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王光荣 王春燕:芒佐支系彝族酒礼歌的功能与传承

作者:beley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1-01-08 原出处:《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点赞+(

摘要:芒佐支系彝族酒礼歌是流传于该支系民族各种风俗仪式的一部部抒情长歌 ,是宣传彝族传统道德观念 、礼仪文化的一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 ,仍有诸多的功能与价值。 随着时代的变迁 ,酒礼歌的歌手日趋减少 ,酒礼歌也濒临失传 ,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并采取各种措施 ,竭力作好保护和传承工作 。
关键词:彝族 ;酒礼歌 ;功能 ;传承
​基金项目:2015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5BTY036)。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image.png

(彝族芒佐支系的荞菜节祭祀活动 黄建国摄)

在广西那坡及其毗邻的云南富宁芒佐支系彝族村寨 ,大凡正式的酒席宴上 ,宾客们在村中七老的带领下 ,围着四方连桌 ,“哈喂哈维”地齐唱着酒礼歌 ,以表达某种涵义 ,联络某种感情 ,营造某种气氛。 伴随这一酒礼歌 ,各种礼仪活动逐步走向高潮。 没有这个环节 ,各种礼仪活动就开展不下去 ,宾主双方都觉得缺少了点什么 ,无论酒肉饭菜怎么高档 ,心情总是不那么爽快 。 本文就酒礼歌的文化内涵、功能与传承状况 ,作些分析和探索 ,与广大读者共赏这份珍贵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
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芒佐彝的分布与文化传统

