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彝族俚濮支系传统民居特点研究

作者:周萍 李仲先 刘忠良 发布时间:2020-07-27 原出处:《攀枝花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摘要俚濮人通过选择聚落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修建合院式住宅来适应区域范围内的大气候,创造一个实用性较强,适合居住的小环境。课题组对攀枝花仁和区彝族支系俚濮人的传统民居在院落的选址、内部格局、组合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俚濮传统民居传承和弘扬了因地制宜的环境意识、因材致用的构筑方式,体现了俚濮民居功能的实用性、构造的合理性、材料的经济性、外观造型的民族审美性等特点。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词彝族; 俚濮; 传统民居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基金项目攀枝花学院科技处 2012 年支助项目“攀枝花俚濮人民居文化内涵研究( 2012YB28) ”研究成果。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11.jpg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俚濮人在长期复杂的生产、生活中不断地创新民居建筑。在原始社会时期,起初住宅由于地理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出现了许多不同结构的房屋,基本上是采用木料相互搭接,以绳或藤条绑扎方法固定。进入奴隶社会,青铜器生产工具广泛使用,夯式建筑和土木结构技术逐渐成熟,夯式建筑有二种,一种是土坯砖( 土基) ,一种是夯土或建造成墙壁。夯层墙中还铺垫有鹅卵石、松毛、竹条等,这样夯筑房屋的墙壁就比较牢固、坚实,段与段之间的墙相互牵拉。不易倒塌。夯土技术一直传用了几千年,至今还在用。进入封建社会时期,俚濮人在住宅建筑方面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粘土砖瓦的相继发明使住宅建筑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总之随着生产力和建筑技术的提高,多数出现了木结构梁板架或排枋架、四合五天井,一正三厢建筑。层层出挑的排枋、架式。增加了跨度,扩大了空间,展示了俚濮人高超的建筑技术。俚濮人习惯一户一院的连居方式,居住风格有一村上几十户或几百户连居建筑。[注1]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俚濮民居选址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俚濮人村落和民居选址注重风水,祭龙神,护龙脉,体现了对“地脉龙神”的崇拜。村寨一般坐落于依山傍水、向阳避风、树木茂盛、土地肥沃、地形开阔、有利于耕牧和军事防御的山坡上。彝族建房歌中唱到: “阿波阿惹教子孙修房盖屋,东墙面对太阳,西墙面对月亮,北墙面对山林,南墙面对江河,世世代代平安福祉。”体现了俚濮人古朴的“天人合一”的风水观,创造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统一和谐的人居环境。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俚濮民居院落的组合方式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俚濮人的居住院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空间系统,承担了俚濮人各种生产与社会活动的功能。首先,满足了居住功能,正房主要供家庭成员居住。其次具有贮藏的功能,在正房楼上是贮藏粮食的地方; 再次具有家庭饲养功能,院子里有牲畜房,使得房子的居住用途有了并行的功能; 最后,还包含着祖宗祭祀等各种社会生活要素。俚濮人的院落成为生产生活与精神生活彼此交叉的结合点,在院落的组合上呈现出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一致性主要是指构成院落的基本元素是一致的,如正房、牲畜房、院墙等,没有更多的附件; 多样性是指这些主要元素的组合方式不完全相同。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口”字型四合院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正房、厢房、牲畜房,组成了中国民居中应用最广泛的院落住宅模式,即四合院。所谓四合院,是指东、西、南、北四面四个朝向的房子围合起来的内院式住宅。[注2]这种组合方式正房地位突出,房屋功能分区合理,家畜饲养有专门的空间,保证了居住者的舒适和农业生产物资的安全,院子空间宽敞,只是若再在院中饲养家禽则显得有些拥挤。这种组合方式是俚濮民居中最典型的住宅院落。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品”字型三合院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正房、左厢房、牲畜房组成,在这种格局中,下房(牲畜房) 位置不在正房对面,而是移至右厢房的位置,正房直接面对的是院墙。