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观点与学术争鸣

李兴秀:如何开发和利用毕摩文化

作者:李兴秀 发布时间:2024-04-19 原出处:《毕节民族研究(四)》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彝族毕摩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熏陶锤炼积淀下来的文化。其中相当部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通过研究发掘,将扬弃后的毕摩文化与彝区的旅游业进行粘接,毕摩文化在彝族特色旅游中,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Vz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SC_9834.jpgVz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社会上对彝族毕摩文化的开发利用尚有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在倡导迷信活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有学者已提出“宗教旅游”的观点,认为旅游的对象不仅是大自然,人文资源或人文精神同样是可持续旅游的对象。并把宗教文化分为三种,即宗教活动、宗教旅游、宗教文化旅游。按此归类法,可将毕摩文化与旅游融为一体视为宗教文化旅游范畴。宗教文化旅游的目的在于通过游览达到教化。教化和信教、从教是泾渭分明的不同概念。前者是游客通过对毕摩文化的了解,经过观看及感受,从中受到启发警示,识别良莠,完善自身建设,从精神上达到较高层次。明白了这一点,再对毕摩文化做进一步实事求是和科学的分析,我们对毕摩文化便有了正确的认识。Vz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文献的学术价值。毕摩文献,按照其功能主要分为咒术类、驱灾类、禳解类、祛污祓秽类、赔偿类、护卫类、调和类、祈祷类、祭祀类、归魂类、送灵类、禁锢鬼类、招唤类、医术技法类、溯源类等等。毕摩文献种类繁多,卷帙浩繁,内容涉及范围广、学术价值高,是探索民族史、地方史、彝族文化渊源和其他学科研究不可多得的资料,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毕摩经籍,是以毕摩收集、加工、整理和编撰为主体,广泛应用于原始宗教仪式的经文典籍,它反映了彝族传统的世界观、审美观和艺术情趣,是彝族宗教信仰的符号载体,是彝族毕摩文化的精髓和核心。Vz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文化能够在彝族地区普遍长期存在,而且根深蒂固,说明它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无是处。对待毕摩和毕摩文化,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必须对毕摩文化进行全面的科学研究,努力把消极的因素转变为积极的动力,使其在推动彝区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毕摩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毕摩文化”前已言之,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哲学、风俗、伦理、天文、地理、历算、医学、农学等内容。狭义的“毕摩文化”则指毕摩宗教活动仪式及其掌握的宗教经书。Vz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开发、利用毕摩文化中的人文资源——毕摩宗教

