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凉山彝族服饰的创新发展

作者:李茜 发布时间:2019-03-19 原出处:《四川戏剧》2018年07期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摘要: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一部形象的史书,是穿在身上的历史和活文化。它始终都在默默地述说着彝族人古老的神话、传说、历史和审美趣味。服饰是一个民族穿在身上的历史文化智慧和工艺的结晶。历史上,凉山彝族由于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饰的区别很明显,风格各异,都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满目,各具特色。
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词:民族服饰;创新发展;彝族;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服饰异彩纷呈、种类繁多,品种多达500多种,各种配饰和花纹图案上千种。凉山彝族历史上服饰制作原料主要是采用麻、毛、丝、棉等,捻线纺纱、绣饰,也采用牛、羊皮和兽皮制作服饰。服饰花纹有花鸟图纹,有山水图纹,有宇宙图纹,有动物图纹,有火镰火焰图纹。大凡彝族地区所有的物象都可以被心灵手巧的彝族妇女们编织缝绣到服饰上。传统凉山彝族服饰款式变化多姿多彩,并且以大量的银制品和刺绣装饰,特别是喜德、布拖、美姑等地“圣扎”“所地”“依诺”三个方言区的服饰更显得别具一格,充分彰显出彝族服饰深厚的文化底蕴。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凉山彝族服饰的分类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服饰,从形式上看,可以从不同的方言、不同的家支、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审美旨趣、不同的手工业、不同的着色和不同的价值追求进行分类等;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男装、女装、童装、青年装、老年装、武士装、毕摩装等等,还可以分出婚前装,婚后装;从装饰上看,又可以分出秀丽华贵的“依诺”装、雍容大气的“所地”装、简洁大方的“圣扎”装。总之,凉山作为中国彝族最大的聚居区,彝族文化风情浓郁,过去有“没有到过凉山就不算到过彝区”之说。凉山彝族地区最具民族地方特色的文化,首先就是彝族服饰文化。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凉山彝族服饰传承发展现状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服饰以其优美的色彩和得体的修身美学,千百年来被彝族人民发展和传承下来,成为中国服饰文化百花园中很耀眼夺目的一朵奇葩。而今继承、保护、发展和创新这一民族文化瑰宝,不仅对于展示彝族人民新形象,提升彝族文化知名度、影响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意义重大深远,而且有利于彝族服饰文化这一品牌更进一步地打入市场,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充分发挥自身的经济和文化双重价值。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如今有些厚、重、大的凉山彝族人传统服饰,已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节奏不协调,显得过时已是不争的事实。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研究如何发展现代彝族服饰搭配的时候,我们首先必须充分认识、了解彝族服饰的今昔。如今,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我们彝族服饰设计制作如何紧跟时尚潮流,也就成为了我们设计制作师们苦心追求的命题。在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我们应该仍然坚持和注重我们自己的特色,要在传统服饰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提炼、加工、发展,融合时尚元素,使彝族服饰不仅穿着简便、舒适,而且款式更加美观大方又不失其原有特色。如果我们现在不对凉山彝族服饰进行进一步地创新改良发展,那随着历史长河的淘洗,随着现代强势文化的冲击,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凉山彝族服饰文化,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被同化、被淘汰,甚至在这个世界上消亡的命运。