形成这种格局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俚濮民居院落聚集,受屋基大小限制; 二是家中人口不多,建三合院经济实惠。这种组合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院子空间比较大,甚至可以通过在正房对面修建低于院墙的平台连通左右厢房。存在的弊端则是若家中人口结构改变,势必导致住房不够,只有在厢房上再搭建一层供人居住。我们在调查中就发现了改建后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的现象。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二”字型单列房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比较偏僻、经济比较落后的小村子,我们还发现了没有院墙,没有厢房,只有正房、牲畜房两两相对呈二字型的单列房,如仁和区白拉古镇半箐社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一位俚濮人家住房就是这种结构。在我们实地调查时正是冬季,凛冽的寒风长驱直入。这样的房子所拥有的生活,按美国学者米切尔的分类法属于活命型的生活方式。同时,整个家庭没有院墙这个最外层的保护体,容易造成居住者心理上得不到安全的暗示,实际生活中家庭财产的安全性也存在问题。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民居的内部设计与功能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俚濮传统民居庭院结构大多属于封闭式的组合院落,房屋布局结构紧凑,平面基本沿轴向对称布置,通过空间的差异区分居住者的尊卑、长幼关系。传统民居正房面阔三间,一明两暗,中为堂屋,两侧为室; 大门一般开在左厢房旁边; 有单独的牲畜房,人畜各得其居; 四面高墙围护,室内采光、通风以及与外界沟通都通过院子; 外墙一般不开窗户,尤其是下层几乎完全没有窗户,甚至连采光的孔洞也极为罕见。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正房的构造与功能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俚濮彝人住居院落的主体是正房,一楼一底。底楼一列三间,中间为堂屋,开两扇板门.堂屋靠近后墙方约1.5米的距离修筑板壁,堂屋板壁前是一张条形供桌,上下方是供奉的神位,供桌上有可以燃烧的香灰,和川内的香应该是一致的。板壁前方摆放神龛,神龛上方墙壁上贴着三张红纸,正中一张是“天地国亲师”的神位,左边一张为灶王神位,右边的是祖宗牌位。神龛下方的墙上还有一张红纸是土地菩萨的神位。俚濮民居的堂屋处于一个居尊的位置,居中居高,是一个在形制和氛围上都比较严肃的地方,是一家人内聚的核心场所,一般外人不得进入,自家人也不得在堂屋中嬉戏打闹。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堂屋两侧为卧室,面积普遍不大。堂屋左边的卧房为家中父母或长辈居住的房间,房间陈设比较简单,有床、带抽屉的条桌、衣柜。右边卧房为当家理事的儿子和媳妇居住。室内陈设简单实用,也是放一张床、衣柜和带抽屉的条桌。室内装饰尽量展现建筑物的原有纹理为主,以雕刻为主,几乎没有彩绘,呈现出简朴、大方的风格。俚濮人对正房的使用体现了其文化的民族性不是单一的,其中交融着彝族宗教信仰、禁忌,汉族的家族观念等文化内涵。堂屋隔墙右边开着一道仅容 1 人通过的小门,有木制楼梯通往楼上,楼上三间屋通列,左右各有窗户一扇,楼上不住人,起粮仓的功能,主要用于堆放粮食。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厢房的构造与功能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俚濮民居在堂屋两侧建有厢房,厢房地基比正房矮,有的甚至矮五六级台阶。左侧厢房一楼一底,有单列两间也有三间的,多为家中儿女未婚嫁前居住,右侧厢房多为平房,用于堆放劳动工具、生产资料如柴草等。厢房在高度上比正房低,而且厢房在房屋的屋顶上也没有正房那样讲究,形制比较简单,但在结构上和正房一样由木结构和土墙组成。在空间连通上,厢房内部互不相通,厢房与正房之间内部空间也互不相通,甚至有厢房抵住正房,有部分墙体重合的情况下内部空间也没有连通。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设计人性化的牲畜房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俚濮民居建筑中比较独特的构件,在正对正房的院子对面就是牲畜房,即下房,同时也是人们如厕的所在。正对正房这一面是全封闭的,在距离院墙 2 米左右留一通道,作为喂养牲畜的进出通道。这样的设计看不到牲畜,隔绝了粪便的气味,也保持了人类如厕的私密性,同时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牲畜房在正房、厢房的包围下,安全也得到了有力保障,从卫生和安全的角度来看,这种设计都是非常人性化的,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民居的建筑工艺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俚濮民居的建筑工艺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木骨泥墙,亲木恋土”。