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观点与学术争鸣

论彝族古代天文历数与部系家支色称

作者:​王子尧 发布时间:2024-07-20 原出处:​《彝学弘论》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在那远古的时候,彝族先哲们对天地万物的产生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他们都认为天地间的万物繁荣发展是离不开阴阳雌雄的交合的,阴阳雌雄才是天地间的万物之本源。在彝族古籍《娄娄笃哲苏》中的认为是: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而物质世界里的人要分出男和女,天地世界是由雌雄组成的世界,宇宙万物都有雌雄之分,大自然中的树木、草类、石头、江河等都有阴阳雌雄之双配,例如在彝民族人民的语言交际中就有各种不同的阴阳雌雄称谓,对空间和时间也有阴阳雌雄之分。还有是在彝族“十月太阳历”中月和季节的分法就有土雌雄两个月,七十二天为一季,火雌雄两个月,七十二天为二季,水雌雄两个月,七十二天为三季,木雌雄两个月,七十二天为四季,铜(铁)雌雄两个月,七十二天为五季。双月为雌,单月为雄,这是一分为二的万物阴阳雌雄观之学说论。
v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ali4.jpgv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后是天与地,单月与双月,单日与双日,上午与下午,阴山与阳山,阴天与晴天;太阳与月亮,白天与夜晚,前与后,东与西,北与南,东北与西南,西北与东南,公羊与母羊,公鸡与母鸡。男人与女人,公牛与母牛,公马与母马,雌株与雄株,雌蕊与雄蕊等等都是由两种雌雄的物质所构成。家中用的磨分上盘为公、下盘为母;凿子有公凿、母凿;建盖房屋门的榫要分公榫、母榫;锄头的楔子分公楔、母楔;贵州彝文古籍《玄通大书》要分公书、母书;滇南彝文祭祖经中也是要分公书、母书;凉山彝文史书要分公史传、母史传。总之阴阳雌雄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天地间如果没有阴与阳的交合,事物的产生就无从谈起。它们间以合而生,克而分的最大特性,衍生出了万事万物的繁荣发展,总的来说,它们在事物的产生和消亡的过程中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v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古籍《宇宙人文论》中的《人与天地同》一章,就把宇宙天地与阴阳五行人类的产生论述成为是由青、清之气与红、浊之气相互结合后才出现有产有生的万物变化规律,万物的由来都是离不开阴阳的发展变化,有了阴阳的交合才出现人的“哎哺”影形。哎与哺又相互结合,才产生出了形体完整的人,其他彝文古籍中也有“清、浊二气结合发展变化成人”的记载。如《西南彝志选》的《天地进化论》一章中的记载是说,彝族先民最早出现的是哎哺部族,彝族远祖希慕遮就是出自于这个部族当中。当初的人们不知道年月日,不会造农具,该部族中有一个人叫耿诺左,是他先想出了点火把吓唬野兽的办法,这个办法真是灵。从此的人们,只要一见野兽就点起了火把,驱逐了猛兽。哺额克支系呢,后来慢慢的,开始制农具,兴起了种植。其后的哎哺部族逐渐发展壮大,在天地的四方,开山辟土创基业,开始进入到了文明的社会,聪明的人们就按植物的模样与人的形象来对照创造出了象形文字,用这些新创的文字刻画在树上、写在岩上、刻在石上。从此开始,记下了年月日时,如同传说与记载中的史事:“哎君不知年,记年树上看;哺王不知月,记月石上察”,这些记载与传说反映出了古人的聪明才智,它具体地说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他们的奋斗精神是值得后辈传颂的。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为后代子孙创造了文字,为了世代传承,又在树上、石上刻下了年月日时段。v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彝族太阳历法的运用发展,彝族布摩的各种知识都得以更加丰富,布摩们就根据常用对应与类比的阴阳属性关系来研究天体与人体之间的部位变化规律,认为宇宙天地间有了阴阳五行的变化统一,万物渊源才会与天同齐,阴阳五行要有相生相克,万物属性才有产有生,天与人同源,天体和人体都同属于五行。