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浅析甘孜彝族毕摩的职能与特点

作者:苏静 发布时间:2010-12-25 原出处: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作者简介:苏静(1949—),男,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学。R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摘要】弃语称祭司为“毕摩”,毕摩是弃族社会中的主要宗教职业者。在奔族聚居的甘孜州九龙县和沪定县都有毕摩居住,并且开展正常的宗教职业活动。毕摩不仅是宗教神职人员,而且是弃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毕摩不但精通弃文,收藏了大量的经书,而且还收藏了大量的有关奔族天文、地理、历史、历法、医药、美术等方面的书籍。毕摩是弃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者,他们在奔族社会中普遍受到人们的羊重。同时毕摩阶层也热情为信教群众服务,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R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词】宗教信仰;弃族毕摩;职能;特点R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甘孜藏族自治州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杂居地区,居住在本州内的除了藏族以外还有汉族、彝族、回族、羌族、蒙古族、纳西族等20多个民族。在漫长的繁衍生息过程中,在劳动生产实践中,在与自然界作斗争和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中,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解放后各级党委和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进一步促进了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在彝族地区得到了全面地贯彻落实,使彝族信教群众和神职人员的宗教活动得到了正常有序地开展。彝族地区的宗教职业人员主要有“苏尼”和“毕摩”两种。毕摩是彝族社会中的主要宗教职业者和彝族文化的传播者,他们对彝族文明社会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于2005年2月至3月先后在甘孜州沪定县得妥乡、九龙县三娅乡、俄尔乡、小金乡和湾坝乡的部分彝族村落中采用拜访彝族毕摩,走访彝族信教群众,通过一些乡、村干部了解当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情况,信教群众开展宗教活动情况和毕摩从事宗教职业活动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着重了解甘孜州彝族毕摩的来源、家族、分布、职能、作用、特点、发展演变等各个方面的情况。现对毕摩的职能与特点作如下粗浅的探讨与分析。R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甘孜州彝族毕摩的来源与家族简介R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甘孜州彝族毕摩的来源。据调查,正如甘孜州的彝族大部分是从凉山州迁来的一样,甘孜州的彝族毕摩也大部分是从凉山州喜德、越西、冕宁等县迁来的。最先迁人九龙县居住的是烟袋乡的阿鲁毕摩、小金乡的吉克毕摩和三娅乡的沙马毕摩。根据他们以父子联名的背诵家谱的计算方法推算,他们已在当地居住近三百年时间了,大约在1720年前后迁人九龙县居住。迁人时间最迟的是居住在沪定县新兴乡的尼洛毕摩和沙马毕摩。他们分别于大约1920年和1950年前后从凉山州甘洛县和甘孜州九龙县迁人沪定县居住。R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甘孜州彝族毕摩的家族与分布情况。据调查,甘孜州沪定县解放前从事毕摩职业的只有一个家族即以上所说的尼洛,其中有经书,识彝文,知识渊博,能够主持安灵、送灵等大型宗教仪式的“宁目”(宁目是彝语,意为超度亡灵)毕摩只有一个,名叫尼洛阿俗,居住在沪定县新兴乡。他属在改土归流中破产的兹莫家族,是隐姓改名在当地从事毕摩职业的。在1959年复查补空中,其兹莫身份被查出。按照当地彝族的习惯,在解放前沪定县的新兴、磨西地区是不准黑彝居住的,一旦发现要驱逐,兹莫虽然不属驱逐对象,但是因其隐姓改名而不受人尊重,从此,再无人请他作法事。解放后于20世纪80年代初叫沙马古布,别名叫沙马尼古的沙马毕摩,从九龙县三埂乡迁人沪定县新兴乡居住至今。