有些服饰的搭配设计,本来在历史上也算是比较适用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进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的变化,现在已明显过时落后,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海洋里已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也有一些服饰的设计理念和欣赏观念本身就是不正确的,这就更需要对它进行大胆的改良发展。如传统凉山彝族妇女服装,几乎都是只露脸和手掌出来,全身其他地方一概不露。这虽然与大小凉山地区很多地方海拔高、四季冷凉,需要厚、长、大款式服装有一定的关系,但也不全是,因为凉山有许多地方也是热带,但这些地方的服装也和凉山高寒山区的传统服装一样,并没有出现簿、短、小的服装。实际上是彝族妇女千百年来养成的保守、内在、羞羞答答的习俗所致。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谚语道:“汉人顾脚,彝人顾头”。也就是说,汉族人很重视自己的那双脚,光着头都可以,鞋要穿好,不穿鞋不行;而彝族人过去观念是光着脚都可以,要把最有价值的东西都佩饰在自己的头上。头缠丝帕,竖起英雄髻,耳佩玛瑙,头顶镶有金银的斗笠,身着丝绵,衣冠华丽,赤脚走路等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现在看来,一点都不科学,一点都不雅观,一点都不舒适。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再如擦尔瓦和披毡,历史上是凉山彝族男女老少都不可缺少之物。白天作为披风穿,晚上作为铺盖用,雨天作为蓑衣披,雪天作为棉袄穿,方便、舒适、耐用,彝族人一年四季都离不开它。但这主要是对过去低级的生活水平年代而言。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在都市里的彝族人已在远离它或正在远离它,在广大的农村和彝族腹心地区,部分人还是离不开它。笔者在州府所在地西昌街上,经常会遇到一些从山上、农村下来的父老乡亲,哪怕是到了炎热的夏天,他们依然穿着那些厚实的擦尔瓦、披毡和大款式服装。为什么他们不愿意脱下这些传统款服饰,买其他衣服穿呢?因为千百年来都是这样穿过来的,现在让他们脱掉老祖宗的文化,他们不愿意。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只有在他们现在服装的基础上,在保持原有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进行逐渐改良创新,他们才可能接受,才能改变这种不科学合理的现状。我们整个社会都应该关注、重视、引导彝族群众创新、改良、发展彝族服饰文化,为彝族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凉山彝族服饰的创新发展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彝族服饰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改良和发展是一项坚决的工程,它涉及面广,不是一个部门、一句话、一条措施、一笔经费就能解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正如彝族服饰的产生需要依赖特定的民俗活动生态环境一样,彝族服饰的存活、发展也同样离不开它特定的民俗活动生态环境。而如今我们面对的是越来越强劲的现代生活方式,面对的是日渐消蚀的包括彝族服饰原始工艺、刺绣、穿戴、文化心理、价值取向等内容的民俗礼仪活动,很多时候大家也只能任其自然,不可能要求众人脱离现代的生活轨道而回归过去的传统生活,更不可能复制一个适宜于传统彝族服饰文化存活的生态环境。所以彝族服饰文化的传承目前已走向式微,这是我们如今面临的严峻现实。但是我们也不能让彝族服饰文化成为“绝唱”,所以我们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坚持对传统彝族服饰文化进行大胆的改良发展,让它适应现代生活之风。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前,应该特别注意坚持在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创新发展。那么什么是原特色?原风格?笔者认为可以用十九个字来概括:廓形大气、用色整体、简约雅致、装饰精巧且适度,这就是凉山彝族传统服饰的基本特色和风格,这是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彝族人,通过不断的去粗取精,通过不断的创新发展后留下来的经典搭配和制作工艺。今天,我们凉山人,要让凉山彝族服饰文化进一步成为亮丽的文化品牌,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因为它有着浓郁的文化底蕴,我们千万不能忘记,这是品牌形成的必要基础。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凉山彝族服饰中风格最突出的算是擦尔瓦,前面已说到,它是凉山彝族男女老少必备之外衣。凉山彝族人不管身着什么型服装,都会在肩上搭上一件擦尔瓦或在其里层再加一件披毡后搭在身上,这是凉山彝族服饰最突出的标志。