但具体来说,人体与天体都同样具有五行元素,有了这些元素才能表现出人体的各个部位与五行色素之间的内在分属。如五行之水分为血,金为骨,火为心,木为筋,土为肉。“人知道的天也知道,天知道的人也知道”。人与天结合,天地间的福禄由人们来创造享用,一切由人来分属管理。《宇宙人文论》说:“天上有日月,人就有一对眼睛;天上有风,人就有气;天会雷鸣,人会说话,天有阴晴,人有喜乐,天有雨雾,人有哀怒;天有云彩,人有衣裳,天有星辰八万四千颗,人有头发八万四千根,天的周围三百六十度,人的骨头三百六十节,天有五彩,人有五色,人本是天生的,万事万物都来源于天地间的属性,一切皆是仿天体而形成生长的。”v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古籍历法书《土鲁窦吉》中,也记载了宇宙万物,千变万化:“人象与天象,确实是相同,宇宙天地合,万物才有生,二元气盈体,五行繁衍人,人类有生育,是五体变化,充满了中央,五行生的金,是人的骨头,五行生的火,是人的心肝肺,五行生的木,是人的眼耳鼻,五行生的水,是人的肾血。五行生的土,是人体的肉。这样形成后,人体样样生,天象有晴明,人就有喜乐,天上有云彩,人就有穿着,天上有雾霭,人就有脑髓,天空有了风,人就有了气。会动有生命,若不是元气,就没有生命,元气就是根,五行就是本,乾坤就是肢,天上的星辰就有八万四千颗,地下人身上的毛就有八万四千根。天的周边有三百六十五度,地下的人有三百六十五骨节。哲人观察天体后,得知人本源,又知天本源。识人就知天,知天就识人,确实是这样。”《土鲁窦吉》中还记载了彝族八卦中的各卦与人体的部位划分法,该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彝族八卦与人体内脏之间相互对应的理论关系。例如:“哎”是宇宙本原的繁衍,生成人的首部,生成了阴本;“哺”是宇宙的相合,生成了腹部,繁衍了阳根;“采”是宇宙的相合,生成人的目,生成人的心;“舍”是宇宙的相合,生成了人口,生成了人肺;“哈”,是宇宙的相合,生成了人肾,生成了人肺;“鲁”是宇宙的相合,生成了人足,生成了人肚;“朵”是宇宙的相合,生成了人股,生成了人肝;“哼”是宇宙的相合,生成了人手,生成了人胆,天地阴阳论是彝族古代哲学史上的一项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该书以上这番学说论道,就把天地和人类的生克理论说得一清二楚,而且是大胆地论述出了彝族历法中的五行色素与阴阳干支在天地间所起到的变化作用,万物在生长的过程中都离不开阴阳五行与干支的配合,宇宙间要有相生相克,万物才有生有死的结论。v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该书接着还论述出了地下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与人体的五行对应变化,首先提出的是心肝脾肺肾等的学说。如《乾坤生成图》中就把五行与干支结合起来运行:乾象天为男,坤象地为女,男女相交则有生长。结论是:乾一交坤生长男,命其名鲁(震),坤一交乾生长女,命名朵(巽);乾二交坤生中男,命其名为且(坎),坤二交乾生中女,命其名舍(离);乾三交坤生少男,命其名哼(艮),坤三交乾生少女,命其名哈(兑),即八卦陈列;由此天称父,地称母,因万物皆生于太极,白体象征昼,黑体象征夜,昼夜以日月照明,即阴阳之所生,日为阳之精象男,月为阴之魄象女,男行天道,女行地道,男女相交八卦则陈列。v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古代彝族天文历法者对运用历法的推理,最为主要的理论也就是调和阴阳,他们制定的彝族传统历法大多都是与日、月阴阳有着直接的关联。彝族的天文历法家哲额速是第一个初次划分天界的历法天师,他根据天界划分的经验来划定年界、月界,又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阴阳合历的彝族传统历法,在阴阳年历里又适当地插入了闰月,调节出了十月太阳历运转中的节气,使四季得到了正确的运转分明。另一个是彝族古籍《宇宙人文论》中以较多的篇幅记载了彝族的天文历算,该书首先论述的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古彝人先知们根据观察的经验,分析出了日、月出没的方位,按正月九月、二月八月、三月七月、四月六月、五月十一月、十月十二月等不同的月份对应,又时常观察太阳、月亮出没的六条不同线路。