他是识彝文,有经书,掌握天文、地理、历史、谱牌等方面大量知识的“宁目”毕摩。如今他的儿子也跟着他当学徒,已能单独开展不少法事活动了。无论是解放前,还是解放后,由于沪定县彝族人口多,毕摩少,所以凉山州冕宁、越西、喜德等县的许多毕摩经常被邀请到沪定县的得妥、家郡等乡从事法事活动。R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甘孜州九龙县的彝族毕摩主要居住在三娅、俄尔、小金、朵洛、子耳、踏卡和湾坝这几个乡。比较大的毕摩家族主要有沙马曲毕、吉克仁仕、阿鲁三支。其中沙马曲毕、吉克仁仕是白彝,阿鲁是黑彝。沙马毕摩主要居住在三娅、踏卡这两个乡;吉克毕摩主要居住在三娅、俄尔、小金、湾坝这四个乡;阿鲁毕摩主要居住在烟袋乡和其木林乡。此外,还有阿扎、吉宁等人数很少的毕摩家族散居于九龙县的部分乡村。解放前在三娅乡曾经有一户兹莫毕摩尼洛阿俗居住,于民主改革以前迁徙到凉山州盐源县去居住夕彝族举行宗教仪式,开展法事活动,通常情况下,一般邀请附近的毕摩来主持宗教仪式,但是也有少数人舍近求远,例如九龙县湾坝乡的彝族就经常邀请凉山州冕宁县的吉克毕摩来主持超度亡灵的宗教仪式。同时九龙县三娅、小金乡的沙马毕摩、吉克毕摩也经常被凉山州冕宁、木里等县的彝族群众请去做“搓毕”即超度亡灵的法事活动。R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般情况下,彝族群众把从事毕摩职业的这一群体划分为三部分。他们把识彝文,有经书,知识渊博,能够主持超度亡灵等大型宗教仪式的毕摩称为“宁目”毕摩;把识彝文,但是经书不多,或者不识彝文,知识面狭小,只能从事一般的中小型法事活动的称为普通毕摩;把刚步人毕摩队伍,学习毕摩知识的称为“毕若”意为学徒。在甘孜彝族地区名望比较高,社会影响大的“宁目”毕摩有沪定县新兴乡的沙马古布,九龙县三娅乡的沙马能莫、沙马依哈,俄尔乡的吉克石批,踏卡乡的沙马达达。R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调查,甘孜州九龙县的彝族毕摩在传经求学方面,有毕摩严格治教和毕若勤学苦练的良好习惯。首先,介绍毕摩严格治教的情况,例如大约距今80多年前,在九龙县三娅乡拉呷村居住着一个名叫仁壳尼朴的“宁目”毕摩。他知识渊博,法术高明,从严治教,远近闻名,社会威望很高。九龙、冕宁、木里各县的许多彝族都争着邀请他做法事。在三埂、小金、踏卡、烟袋等乡的许多彝族都到他家来当毕若即学徒。仁壳尼朴毕摩严格治教,那时彝族地区没有钟,他就拿木板来代替钟用,每天早晨三四点钟就敲木板,喊学徒们起床念经,春夏秋冬从不间断,持之以恒。他对学徒严格要求,从学彝文,念经书到开展每一项法事活动,都要求学徒们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经过长期努力,仁壳尼朴毕摩带出了许多合格的徒弟。例如当时三娅、踏卡、烟袋等地区的阿鲁、沙马、吉克等许多人都到仁壳尼朴毕摩那里去学习毕摩知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对他们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次,介绍毕若即学徒勤学苦练的情况,例如在九龙县湾坝乡有一位叫吉克瓦铁的毕摩,要求他的儿子吉克尔铁八九岁就跟着父亲当毕若即学徒。不料2001年吉克尔铁的父亲吉克瓦铁去世了。当时吉克尔铁才十二三岁,还未成就学业。为了完成学业,争取当一个合格的毕摩,近几年来,吉克尔铁从不放弃毕摩学业,积极求学。他先后到石棉县李子平乡和冕宁县拖乌乡拜学识渊博的吉克木纽、吉克木果毕摩为师,继续学习。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学习,无论在学彝文念经书方面,还是在“毕节莫节”即做法事方面,吉克尔铁都学到了大量的知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此外,吉克尔铁还从两位吉克毕摩那里学到了许多有关彝族天文、地理、历法、谱碟等方面的知识。两位吉克毕摩还送了不少经书给吉克尔铁。通过艰苦求学,吉克尔铁如今已从“毕若”即学徒上升到普通毕摩了,能够从事一般的法事活动了,成为德高望重的“宁目”毕摩的时间也不会为期很远了。R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毕摩的主要职能是主持宗教仪式和传播彝族文化R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有关资料介绍和民间传说,毕摩的职能是随着彝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随之变化的。大致经历了执政、佐政和专门从事宗教职业与传播彝族文化三个发展阶段。“毕摩源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祭司和酋长。