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木骨构架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木材是人类建筑房屋使用较为广泛、获取最为方便的材料之一,也是俚濮民居建筑中使用最多的材料之一。俚濮传统民居将木构技术中的穿斗式与抬梁式充分结合运用。所谓穿斗式,简单地说就是房屋的柱子直接顶住屋顶的檩子,一根柱子对一根檩子,屋顶檩子向柱子传递屋面的重量,同时在柱子与柱子之间穿插木枋起固定作用。所谓抬梁式,顾名思义,就是柱子不到屋顶,在柱子与柱子上增加小柱子将房梁一层一层抬高,形成屋顶的坡度。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22.jpg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穿斗式由于柱子较密,所以修建的房子空间不大,而抬梁式做起来很麻烦还费料,因而俚濮民居在修建过程中就采用二者结合的方式,在房屋的中间用抬梁式,在墙的两端用穿斗式。柱子下端一般采用石墩,达到防潮防碰撞的作用,并能加强柱子的稳定性,使柱子坚固耐用。同时,石墩也可以作为一种装饰而加以美化,形成各种精美的石刻。石墩可以是圆的、方的,或六角形。俚濮传统民居空间错落有致,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坚固耐用,1955 年 9 月 23 日攀枝花 6. 7 级地震,俚濮人聚居地处于震中,房屋倒塌了很多,而俚濮传统民居中采用此种木构技术修建的房屋大多安然无恙,在迤沙拉村至今有 27 户民居使用历史在100年以上。2008 年 8 月 30 日攀枝花再次发生 6.1级地震,俚濮人聚居地依旧处于震中位置,地震发生时我们正在俚濮村寨做调查,发现倒塌的房屋以砖房居多,木构技术的老房子墙体有脱落现象,但是结构完整,不影响使用。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泥土墙体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泥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人类若没有了泥土,就好比没有了空气和阳光,既无法种植也没有房屋。用泥土做主要建筑材料来修建房屋就是沿袭了人类最早的穴居技术,在泥土中构筑房屋和用泥土来构筑房屋的技术,使得人类走出山洞奔向广阔的平原,建造起最早的居住场所,这其中凝聚了多少人类的智慧。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砌墙是泥瓦匠人的看家技术。俚濮传统民居采用泥土筑墙,使用版筑技术。所谓版筑,就是筑土墙,有的地方又称之为干打垒。因为泥土是散状,筑墙时必须用木板两面夹住泥土,然后用木柱加固,最后往板缝中加满泥土,逐层夯实。有的人家在修筑中还往泥土中添加麻线,或是米浆之类的增加泥土的粘性,还有加入石子、沙砾等增强泥土的坚固性。土墙每层高约30厘米左右,每筑好一层,铺上一些瓦片或碎石,也可以不加。当夯实的泥土干爽以后再拆除木板支柱,这样土墙便筑成了,可以在土墙表面再抹一层面层,也可不抹。凉山彝族修建房屋时普遍采用的砌墙方式也是版筑技术,汉族农村传统民居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普遍采用这种技术,在这一点上具有强烈的一致性。区别在于凉山彝族土墙表面涂的是牛粪与泥土的混合涂料,这是由于凉山地处高寒山区,冬季寒冷,夏天暴晒[注3],季节温差较大,而牛粪与泥土的温度变形系数接近,不会因冷热系数不同导致墙体开裂,保证了墙体强度和使用寿命,以达到良好的保暖性能。俚濮传统民居在土墙表面刷上白石灰,目的是为了防止雨水渗入土墙。白墙衬着青瓦,给人以清新隽逸、淡雅明快的美感。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俚濮民居无论正房、厢房,都是木结构一面朝向院落,外围由坚实的外墙围合,院墙一般高约 3米以上,采用泥土加入草筋进行夯筑,在与房体重合的部分直接作为房屋的墙体,且这部分房屋都没有窗户,极大地保证了院落作为居住建筑单体的私密性和安全性。在多数情况下,院子是大人散步、小孩嬉戏、老人纳凉晒暖、妇女从事家务的地方,节庆日,它还是举办各种民俗活动的场所,有的院子还栽花种树,俚濮人这种建筑格局与凉山彝族民居不同,呈现一派诗情画意。凉山彝族民居除了这种院墙后墙与正房后墙合一的情况以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正房被院墙环绕于四周,房与墙之间毫无联系。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尚未发现有俚濮民居正房、厢房房墙与院墙截然分离的现象。俚濮传统民居以厚实的土墙围合院落,庭院具有强烈的封闭性,房屋三面突出于土墙之上,露出穿斗木构架和青瓦屋顶,既稳重质朴又活跃大方。