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彝族建筑在楚雄市彝族易地搬迁村庄的应用研究

作者:尹艳琼 孙红景 发布时间:2020-04-06 原出处:《安徽农学通报》2018.No15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摘要】彝族传统建筑是彝族先民长期适应大自然和不断努力创造的杰作,是彝族文化的缩影,具有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及研究价值。该文在对楚雄市彝族易地搬迁村庄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彝族建筑在楚雄市彝族易地搬迁村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词】彝族建筑;楚雄市;易地搬迁村庄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Yi Nationality is a masterpiece which is Yi People's long-term adaptation to nature and continuous efforts to create.It is a microcosm of the Yi culture. It has high humanistic value and research value.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Yi Nationality relocation Village in Chuxiong,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for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with is applied in the Yi Nationality relocation Village in Chuxiong City,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ey words:Yi nationality architectur;Chuxiong City;Relocation Village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引言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楚雄彝族先民在与自然环境适应过程中,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类型,这些传统建筑深刻地体现了楚雄彝族人民的道德观念、群体意识、伦理思想、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具有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和研究价值。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易地搬迁是指将不适宜居住的、自然条件恶劣地区(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搬迁到生存环境与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从根本上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脱贫致富。目前,少数民族易地搬迁工程已经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永平镇、贵州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等多个不同区域展开,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农民的收入增加、就业能力提升、人居环境得到改善。但是在少数民族易地搬迁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村民“怀旧”情结,不肯、不舍搬迁的问题,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搬入地的生活环境、居住环境发生了改变,建筑格局、样式新老对比差异大,搬入地的建筑没有很好体现搬迁地的民族传统建筑特点,缺乏民族气息和氛围。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因此,在彝族易地搬迁村庄建设中若加强彝族传统建筑的应用,一方面能够保护、传承彝族传统建筑文化,形成地方特色,另一方面能营造彝族宅居氛围,让彝族同胞有亲切感、归属感。本文對彝族建筑在楚雄市彝族易地搬迁村庄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其目的在于分析楚雄市彝族易地搬迁新村中彝族建筑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探讨彝族建筑在彝族易地搬迁村庄的应用对策及建议。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楚雄彝族建筑概述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楚雄彝族传统建筑有:土掌房建筑、闪片房建筑、青棚建筑、茅草房建筑、姑娘房建筑、瓦房建筑、垛木房建筑、土司衙门建筑、碉楼建筑等[1-3]。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1 青棚建筑 青棚建筑最先起源于早期人类在树上搭建的窝棚。青棚一般选用带有多个丫杈的松树枝、栗树枝支撑在地上作为青棚支架,然后在顶上遮盖青松枝、香樟类树枝或带叶的灌木枝条作为屋顶。青棚建筑是彝族村民在田间地头、婚丧典礼上搭建的用来避雨、存放东西的临时性建筑。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2 土掌房建筑 土掌房的建筑材料以土为主,墙基用石头砌成,墙体是用红土夯筑而成,在墙顶上搭放圆木作为主梁,用松柏枝、竹子、荆条或灌木树枝填实,上面再摊上些用干草拌成的细泥,最后压1层沙土,夯实锤平成屋顶。屋顶可用于堆放杂物,晾晒玉米、稻子、小麦等农作物。以前,土掌房主要用来居住(见图1),现在大多数地方的土掌房都是用作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使用,有的因破旧、损坏,被废弃不再使用(见图2)。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3 垛木房建筑 垛木房又称“木楞房”,墙基用石头砌成,墙体用去皮的青松、栗树等圆木垒垛而成,墙体圆木间的缝隙用泥巴糊严,屋顶用茅草、瓦片、闪片覆盖呈人字型坡面。垛木房通风、透气、干燥,以前多用作居住,现在大多用来圈养牲畜(见图3)、堆放杂物(见图4)。