其发展过程按其社会职能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唐、宋以前,其名曰省老及鬼主,担任彝族酋长,兼任祭司的职能,处于执政的地位;第二阶段是元、明至清初阶段,一般称为奚婆,为酋长的智囊人物和助手,处于佐政的地位;第三阶段是清初改土归流以后,一般称为毕摩,专司宗教祭礼一职及传播彝族文化。’,川据《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志》记载,九龙彝族是于1717年进人甘孜州的;沪定彝族是1918年才迁人甘孜州的,都属清初以后发生的历史进程。因此,由于缺乏历史资料和限于笔者的研究能力,本文对彝族毕摩在第一、二阶段即执政、佐政时期的职能不作具体分析,仅对第三阶段即清初改土归流以后彝族毕摩“专司宗教祭礼一职及传播彝族文化”的情况作一粗浅的探讨和分析。R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毕摩是弃族社会中的主要宗教职业者R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们普遍受到广大彝族信教群众的尊重,彝族信教群众认为毕摩能够给人去病免灾,避祸降福。因此,彝族谚语说“与其和主子同村,享受微薄恩惠;不如与毕摩同邻,接受神灵保护。”彝族的宗教是以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为主的多神崇拜。广大信教彝族群众认为毕摩是能够充当沟通人神之间的中介作用的神职人员。因此,彝族人民无论举行安灵送灵,祭祀天神地神等大型宗教仪式;还是算命占卜等一般的法事活动都找毕摩。由此可见,毕摩是当前彝族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神职人员。在现实生活中,彝族群众邀请毕摩主持的法事活动是很多的,例如安灵、送灵、招魂、占卜、算命、神判、盟誓、诅咒等等。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彝族人民观念的更新,神判、盟誓等这些法事活动在甘孜州彝族地区一般情况下不再开展了,现根据笔者的所见所闻,介绍毕摩在彝族地区经常主持的几种主要的法事活动。R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安灵、送灵即做灵牌,超度亡灵的法事活动。安灵、送灵是彝族宗教活动中仪规、仪式要求很严格的,复杂而又大型的法事活动。它体现和寄托了子女对已故父母乃至整个祖先的孝敬与缅怀。同时,彝族信教群众认为安灵送灵的法事活动直接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幸福与安康。因此,彝族群众对主持安灵、送灵仪式的“宁目”毕摩的要求是很高的,给毕摩送的礼金也比较多。同时作为毕摩阶层也深知“宁目”毕摩的地位和作用。他们明白,只有知识渊博、法术高明、洁身自好、德高望重的人才能成为“宁目”毕摩。因此,许多毕摩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称职的“宁目”毕摩,博览群书,不断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严于律己,尽职尽责,热情周到。在现实生活中,有个别少数的毕摩虽然经过努力学习长期深造当上了“宁目”毕摩,但是如果偶然有一两次安灵、送灵的宗教仪式主持得不好,以后就再也不会有人请他主持安灵、送灵的宗教仪式了。R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算命。在毕摩的经书中有一本叫算命经,经书中记载了很多有关算命的内容。其范围涉及到婚丧嫁娶、迁徙、建房、买卖牲畜、春播秋收等各个方面。特别是涉及到婚丧嫁娶的重大方面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毕摩的意见办事。例如按照彝族的习惯,一个人死后,停放一天,通知亲友前来吊唁,第二天抬去火葬是最理想的。但是如果经过毕摩算命,遇到火葬的日子不对头,就只能等到好日子才能抬去火葬。例如彝族爱用十二属相记生年,记年月日等,如果一个属马的人死于龙日,那么当天需要通知亲友前来吊唁,无法火葬,第二天是蛇日,不能火葬,否则会导致其亲友不吉利;第三天是马日,不能在死者的生年日火葬;只有等到羊日即第四天才能火葬。因此,有些人死后需要停放五六天甚至七八天才能火葬。R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占卜。为彝族信教群众占卜是毕摩的主要职责之一。也是彝族群众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法事活动。特别是在解放前由于彝族地区科技文化落后,彝族人民无法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发生的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以遇到什么疑难问题都要去请毕摩占卜。例如打仗能否取胜,打猎能否得手,病人还有没有挽救的希望等,这些都属占卜的范围。占卜的种类很多,例如有羊膀卜、木卜、鸡蛋卜等。