这六条线路反映了地球上所受光热的季节时间、地点等各个方位间的不同热点,最后作出了科学性的年度及四季时段的划分,因而才轮回出现了冬、春、夏、秋和二十四节气。书中用《清、浊二气运行的轨道图》按宇宙气元变化产生的物体作为天地的边缘,从宇宙的边缘处牵出青、红二线各分出四条,再分虚线二条环绕着东、西之间的轨道运行,“太阳、月亮各按此轨道不停地转动,太阳一年十二月转一周,轮回转出了二十四节气;月亮跑一圈,经历一个月,轮回一次盈亏圆缺”。《宇宙人文论》还详尽地记载了彝族先民观测天体运行(即地球公转太阳一周的理论运转过程),一周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根据这个原理,定了年界、月界,分出了大月、小月,推算出了闰年闰月,已达到了相当精确的科学历法程度。v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根据上文古籍传述中的对应研究,彝族的历数之祖该是哲额速,哲额速(有学者疑是颛顼)这种相互对应的理论学说对否?是根据什么依据来如此疑定的呢?笔者认为相互对应的理论还不能说是彝族的传统历法就是“颛顼历”的定论,因为“颛顼历”至少必须要符合以下几个要素才能算是颛顼历:(1)十月为岁首;(2)历元年为公元前367年(甲寅年),这是根据秦汉初的颛历记载标准而定历的计算,那时的历都是使用石氏、甘氏纪年法等的合一标准法理论来作为推算;(3)回归年长度为365天;(4)朔望月长度为30日;(5)19年7闰法;(6)历元年正月甲寅日朔旦立春;(7)年终置闰,称后九月。还可以应用其他不同的要素标准来做计算。我们之所以认为绝不能把彝族传统的历法说成就是“颛顼历”的理由,是因为彝族传统历法的内容并不完全具备上述颛顼历法所必有的、符合的几个要素。例如:“颛顼历”的第2个要素,彝族古历并不用,而且是没有。在彝、汉文献中,也不见有彝族传统历法的历元年为公元前367年的相似法方面的有关记载。颛顼历的第7个要素,与《宇宙人文论》所载彝族的六十三年朔闰周期的历法早已废除不用,而且是不能成为颛顼历法标准之计数,不过这种彝族远古历法,它和古时候的太阴历数的推算方法还是有不少相似之处的,它对古代彝族天文历算的探讨是很有价值的。v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再就是在《宇宙人文论》中有以下的记述:曾经有人这样说,满了七十二月,就多了两月,即两次闰月……这次闰五月呢。下次闰七月。从历法中的五行与干支学说的角度上去推算,周而复始,没有差错。若是甲寅年十一月初一是戊戌日,次年乙卯十一月初一也就是戊戌日(此戊戌日应是壬戌日之误;因逢闰之年为384日,是地支的整数倍而非干支的整数倍),如果又是按五行规律的推算法,那么这年就是闰年了。其次是三十三个月以后,多了一月,这年也是闰年,年月日时的变化规律,要讲的是这些。v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根据近年来的实地调查发现,滇、川、黔、桂现今都还有许多彝文古籍历书藏存于民间,这些古籍历书每当用来推算闰年闰月时还需干支的配合推理,同时还要有甲子的合力,才能推算出大月小月的准确数据。每六十年后,年月日时又要从头计算讲起呢。不知经过多少个六十年的轮回运转,最终又要回到那远古的清浊二气之中,在那熏熏清气和沉沉浊气的配合下,天体运行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为一个周期,即是一年之定数。这些所有的理论定数都要根据太阳的运行度来作出运算推理之后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但我们通常知道的是以三百六十天为一年,一度算一天,一年就剩五度多一点,即五天多些,经过两年半,就余十四度多一点。还不止这些,小月剩一度,两年半以后剩十五度,即多出了十五天,这样每多出二十九天,就多出了一个小月,也就闰一月。还不止这些,另有一种计算方法是:九年以后,多了四十五天,从一月初一到二月十五,这样以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逐渐推移,多出了一个月时,即作闰月处理。还有是利用天干地支来作为结合计算的,从丙子推到丙午,从乙丑推到乙未,各为九十天,这样来推算大月小月,周而复始地运行年月天数,六十三年以后,月大月小又相同了。到了那时,天地又生了,宇宙天地又变化了,天干地支又要重新地来配合运行了,又要重新来推算天体的边缘度数,要理年界月界,还要重新分大月小月。