如今擦尔瓦的款式不像其他有些服饰一样被改造成支离破碎、变化多端,传统技艺还保留较好,用它的人数还不少。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前,彝族妇女银饰服越改越大、越改越复杂、越改越笨重,靠本人的力量无法穿脱,到了穿戴者不堪承受,观赏者无法忍受的地步。而且彝族银饰服原有的风格越来越少,越来越像苗族、侗族的银饰服。彝族妇女单挎、双挎英雄带,不合理、不雅观、不秀气(历史上英雄带只是武士的刀带)。还有现在彝族男女不分场合,身披轻飘飘的红、黄、绿色绸缎擦尔瓦,生活中披它既没有历史文化依据又不舒适(文艺舞台演出应排除在外)。彝族妇女穿着裙子,双手牵着裙摆举过肩举过头飞舞,虽然类似西班牙女郎的宽摆裙,但此举彝族传统习俗并不允许。彝族餐饮酒店的装饰,用彝族妇女百褶裙做窗帘布,宾客从它下面走进走出,心头是什么滋味?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外,关于凉山彝族服饰文化的理论,目前有不少的观点是错误的,有待开展各种学术研讨活动进行科学规范统一。比如在许多文章里,把红、黄、黑三种色说成是“彝族服饰的主色调”。有些设计师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在电影、电视里,文艺舞台上,在各种大型广场演艺活动中,在彝家新寨的装修、装饰、装潢上,担当大批量彝族服饰、舞美、装潢的设计制作工作,搞出来的东西总是不理想。原因就是他们的东西脱离实际,脱离生活。所以不被广大彝族群众和真正的专家、学者所接受。如果说红、黄、黑三色是彝族漆器的颜色,是彝族餐具、酒具的主色调,那是对的,但是,在历史上,在五、六十年前的凉山传统彝族服饰上红黄色几乎很少。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凉山最早的彝族服饰照片是一百多年前,法国驻云南总领事奥古斯特·弗朗索瓦于1904年,在北上四川途经大小凉山时,照的50余张珍贵的凉山彝族人照片,其中大部分都反映了凉山彝族人的服饰。现在我们在这些照片上面也看不出凉山彝族服饰的主色调里有大篇幅的红黄色。因此,只能说现代凉山彝族服饰里,已融进了不少黄、红、绿色。如今凉山彝族服饰的基本色应包括白色、黑色、蓝色、灰色、红色、黄色、绿色。从古到今凉山彝族青年男女的银饰是白色,凉山彝族男人的英雄带主色是白色;“所地”地区彝族男青年的双层毛披毡是白色,毡袜、绑腿是白色;“依诺”地区双层簿毛披毡是白色;“圣扎”“依诺”地区的中裤脚裤、大裤脚裤几乎都是蓝色;“依诺”地区的无须擦尔瓦是灰色;“所地”地区的女青年衣裙用淡绿色、浅蓝色和红、黄、黑色合成颜色搭配不少,但这主要是近代之作;“圣扎”地区彝族男子头帕、擦尔瓦、毛披毡多为深蓝色和黑色。以上所举例全是比较普遍、比较地道、比较有代表性的凉山彝族人日常生活中的服装。不仅四川彝族是这样,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的彝族服饰更是这样。云南路南撒尼彝族服饰基本色就是白色。因此,笔者不同意红、黄、黑三色是凉山彝族服饰主色调的说法。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再如有些名词翻译不准确导致学术概念混乱。如“擦尔瓦”,如今我们都已知道它指的是毛织“披风”,彝语称“娃啦”,但“擦尔瓦”这个词既不是汉语,也不是彝语,既不是音译,也不是意译。为什么现在汉语中“擦尔瓦”就是“披风”的意思呢?这样的结果造成了一些学术概念上的混乱。凉山歌舞团有一个在全国都有影响的经典舞蹈节目叫《红披毡》,为什么叫《红披毡》呢?因为它是以“披风”为主体道具表现的舞蹈。笔者认为这是当初的汉族人把“披风”误称为“披毡”所致。实际上这个舞蹈应该叫“红披风”或“介施娃啦”。“披毡”彝语称“建诗”,是用羊毛擀砑成“披毡”的,很厚实、较硬,属于毛毡子类。而“娃啦”,现在说的“擦尔瓦”是纺织出来的,而不是擀砑出来的。笔者认为意译成这样汉文化味太浓,不准确。现在类似的情况还很多,有待开展学术研讨活动来解决。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结语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笔者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作为一名民族舞蹈编导,作为一名彝族家里的人,对推进彝族服饰文化的发展进化也有着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职责。如何利用在编创彝族舞蹈的机会,搭配、运用好彝族服饰文化,也是笔者在创作彝族舞蹈时,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其目的也是想达到自己创作编排出来的彝族舞蹈,能真实地反映出彝族的时代生活气息和文化特色,真实的展示彝族的主体精神面貌,而不是那种把大众舞蹈、新潮舞蹈的一些语汇技巧信手拈来,盲目吸收,配以所谓的彝族服饰便堂而皇之地称为“彝族舞蹈”的作品。同时,也是借这些机会,为我们彝族服饰文化的研究、传承、改良、发展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lR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