芒佐支系彝族 (简称“芒佐彝”) ,为我国古代氐羌族群后裔 ,今中国西南和南方彝族的一个支系 ,旧称白倮。1964 年以后 ,同其他支系一起 ,统称为彝族 。 “芒佐”一词为该支系彝语音译 ,意即“白色的孟人” ,相传为三国蜀汉时期著名历史人物孟获及其家族的后代。 孟获归顺诸葛亮后 ,原孟获手下的彝族(当时叫“夷蛮”)陆续自南中地区(今云南大理 、楚雄一带 )出发 ,往滇东南方向迁徙 ,直至现居的山林 。 当地壮族称之为“孟” ,瑶族称其“芒” ,汉族称之为“孟人” ,均为孟氏后裔的意思 ,有民歌为证。 广西那坡县达腊、念毕等一些村屯彝族父老常常念诵这样一段口头禅 :“孟获出来造天地 ,孟优出来造武器 ,孟达出来造金竹 ,孟连出来造铜鼓 。” 彝族父老们把自己族群生存和生活的依据和条件归功于孟氏四兄弟 。 云南一些地方以及一些内部资料把他们称为“高脚裤彝”“凤尾彝”“孟氏彝”等 。 前两者是按他们的装束来称呼 ,沿袭成俗 ,后者则是按他们族群的来源历史来称呼 ,而此一称谓恰与当地民间传说相吻合 。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芒佐”之“佐” ,带有素白含义 ,故一些资料认为是因广西那坡县达腊、念毕彝族人多穿白色的衣服而得名。 这一说法其实只是分析了其表面现象 。 究其本质 ,是因为那坡县达腊、念毕彝族人自古以来崇尚白色 ,以洁白为美。 这种审美追求不仅体现在服饰的选择上 ,更多地沉潜于观念和精神上 。 按古老的民间传说 ,那坡县达腊 、念毕彝族人是种植棉花和纺棉织布人的后代 ,白色 ,能予人温饱 ,美好而圣洁 。 久而久之 ,“白”成了人们恭敬崇拜的对象。 昔日祭祖用的是白净的糯米饭、花白的线鸡、自织的白布 ,青年小伙子送给情人的重要礼物是白银戒指、手镯和白色食品(主要是白沙糕)。 偶尔会掺杂一些金色或红色 ,以作烘托 ,表达吉祥如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 ,受其他兄弟民族的影响 ,生活用品中才逐步添加了含有青蓝红绿等色泽的礼品和食品 。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芒佐彝主要居住在广西、云南两省区交界地区 ,其中广西主要居住在那坡县城厢镇达腊 、念毕和者祥三个大寨 ,少量散居于该县百都乡的坡芽村坡报屯。 至于云南 ,主要是邻近广西那坡的富宁县板仑乡的龙洋、龙迈和木腊三个大寨。 还有里达镇里拱村和木央乡的一些村屯。 其中 ,板仑乡龙洋和龙迈两个屯是真正的彝族村屯 。 尤其是龙洋屯 ,可以说是纯粹的彝族人寨子 ,其中彝族有500多户约3 200口人 。 龙迈屯属彝 、壮 、汉三个民族杂居 ,但彝族也达 300 多户1 400多口人 ,占全寨人口的60% 。 至于广西那坡县达腊、者祥和念毕三个寨子 ,都各有超过 100 户约 320 口彝族人。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芒佐彝虽说人口较少 ,但他们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信仰、自己的传统道德观念 ,以及独具个性的风俗习惯。 还有丰富多样的经诗、经词和民间文学、民间舞蹈音乐、民间竞技项目、民间器乐等。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芒佐彝族民俗民风绚丽多姿。 衣食住行 ,岁时节庆 ,婚娶寿诞 ,入宅礼俗 ,交友结拜 ,成年致礼 ,开田动地 … … 都有其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及本民族其他支系的特征。 就传统节日习俗而言 ,该支系彝族一年十二个月中 ,除了十一、十二月与各兄弟民族过相同的节日外 ,从农历正月到十月 ,每个月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 。 其中 ,节日文化内涵最丰富、影响最大的是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到四月十三 ,期间轮番在各村寨举办“跳弓节” 。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跳弓节早期只为祭祀祖先和万物神灵 、谋求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后逐步演变为宣传、纪念当地彝族祖宗征战事迹 ,进行传统道德教育和传授历史知识的大型民俗活动 。 节日有繁复的腊摩(毕摩)诵经 ,经词反映出本民族祖祖辈辈长途跋涉 ,艰难迁徙历史及先人采集、农耕和收获的生产生活情景。 又有各种歌、舞、音乐、竞技表演 ,以及欢庆胜利、祈求风调雨顺 、获得更大丰收的各类祭祀活动 。绚丽多姿、形式多样的服饰和各种工艺品亦在节日期间登台亮相 ,具有独特性、历史性、稳定性、规范性、综合性、艺术性等基本特征。 自古以来发挥着教育后人、族群凝聚、文化传承、生产动员、促进民族团结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功能 。 那坡县的跳弓节是当地彝族人民自北宋以来世代流传的一种自娱自乐的重大节日活动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性 ,在当地彝族群众生产生活中有着深厚的影响力。 近年来 ,该民族习俗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 。 其节日民间音乐 、舞蹈和祭祀仪式等诸多文化基因 ,引起美国芝加哥艺术界学者的关注 ,在国内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该支系流传至今的各式各样的彝族经词都是一部部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 。 特别是自古以来家喻户晓的鸿篇巨著《开路经》 ,蕴含着本民族传统道德观念、哲学思想和民族迁徙的历史。 当地彝族古代社会风貌和先民的宗教信仰、思想意识均体现在这部经词之中 。 全经开篇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展示彝族先民乃至当今彝族父老心目中两大类型的“路” :一是地理方位上的路 ,即真正的路 ,它揭示了广西那坡彝族芒佐支系迁徙的历史路线 ;二是伦理道德上的“路” ,即哲理性的隐喻的“路” ,是当地彝族先民行为品德的记录 。 无论是地理方位上的路还是伦理道德上的“路” ,有些是直接点明其义 ,有些则是隐喻性的带有神话色彩的寓意 ,后者多数人较难理解 ,只有具备一定的历史和地理知识的人 ,方能悟出其中的内涵。 现该经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而酒礼歌的内容含量、流传范围和影响力 ,也不亚于《开路经》 ,同样是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酒礼歌的类别与流传

