱系是: “石尔俄特一, 俄特吾勒二, 吾勒曲 布三……。”[4] 现今西南各地保存下来的彝文谱牒绝大部分是父子连名系谱。P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谱牒的记谱方法一般由祖先起源的传说、始祖希母遮到六祖分支的记述、祖先迁徙 路线、历代父子连名谱、家支祭祖分宗情况、家族重要人物业绩及重大历史事件等各项内容 构成, 谱牒对古代彝族的哲学思想、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经济关系、地理环境、宗教祭祀 和民风民俗多有涉及, 全面展现了彝族社会历史发展各个方面的真实面貌。P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谱牒的传承有两种形式, 一为谱牒内容载录在其他彝文历史典籍之中。例如, 发掘 于贵州赫章县的彝文史籍《彝族创世志》中的“谱牒志”收录了“六祖”分宗后, 恒支系的 22 个宗族系谱; 布支系的24 个宗族系谱; 默支系的39 个宗族系谱。既有大宗谱系, 也有分 宗谱系。另一为专门的谱牒文献, 大多撰写在白棉纸上, 谱册字序从上到下, 行序自右而左, 也有自左而右的, 这取决于书口的开向。彝文谱牒还有镌刻在石壁上的, 如云南禄劝县法宜 村边峭壁上遗存的武定凤氏土司于明景泰年初题撰的《罗婺贤代铭》即是。彝文谱册一般用 麻布、棉布或硬纸皮做“封面”, 对谱册起保护作用。谱牒要放进特制的木盒里珍藏。如云南 峨山县岔河区安基乡玉福村彝族施嘉武家祖传有一份古彝文《施氏宗谱》, 收藏在一个用马 樱花木制成的祖筒木盒里, 保存极为完好。P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南彝文历史谱牒的父子连名代序排列由于地区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一般来说, 大小凉 山、黔西北、滇东北彝族地区的彝族家支谱系和分支系谱的父子连名代序的排列系统严密, 家 族源流分宗情况十分清楚。例如, 根据凉山彝文家谱整理而成的《龙云及其纳吉氏族系谱》, — 73 — 从“彝族共祖嘛, 阿普都木始, 阿普都木一, 都木登伦二……”, 一直记述到151 代瓦铁达史 (龙云) 约3700 余年的纳吉氏族分宗发展的父子连名承传世系历史, 其特点是对纳吉氏族的 分支氏系考录极为详尽。如纳吉氏族在龙云第14 代祖察体毕黑之世时分衍成8 支小氏族, 《系谱》除系统记录龙云一系的毕黑阿研家族父子连名系谱外, 对毕黑阿虽、毕黑少古、毕黑 科能等7 支系谱父子连名谱亦作了详细的载录, 是了解龙云家族源流、家支世系的宝贵文献 材料。[5] 而滇中、滇南的部分彝文历史谱牒在记谱方法和代序排列方式上则存在着如下两点 不同之处:P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一, 彝族“氏族的主要的核心系谱是长子连名系谱, ……一个亚氏族或小氏族, 所有 成员一般只记长子连名谱, 但分支相隔6- 7 代人后, 他们便会各自记他们次子以下所衍传的 人名系谱”。[6] 但在滇中、滇南的一些彝族地区, “夷制, 幼承父业, 幼亡不及长, 别择近支之 幼者立之”。[7] 因此, 这些地区的彝族在记谱方式上普遍采用一种“谱当颇”制, 即先祖父子连 名谱系以父系大班辈者上谱来追溯谱族, 这种父系大班辈是在生育过程中, 由班辈的自然排 列关系而形成的, 同一班辈最晚生的人, 对下一代班辈就成为最大者, 在宗支内部即形成叔、 父、爷、外祖等大班辈, 有权珍藏谱牒并有权上父子连名谱系。体现了西南不同彝族地区在 宗法观念上的差异性。P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二, 滇中、滇南的彝文历史谱牒, 除了在洪荒前后的远古时代采用父子连名制记载先 祖谱系外, 其后就使用一种夫妻连名制来记录家谱。