毕摩宗教中的祖先崇拜在彝族毕摩宗教信仰中居于中心地位。所以,毕摩的一重要职能便是为家支送祖灵、求吉祥等。彝族统称为“布”。“送祖灵”包括“子孙繁衍兴旺送灵”“占卜预测吉凶送灵”“断凶性送灵”“断病患送灵”“聚合氏族送灵”“氏族分支送灵”。“求吉祥”包括“清脏除邪”“取、招、唤魂”“调和神明”、“祈祷神明”等。在这些名目繁多的仪式活动中,如果我们加以认真的分析研究,便会发现,其间包含有彝人的哲学、宗教、语言文字、天文、社会学、人类学、文学艺术等众多素材,是研究上述诸多学科领域极其珍贵的参考资料。可以将其仪式和内容进行认真的研究、整理,制作成VCD,供旅游者观赏,并可作为学术旅游者的研究资料。Vz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文化中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灵魂崇拜,主要是对自然神灵的崇拜。认为天有天神,地有地神,日有日神,月有月神。举凡山、水、石、树、火皆有神灵,并加以崇拜。以火为例,彝人认为,彝人生离不开火,死离不开火。毕摩文化中的彝族宗教信仰是产生艺术作品的极好素材。宗教客观上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在误导人类走向迷信,一方面她又孕育了民族文化。例如,上述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灵魂崇拜,火崇拜、彝族人民将其崇拜的具体对象抽象为图案,并将其移植于服饰之中,形成丰富多彩的彝族服饰。彝族服饰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在彝族服饰中,往往一个图案就蕴含着一个神话故事。其原因就是彝族服饰图案是毕摩文化中的彝族宗教信仰的符号。彝族服饰中的火焰图案、山水图案便是火崇拜和山水崇拜在彝族服饰中的具体反映。正因为彝族服饰蕴含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再加之彝族服饰种类繁多并绚丽多彩,所以,通过着装、模特展、服饰展等形式来吸引旅游者,已经而且必将成为彝族特色旅游的亮点。Vz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研究毕摩经书时,不难发现毕摩的一种世界观即“两极观”。认为世间一切事物两两相对,或公或母,或雌或雄,或阴或阳,或母或子……《西南彝志·天地进化论》一节阐述宇宙万物在“清与浊”“形与影”“乾与坤”“阴与阳”等“相配”“相对”中产生和发展。Vz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流行着有别于其他兄弟民族的特殊习俗,包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集会等。这些习俗是开展旅游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是游人最感兴趣的亮点。而这些风俗习惯往往与毕摩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依存,构成彝族绮丽多姿的精神财富。所以在研究开发彝族习俗时离不开彝族毕摩文化。Vz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开发、利用毕摩文化中蕴含的艺术功能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有些艺术理论家甚至夸张地认为没有宗教就没有艺术。人类原始艺术创作是离不开原始宗教的。大量的古代艺术作品非常明确地反映出其就是为宗教服务的。在中国正因为有了佛教,才产生了像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敦煌石窟,以及乐山大佛等这样一大批气势恢宏,技艺精湛,美妙绝伦的艺术创作。Vz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文化载体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有些被附会在物质上,让物质负载毕摩文化和精神文化。这当中,彝族的建筑、工艺、服饰尤为明显。以建筑为例,建筑必须反映生活,而文化作为生活的文明成果,必然是一切建筑的魂与根。彝族建筑的很多构件是毕摩文化的负载体。比如房址的选择,房屋的坐向,以及房屋有些构件的图案。以“三锅庄”为界的室内功能区的划分等等,都深深地印上了毕摩文化的烙印,形成了彝族特色建筑。如对彝族特色建筑认真加以研究,规划设计,并有计划地在一些城镇建设一批特色建筑,这些措施对彝区旅游的发展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Vz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画的悠久历史和大容量作品主要潜藏或附着在彝族民间古老宗教祭师毕摩做法事时使用的经典和法器中。由于彝文书画属毕摩法物,皆由具有专门知识文化和写绘技能的毕摩创制、使用和拥有,因而一般人极少知其究竟。故而彝画在古代虽已大量出现,近现代民间亦有较多流传,但是它的传递往往只在少数毕摩之间进行,以至当一位接一位学识渊博画技高超且藏书丰富的毕摩辞世之后,一些有价值的彝书画品也就随之消逝、难以续传,这使得那些独具一格足可夸耀的彝族绘画及其古老传统至今还不为人知,灿烂的彝画艺术远未被彝族同胞认识。Vz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些毕摩绘画的内容有反映彝族阶级社会的,有反映狩猎、畜牧、耕作的,有反映商品贸易的,有反映治病救人的,有反映丧葬祭祀习俗的,有反映图腾崇拜的,有反映避邪求福吉祥如意的,有反映伦理道德尊老爱幼的,有反映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的,有反映彝人婚姻嫁娶生育观的,有反映日常劳动生活的,有反映重大事件的,有反映传统人物、神灵人物、鬼神信仰、祖先神像、传世英雄、自然神像的;有的描绘日月星辰、飞禽走兽、植物、家畜(龙、虎、鹤、鹃、鹰、獐、麂、鱼、蛇、鸡、牛、马、羊)……总而言之,这些绘画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彝族社会生活中的哲学思想、社会历史、伦理道德、天文、历法、文学艺术、风俗礼仪。作品形象生动,以人为本,处处显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我们艺术家对其进行认真借鉴,并对毕摩文化中其他素材也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炼升华进行再创作,必能产生优秀作品。尚能如此,将其展示于旅游景区内,定为彝区旅游业锦上添花。Vz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开发、利用毕摩文化中的传统医药