如果说彝族《开路经》是以祭祖 、教诲、嘱咐为主题 ,于庄严肃穆的场合念诵的长篇叙事史诗 ,那么 ,酒礼歌则是以表达谢意 、恭贺祝福和传扬亲情为主要内容 ,在众多喜庆场合吟唱的一部抒情长歌 。 它以一句句形象生动的诗句 ,拨动着酒家主人和所有在场听众的心弦 。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就艺术角度而言 ,酒礼歌曲调比较平淡 ,形式也比较呆板 ,但内容丰富 ,涵义深刻 ,寓意含蓄 ,句句入心 ,韵味无穷。 熟识当地风俗礼仪的人百闻不厌 ,百听不烦 ,只要长老们一开场 ,同席或在旁的人就耸耳静听 ,久久不愿离去 。 特别是酒宴的主家老少 ,聆听到一定的时刻 ,就会情不自禁地主动起身 ,向领颂者敬酒 。 因为酒礼歌唱到一定的时候 ,领颂者要逐一提到主家老少的大名 ,祝愿主家的每位成员日后幸福安康 ,事事如意 ,鹏程万里。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酒礼歌的类别可按照当地风俗仪式种类而划分 。 当地彝族风俗仪式多姿多彩 ,归结起来有八大类 :入宅习俗、婚娶习俗、节庆习俗、生辰习俗、开戒习俗、寿诞习俗、祭司立位习俗和丧葬习俗。其中 ,丧葬习俗限于二次葬 ,内容比较简单 ,没有多少情节 ,其他大类均各可分若干小类 ,总合 20余小类。 以每一小类平均 30 分钟计算 ,接连吟唱 ,需要15 个小时方能唱完。 当然 ,在实际吟唱中 ,领颂者会见机行事 ,不一定几套颂经连唱 ,而是在一个场合选唱某类中的一个章节 。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芒佐支系彝区流传着一句顺口词 ,叫做“二九清栏辞旧岁 ,初五拆台迎新春” 。 在过去 ,该支系彝族农户每年从农历三四月开始 ,就喂养一头阉猪 ,以备腊月二十九日劏杀 ,到岁末 ,人们就认真清理存养在圈栏中的年猪 ,干干净净地迎接大年除夕和来年正月初一的到来 。 此举既预示着陈年生活的终结 ,也表示出对新年行动的谋划。 养猪代表过去了的旧年 ,吃猪肉则表示即将迎来新的一年。 故主家要宴请寨上的七老来上座 ,恭敬以待。 七老自然理解主家的意图 ,酒席间必会唱起酒礼歌。 此歌既是过去一年所有酒歌的尾声 ,也是未来一年各类酒礼歌的序曲 。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七老 ,是当地彝族村寨里的民间宗教组织 ,因由七对夫妻双全、嗣嫡兴旺的长老组成而得名。寨上的各种民间风俗活动事宜 ,皆由此七老商定而行之。 主家酒宴一旦请他们上座 ,他们就要唱酒礼歌 ,这既是主家的愿望 ,也是他们必然履行的义务。 只要有三老以上在场 ,他们都会自觉地念诵起来 ,这已经成了本民族惯例 ,或叫做规矩 。 没有专程通知 ,也无需额外授意 ,当领颂开腔时 ,主家就要点燃一串鞭炮 ,以示恭维应和。 紧接着这些七老很快进入角色 ,同声开唱 ,此时在场人便自行安静下来 ,洗耳恭听 。 熟悉内容和音调的人 ,可以一起附和帮腔 ,不会唱的人也会在一旁静听。在清栏杀年猪的酒宴上 ,他们的酒礼歌深情颂扬主家老少在过去一年里的艰辛劳动 ,同时诚挚祝愿主家老少在新的一年里如意吉祥 ,幸福安康。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序歌”开唱以后 ,在新的一年里 ,酒礼歌就不间断地在彝寨上空回响。 最多的便是节庆酒歌。 因为当地彝族一年四季月月有节庆活动 ,其中农历二月补年节、四月跳弓节、八月尝新节、九月米粑节和十月庆丰节最受人们喜爱 。 凡是有些威望和地位的家庭都要择日举办比较隆重的酒宴 ,请寨上的七老上座 。 故这几个重大节日期间 ,不是这家请酒就是那家请酒 ,今天不在这家开唱就在那家唱。 有时候在一天之内就有二三家办酒宴 ,七老们就会上午在这家开唱 ,下午到那家开唱 ,甚至到了晚上又会出现在第三家开唱 ;有的时候七老分为两组 ,同时分别在不同的两家开唱。这种节庆风俗由古代传承下来 ,现今越来越展现出其闪光点 ,也越来越显示出其生命力。 在人类生活越来越美好幸福的新时代 ,作为该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酒礼歌更是不容易消失的。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除了节庆习俗 ,还有婚娶、进新屋 、生辰、开戒 、寿诞 、祭司立位和丧葬等相关礼仪均各有许多具体环节 ,每个环节都有不同内容的酒礼歌。 婚娶酒礼 、嫁女酒和新人(新娘)过门酒 ,相应而生的送女出闺门酒礼歌和迎新人酒礼歌 ,两者各有不同的主题和内容。 新人过门的酒礼歌又分为男方宗族派长老领唱、前辈舅爷派长老领唱和新娘一方长老领唱三种。 至于入宅神志喜 ,不同家族的礼仪规模和场合有所不同 。 比较完整的礼仪酒宴包括定点宴(宗族派长老领唱)、入屋酒宴(姑丈派长老领唱)、缠头巾酒宴(舅爷派领唱)和送师酒宴(师傅亲朋领唱)。 酒礼歌思想内容和语言虽然有一定的传统模式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领唱者的更易 ,内容和唱词正在不断变异 。再者 ,各种酒礼歌开头一二段句式和词句基本相同 ,但进入主体后就会有不同的内容 ,所以听众特别是采录者需得注意其中的变化 。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酒礼歌的功能与价值