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俚濮民居院落建筑特色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建筑艺术中,色彩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构成建筑形式美的因素之一,同时也反映出不同时代的道德观念和审美观念。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粉墙黛瓦、天然质朴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俚濮传统民居的外形全都是白墙黑瓦,有少数地方还保持着泥土天然的黄褐色,处处体现着质朴之美。俚濮民居修建全部依靠当地的木头、泥土作为建筑材料,屋顶都是清一色的青瓦。在室内住居的装饰上也都保持着泥土、木材的质感,保留木质的纹理和天然色泽,在整体色彩效果上形成单纯、质朴、统一的建筑色调。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飞檐翘角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俚濮民居屋顶上的瓦虽然没有砖活、木作的丰富多样,但是对于民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具有自身的特色与美。俚濮传统民居的屋顶先用板瓦仰面铺底,然后再用板瓦反扣,盖住两列仰着的板瓦之间的缝隙,做成正反相扣的形式,檐口覆盖整齐的筒瓦。众所周知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对瓦的使用也有严格的规定,瓦分板瓦和筒瓦,板瓦的横截面小于半圆,筒瓦的横截面是半圆。普通民居只能用板瓦,只有上等官和高于上等官建筑的房屋才可以用筒瓦。可是在俚濮民居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好些历史悠久一些的房屋,屋檐使用的就是筒瓦,屋檐筒瓦又称之为“瓦当”。刘文征《滇志•风俗》记载:“庐舍之制,与各省异者,各省止用板瓦,此中用筒瓦。相传国初颁制特典,以南中多风也。”[注4]在清《南宁县志•风俗》中就筒瓦事亦有记载:“覆屋各省专用板瓦,滇中兼用筒瓦,相传滇中多风,明初特敕许用。”[注5]在俚濮传统民居中,依然可以看到对这段历史的现实记载,精美的瓦当正向世人展示着它独特的风采。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筒瓦中间有莲花花形、八卦图纹两种图纹。大多俚濮民居采用莲花花形的筒瓦,若房屋女主人的生辰八字过硬则采用八卦图纹。筒瓦周围环绕一圈似火焰花纹,形似太阳,因而俚濮人民给筒瓦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太阳瓦”,俚濮语“啊哩啊啵啰”,与希腊神话中太阳神福波斯•阿波罗的名字倒有一种巧合在里面。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俚濮民居正房为双檐结构,檐下有2米左右宽的敞阶,是接待客人和妇女做针线手工的处所。双檐结构在凉山彝族民居和攀枝花本地汉族人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同时,屋脊两端以三块板瓦塑成翘角,形若虎口,体现了俚濮人尚虎的习俗,四边檐角飞翘,每边有三块图纹精美、上下顺序排列的筒瓦,正房与厢房屋面错综交错,形成了俚濮民居高瓴飞檐的民居特色。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马头墙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所谓马头墙,就是房屋两端的山墙高度升高,超过屋面,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以砖墙为主,中间是空的,表面抹上白灰。从表上看去只看到白墙,看不到砖缝。这种建筑构造俗称“封火墙”,在居住建筑密集的地区用来防止火势蔓延。马头墙属于徽派建筑的表型特征,然而在徽派建筑中马头墙高出屋脊,循屋面斜坡形成台阶式,组合千变万化,高低错落,正房以五山式为多,即“五岳朝天”,进深特别大的用七山式,即使是门楼、厢房、下房等房屋也有三山。黛瓦粉墙,并非徽州民居所独有,然而高低错落的五山式马头墙,抑扬顿挫的起伏变化组合,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体现了皖南民居独特的艺术风格。俚濮传统民居中马头墙形状没有改变,但只形成建筑单体,没有连续修建,无山式之分,我们只能从不同轴向的民居中找到高低相错的韵律。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 俚濮村落纵横交错,阡陌交通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俚濮传统民居家家有院,户户相连,村子中有一条主干道贯穿全村,可以容汽车通过,村落中的公共性建筑就在主干道上,如迤沙拉村的水塘、商店、广场,啊喇么社的村民信息公布栏等。与主干道相连的有几条次干道,可容拖拉机通过,次干道之间则有小巷连接,道路的交叉处常设有大小不等的开敞空间,将每一户人家紧密联系在一起。每户人家房屋大门不正对巷道,往往与巷道形成一定的角度。主次巷道垂直纵横交错,巷道顺坡而行,不但增加了村寨的通风效果,而且生活产生的废水也可以顺着巷道旁的阴沟排出村外。