各种占卜活动都有一套复杂的程序和判断规则,例如羊膀卜的占卜过程是,毕摩先在一羊肩脚骨上贴上火草后用火点燃,接着念咒语。一般情况下,咒语念完时,火草也燃完了。毕摩擦掉羊膀骨上的火草恢后洗净,再看羊膀骨上的裂纹,如果裂纹只有东西方向的则为吉,东北和西南方向的则为凶。R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毕摩是彝族文化的传播者R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是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普遍受到人们的尊重。彝族谚语说“兹似亦牧司,莫似卯木司,毕似阿戊琐。”这三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君的知识用石来量,臣的知识用斗来量,毕(即毕摩)的知识多得无法计量,这是彝族人民对毕摩的高度评价。毕摩对彝族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所取得的历史功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R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彝族毕摩收藏了大量的经书,继承和发展了彝族的宗教文化。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个民族的宗教文化是这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彝族的宗教文化也如此。毕摩经书不仅起到了在主持宗教仪式中不可缺少的文献资料的作用,而且毕摩的经书还起到了发展和传播彝族的历史和文学知识的作用,把经书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并且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充实着经书的内容,使彝族的宗教文化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和传播。宗教属于意识形态,一书民族的宗教文化是与这一民族的历史、哲学和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的。例如在毕摩收藏的经书中有一卷是专门记载毕摩家谱的,它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彝族的繁衍迁徙情况。毕摩的许多经书文学色彩很浓厚,例如做道场用的《指路经》、驱逐鬼用的《之子谊扎》等,故事情节复杂曲折。经书的经文均为诗体,多系五言句式,间或有三言、七言、九言者,朗朗上口,优美动听。特别是《指路经》,既是一卷把已故长辈的灵魂从人间送到天堂的经书,又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晚辈与长辈话别的抒情长诗。在九龙、沪定彝族毕摩中,沙马毕摩和吉克毕摩收藏的经书比较多,其子孙学习彝文和继承毕摩职业的情况也比较正常。但是,有少数毕摩不学彝文,有极少数毕摩的后代不继承父业,例如九龙县湾坝乡七棚子村的巴九毕摩的儿孙都没有继承毕摩职业。按照毕摩的家规,如果连续三代人不继承毕摩职业就算弃毕了。R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毕摩具有渊博的知识。除了经书以外,有些毕摩还收藏了有关彝族天文、历法、历史、地理、文学、谱碟、音乐美术和医药卫生等方面的大量书籍。过去笔者对宗教职业者毕摩能够收藏和拥有如此范围之广、内容之多的书籍不可理解。近几年来通过笔者逐步了解彝族的历史文化,特别是毕摩的产生和发展变化情况后,才逐步明确了这一问题。这是因为在毕摩的发展历程中,毕摩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宗教职业者,而且曾经历过执政和佐政的历史,而作为执政和佐政者,只掌握宗教文化是不够的,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知识,所以收藏了大量的书籍,后来毕摩从执政、佐政的统治集团中分离出来,专司宗教祭礼和传播彝族文化之职后,上述各方面的书籍也和经书一起代代传承至今;并且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因此,毕摩能够拥有和收藏如此之多的书籍,成为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有历史原因的。特别是毕摩收藏的彝族谱碟比较详实地记载了彝族的繁衍、分支和迁徙的历史。由于职业的原因,如今有些九龙彝族毕摩在做法事中,不看经书也能背诵出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家族的繁衍和分支情况。