v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虽然《宇宙人文论》与《土鲁窦吉》中未说明如何安排彝族历法中的大月与小月的推理排数,但据彝族先贤们的古历传统,应是先要以大小月相间排列的整数开始推数,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共计合为365天,才能得出月大与月小之间的置闰准确数据标准,据此,书中说“六十三年以后,月大月小又相同了……天干地支又配合运行了”,则六十三年共为779月(六十三年为756月,再加六十三年中有23个闰月),约为23004天左右。而取为23004日整数的这个周期,也正好是等于1917个属相周。彝历原本只用十二属相纪日。不用六十干支。因此,经过六十三年以后,所谓“天干地支又要重新配合后才能运行了”之一说,实际上是指新年又要回到了原来的属相位置上来了。这一严格按照33月、32月的法则安排闰月,与前述颛顼历的第7个要素以年终置闰之法是大有不同的。v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古籍《土鲁窦吉》把以上历法中的干支阴阳等之属性都论述得非常清楚了,同时讲述了彝族有关天白、地黑方面的学说论道,例如彝语的慕吐楚哪也就是天和地的意思,宇宙彝语叫称慕弭,彝语白为吐、黑为哪,在汉文古籍《易经》里的《太极图》中,若是按彝语的称谓就叫慕古鲁、弭阿哪,前者指图中的白半部,后者指其黑半部。彝族先民认为白半部是天之父,彝语的叫称是慕铺慕古鲁,直译为天父慕古鲁;黑半部是地之母,直译为“地母弭阿哪”。由此可知的是汉文书中的《太极图》和彝文书中所指称的“慕古鲁、弭阿哪”,都是“产生天、地”的上一代,是天、地的父母,它们都即是清气与浊气中的阴阳交合体。汉文古籍中有许多关于天、地产生的概念学说就与不少彝文古籍记载中的对应相似。如陈英先生在彝族五色理论中说:“无极”(哪赫赫、哪贾贾一是指无边无际的宇宙空间)生“太极”(慕古鲁、弭阿哪),太极生“两仪”(慕弭——天地),两仪生“四象”(体通——四方),四象生“八卦”(亥启——八角)。汉文书中的“八卦”和彝文书中的“亥启”,都象征地指明了天、地、人和万物的产生和发展。经笔者的认真对照研究后认为两者的思想体系是一致的,理论与观点学说方法是对应的,传承接收上是统一的。而对“清气为青、浊气为红”以及“天白地黑”的颜色概念论道上是相似的,当今想要对它的深刻研究只能从《易经》中去探索,但《易经》里大多都是有图而无文,而且都是象形八卦不好理解。即如《太极图》中为什么要分白半部和黑半部?《河图》、《洛书》中为什么以二十五个白圈表示“天数”而以三十个黑点表示“地数”?这些疑问从彝文古籍记载的“慕吐楚哪”即“天白地黑”之说中都可以得到明确的解答。v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历中的五行理论与五色推理都是彝族自古传下的一大史源根本,彝族先民在那远古原始时期就已经开始崇拜天地,他们自知生母,认识育父之后,就追宗溯源,崇拜祖先和万物有灵。因此而认为天、地、人和万物都是来源于青、清之气与红、浊之气。天、地有灵,主宰人们的吉凶祸福。人是“天的儿子”,人的祖先神灵同样保佑子孙后代得到福禄,作为祖先的才是“福禄之源”。其次是万物之本的“五行”(木、火、水、金、土)也是发展威荣之根本,再后才是被演化为人们所需要崇拜的万物之神灵;如山神、树神、洞神、岩神、石神、水神、火神、土地神等各种神灵。这些天地万物之神全都各有方位住所,固定分管职位明确,住在天地间的四方,白天黑夜都在注视着人们的活动,目的就是有没有人冒犯天规神灵。例如远古部族被神化了的首领慕纪、弭府等,他们都各在被分管的岗位上认真行使职责,为天下人类谋福。如在彝族古籍《爨文丛刻》的《献酒经》一章中,就记载有向天地人和万物神灵祈福献酒的有关叙说,这里就共有21类不同方位的主管者神灵,另还要定期三年一祭的向诸多神灵献酒献牲,其中领受者神灵就有59个,这些神灵的权利都很大,他们所管的都是天地间的福禄,人们只好定期地向这些天地间的神灵献酒献牲祈福,不敢怠慢诸位神灵,这一段经文,它充分地反映出了彝族先民在那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崇尚信仰宗教祭祀。v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上所被称谓为神灵的,大多都是民俗学的渊源根本。民族风俗习惯,往往是由于一个民族的某种崇拜或信仰后才形成的崇拜事物。彝族先民之所以用,“尼、能、慕、弭、宋”作为部族名称,也就是他们的先祖大多都分别崇拜青、红、白、黑、黄五色的缘故,而后的五色就形成了后来的一大崇拜信仰之物。