以云南新平县平甸乡昌沅村公所尼租村 收集到的一本彝文《尼租谱系》为例, 该谱系由祖先起源的传说、祖宗迁徙路线、先祖父子 连名谱、中世班辈夫妻连名谱、近现代姓氏夫妻连名谱, 以及死而断谱续者名谱等部分组成。 在先祖父子连名谱中, 洪荒前37 代到笃慕, 洪荒后20 代到聂托聂维, 其后谱系中断, 这也 是滇中、滇南型彝文连名谱系中常见到的情况。相对而言, 四川的彝文家支谱系的父子连名 谱代系排列较为严格, 血缘关系非常清楚; 而贵州、云南的彝文谱牒的父子连名谱的代序排 列稍显松懈, 但十分注重家族发展历史的全面载录, 因而史料更为丰富、殷实。P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历史谱牒不仅具有原始性强的特点, 所载录的内容也极为广泛, 涉及到古代彝族社 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领域, 是研究彝族先民的哲学思想、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经济关系、民 族源流和宗教民俗的珍贵档案文献材料。P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很多彝文历史谱牒的内容里, 都有关于宇宙万物的形成和人类祖先起源的具体记载。 《尼租谱系》说: “混沌初开时, 赤地遍千里。样也没生成, 水滚滚而动, 万物在创造, 寒气 凉飒飒, 虚无又飘渺。滚滚水面上, 一对白水鸟, 变幼出万物。我们的祖先, 也从此产生。”[8]  彝族先民认为, 祖先的起源与某种动植物或与某种无生物具有特殊的亲缘关系, 故将该自然 物视作本家族(氏族、民族) 的保护者与图腾的标志和名称, 并通过图腾对自然体和自然力 加以崇拜。《尼租谱系》所记录的这支方姓彝族以“白勒”(黑头翁雀) 为图腾。这段记录不 仅反映了古代彝族关于宇宙万物起源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亦为研究彝族祖先起源与图腾崇 拜的关系以及彝族先民万物有灵的宗教哲学思想提供了原始凭证材料。P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历史谱牒在记述家族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对古代彝族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家族大事及 主要人物事迹的描述尤为详尽。如汇集了69 个彝族家支系谱的《彝族氏族部落史》记载, 古 代彝族社会的发展首先经历了一个“悠悠荒古时, 古人语难辨, 似兽乱发吼, 人发皆雪白, 饮 — 74 — 血又茹毛”的原始社会时期。这一时期大致由“母权是神力, 不需黑鸡羊, 仅需神力佑。若 要种族繁, 部落要强大, 就要女掌权”的母系氏族社会、以及“六祖水中出, ……族繁需分 支, 分支均牲畜, 分支均器具, 四方去游走”的“洪水泛滥”和“六祖分支”三个历史阶段 构成。其后, 各支系的彝族先民便进入了“迁徙征战、奴役俘虏”的氏族奴隶制社会时期。如 “矣汶普冒酋, 乃尼奶支系, ……獠山似豪猪, 战马疾如飞, ……北至姆孤革, 南至营常地。 从那时候起, 君子理朝政, 求教于贤臣。……冶炼铜与铁, 备粮于两崖, ……祖筒置岩中, 祭 牲血成河”。以后, 各彝族支系便相继进入了“屯田养牦牛”、“学会了牛耕”和“有粮民先 食”的封建领主制社会。[9] P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又如, 在彝族家支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代君主的功勋业绩记录方面, 发掘于贵州毕节地区 的《扯勒家支谱系》记载, 原始社会时期, 始祖笃慕经历“蜀洪水泛滥”的灾难之后, 将部 众分为“武、乍、糯、恒、布、默”六个支系, 分别向川西、川南、滇中、滇南及黔西北等 地迁徙发展; 奴隶社会时期, 君长阿谷者“约法十三章”, 立法“判断曲直”, 并发动兼并战 争“夺取了权力, 占据高地位。