俚濮彝寨一般坐落在平缓的斜坡,房屋高低错落,疏密相间,从远处山顶鸟瞰俚濮彝人村落,高低错落的屋顶,大小不同的规模,基本一致的建筑材料,曲曲折折的村路,醒目的白墙、黑瓦与周围的山林树木、田地炊烟相配合,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虽不是刻意地追求与自然和谐,但却达到了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天然的有机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俚濮传统民居风格。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结论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统民居既是人们对客观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以及自身生产经济特点在历史上不断适应的结果,同时也是由于社会形态、精神文化发展到相应的阶段人类主观选择的结果,彝族诸多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都无言地融进了他们的民居之中。俚濮人的建筑文化保持了古老而完整的建筑文化痕迹,传承的地域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文化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征,可以看出俚濮传统民居是俚濮人与各民族在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历史过程中对自然观念、社会观念的文化适应,这对于深刻研究攀枝花彝族俚濮人乃至彝族整体的文化现象,俚濮传统民居可以提供客观的、补充性的参考和证据。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注释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采用攀枝花市俚濮研究会王永森研究成果。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李琳,赵立志.浅谈中国的民居民俗[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 3) .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杜欢( 导师: 符宗荣).凉山彝族传统民居造型与色彩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9 -05 -01.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转引自郝正治编著.汉族移民入滇史话——南京柳树湾高石坎[M].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8.第 314 页.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赵新良编著.诗意栖居——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解读第一卷[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第 66 页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李绍明,冯敏.彝族[M].北京: 民族出版社.1996: 102.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巴且日火,杨慧云.《勒俄特依》文化背景试析[J].凉山大学学报,2001( 增刊) .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侯宝石.凉山彝族民居建筑及其文化现象探讨[D].重庆: 重庆大学,2004.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明史•沐英传[M].北京: 中华书局. 1974.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王其钧.中国民居三十讲[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78.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施维琳,丘正瑜.中西民居建筑文化比较[M].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7: 213 -214.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周萍系攀枝花学院助教;李仲先系攀枝花学院编审;刘忠良系攀枝花学院副教授)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字来源:彝学公众号,主编:巫达)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