有些毕摩具有医药卫生知识,例如吉克毕摩用中草药医治被毒蛇咬伤的病人,效果很好。多数毕摩,特别是“宁目”毕摩都掌握丰富的彝族的天文历法知识等。R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毕摩对彝文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九龙彝族地区民间传说,彝文是由凉山州美姑县著名毕摩阿苏拉则发明的。许多学者认为这种传说不符合彝族历史发展的事实。唐朝距今才一千多年,而彝文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劳动创造了人类,而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因此,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的产生,都离不开这一民族的社会实践活动。彝文也是一样,是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明创造发展和积累起来的,不可能由某个人发明创造出来。但是我们不能以此来否定以阿苏拉则为代表的毕摩阶层对彝文的发展和传播所起的作用。有些文献资料记载,阿苏拉则确实对彝文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据在民间流传的一本《玛牧特衣》中记载,彝文是由毕摩和俗人共同创造的。最早发明彝文的毕摩是海比什祖、体比渣姆,后来阿苏拉则、雅古书补继承和发展了彝文。按照父子联名的背诵家谱的方法寻根问祖,九龙县烟袋乡的阿鲁毕摩、三娅乡的沙马毕摩是古代彝族毕摩阿苏拉则、雅古书补支系的后代。彝文在九龙彝族地区的传播,毕摩的功劳是很大的。除了在毕摩之间传承经书和其他书籍以外,毕摩把有关彝族文学、历史、谱碟等非宗教性的彝文书籍通过他们的亲友传播到彝族社会中,促进了彝文的传播。R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之,毕摩对彝文的发明、创造、发展和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于宗教职业的需要,历代毕摩对彝文进行了木断地收集整理,使彝文从象形文字发展成为表音的音节文字,字数从少到多,笔画从繁到简,从无标点到有标点符号等各个方面,毕摩都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因此毕摩不仅是彝文的整理、加工者,而且是彝文的传授者。通过毕摩的讲授,使广大彝族群众认识了彝文,掌握了记录语言的符号,从而发展了彝族的文化。”[2]直到解放前,彝族地区仍然处于反动黑暗的奴隶社会,在如此艰苦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在出版、印刷、书写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彝文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一程度,毕摩确实功不可没。R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毕摩的特点R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笔者生长在彝族地区,通过几十年与毕摩的交往和接触中,逐渐感受到毕摩阶层虽然在生活习惯、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等方面大部分与普通彝族群众相同,但是由于宗教职业的关系,他们有一些与普通彝族民众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是在宗教信仰方面毕摩除了与普通民众一样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以外还信仰“毕尔毕色”,译成汉语为“毕摩神”。所谓毕摩神是指自己家族中已故毕摩的灵魂变成了神灵来保佑其后代从事毕摩职业的人法事顺利;所以每个毕摩都要信仰和崇拜毕摩神;否则就得不到毕摩神的保佑法事难以成功。由此可见,毕摩崇拜祖先和普通民众崇拜祖先的区别在于,普通民众只乞求其祖先保佑后代人丁兴旺,五谷丰登;而毕摩除了乞求祖先保佑其后代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以外,还要乞求祖先保佑其法事顺利。也就是说,毕摩神具有祖先神和行业伸的两重特征。此外毕摩除了信仰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毕摩神以外,还普遍信仰在各毕摩家族中,在历史上为毕摩职业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毕摩神。例如在超度亡灵的仪式仪规方面作出特殊贡献的体比渣姆和海比什祖,规范文字整理经书的毕阿苏拉则等这些出自不同家族家支的毕摩,是后代毕摩们共同的精神领袖。