所走的地方, 收归自己管”, 创下了“其光宗耀祖, 有耳者皆 闻, 有目者共睹”的伟业功勋。封建领主制社会时期, “君乃创妥鲁, 臣乃撑必提, 臣乃用越 妥, 在妥尼益尼, 掌权而守境, 收租敛赋税, 彝汉共掌权, 武苗同守境, 智者居宫庭, 贤者 管要事, 历百二十年”。其后, “阿父为君长, ……有功名手本, 汉予彝委任”[10] 成为封建中 央政府所委任的地方土司。P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历史谱牒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对各彝族支系的迁徙发展历史的详细载录。例如, 什 列虎氏族是川、滇凉山彝族古侯部落各氏族中人口最多, 分布最广的氏族之一, 这支氏族的 谱牒《什列惹古系谱》从“阿普都木一”记述到“什列罗史分, 罗卜博乌乌住(四川凉山) ; 什列惹古嘛, 根源这样来”凡56 代, 约1400 年的父子连名系谱。关于什列虎氏族的迁徙、分 宗、发展历史, 《系谱》记载: “远古的时候, 祖先居水域, 水曾拜为神; ……从此以后嘛, 水 也拜为祖, 世系从水始, 水谱为祖谱; ……后来的时候, 祖先迁高山, 高山雪茫茫, 雪也拜 为神, ……雪也为我祖, 雪谱为祖谱……后来迁森林, ……崇拜的是鹰, 它是百鸟王, 崇拜 的是虎, 它是百兽王。……尔后都木生, 乌乌三子生; 乌乌庚兹嘛, 彝族的始祖; 乌乌那依 嘛, 藏族的始祖; 乌乌庚依嘛, 汉族的始祖; 彝、藏、汉从此分。后来的时候, 系谱这样说: 阿谱都木一, ……长子有武乍, 阿考阿毫也, 楚取木乌住; 次子有恒糯, 古侯曲涅也, 博罗 木克住, 幺子布与默, 德布德施也, 史雅黎堡住; 六子分六支, 六支六氏族, 从此称‘六祖 分支’。……什列氏族嘛, 先从都木始, 后从古侯分。……什列氏族祖; 德额俄沾分, 诺液甲 甘住, ……什列之世嘛, 聚甘古甘洛, ……生下什列九子, 什列阿黑分, 兹兹觉洒住, 阿黑 尼惹兹; 什列木施分, 滇普特觉住, 木鼎宁惹氏; ……”[11] 值得注意的是云南峨山县岔河区 安基乡玉福村彝族施嘉武家传的《施氏宗谱》中亦记载: “阿普都木子, 都木三十六(代) , 古 侯七十七(代) , 什列九子生; 什列木施生, 木施木克生, 利木坝上迁, 滇普特觉住。”[12] 这一 记载印证了《什列惹古系谱》关于“什列木施分, 滇普特觉住(滇池) , 木鼎宁惹氏”的记录, 证实了云南峨山县的这支施姓彝族乃是凉山什列虎氏族分宗迁出的一支亚氏族。以上记录不 仅提供了凉山彝族什列虎氏族迁徙路线和分宗发展的第一手文献材料, 对研究古代彝族的世 系源流、民族同宗意识和彝族先民图腾崇拜与生活环境的关系都有极高的史料价值。P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先民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后, 在经济关系上开始实行租税制度。除此之外, 彝族群 众所承受的沉重经济负担还体现在家族的重大祭祀活动和领主土目的各种红白喜事之中, 这 — 75 — 在彝文历史谱牒中均有详细的记录。如《扯勒家支谱系》除了记述本家族在实行租税制后, “运送租粮的, 如雾罩下山, 如蚁群行路。……交租纳粮的。如雪飞雨降, 水道运粮忙, …… 粮租收的多, 男清查收入, 女经理保管, 积库可多啊! ”的繁荣景象外, 还专门制订了“扯勒 十八‘则溪’(辖区) ”制度, 规定了所辖各个家支在举行作斋或“冠婚丧祭”时应交纳的各 种礼金财物。《谱系》说: “恒氏扯勒家, 甲辰年, 甲辰月, 甲辰日, 甲辰时, 做了大斋, 追 荐了祖先, 建立了规章; 凡冠婚丧祭, 所属之仓库(则溪) , 定额交财礼。规章建立后, 子孙 照实行。其规章如下: 则溪, 重庆方面, 罗慕魁、何慕魁两家, 交纳婚财礼, 绫缎九匹, 锦 缎十六匹。出斋牛十头, 其中牡牛一头, 绵羊五只, 猪十五头。