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云南彝族《理朵苏》的教育思想

作者:高飞 杨庆国 发布时间:2013-02-20 原出处:民族论坛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作者简介:高 飞(1978— ),女,彝族,云南元阳人,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原理研究。杨庆国(1965— ),男,云南蒙自人,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教育研究。eN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摘 要:《理朵苏》是云南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教育经典。它的内容涵盖了仁义道德、读书 习礼、忠君守法、尊老爱幼等丰富的教育及哲学思想,对今天社会发展和进步依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    eN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词:彝族;教育经典;《理朵苏》;教育思想eN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几千年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彝族先民在文字天文历算哲学文学地理医药等方面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 在教育方面,彝族先民同样积累了不少宝贵的资料,对今天彝族村落优良民风的培育和道德社会的形成依然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凉山彝族教育子弟励志成才劝训从善的教育经典《玛牧特依》,彝族文化研究者对其研究已经非常成熟,而对于传诵于云南红河(元江)和南盘江两岸的教育经典《理朵苏》的研究,主要仅限于对其内容的宽泛介绍及历史作用的简单述评,对其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阐释和挖掘。本文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对《理朵苏》的内容进行教育解读与分析,以与彝族文化研究者共同探讨。eN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理朵苏》的结构和内容eN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彝语的进化,彝文古籍《理朵苏》,古今书名有异但内容大同。千百年来,《理朵苏》一直流传在红河(元江)和南盘江两岸高山河谷彝族尼苏支系聚居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彝族学者童家昌等[1]一批学者走访了云南红河和南盘江两岸,搜集到十多卷,四十多种,长度不一的彝文经典《理朵苏》,并在整理的基础上,翻译和发表了部分内容。据不完全资料,从结构上看,其主要包括《阿柯语》、《理书》、《教训篇》、《君训篇》、《训商人篇》、教儿教女篇》、《礼仪篇》、《穷富和睦篇》、《兄弟和睦篇》、《村寨和睦篇》、《家族和睦篇》、《说理篇》、 《敬天篇》、《天地道理篇》、《训老幼篇》、《君恩篇》、《君律篇》、《孝敬篇》、《师训篇》、《尊师篇》、《论理 篇》、《训示篇》、《道理篇》、《毕呆训言》、《训女篇》、《毕额篇》、《君言 ·训诫篇》、《毕博斋训言》、《劝善篇》等。eN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童家昌根据内容异同,粗略的将其分为教育学习、仁义道德、团结友爱、尊天敬地、忠君守法、尊老爱幼、尊师重道、教儿训女、训诫禁忌等九部分。eN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理朵苏的教育思想eN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儒家《学记》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从《西南彝志》、《梅查》、《乌查》、《苏莫》等彝文古籍来看,彝族很早就认识到教育的“化民成俗”社会功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对后代的知识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认识到了教育对个体良好品性的培养和知识传承技能掌握中的重要性。在《理朵苏》的开篇,古籍的编撰者——彝族毕摩们就从长辈或教育者的角度,以劝诫的口吻,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排比等辞法,用格言化的语言说道:“世界上什么最大,世界上道理最大;世界上什么最高,世界上道理最高;世界上什么最深,世界上道理最深。”通过强调道理的大、高、深,使彝家子弟认识到学习道理的重要性,做好学习道理的心理准备。eN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如何获取知识道理的途径问题上,儒家《学记》指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彝族经典阿细的先基唱到:“不挑油灯芯,油灯不明亮;不教小儿娃,儿娃不聪明。”《理朵苏》中的《阿柯语》则认为,读书学习受教育是掌握道理的最有效途径,《理书》篇也说“男女读书识文呃,才能聪明和伶俐”,指出读书识文受教育在培养和开发智力上的重要作用。