由于他们首先以这些有着基本色素的物体来辨识天地之万物,而又美化天地之万物,从而再用这些色素来美化人的自身。他们所取之色素都各有侧重,凡衣、食、住、行都往往取其侧重的颜色来作为标准。在《彝族创世志·艺文志》中,就把沽色尼慕纪、呢色能弭府、呗色哪慕格、额色吐慕塔和署色乌够佐等几位有名的神灵来作为描绘神化了的“五色天君”。又把这些五色天君分别神化成为青云层、红云层、白云层、黑云层、黄云层等中的主宰者,每逢天地间有何事需要聚集时,他们都要分别各按喜好色称打一旗号,按青、红、白、黑、黄的五行色素穿衣、挎弓、骑马、执杖,从东、南、西、北、中的四方五路来到所要聚会的地点,所打旗号五色鲜明,这就是对古代青、红、白、黑、黄等不同部族首领所打旗号颜色色彩的分别。v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另是彝族先民各部家支都有一个不同的颜色称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对于颜色的始源来历是从哎哺尼能时代开始就有的,先祖们为了部落支系的准确分辨叫称就把四方各地的部落族群分称为是青夷、红夷、白夷、黑夷、黄夷等的彝族颜色部系家支色称(也就是相当于部落家支的姓氏),后来由于彝族社会的发展不平衡,经济基础起了变化,内外斗争又日趋紧张,武米制度政权日渐崩溃(注:武米天皇、帝王,约夏、商时期)。随着主摩制度的兴起(注:主摩君长,约西周中叶),彝族内部就初始出现了以经济权势为基础的等级制度划分,例如彝族部系君长主摩阿佐俦、呗勒、阿哲、俄索、摩布、罗殿、自杞、扯勒、阿歪任、鲁德等方国为了显示强贵,各占据一方,互不团结往来,他们各自为阵,对外不协作统一备战,常被外来入侵之敌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对内豪强霸道,常打冤家斗殴,自以为贵、称英好雄、欺内怕外,最终走向国破灭亡之道。如此一来,一个个很美好的家支色称也就被这些主摩及主摩制度下的豁、哪、吐等部系家支扭曲为以分色为贵的族源支系等级权势。其实有史以来五色元素都是天生之物,它们都是天地间不可分割的五彩色配,先祖们为了后代族源支系中的婚配不乱,才作出更为明确的部系色称制度,先祖对部系的色称理由是因人类才是真正的天地相合象征,希望后代如同天地间的五行色彩永世长存,天长地久。颜色是天地变化后才形成的吉祥物,它和天地一样都是永存于世的物体,这种历史性的颜色分辨渊源它来自于宇宙天地的演变与进化之中,其后为什么会成为家支等级观念中的毒瘤枷锁了呢?而且是越演越烈,一直延续到建国前夕。一个来自于历史渊源的颜色称谓名号,怎么后来就成了族群当中的贵贱之分了呢?追根溯源彝族都是同祖同宗,族源本是天地之子(恒珠糯),历史渊源是哎哺、尼能、慕吐、楚哪、舍赤、实勺等氏族的传人,一个很简单的部系颜色称谓,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延续成为后来者当中的一团不解之谜雾,弄清缘由也就是由于彝族政权制度的变革,经济基础起了变化,经济平衡了,等级就无存了;经济差别了,等级就出现了,这就是社会历史发展中存在的一大永不平衡的规律,过去也好,现在也罢,都是事实,无可消除的。再加上一些外来学者不懂彝族自古以来的颜色分辨史实,而又在有关民族史源来历与治书之间有意无意地撰写增添了一些以分色为贵的恶传与误传,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本民族人民内部之间的一些以分色为贵的事实矛盾,严重地影响和造成了至今都还有极少部分和个别顽固者心中的等级存在观念的不良阴影,这种不明真相不懂历史的恶传与误传,它已经伤害到了本民族内部之间的感情和团结,彝族人民应当坚定不移地团结起来弄清历史史实,彻底消除部落与家支之间的等级色称隐患,统一回归到历史的渊源关系上来,为这一个历史悠久而且是充满自豪的文明民族而努力奋斗。v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彝族古代五色观与五行人类的形成问题,《宇宙人文论》中是这样说的:“天地产生之后,……便产生了哎和哺。哎是天子,属阳;哺是地女,属阴,宇宙天地阴阳有了相变化,万物属性才有产有生,阳和阴都是长远存在于宇宙间永不消亡的物体。哎哺阴阳的子孙,就像云雾那样的数不清,他们就是天地间的尼能、实勺、慕弭,指原始人群或原始部落中的支系族称。千千万万的人群,有如百川归海,汇集融合,成为后来的六祖,六祖即是指彝族先民中的六个部落的第一代先祖,六祖的子孙们在天地四方到处繁衍。”