各交三两金, 又交三两银。大 愿十六两银, 小愿八两银。……所有则溪定额, 按各类所需, 务必如数交清。”[13] 这些记载提 供了研究古代彝族宗教民俗情况和封建领主制经济下彝族群众所承受的各种经济负担状况的 可靠档案文件材料。P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历史谱牒亦记录了古代彝族在和汉族以及其他民族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睦邻友好关 系。在西南的许多彝族地区, 都普遍存在着各族人民同宗共祖的民族同源观念, 这在彝文家 谱中亦可得到印证。如《什列惹古系谱》说: “后来的时候, 天地不知多少岁? 人类不知多少 代? 尔后都木生, 都木乌乌生, 乌乌三子生; 彝、藏、汉从此分。”[14] 可见, “笃慕”不仅为各 彝族地区的彝文谱牒认同为彝族的始祖, 亦被公认为是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因此, 古代彝族 和各族人民一般都能够和睦相处, 建立良好的民族关系。如《扯勒家支谱系》就描述了“彝 汉同掌权, 武苗同守境, 智者居宫庭, 贤者管要事, 历百二十年, 繁荣言难尽”[15] 的彝族和汉 族以及其他民族友好相处、共同发展的繁荣景象。尤有价值的是彝文历史谱牒还记述了彝族 先民向其他民族学习, 并逐渐融合到先进民族中的历史史实。据贵州赫章县的彝文谱牒《妥 卜卓寻源》记载, 妥卜卓是武支系分出的妥卜家支的先祖, 这一支系在妥卜卓时迁徙到滇南 地区, 他们和当地的白族和睦相处, 学习并逐步接受了白族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 到49 代阿 余阿娄之时, “武变白彝了。白彝七谱系, 七姓互联姻”, [16] 有七姓武支系的彝族融合到当地的 白族之中。至今贵州威宁县境内仍有部分称为“七姓民”的白族, 这些白族可能是后来才迁 回贵州的。更多的彝族先民则融合到汉族之中, 仍以贵州赫章县的彝文谱牒为例, 《液历的寻 源》记载, 这支彝族到了“克博的时代, 彝变汉去了”; [17] 《彝歹的寻源》也记载, 该支彝族 在“恒莫索之世, 迁居勃娄热, 彝变汉去了”。[18] P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南各彝族地区都遗存有丰富的彝文历史谱牒。在四川省, 凉山州彝文编译局收存有3 份 《毕摩家谱》和20 余份家支谱系。盐源县民委收集到数10 本凉山地区的彝文家谱, 现今正在 整理出版。凉山州彝族学者还译注出版了《龙云及其纳吉氏族谱系》、《岭氏邛部宣抚司系 谱》、《热柯氏族首领热柯阿鲁子族谱》、《巴且家族系谱》、《古侯家支谱系》、《曲涅家支谱 系》、《什列惹古系谱》等珍贵的彝文谱牒。P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贵州省分布有大量的彝文谱牒文献, 如毕节彝文翻译组就收集到《君域根源》、《叙母 系》、《叙笃慕实勺》、《克博世家》、《阿者简史》、《叙谱系》、《叙笃慕天君》、《叙播勒》、《彝 族大谱》、《德彼族谱》、《扯勒世系》、《德布简史》、《德施氏谱》、《扯勒简史》等重要的彝文 谱牒。赫章县民委收存有《谱牒志》、《克博家史》、《十二宗亲》等彝族谱系。威宁县民委搜 集到《支格阿鲁史》、《德彼君长谱牒》、《德施君长系谱》等彝族族谱。六盘水市民委也保存 — 76 — 有《阿鲁谱系》、《歌师系谱》、《支格阿鲁史》、《奎博简史》、《鲁歹德施世系》等宝贵的彝文 系谱。P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省亦蕴藏有丰富的彝文家谱, 谱牒的分布遍及各个彝族居住区。