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杨蓓:彝族银器饰品文化中的生活哲学研究

作者:杨蓓 发布时间:2020-11-16 原出处:《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11期 点赞+(

摘要:银制品在彝族民众生活中的盛行意味着其更接近彝族民众的思想理念,对于其中的思想意识发掘可以发现彝族民众的生活哲学。通过对彝族银器饰品文化的研究发现,彝族民众追求实用的生活价值观,拥有乐观、坚持与崇尚自然的生活品格以及追求和谐的生活理念。
关键词:彝族;银器;哲学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image.pngup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身着银饰的彝族女孩 周康华摄)

彝族银器在民族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从祭祀法器到服饰装点、生活用品等,彝族人的一生都和银有关系。有人曾经说,彝族对银器的钟爱,是从祖先那里传承而来,流淌在血液中。窥一斑而知全豹,银器在彝族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意味着银器文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彝族思想文化的窗口,通过彝族银器文化可以探知彝族民众的生活哲学,了解彝族民众潜在的不为人知的意识观念,这对于彝族民众的思想源流及发展有重要意义。up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追求实用的生活价值观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但是这种价值观念往往并不直接显露于生活,而是通过各种生活表象展现出来。尚银是彝族的一贯传统,在彝族社会生活中,银器饰品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彝族银器在彝族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其带有更多的彝族民众生活烙印。虽然从表面上来看,银器饰品只是彝族民众的一种生活用品或装饰用品,实质上这其中隐含着彝族民众内在的价值观念,彝族民众用银器饰品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生活意识和观念,虽然这种意识观念可能并未被在民族民众所察觉,但是在银器服饰中有意无意的表现已经用事实说明了这一点,这种价值观念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实用价值观念。对于这一点,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up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追求银饰保值。长期以来,银都是社会流通的货币,直到今天,在诸多金属中,银仍然和金相提并论,虽然相对于金在市场中的硬通性有所不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银子具有很好的保值功能,特别是相较于纸币的通胀,银子的保值功能更加明显。而且从使用和保存上来说,银子耐用,且容易保存,即便是某种银制品损坏,其价值并未损失,还可以重新制作为其他银制品。银子的保值功能使得一直以来彝族民众都乐意使用各种银器银饰,相关银器饰品既可以应用,又可以保值,对于这一点,彝族民众显然有一定考虑。如果银饰并不能保值,可以想见,对于尚不富裕的彝族民众来说,把家中所有的财产都放置于银器饰品上显然是不可能的。up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彰显财富和地位。炫富是个体的一种意识心理,对于生活在社会中的民众来说,向周围人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不仅可以满足其虚荣心理,同时也可以使周围人对自己有较高的评价和肯定,因此大多数人都愿意炫富,就像动物向同类炫耀自己的皮毛。在彝族社会生活中,大量的银器银饰表明了一个家庭的财富状况,因此很多人愿意制作各种银器饰品来向别人彰显自己的财富和地位。这就使得银器饰品在满足彝族民众的一些基本生活需求时,还能满足对其自身带来好评,为了得到这种好评,自然有更多的彝族民众愿意置办各种银器银饰。up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用以适应山区环境。生活在山区的少数民族大多佩戴银饰,由于山中有各种虫尸、毒草腐烂形成的瘴气或湿毒,民族民众生活在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将毒素吸服在身体内,影响身体健康,而佩戴银饰则有利于毒素的排除。另外有的山区长着各种毒花野草,或者是水中有毒素,而这些有毒物质往往肉眼不能辨识,可以通过银饰来检验各种物品的毒性。加上经过科学验证,银对关节炎、脚气等疾病有很好的疗效,等等。各种对山区环境的适应特性使得山区民众对银青睐有加。彝族民众大多生活在山区之中,对自然生活有较高的依赖性,银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实用效果,使得彝族民众往往比较对银器自然格外钟爱。up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满足生活需要。银之所以在彝族生活中有广泛应用,还由于银能够满足他们的多种生活需要,如各种各样佩戴的银饰有妆扮作用,而银酒杯、银酒壶可以喝酒,银扣子可以用在衣服上,银制的马鞍可以使用,还有银筷子、银耳环、银碗等,都在彝族生活中有现实用处,彝族民众置办各种各样的银器或银饰并不是存放起来不用,还把其广泛应用于生活中,一些银制品已经成为彝族生活的必需品,如彝族酒壶、酒杯、烛台,以及彝族姑娘出嫁用的银饰等。up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基于生存体验。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民众作为弱势群体,往往被迫迁徙流离。在彝族历史发展中,同样也经历颠沛流离的迁徙历程,如西南彝族本身就是由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向西南地区迁移的一支。在此之后,彝族的迁徙仍在继续,彝族的总体迁徙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以云南楚雄为中心,向西南地区迁徙扩散,并形成了古蜀国;第二是以云南昭通为中心,再次向西南地区迁徙扩散,这些历史在彝族毕摩经书中都有记载。在多次迁徙流离中,彝族民众对于迁徙时的物品携带有了更多认知,银制品相对于其他物品更便于携带,适应于迁徙携带需要的特点自然也是促成银制品受彝族先民喜爱的重要原因。up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综合以上可知,银可以满足彝族民众的多种生活需要,彝族民众正是综合了以上各种实用功能,才允许银器银饰在彝族社会中流行发展。这种基于现实需要而进行的价值权衡,实际上反映了彝族民众的实用价值理念,可以假设,银器若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有多种功能,按照彝族民众的实用价值观念,银器饮食在彝族社会的流行发展恐怕也难以代代传袭下来。up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乐观、坚持与崇尚自然的生活品格