大凡民间文学 ,都有其特殊的功能与价值。古老的神话 、史诗 ,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从不同的角度 ,反映了人类童年的天真与执著 ,体现出不可替代的文化历史价值。 这是先民们给后世留下的弥足珍贵、活态的文化生活资料 ,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或本民族不同支系群的重要标志 。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为一部部民间抒情长诗的芒佐支系彝族酒礼歌 ,没有神话、史诗那么雄浑浩大的气势 ,也没有那么惊世骇俗、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 ,但却是自古以来广为流传 ,浸透于当地彝族心灵深处的巨大的民间口头创作作品 ,有诸多的功能与价值。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凝聚功能

凝聚 ,积聚与聚合也。 芒佐支系彝族亲情表露体现在诸多方面 ,平时相亲相爱 ,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 ,自不足为奇。 没有人把张三为李四承担某种义务 ,解除某种患忧而当作英雄加以颂扬 ,也没有人因为帮了旁人的某个大忙而期待着丰厚的回报 。 一言以蔽之 ,大家都本着“你的事儿也是我的事儿”的精神 ,共同完成村中各个农户的大事 。因为亲情而相助 ,因为友情而相扶 ,因为爱心而相护。 因而 ,酒礼歌的凝聚作用 ,首先体现在其内容方面。 通篇为主人歌功颂德 ,张扬主人创业艰难的历程 ,为受众树立榜样。 而且这个榜样不只单独的某一家 ,今年一户 ,明年另一户 ,一年 12 个月 ,形成一种核心 ,共同祈求一个美好的愿望 ,将全族的人心紧紧凝聚在一起 。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次 ,酒礼歌演唱者主要是村中“七老” 。 这些“七老”本身就是一个整体 ,酒家办酒 ,都将他们一起请来 ,他们也因此而时常有机会相聚 ,便于他们时刻商议村里的民间风俗事宜 ,形成民族民间风俗仪式上的共识。 他们之间关注家庭琐事 ,也能及时交流与沟通 ,个人之间的感情亦越来越深厚。 这种感情亦不断地延伸到他们的子孙后代。他们的姻亲和血亲也随着他们的亲密相伴而形成一个相亲相爱的群体 ,并带动村寨里的社会活动 ,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推动社会的进步。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教育功能