楚雄彝族文化研究 所珍藏有从武定、元谋、禄劝、双柏等彝族地区收集到的30 余份彝文谱牒, 比较珍贵的有 《阿本颇谱》、《彝族家谱》、《杨氏家谱》(4 册)、《且保谱系》(2 册)、《祖先名次》(3 册)、 《祖先代序》(2 册)、《神祖谱》、《毕摩谱系》(4 册)、《金氏家谱》、《团丁张氏家谱》、《世布 氏谱序》、《纳雍张氏家谱》(3 册)、《纳雍朱氏家谱》、《骂拉祖先名次》、《凤氏家谱》、《张氏 家谱》、《杨氏祖先名次》、《李氏家谱》等。楚雄州档案馆也保存有从武定征集到的《彝族家 谱》、《抵德氏家谱》和《彝族谱系》3 份彝文谱牒。武定县民委收存有《北部尼家谱序》、《叙 谱书》(4 册)、《发窝普德支系家谱》等6 份彝文族谱。峨山县民委搜集到《龙氏家谱》、《鲁 氏家谱》、《普氏家谱》、《李氏家谱》、《施氏家谱》(2 册) 等6 份彝文谱系。建水民族研究所 征集到《李氏家谱》、《普氏家谱》、《祖代数书》等8 份彝文谱牒。曲靖地区民委也收集到 《陆氏家谱》、《安氏家谱》、《姬氏家谱》、《张氏家谱》、《普氏家谱》、《毛氏家谱》等6 份彝文 系谱。此外, 石屏县民委登记了《普氏家谱》、《笃慕谱系》(2 册)、《李氏家谱》等6 份民间 保存的彝文谱系。武定县民委登记了《申氏家谱》、《余氏家谱》、《杨氏家谱》(彝汉合璧)、 《高氏家谱》(彝汉合璧) 等5 份民间保存的彝族家谱。宁蒗县语委、昭通地区民委和云南其 他彝族地区也都分别保存有彝文谱牒。除西南彝族地区外, 国家文化机构也收藏有彝文家谱。 如北京图书馆就珍藏有《叙家谱经》、《叙家谱迎祖灵》、《凤家的系谱》、《阿教颇家的系谱》、 《古侯曲涅谱系》等珍贵的彝文历史谱牒, 这些谱牒大多尚未译为汉文, 有待于进一步发掘整 理和研究利用。P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历史谱牒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民族史、民族关系史、地方史和宗教学、民俗学等学 科的研究方面, 更重要的是滇川黔桂各彝族支系的家谱都把“笃慕”追溯为共同始祖, 揭示 了彝文历史谱牒在维系彝族“共同心理素质”方面所蕴藏的深刻文化内涵。P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注释:
[1] 参见红河民族研究所编《彝族古籍研究文集1 序》, 第2 页, 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2] 参见《彝文金石图录》, 第3 页, 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 年版。
[3] [10] [13] [15] 贵州省民族志编委会编《民族志资料汇编》第八集(彝族) 第411、302、303、302 页, 1989 年编印。
[4] [6] 曲木约质译著《凉山白彝曲木氏族世家》, 第4、20 页,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5] 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编《彝族文化》1986 年年刊, 第133 页。
[7] [8] 《尼租谱系》, 第114、93 页, 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 年版。
[9] 详见杨风江译注《彝族氏族部落史》,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
[11] [12] [14] 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编《彝族文化》1987 年年刊, 第158、162、159 页。
[16] 《彝族创世志、谱牒志》(一) , 第341 页, 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 年版。

原载:《思想战线》1997 年第3 期 特此向图文原作者致以敬意和感谢!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