这种观点,虽然离人类形成的正确观点还差得很远,但是,它把人类看成是哎哺的子孙,是具有一定的阴阳对立属性与科学观理论的。阴阳属性的哎与哺,它们产生出来的是人和宇宙万物,这却是唯物辩证的理论。它既不同于上帝创造人类万物的宗教迷信学说,也不同于精神是第一性的唯心主义哲学的理论观,这与古代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形成的各种学说观点是有一定差异的。v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后是《宇宙人文论》还有一段认为,哎哺产生天地,天地产生万物,天高高地张开,地大大地铺开,它两者又相互相交结合,才有万物阴阳的雌雄生长,哎与哺是同时产生的。哎就是乾,哺就是坤,乾坤阴阳,它们主管天地间的一切。随着银白色的乾和金黄色的坤又互相结合,产生了扎发髻的哎和戴金勒的哺,从此后,一切白生生的、黄珍珍的事物都产生了。天地间出现了四季的变化,……时而冰天雪地,时而和风煦煦,时而大雨滂沱,时而满天星月,时而云雾沉沉,时而晴空万里,这就是天地间的清浊二气的漫溢变化才形成的结果。天地的矛盾结合,产生了哎与哺这一对新的矛盾。哎与哺的矛盾又相互结合,使一切“白生生、黄珍珍的事物都产生了。”古人用哎哺的对立结合来说明了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发展,这正是他们猜测到的对立面必须要有交叉的统一和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形成和万物的变化发展。v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娄娄笃哲苏》中,对宇宙万物的变化交合发展也作了深刻的解答。远古的彝族先民对阴阳雌雄都怀有一种崇拜的敬重,他们利用五行色彩的方式去辨别天地间的青、红、白、黑、黄“五色”的观点,是很有意义的,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观,对天地万物的属性变化也作了深刻的论述,这种论述它可使人们更深的去辨识宇宙之间万物属性的变化本能。先民们采用这些天地间的基本元素去辨识天地万物的理念,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让人们通过科学实践的事实去折光地反映人世间的宇宙万物,认识宇宙万物,最终能论述出彝族先民(古夷人)的五色深层文化的蕴藏深奥之处,如他们对宇宙观的认识,最主要的也就是以上阴阳雌雄相交变化万物由来的理论问题罢了。v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关天地人类的产生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论学说观点,古天文学、古人类学,对天、地、人是怎样产生的,都各有着不同的推断。西方各民族大多都是流传基督教《圣经》中关于“上帝造天、地、人和万物”的神话传说。在我国的彝、汉文古籍里,亦有“哎哺尼能变宇宙,阴阳雌雄造万物”、“琐恒哲造天、慕古鲁造地、弭阿哪造人”、“九女子造天八男子造地”、“神蜘蛛牵经纬线织天地”和“女娲补天”等的神话传说。这些既丰富而又生动的神话传说,确实反映出了远古先民们征服大自然的幻想与现实精神,是一种敢想、敢说、敢干的奋斗力量之体现。我国各族先民在认真探索“天、地、人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时候,大多都不离清、浊二气形成天、地、人的“元气论”。汉文古籍中说是“轻、清之气上浮为天,重、浊之气下凝为地”,彝文古籍中则具体地指出了其青、红色素,说是青、清之气与红、浊之气相交,阴阳五行合体才发展变化形成的天和地,人的产生也是清、浊二气交合后才出现了人的哎哺,哎与哺交合,才产生“有血有气有生命会动”的人。古代先民们对宇宙和人类的起源,能有这样的观察和认识,确实是人类社会科学发展中的一大变革后的文明创举,这是我国彝族先民对古天文学和古人类学的一大学说理论,理当继承完善推理研究。以上论述难免有不尽之处,敬请阅读者给予指正。v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原载:禄文斌著,贵州民族出版社2014年1月1出版,《彝学弘论》;文字来源:云村寨:图片来源:《火耀布摩经:彝族》。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