民间文学一经出现 ,就成为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大众生活的必不可少的教科书。 他们在生产劳动中为了协调劳动节奏 ,发出各种号声 ,那就是最早的民间文学 。 神话传说 ,生活故事 ,民间口传经诗 ,叙事抒情长诗 ,民间谚语、俚语、歇后语等 ,在各种习俗及宗教信仰礼仪中 ,不断发挥其教育作用。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歌颂劳动、团结互助 、父慈子孝 ,兄弟友爱、为人忠厚、忠于爱情、反抗剥削、反对重男轻女等 ,是民间文学常见的主题 。 彝族酒礼歌以抒情和叙述结合的方式 ,热情赞颂酒家主人敢想、敢干和艰难创业的精神。 且看这样一节歌词 :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桑帕住在坡梁上 ,早年搭建茅草房 ,茅草难挡风和雨 ,年年受灾年年伤。年年难避寒霜雪 ,梦里依稀建新房 ,没有神灵来相助 ,全靠智慧和力量。先头上山砍大树 ,再做泥瓦来盖上 ,瓦屋顶用十把年 ,大风大雨实难挡。桑帕又作新打算 ,血汗换来新屋房 ,钢筋水泥稳打底 ,百年风雨能抵挡 … …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是那坡芒佐彝族新屋落成入宅酒宴上的一节酒礼歌的意译 ,原词为五音节一句 ,为更好表达愿意 ,在此仿造汉族民歌格式译出。 显而易见 ,歌词内容简明扼要地记叙和赞美主人建筑新屋的过程和他一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 这种叙述和赞美 ,不仅是赞美新屋主人 ,而且也是在肯定在场所有参加酒宴的人 ,这种歌颂 ,就是面对受众进行的一次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 听众很自然地接受了一次传统思想美德的熏陶 。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酒礼歌在一些特殊的场合 ,比如岁时节庆和嫁女仪式中 ,会唱出一节情节比较复杂 、占用时辰比较长的“酿酒歌” (俗称“酿酒经” ,彝语称“爹探谢”) ,其涵义相当含蓄 。 全歌从沙姜的种植 、酒曲的制作说起 ,一路叙述寻找酒料、酒酿发酵、护理酒酿 、择地蒸酒 、保养酒味 … … 艰难过程 ,寓意创业的艰辛与曲折。 玉米、白米、荞麦、山薯、芭蕉、芭蕉芋等靠一定的配料和技术酿出酒来 ,中间需要多少的环节和工序 ! 歌词所叙述的不仅是酿酒一事 ,而且寓意着人生道路的艰难曲折。 它教育人们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都要跨过一道道门槛 ,不可能一挥而就 ,轻而易举完成一件大事。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传递功能

大凡口头创作的东西 ,都有传承的功能。 相传彝族酒礼歌形成于毕摩(当地称腊摩)诞生的初期 。 在滇 、川、黔为代表的彝族地区 ,祭师毕摩产生的年代较难敲定 ,但广西那坡芒佐支系彝族大约在北宋时期陆续定居于此地 ,即该支系彝族居住在现居之地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 。 各信仰活动或民俗仪式也自一千多年前就开始相继形成 。 酒礼歌及其相关的各种礼仪从那个时代起 ,一代接着一代传递下来 ,逐步形成一部部比较完整的口传文学作品 。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这种酒礼歌是以集体合唱形式进行的 ,大家共同念唱 ,共同记忆 ,较少遗漏 ,不容易丢失和淡忘 。 在开唱时由一人领唱 ,众人附和 ,真正念唱的时候 ,即使出现错漏 ,也不宜当场打断和补充 ,但唱完后可以提出来 ,下一轮领唱(不一定是同一个人)时予以补充或纠正。 有些仪式也随着酒礼歌唱词而举行 ,如果没有酒礼歌 ,很多的仪式就无法进行。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现场表象看 ,酒礼歌似是为一家主人歌功颂德 ,陈述某人创业艰难历程 ,联络宾主思想感情 ,实际上是大家重温全族全寨优良道德品质 ,传扬艰苦奋斗优良作风的礼仪活动 。 一曲曲一段段酒礼歌唱词 ,就是一面面交情结义场景的镜子 ,永远引领受众朝着和悦 、和谐、美好的生活迈进 。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文学审美功能