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4 闪片房建筑 闪片房的墙体多为夯土墙、竹篱笆墙、垛木墙,在墙体上设置人字形屋架,屋架上铺上用斧头劈开的松木片(即闪片),在松木片上压上石块或木头,以防闪片被风吹走。闪片房因密封性能、抗风防雨性能差,通常用作厕所(见图5)、储物房或者圈养牲畜(见图6)。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5 茅草房建筑 茅草房建筑建造简便、材料易得,墙体多为土墙、木垛墙、篾笆墙,屋顶铺水稻稻草或山上的野草。茅草房曾是彝族先民的居住建筑(见图7),但因其耐久性能、抗风防雨性能、防火性能差,现在不用作居住,常被改造为茅草亭设置在公园、广场中,供人们休息、纳凉(见图8)。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6 瓦房建筑 瓦房建筑是汉化程度较高的彝族民居建筑,基础用石头砌筑,墙体用泥土夯筑而成或是用土坯、砖石砌筑而成,屋顶是木构架人字形坡面,在坡面铺灰瓦。瓦房一般分为2层,第1层用于生活起居,第2层用于存放一些生活杂物或储存粮食(见图9)。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7 土司衙门建筑 土司衙门建筑是土司制度的产物,它既是彝族建筑类型的代表,也是彝族建筑博取其他民族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土司府建筑主要是为土司提供居住、享受奢华待遇、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区域。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8 碉楼建筑 碉楼是一种以土、木、石为建筑材料的彝族防御性建筑,一般建在土司府附近或住房附近,作为安全观察和军事防御的建筑。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9 姑娘房建筑 姑娘房彝语称“移堵黑”,汉语为“睡处房”,是彝族姑娘们晚上聊天、做针线活和住宿的地方,也是彝族青年男女社交及娱乐的集体活动场所,建筑类型以茅草房、垛木房居多(见图10)。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应用现状分析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 彝族建筑在鹿溪益村的应用现状 鹿城镇富民社区鹿溪益村现有农户22户,总人口118人,全是彝族,是一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易地搬迁村庄,村庄位于富民社区周溪河村小白坝。整个村庄建筑采用行列式的布局形式,排列在两级阶梯状台地上(见图11)。整个村庄的建筑无论是类型、布局还是样式都和彝族传统建筑有很大的差异,都是统一风格的、青砖灰瓦白墙的新式砖混结构瓦房(见图12)。建筑外立面上仅是进行简单的彝族图纹装饰(见图13),且表现手法单一。整体上看该村彝族文化气息薄弱,特色不明显。倘若不是在入口处竖立一牌坊(见图14)、建筑外立面上装饰一些彝族图案,那么就和汉族的村庄没什么区别。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2 彝族建筑在紫溪镇紫溪彝村的应用现状 紫溪彝村是1994年因支持国家重点工程西静河水库建设,从吕合镇钱粮桥村委会西静河整体搬迁至紫溪镇的紫溪社区。该村现有农户80户,总人口319人,其中彝族303人,彝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95%。整个村落的建筑依据地形地势采用行列式的布局形式,其中民居建筑是都是砖混结构的新式瓦房,建筑材料以钢筋混泥土为主,但建筑院落布局采用彝族传统瓦房的布局形式(见图15),并在外立面、外表颜色、图案装饰等方面融入了彝族传统建筑文化元素(见图16)。在该村活动广场上建有1对碉楼(图17),一方面为方便人们登高远望,另一方面作为该广场的装饰建筑。总体来说紫溪彝村的建筑充分传承了楚雄彝族传统建筑文化。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3 彝族建筑在楚雄市子午镇挖铜村的应用现状 挖铜村是楚雄山区典型的彝族贫困村,为实现脱贫致富,在政府的倾情帮扶下,将原来分散的村子,集中安置搬迁到挖铜行政村委会。该村新村部分整齐划一,建筑采用行列式布局形式,建筑是都是砖混结构的新式瓦房,建筑院落布局采用彝族传统瓦房的布局形式(见图18),建筑外部墙体的装饰趋向运用黄色作为底色,同时还注重红色和黑色的运用,充分展示了彝家人”黑之尊、黄之美、红之祥”的色彩审美情趣,每家每户的外墙墙体运用不同的图纹等进行装饰(见图19~21),不同的图纹具有不同的蕴义。该村老村中扔保留有彝族传统瓦房(见图22、图23),只是建筑质量不是很好。该村老村中也建有现代的、新式的砖混结构住房。为了新村、老村风貌统一,新村、老村中建筑外墙统一刷成黄色。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体而言,挖铜村新村将彝族艺术文化与现代建筑进行巧妙融合,使新村具有彝族村落的气息。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1 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地调查可知,在楚雄市易地搬迁村庄中彝族建筑的应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1)应用种类较少,新旧对比突出。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在新建的彝族易地搬迁村庄中,应用较多的是瓦房,但材料、外形和传统瓦房有较大差异。(2)彝族建筑特色不明显,形式单一,缺乏个性。通过对楚雄市易地搬迁村庄的实地调研发现,新建村庄的外观风貌趋同现象明显、大同小异,缺少彝族本地特色。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2 原因分析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2.1 传统彝族建筑难以满足当代人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彝族建筑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传统建筑不管是在功能还是外形上都已经不再被现代人们所喜好了,人们更倾向于简洁大方的现代建筑。例如传统的土掌房、茅草房采光及耐久性较差,居住环境也较差,且不便于配置现代化的日常设施,所以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这些传统的建筑就慢慢的被现代的新式瓦房建筑、砖混结构建筑所替代。