eN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学习态度方面,《理书》篇进而指出:“读书习文儿和女,先生讲课要细听;不知不懂就要问,问疑问难莫害羞,害羞的人学不会,不专心者学不好。”要求彝家儿女虚壹而静专心听讲,敢于抛弃学习过程中的害羞、为难和畏难心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疑难问题,有疑就说,不懂就问。eN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子女受教育的责任问题、教育儿女态度和方法方面,《教训篇》说道:“父母养育儿和女,教育儿女事莫忘。不论穷富人子女,小时都要严格教,小时不教大不勤。人们教育儿和女,一日一月不放过,一年十载不放松。教儿教女要严训,教训不听用家法。”指出父母不仅有养育子女的责任,而且有教育的义务,把教育和养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只“养不教”,而是教和养并重同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教训篇》反映了毕摩知识分子认识到了个体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可塑性”最强的关键期,他们不仅强调彝家儿女,无论贫富贵贱,都有接受教育的必要性,而且认为“小时”是教育的关键时期,小时之教是大时勤的前提与基础,大时之勤是小时教的结果与反馈。儒家《学记》曰:“当其可之谓时”,家长的教育要“向时而教”,《教训篇》要求父母掌握好品德塑造的最佳时机,及时对子女实施正确的教育影响。在教育子女的方法和态度问题上,《教训篇》告诫父母要着紧用力,十年如一日,不可松懈,否则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同时,教育过程要“严字当头,从严要求”,对于违 者要用家法严惩。eN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方面,汉民族文化中最为尊师的莫过于儒家,而儒家中最提倡尊师的莫过于孟子和荀子了。孟子将君师并称,而荀子把师与天地祖宗并列,他曾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他把教师看作是国家之治的根本。与汉民族文化教育相比,彝族的尊师也有着优良的传统,如大小凉山地区流传的彝族教育经典《玛木特依》中有篇章论述尊师的重要性,   所不同的是彝族的尊师主要是从教师对个体发展作用出发。eN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严格的讲,彝族传统文化意义上教师特指彝族知识分子群体———毕摩。在彝族社会里,毕摩行使送灵、指路、招魂、祭祀、驱鬼、咒鬼、行医问药、传授知识、著书立说和翻译等社会工作,是能通“神”通“鬼”的智者。彝族对毕摩的尊敬和崇拜与毕摩起源的历史一样悠久。eN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于毕摩的起源,学术界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毕摩源于彝族父系氏族公社时代的祭司和酋长”,第二种观点认为彝族在步入阶级社会初始阶段,毕摩作为  “兹”(君)、“莫”(臣)、“毕”(师)三位一体政权制中的一体,开始行使“兴祭奠、造文字 、立典章、设律科”等社会职能,而马长寿 [4] 、易谋远[5]的研究更是把毕摩的起源追溯到彝族母系氏族时代。eN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彝族先民眼里,毕摩知识渊博,三教九流,无所不通;天文地理,无所不能,而且善于引经据典,“好譬谕物”,能言善辩。彝族有一句赞颂毕摩的谚语说:“调解人的知识上百,兹莫(君臣)的知识上千,毕摩的知识无数计”。君臣在彝民心目中的地位尚不如毕摩,彝民对其的尊崇可见一斑。这种尊师重道的思想也在《理朵苏》的篇章中反映出来,如在强调老师的重要性时,《尊师篇》说:“福禄天地管,贤善先生教 父母生你身,先生教你心;先生引路人,似自己父母,要尊敬先生。”把老师地位视同生身父母,谆谆告诫彝家子弟要像尊敬父母一样的尊敬老师,要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先生。eN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而《论理篇》则从教师对各行各业贡献出发,说道:“没有先生呃,会做睁眼瞎;高低不会分,行路不会正;善恶不会分,美丑不会辨;人不会聪明 。人生到世上,要有先生教;当官谋事人,要有先生教;带兵打仗人,要有先生教;七十二行业,离不开先生。” 《论理篇》指出教师在教人学会明善恶 、辨美丑 、识是非、为人处事、从政为官、谋划军事等生活实践及各种职业中所起的作用,语重心长的教育彝家儿女:先生贡献大,先生恩情深,“先生情莫忘,恩师情莫丢。” eN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外,《理朵苏》从教师教育对人性从恶趋善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重要性。在汉民族文化中,对于人性善恶的哲学命题,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大师有不同的观点,如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告不害等人认为:“食色,性也”,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况则提出了有条件的人之“性恶论”,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则主张绝对的性恶论。