酒礼歌本身就属民间文学作品 ,是群众智慧的结晶 ,群众的许多艺术性语言体现于其中。 酒礼歌的想象力十分丰富 。 大部分酒礼歌是赞颂酒家主人的本领和能耐 ,但并非每部都平铺直叙 ,直来直去 ,而是有板有眼 ,有具体的内容和情节。 有些情节是引用神话传说中的某个片段 。 比如婚娶的酒礼歌就引用了洪水神话中兄妹婚传说 。 兄妹婚在当今来说有违伦理与科学 ,但在古老的神话时代 ,兄妹婚却是人们的婚姻楷模 ,后来一些民族将此意识演变为“姑表婚”或“舅表婚”(彝语音“摆倒读”)。 如今父老们重温神话故事 ,并非重返旧俗 ,而是作为一种插曲 ,回顾历史 ,增加文学色彩 。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酒礼歌在某家吟唱 ,为某家主歌功颂德 ,有一定的针对性 ,即主要是敬祭主人家列祖列宗 ,同时颂扬主人家发家致富的能耐 ,但也不完全是就事论事 ,而是采取塑造形象的手法 ,叙述一位理想人物的言语和行动 ,作为众人倾慕和学习的楷模。这就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塑造 ,这种来自民间自发的创作可为作家从事文学创作敞开一条思路。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还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 ,超乎自然现象 ,也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 。 比如建造房屋、搭建桥梁 ,砍下的高大巨木 ,能够横亘八道山谷 ,横跨九个垌场 ;某人力大无穷 ,随时可以扛走一座山或一座房屋 … … 这些都颇具文学的想象力和审美趣味。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娱乐功能

民间文学不仅给予人们以美的感受 ,同时也是成为劳动人民自我娱乐的工具。 彝族酒礼歌内容感人 ,韵律和谐 ,是民众娱乐的珍品。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酒礼歌的曲调比较平淡 ,少有起伏激昂的音律 ,却往往能以内容调动受众的情绪 ,大家越听越觉得有味道 ,情绪越来越激动 。 特别是酒家主人及其亲属、好友 ,往往听得心里美滋滋 ,在唱段间隙频频给歌者敬酒 ,相互含蓄恭维 ,现场热闹非凡。 酒礼歌一停歇 ,现场小伙子们便猜码猜谜 ,发出酒令 ,让现场气氛愈发高涨 ,情趣盎然。 紧接着 ,姑娘们会围绕着歌者 ,跳起轻盈欢乐的铜鼓舞 ,整个现场形成欢乐的海洋 。 若没有酒礼歌引路 ,这些欢乐的场面就调动不起来 ,来客也不可能尽情欢乐。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酒礼歌传承保护的策略与措施