彝族居住地区山川纵横,气候多样,地形复杂,蕴藏着丰富的药用动植物资源。根据毕摩经书记载,原始彝族先民通过“吃草籽树果”的生活,进行了大量的采集野生植物的活动,从中认识到植物种类的不同,果籽味道的差异,以及服食后产生的种种生理反映,于是产生了植物药的知识。同样,通过“人与兽相随”的生活,出现了猎取动物,分割猎物,分享兽肉、兽血和野兽各部分器官的活动,从中认识到动物种类的不同,动物各部分器官的差异,从而产生了动物学的知识。通过剥取植物的皮、叶和动物的皮、毛来做御寒的衣服,产生了保健的知识。火的利用和发明,提供了便于肠胃消化吸收的熟食,提高了人类的身体素质,也促进了药物的加工。但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彝族,她的医药知识却默默无闻地掌握在毕摩手中,埋藏在毕摩经书和彝族民间。毕摩文化中开发研制出来的彝医可以与地文景观类、休闲求知与健身类、购物类等旅游资源发生联系。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是要体现独特性,应尽可能保持自然和历史形成的原始风貌,尽量选择利用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项目,以突出自己的优越地位,达到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而毕摩文化中蕴含的彝医,如能认真加以研究开发,是具备这一条件的。它可以与彝区其他旅游资源相映成趣。Vz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开发、利用毕摩文化中的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一种以大自然和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以不破坏生态平衡和改善自然环境为宗旨的旅游行为”。它让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游览、度假、休息、健身、疗养,同时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由此可见,良好的生态是生态旅游的基础。然而当代社会,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人的需要不断增长,人类活动引起自然界更加深刻的变化,原始的自然界已经不复存在,处处以人工生态系统代替天然生态系统。由于人类对生物圈的冲击,科学家们指出,社会与环境系统已经失调,人类正在破坏“大自然的伟大平衡”。彝区同样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情况。在这种背景下,生态旅游根本无从谈起。重新审视毕摩宗教中蕴含的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对于发展生态旅游无疑是有所裨益的。Vz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宗教认为,人类是从自然界中走出来的生命形式。人与自然最初的关系是混沌一体的。他们认为世界中的一切现象或变化,冥冥中都与人自己构成某种互逆的因果关系。而对这些因果关系认知上的无能为力,导致了彝族人民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乃至崇拜。他们按照自己的灵性来想象和认可自然存在物,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精灵观念等。在此基础上演化为自然神,并成为人们祈求、祭祀的对象。与之相关的祭祀仪式开始形成,同时出现了祭祀仪式的主持者——毕摩。毕摩通过祭祀仪式,规范毕摩宗教与大自然相处的准则,并由此产生出种种有益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们日常生活的社会禁忌。它以习惯的形式,规范和制约着人们开发利用自然界的生产活动。可以说,彝族社区很多保护自然环境的制度性措施和习俗,都可以追溯至毕摩宗教的自然观中。毕摩宗教视地球如同人一般。《西南彝志·天地进化论》中说:“天父姆古鲁,地母米阿哪,两者又相配,乾与坤并临……”Vz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而言之,毕摩宗教虽还未认识到地球上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会影响到整个生物链的平衡,但在总的精神上认为地球上,人不是唯一的动物,还有许许多多别的生灵。它们和人类一样,都是自然的子民,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提倡善待生命,与物共存。上述毕摩宗教的自然观,在彝区应认真地加以引导利用,这对于保持良好的生态及开展生态旅游是大有好处的。Vz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开发毕摩文化的学术旅游

所谓学术旅游,就是以学术考察、文化交流为主要目的,到一个地方去探索那里的文物、古迹、民族文化传统,以及艺术、音乐、建筑、教育和科学技术等。学术旅游有利于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交流成果,并具有新异性、知识性,是异质文化的相互渗透,是现代旅游发展的趋势。前已述之,毕摩文化博大精深,因而,学术旅游是毕摩文化中人文旅游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文化旅游可以吸引游客,早已被国际旅游业界所重视。Vz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学术旅游因具有以下特点而普遍受到人们的欢迎。第一,直接性。学术旅游不同于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或以他人为代表的间接沟通和住处传递,而是直接感受和面对面的交往与交流,无论是学者与学者或学者与社会,或是人与自然之间都在追求一种“零距离”的接触,它需要亲身体验和参与。通过学术交流旅游活动,理论结合实践,游客得到难忘的感受,留下美好的记忆,增长丰富的阅历,达到通常人们所说的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第二,综合性。它集学术研究和旅游于一身。通过学术旅游,游客不仅得到了理论上的享受,而且领略到了异地民族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所得到的信息量是异常丰富的。第三是增进友谊。学术旅游属于人类文化之间通过文化资源共享的一种活动。它是一种和风细雨的交往。它的目标是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其主旨属于善举。因此,它为加强各民族之间,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相互之间的友谊,提供了平台。Vz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学术旅游为媒介的对外文化交流,虽仍离不开政府的参与,但它更多的是一种民间团体相互之间的外交,因而具有广泛性、群众性、灵活性的特点,有时候所起的作用甚或超过一些正式的外交活动。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身份,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性别的学者们,不受党派、思想意识、官方外交礼节等方面的约束,相对自由地通过学术旅游活动而相聚相知,极大地促进了不同地域人们之间的友好往来和相互的了解,从而加深友谊,增进情感,强化彼此间的友好关系,为寻求下一步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通过学术旅游活动的开展,可以做到展示自我,起到对外宣传和促销的作用,可以利用这一窗口与世界上其他民族展开对话,并使本民族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既然学术旅游具有上述功能性,那么,作为彝族特有的毕摩文化是否具备学术旅游的条件呢?回答是肯定的。毕摩文化作为彝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涵盖了彝族社会生活、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以及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被誉为彝族的“古代社会百科全书”。毕摩文化原始古朴,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因此,可以说毕摩文化是彝区旅游的重要资源。Vz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原载:《毕节民族研究(四)》,贵州民族出版社2017年12月01日出版;文字来源:云村寨;图片来源:彝族人网。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