在人性的善、恶问题上,彝族毕摩没有明确的论述,但在《训示篇》有所表述,“世上的人呃,生来不会贤,生来不会善”,间接的反映出彝族毕摩性恶论的观点。《训示篇》指出,要改变“恶的人之本性,全靠先生教”,因此,“师的恩情大,要报答师恩”,报答师恩不能只说不做,而要有报恩的具体行动,“初一和十五,要去拜先生;一年十个月,辞旧迎新时,要去拜先生”“先生辞世时,要去祭奠呃”。eN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良好品行的形成需要道德教化和法律教育双管齐下。为了培养品德良善知法守法的彝家儿女,《理朵苏》在苦口婆心的劝诫彝家子弟识善、习善、趋善、从善、行善的同时,也用一定的篇幅强调了国法的重要性。在法律精神方面,《理朵苏》的有些篇章体现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朴素思想,如《君律篇》说道:“天子王法是大道,谁走错呃治谁人;臣错官错要抓捕,一分一厘都不饶”。eN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法律教育方面,《理朵苏》主要用震慑和说教的软硬两手,如《君律篇》继续说道:“铁绳似蛇绕脖子,牵拉捆在铁柱上,剜心剥皮剁手脚”。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制造一幅违法受惩的恐怖图景,恐吓彝家子弟要遵守王法大道,否则就会被铁绳“牵拉绕捆”,严重者甚至要被施以“剜心、剥皮、剁手脚”酷刑。eN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法律说教方面,《理朵苏》主要使用“应然”的口吻,首先宣扬君恩浩荡,如《训老幼篇》说道:“京城住的金皇帝,他是天地之子呃,天下百姓他来管,天下善事他来做,他的恩情要报答。”《君恩篇》说道:“青天这层下,大地这层上,做君的百姓,要听君的话”“在这普天下,若没有皇帝,人会变成虎,人会变成鬼,社会难太平。” 其次教育彝族子弟要知恩图报,做好臣民“做臣僚的人,要为君办事;知书识理人,要传好圣旨;经商买卖人,要实交税银;耕田种地人,要实交皇粮。”“皇帝要效忠,王法要遵守”。作为“傅天之下,王土之上”的子民,臣者办事,知书识理者传圣旨,商者纳税,耕者纳粮,要诚惶诚恐的忠于君主,规规矩矩的遵守王法,实实在在的各尽其职,以报答君恩。在今天看来,这种愚忠思想和愚民教育,难免被视为封建糟粕,但是如从当时治国安邦、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的国家需要来看,其积极的一面是值得肯定的。   eN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N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余论    eN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理朵苏》是云南红河和南盘江两岸的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及教育实践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教育奇葩。它内涵丰富,哲理性强 。千百年来,它以严谨的结构,精炼的文字,概括性的语言,对仗的句子,运用彝族人民最擅长的赋比兴等修辞手法,从读书识理 、尊师重教 、忠君守法 、孝敬父母 、团结友爱等角度,生动活泼的教育彝族子女读书识字、为人处世等道理,“对于形成彝族人的心理素质(文化心态)、人生观、历史观、人生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都曾起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当然,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经书中也不免存在一些忠君爱主、盲目遵从 、家法严惩等一些封建愚民教育糟粕,但是,总而言之,瑕不掩瑜,其中的绝大部分教育思想精髓,依然对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和发展教育具有不菲的价值。   eN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 eN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编.彝族古籍研究文集[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114-123. eN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黄建明.彝族《教育经典》浅论[J].  民族教育研究, 2001(2).   eN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吕大吉,何耀华等编. 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彝族卷[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14.      eN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马长寿著.马长寿民族史研究著作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  eN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易谋远著.彝族史要(下)[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757.eN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