九龙彝族毕摩凡是在主持重大的宗教仪式时,都要念诵《毕补特衣》即《毕摩献神经》,呼喊这些著名的毕摩神前来享祭助法,保佑法事顺利、成功。这种超越家支家族界限以功德神迹为基础的毕摩神信仰,是英雄崇拜和毕摩职业活动相结合的产物。其作用在于激励后代毕摩以上述著名毕摩为榜样,勤学苦练,发扬敬业精神。R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是在毕摩内部有一套严格的“毕阶莫阶”,译成汉语为毕摩职业的传承制度。这一制度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在彝族中“兹、诺、曲”即土司、黑彝、白彝三个等级的家族都可以从事毕摩职业。但是在任何一个等级中不是所有的家族都可以从事毕摩职业的,例如在九龙彝族中白彝家族有一百多个,而可以从事毕摩职业的家族只有几个。一个家族能否可以从事毕摩职业,不是个人选择的,也不是别人推荐的,而是历史形成的。也就是说,从古代起家族中有人从事毕摩职业,并且一直传承到今天的家族才能从事毕摩职业。例如据说九龙县三娅乡的沙马曲毕即沙马毕摩的祖先是古代彝族著名毕摩雅古书补。其二是在毕摩职业的传承上有严格的制度,多数情况是儿子继承父亲的职业,其次是爷孙相传或者叔侄相传,最多也只能在本家族内传,不能传给别的家族;在本家族内也传男不传女。这是因为彝族实行严格的家支外婚,女子长大以后要嫁到别的家族家去的。他们认为,毕摩职业是一种神圣的职业,应当严格限制在本家族内部传承延续,使本家族永远保持毕摩世家的社会地位。毕摩职业传男不传女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据有关资料记载,毕摩这一宗教职业产生于彝族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受到父权制的影响比较大,认为作为毕摩这样神圣的职业应当由男性来继承。R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是毕摩有良好的宗教职业道德。在彝族社会中,由于宗教职业的关系,加之毕摩知识渊博,见多识广,所以人们很尊重毕摩。有一句彝族谚语说“兹啦毕阿凳,毕凳乃兹合”。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土司来的时候毕摩不让坐,让坐就有损于土司的安全。这是在解放前,在彝族社会中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一般的习惯是高等级的人来了,低等级的人要让坐,而兹莫是彝族社会中的最高统治者,但是在主持宗教仪式时,黑彝、白彝毕摩就可以不给兹莫让坐。因为彝族信教群众认为毕摩起到了沟通人神之间的中介作用,所以在主持宗教仪式的时候如果叫毕摩给兹莫让坐就得罪了神灵。这是彝族群众给予毕摩的殊荣。正因为毕摩在彝族社会中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普遍受到人们的尊重,所以毕摩在主持宗教仪式中严于律己,尽职尽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R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一是严格遵守毕约。彝族群众举行宗教仪式,是经过事先购买牺牲,选择吉利日子,然后才去邀请毕摩的,毕摩一旦接受约请,就要准时前来主持宗教仪式。如果毕摩违约,就会使主人家购买的牺牲无法处置,选择的吉利日子也错过时机。正因为如此,所以无论山高路远,还是家中有重要事情缠身,毕摩都要克服各种困难,准时去主持宗教仪式。如果一个毕摩出现一两次失约,影响彝族群众的宗教活动现象,以后就无人请他做法事了。R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二是平等待人,一视同仁。在彝族社会中,在旧社会里有等级高低之分,有贫富之别;在新社会里仍然存在着贫富差别,按照彝族群众的说法“十个指头不一样齐。”因此,嫌贫爱富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作为德高望重的毕摩在为彝族信教群众主持宗教仪式中,必须平等待人,一视同仁,不能嫌贫爱富。无论遇到什么人家请到他,毕摩都要尽职尽责,做好法事。彝族群众说,“群众可以选择毕摩,而毕摩却不能选择群众。”这是按照彝族的习惯,群众可以选择知识渊博的毕摩为他们主持宗教仪式,而毕摩就不能说某户群众贫穷,我不为他家主持宗教仪式或者不认真主持宗教仪式等。R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R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凉山大学学报[J]:2003年第4期,P171R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四川民族[J]:1999年第9期,P8R4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