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由于彝族分布地区大多位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物质条件匮乏,因此大多数彝族地区都相对较为贫困,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民族地区。虽然近年来彝族民众生活有所改善,经济收入增加,但是相对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彝族经济发展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线。虽然彝族民族经济条件不够宽裕,但是自古以来,无论家庭状况如何,彝族民众都会置办银制品,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倾其所有,因此人们往往通过一个家庭中姑娘的银饰品以及其他银制品使用来推断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从表面上来看,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缺乏保障的前提下,彝族民众在银制品方面的行为有些不够理性,但是从另一方面理解,也可以视为是彝族民众在物质生活匮乏环境下的豁达与乐观。up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一点也可以从彝族民众把银制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而不是珍藏起来可以看出。根据彝族银器银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介绍,彝族民众所购置的银筷子、饮酒壶、银酒杯等有日常生活功能的银制品大多就直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在现代工业环境条件下,彝族民众有条件选择更为廉价的工业制造生活用品时,仍然选择使用银制品,即便是其中有虚荣心理作用,但是在随着时代发展,这种带有炫耀性的意识已经演化成为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up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每个民众都有不同的历史根源、生活环境及文化根系,民族身份使得少数民族民众和其他民众分隔开来,成为一个个独立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发展中,弱小民族很容易为其他民族所同化,为了保持自身在民族身份方面的独一无二,多数民族坚持自身特有的民族特色,如民族语言、民族生活方式、民族服饰、民族信仰、民族装饰等。其中装饰品和生活用品在民众生活中广泛应用,因此民族民众往往会通过这些方面特色的保留来彰显自身的与众不同,彝族也是如此。在众多金属和其他材质选择中,彝族民众唯独钟爱银制品,这一点有经济方面的考虑,如金贵重难得,一般家庭经济负担不起,相对而言,银制品有价值,但是又相对属于较为平价的消费,也有效果方面的追求,银制品相对于铜制品颜色更加明亮,比较显眼,有一定的妆扮效果,但是,彝族民众能够在众多材质中唯独选择银制品,并能够代代传承,使其成为民族的一个符号或招牌,实际也是彝族民众对坚持民族独立自我的宣示。up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种效应已经在现实中得到验证,在提到银制品时,大众自然会把其和彝族关联起来。虽然近年来,彝族社会发生了极大变化,但是银器并没有在彝族民众生活中消失,银制品仍然是彝族女性最为重要的嫁妆,随着生活条件改善,彝族民众在银制品方面的购置兴趣有增无减,这一点从银制品制造者至今仍然忙碌的生产活动,以及家族传承的顺利延续便可看出。up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民众生活地区大多物质资源匮乏,生存条件相对艰苦,交通不便,有的地方仍然是靠攀爬才能通行,或者是缺水等,生存条件的恶劣使得彝族民众自古以来对自然有高度的依赖。人和自然的相依共生,使得当地民众对自然有别样的情感,这一点在银器银饰上也得到了体现,在彝族银器银制品中,有各种各样的图案,从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如鸡冠纹、孔雀纹、日月纹等,蕨草纹便是为了感激祖先食蕨菜救饥之恩。彝族民众把周围环境的动植物和山川河流在银制品中的再现,一方面是由于当地民众与周围环境的隔绝,使得其对自然事物有更多了解,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彝族民众自身对自然环境的崇尚之意。人对自然环境的高度依赖,更容易使其对自然产生感恩之意,虽然彝族大部分地区生活条件艰苦,但是也正是依靠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动植物资源才使得当地民众有了最基本的生活来源,而自然条件艰苦的同时,自然环境也向当地民众展示了自己迷人的一面,自然环境的四季轮回、山川河谷的层峦叠嶂等,种种因素使得彝族民众对自然有了崇尚之意,这种崇尚之意不仅表现在灵物的崇拜,也在银器等银制品中表现出来。up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和谐的生活理念