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2.2 建筑材料紧缺 彝族传统建筑的建造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建造的工艺繁琐,材料用量也大。例如垛木房需要大量的木头来叠垛墙体,土掌房需要大量的泥土夯实墙体,但是现在木材、土地资源都非常紧缺。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2.3 传统观念的转变 随着彝族村民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汉文化的不断渗透影响,新一代的彝族村民对待事物的看法也有别于老一辈人的传统观念。例如彝族的姑娘房,在以前是彝家姑娘聊天、做针线活和住宿的地方,还是彝族轻年男女交流感情的場所。但是现在,随着各种通讯工具的普及,彝族新青年男女基本不再借助姑娘房交流感情。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2.4 新技术、新材料的普及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推进,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在彝族聚居区普及和运用,本土传统建造技术和工艺不断受到冲击。老一辈的能工巧匠相继离开人世,新一代青年也不愿意学习、传承传统技艺,掌握传统建造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传统建造技术也将面临失传的趋势。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2.5 政策引导不足 政府在对彝族村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更好的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忽略了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忽视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以致建设后的彝族村落没有地方特色。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 对策建议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1 加强政策引导 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彝族村落新村建设过程中彝族传统建筑的内容,并及时出台相关的保护政策,有针对性的对应当保留、维修、整改的彝族传建筑进行分类,对已经失去现实使用价值或不需保留的彝族建筑建立电子档案资料库,换一种方式保存下来,为以后建筑设计提供参考。政府应该引导村民在自主建造或统一建造时注重对彝族建筑的应用,保留本地方彝族建筑的特色,同时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激励传统建筑工匠主动参与到新村建设中,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打造独具彝族风情的村落。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村民对彝族建筑文化的保护意识,培养新一代的传统建筑工艺传承人,延续传统建筑历史文脉,进一步提高彝族建筑在现代建筑文化市场的影响力。政府应牵头打造彝族建筑文化产业链,把彝族建筑文化资源和各生产要素联系在一起,把静态的彝族文化资源转化为彝族建筑文化产品,供现代人消费,实现彝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2 设计人员设计转变新思路 彝族建筑文化是建筑文化史上的一块瑰宝,需要设计人员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建筑规划设计人员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设计彝族聚居区村庄建筑时,要深入挖掘彝族建筑文化的精华,寻找适应现代村民生活并能传承彝族传统建筑文化的新型设计方案,让彝族传统建筑焕发新的活力,实现彝族传统建筑的可持续发展。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3 注意新材料和原始材料的置换 传统的彝族建筑原始材料一般都是土石、木材、茅草等,简单易得,但是耐久性差、使用年限短。在建设彝族新村的时候,可以秉持彝族建筑基本原貌,以当地建筑材料为主,创新性的选用质量较好的现代新型环保材料,发挥新型材料的特质,从而建造更人性化、人文化的彝族新式建筑。例如,在建造观赏休憩性茅草房时,可以保留茅草房的木质构架,屋顶可以选用新型的高分子纤维仿真茅草,这样既解决了原始茅草易腐的缺点,又达到传承彝族建筑的目的。在建造土掌房时,保留其外形结构,选用新型的建筑材料,增加建筑墙体的坚韧性,外墙体用新颜料粉饰,使其具有传统土掌房的视觉效果。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 结语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传统建筑是彝族社会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中国民族建筑文化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4]。在彝族异地搬迁村庄中,加强彝族传统建筑的应用,是延续彝族传统建筑文化、打造地方特色、营造彝族宅居氛围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彝族异地搬迁村庄建设中,政府部门、设计人员一定要谨慎对待彝族传统建筑的应用问题,使新建的村庄既能满足村民现代化的生产生活需求,又能彰显彝族村落的风貌特色。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李明峰.彝族建筑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92-93.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杨庆光.楚雄彝族传统民居及其聚落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8.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鲍晓燕,李煜,尹艳琼.谈楚雄市城区彝族建筑应用现状[J].山西建筑,2015,41(25):17-19.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温泉,董丽丽.西南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ZR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