酒礼歌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样式 ,既是口承民俗 ,也属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目前酒礼歌濒临失传 ,能够完整领唱的人越来越少。 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 ,酒礼歌一旦真正失传了 ,本土民间风味十足的大众文学也就此消失。 因此 ,有关部门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进一步提高认识 ,采取恰当而有力的策略和措施 ,加以传承和保护。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 ,是我国第六大少数民族 。 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最容易失传的往往是口承类文化即民间文学。 因为口承文化是口授心传的东西 ,本身就不是很稳定的 ,又由于那些会诵经词、会唱民歌的老艺人相继离去 ,而新的年轻艺人又承接不上 ,传承过程中就会出现断层。 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研究室一位美术研究学家曾说 :“我们民族文化的大河从源头奔流到今天 ,一直没有断裂 ,没有干涸 ,没有成为支离破碎的支流和沼泽之地 ,不是因为别的 ,而是因为中国文化是活生生的 、具体的 、没有脱离开本原发展的文化 。”(《中国文化报》2002 年 2 月 21 日)。 彝族各种经词 ,各种酒礼歌就是一种本原文化 ,只有紧紧握住本原的东西 ,我们的文化才能一代接着一代地传承下来 ,持续不绝地发展开去 。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酒礼歌 ,我们应在策略上充分认识到酒礼歌的功能与价值 ,认识到它是当地彝族文化生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彝族父老们联络感情 、传扬优良道德品质和增强人与人之间亲和力的方式和手段。 在具体措施和操作方面 ,我们认为 ,一是要保证有流传的空间与场合 ;二是要培养造就传承人 ,保证能时时刻刻有人领唱 ,一代接着一代 ,毫不间断 ;三是要有专项的记录、翻译和注释 ,形成文字成果 ,使之流芳百世 ;四是适当提升酒礼歌音乐曲调的艺术含量 。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非物质文化不同于书面精英文化 。 精英文化之所以称得上“精英” ,是因为它是书面的 、定型了的东西 ,受众只要有一样作品在手上 ,无论在哪里 、在哪个时段 ,都可以阅读欣赏。 就是那些戏剧作品 ,虽然演出也需要有一定的场地和一定的时段 ,但无论如何 ,没有限定得那么古板严格 ,可以在这个时段展演 ,也可以在那个时段展示。 因为它是有脚本作为依据的 。 而酒礼歌则没有任何文字记录 ,只是寄存在吟唱者的记忆中 ,而这些人们头脑中记忆的东西 ,如果没有一定的空间与场合 ,它们会自然消失。 除了专门学唱的人平时哼一哼 、唱一唱其中的一些片段外 ,大多数人不会系统地去学习和保存这些经词。 更因为时代变迁 ,几乎没有多少人再用心地去学习这些民间的东西了。酒礼歌的空间和场合很简单 ,只要有酒宴就可以开唱 ,但必须是七老集体带头开唱 。 这“七老”是按照寨上宗教观念 ,举行一定的仪式而形成的 。 因此 ,要传承酒礼歌 ,首先就要传承这一“七老”制度 ,包括“七老”产生的条件 ,“七老”即位仪式和“七老”的法具 、服饰等 。 他们的法具 、服饰没有祭师腊摩、萨喃那么复杂 ,但有属于他们的独特的成套物件。 其次是看主家能耐。 少数酒礼歌在跳弓场公共场合祭祖仪式上 ,多数则在家庭酒宴上吟唱 。 跳弓场上的活动 ,自然由村里的“帮郎”队伍(风俗仪式活动事务组织)来安排主持 ,家庭酒宴则是由家主及其宗亲张罗操办 ,仪式视主家经济实力和人缘关系而定 。 自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正常的家庭 ,也少不了正常仪式 ,即都要挨家挨户地请七老夫妇来上座 。 一旦七老中有四位以上(占多数)到位 ,他们就自行履行自己的义务 ,唱起相应的酒礼歌。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酒礼歌的传承保护措施 ,目前最重要的是采录、翻译和注释。 如前所述 ,记的酒礼歌、能唱酒礼歌的人越来越少 ,要培养酒礼歌的歌手 ,力度非常有限 ,除了解决“谁来教”的问题外 ,还有考虑“谁来学”的问题 。 因为酒礼歌的曲调比较平淡 ,激情比较一般 ,但在当今快节奏生活和经济浪潮的冲击之下 ,极少有人愿意坐下来学唱 ,大多人只是在一旁聆听而已。 所以 ,只有将其用比较准确的意译处理成文字 ,才有可能成为永久的财富。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采录 ,即录音 ,保持原唱腔和曲调 ,是第一步工作 。 但光有这点 ,后世人听不懂 ,不知道唱的是什么内容 ,自然没有多大的保存意义 ,因而需要汉字记音和国际音标标音 ,接着进行直译和意译 ,再加上相应的注释和说明 ,形成一个科学版本。 这个科学版本 ,让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受众 ,都能理解它的内容 ,明确它的宗旨。 一些熟识国际音标的人 ,不会说彝话 ,也能拼读出它的读音 。 只要酒礼歌科学版本问世 ,永久传承和保护这宗非物质文化遗产才不会是一句空话。t4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参考文献]
[1] 王光荣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 [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1(2) :1-4 .
[2] 王光荣 论少数民族活态文化的抢救[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25(1) :106-110 .
[3]  谭宏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族民间文学的活态传承 :以口头文学为核心[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8(6) :69-78 .
[4] 王红 ,王丹 那坡彝族开路经文化功能研究[J] 广西民族研究 ,2012(3) :135-139 .

原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1。
作者简介:王光荣(1944 —   ) ,男 ,广西那坡人 ,彝族 ,广西师范学院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所原所长 ,教授 ,研究方向 :少数民族文化 ;王春燕 (1972 —   ) ,女 ,广西南宁人 ,彝族 ,南宁市第十九中学高级教师 ,研究方向:语文教育与民族文化 。
文字来源:彝学微信公众号;主编:巫达;推文编辑:赵一。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所属专题:

彝族酒文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