银贯穿了彝族民众的一生,从出生时的银锁到终老时嘴中含着的银块,银已经和彝族民众的生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彝族民众对银的广泛应用从表面上看来是当地民众对银的喜爱,实际上也展现了一种和谐生活理念,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认知:up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银制品就地取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千百年来,人类就是按照这样的生活模式来繁衍生息,这其中蕴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存的生活理念。彝族民众对银制品的推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地较为便利的银资源,如云南永顺彝族地区在清朝时期就是有名的银矿开发地,资源方面的得天独厚使得彝族民众有了使用银器银饰的绝好便利,也正是在这种资源优势支撑下,彝族民众才有了制作各种银器银饰的丰富原料。up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银器的信仰功能运用。宗教在彝族生活中有重要地位,彝族的宗教发展还处于原始宗教高级阶段,有祖先崇拜、灵魂崇拜和迷信鬼怪等。毕摩和苏里是宗教仪式的主持者,在占比、祭祀和巫术等宗教活动中,宗教主持者往往使用银制的法器,如摇铃、银杖等。法器是宗教活动的重要道具,彝族法器的银制选择,实际上也是彝族民众把自身的宗教信仰和尚银的爱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一种和谐思想。up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生命和银饰的结合。银器银饰伴随着彝族民众的一生,新生儿刚一出生,就带上了镶有银饰的帽子,长辈们还会送来银制的长命锁、耳环、手镯等。在其成长过程中,银饰也一直伴随在其作用,不仅日常生活会应用到各种银制品,如姑娘用的银饰,男性用的银纽扣等,而在女性出嫁时,往往会把各种银制首饰作为陪嫁品,姑娘出嫁用的“扯扯火” (胸饰) 和“窝噶” (背饰)等银制佩饰是彝族银饰品中最为贵重的佩饰,胸饰重达五六斤。彝族在老人离世以后,家人往往会在其口中放上银块,彝族民众的一生也可以看作是与银相伴的一生,银器银饰和彝族民众的生命毫无间隙地交织在了一起。up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精神和物质的和谐。彝族民众通过银制品使用来装饰和炫富,同时还通过银制品进行祈福、辟邪,寻求心灵上的安慰,在彝族生活中,银制品既是实用品,又是精神方面的寄托,银制品承载了彝族民众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双重希冀。up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银饰和人的一体化。彝族民众自古喜爱银制品,在长期应用银器银饰的过程中,银饰和彝族民众的衣着打扮越来越契合,银饰制品细腻的线条、巧妙的构思、传神的造型、天然的情趣,充分展现了服饰、银饰与人三位一体的完美组合。up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银制品形态的和谐。彝族银器银饰形态本身也有追求和谐之意,从结构上来说,各种各样的银器银饰都在整体上呈现一种和谐之美,以女性陪嫁的胸饰为例,讲究左右对称;从性别对应上来说,在众多服装佩饰中,女性佩饰追求繁复之美,而男性的佩饰则追求简洁之美;从颜色上,注重与红色搭配,红白辉映,颇有艳美富丽之感;从造型上来说,五嘴银酒壶,用鸟嘴来喝酒,独具匠心之下实际是一种和谐意识。up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原载:《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11期。
作者:杨蓓,女,陕西西安人,博士,四川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服饰设计、服饰文化。
文字来源:彝学微信公众号;主编:巫达;推文编辑:赵一。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