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观点与学术争鸣

民间文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汪立珍 刘建波 发布时间:2024-12-12 原出处:​《文艺报》2022年6月10日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民间文学是各民族集体创造的口头文化遗产,积淀深厚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底蕴,承载各民族交流交融的集体记忆和历史记忆。民间文学具有天然、广泛的人民性,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关联,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中国民族民间文学得到全面搜集、翻译、整理和研究,并得到广泛的传播。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神话、史诗、传说、故事等民族民间文学话语体系,蕴含民族团结进步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Se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间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我国多民族国情和历史文化的准确把握,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当代民族文学学科的研究重点。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共同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给人类留下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遗产。中华各民族民间文学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汇集各民族的文化精华,记录和反映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根脉,蕴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文化认同的生动素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话语体系。Se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国各民族地区广泛流传的同源共生与同源共祖神话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根据已出版的历史文献不完全统计,有高达200多篇的相关记载。这些神话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西南等不同的地区。如黑龙江省黑河地区传承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满族、蒙古族、汉族同源共祖神话,其中同源共祖的民族与今天所讲的民族名称一致,可见中华民族同源同根认同精神自古以来深深地烙印在各民族神话之中。作为民众共同创造、共同记录、共同传承的人类精神文化遗产,神话等民族民间文学,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华文化的共同性,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智慧与力量,构成中华多民族民间文学的绚丽图景。例如,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民间文学经典如赫哲族的《伊玛堪》、鄂伦春族的《摩苏昆》、达斡尔族的《乌钦》,南方民族民间文学经典如彝族长诗《阿诗玛》、壮族歌剧《刘三姐》、傣族长诗《召树屯》、白族传说《望夫云》等一大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因优美曲折的故事情节、真善美的思想主题和高超的审美艺术打动了无数中外读者,载入中国文学经典名册。在党的文艺政策的引领下,经过20世纪50年代的民间文学搜集、80年代“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及21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工程”,全国56个民族的民间文学遗产得到全面搜集和重点整理,民间文学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审美性得到科学研究,民间文学的实用、教育、认识和审美等作用得到了发挥,实现了民族民间文学源自人民、为人民服务的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民间文学是各民族创造的文化精华,是不断促进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根脉,有利于增强中华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实现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方式。因此,民族民间文学不仅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Se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间文学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叙事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对中华各民族长期以来相互交往和交流的生动概括。民族民间文学以其特有的叙事方式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蕴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国三大史诗的藏族《格萨尔王传》、蒙古族《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玛纳斯》,及东北赫哲族史诗《满都莫日根》、鄂伦春族史诗《英雄格帕欠》等等,讲述了本民族英雄带领人民创业、征战、迁徙等重大事迹,歌颂了造就巨大功绩的人民的创造力。因地缘、人文、历史等诸多关联,这些史诗有史以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传播,产生积极影响,讲述了中国故事,彰显了中国形象。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较多,以彝族为例,其四大创世史诗《勒俄特依》《阿细的先基》《梅葛》《查姆》,以宇宙起源、开天辟地、人类起源等叙事话语,展现彝族先民独特的宇宙观和哲学观。这些史诗不仅记载本民族历史文化变迁轨迹,也讲述多源一体的民族起源论、各民族参与重大历史事件历程及各民族共抗外敌、抵御入侵的爱国精神,彰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生动写照。Se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p1.jpgSe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神话作为民族的集体记忆和历史记忆的叙事体系,往往通过表述民族文化标志性的母题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民族起源、同源共祖、和谐共处等主题思想蕴含在各民族神话中。洪水神话是中华各民族共有的话语蕴藉,叙述洪水之后多民族共同繁衍、延续后代、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故事,蕴含鲜明的共同体意识。Se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我国西南地区广泛流传洪水泛滥之后从葫芦里走出彝族、傣族、傈僳族、哈尼族、汉族等各民族祖先的故事。各民族同源共祖、和谐相处、团结进步成为不同族群、不同文明的各族先民思考的神话命题,这些核心母题流传至今成为各民族神话中最核心的思想主题。“这种叙事的最终结论则无一例外地表达出本民族与其他民族共同源于同一祖先的兄弟关系。……因此也是中国各民族大团结最有力的文化见证。”(王宪昭《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各民族同源共生、同源共祖、相互交流交融关系是我国各民族交往历史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投射,生动地叙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各民族命运共同体历史事实。Se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间文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之一。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各民族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相互学习、团结进步,不断创造和传承具有民族性和共通性的民族民间文学,成为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资源。在中华大地各民族中广泛流传的盘古神话,是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生动体现。Se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东汉末徐整著的《三五历纪》中记载:“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华夏文明中被视为创造一切的创世英雄。我国西南各民族几乎均有关于盘古的神圣叙事,他们不仅将盘古视为开天辟地的大英雄,而且将其神化为自己民族的祖先,这无疑加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随着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翻译整理工作的推进,诸多汉族题材少数民族叙事作品不断问世,《董永记》《唐王记》等作为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的典型案例,不仅是民族团结的见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Se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为中华多民族文学重要组成的民族民间文学,是关于各民族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的重要文学载体,也是根植于人民、创作于人民、为人民服务的口头文学,其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审美性始终与人民群众的美好需求和文化追求紧密关联。民族民间文学的思想内容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期望,可谓“同心同德,同向同行”。Se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之,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民间文学作为中华多民族文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不仅体现中华文化精神、讲述好中国故事,更是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力量、圆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支撑。Se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ps2.jpgSe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注释从略,详见原文)
原载:《文艺报》2022年6月10日;文稿来源:微信公众号-民族文学学会 2022-07-28;作者特别授权彝族人网发布。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