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观点与学术争鸣

鲜为人知的中国西南史前古夷文明

作者:​戈隆阿弘 发布时间:2016-01-15 原出处:《彝学研究文集》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中国西南地区,山大林深,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历来被人视为“蛮荒之地”。然 而近年的民族学研究,特别是彝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有众多成果问世,加之田野考古 不断有重要发现,越来越让人感觉,这块“蛮荒之地”神秘地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 史前古夷文明。她在中国文明的创建中曾起过巨大的奠基作用。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个古夷(彝)文明,不像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美洲印第安玛雅 人的森林古堡那样有可视性,让人一目了然,叹为观止,但它确确实实存在过。这个 古夷(彝)文明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比之任何其他文明都要大得不可估量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个古夷(彝)文明的特征和卓越成就不在于建筑,而在于她的文化创造,择其要,有如下几个方面。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古夷(彝)文字的创造,现已可追溯到万年以上

甲骨文历来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追溯历史不过三千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田野考古发掘出许多古文字,如西安半坡遗址(距今六七千年),山东大汶口、 丁公村遗址(距今五千年),甘肃大地湾遗址,河南贾湖遗址(距今七千年),湖南彭头山遗址(距今八九千年)等都有古文字出土,但无法破译,专家们只好称其为“原 始人的刻划符号”。出人意料,近年都被专冢学者用古彝文作出破译。因此,在“左”  的路线下被称为“毕摩搞封建迷信活动工具”,大量搜缴焚烧,几乎绝灭的古彝文,一时之间身价百倍,成了中国古文字的“活化石”。更令人惊奇的是,著名学者、古文字学家刘志一教授用古彝文与西方古文字进行对比研究,释读出了许多距今五千年的印度河谷山上的古文字,距今三四千年前的迈锡尼古文,距今四千多年前意大利梵尔卡  史 莫尼卡崖画刻符,距今三千多年的希腊克里特岛出土的古文字。就连当年希特勒帜徽 “ [*]”,也来自古彝文。西方学者一致认为,现今西方的字母文字,来源于西亚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据刘志一考证,苏美尔人实际是一万年前大洪水时迁入西亚 的中国人(古夷人),他们将古夷文字带到西亚两河流域,发展成楔形文字和线形文 字。由此可见,古夷(彝)文不仅是中国文字的始祖,同时也可以说是西方文字的始 祖。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彝文字的发源地在何方?专家们有不同看法,其破译的多数“刻符”在中原,因 此有人认为发源于中原,彝族原在中原,后才迁入西南。无独有偶,云南省民语委古 籍办的罗希吾戈向笔者提供了条信息,说1980年在昆明呈贡的金宝山发掘出一个距今 12 000-10 000年前(晚期智人)的昆明人遗址,有块破陶片上明显地刻有三个古彝文 字:  “***”(么夺织)。“么”为竹,  “夺织”意为“集会”,很可能与祭祀竹神有 关,从三个字的造型结构可看出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是所有地下出土可用古夷(彝) 文破译的陶符刻符中年代最早的文字。尽管数目极少,但它也可表明,西南地区不仅 是古夷人的发祥地,同时,也是古夷(彝)文的发源地。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天文历法

据目前所知,彝族先民古夷人曾先后制定过三个天文历法,即“十八月历”  “十 月兽历”和“十月太阳历”。三个历法一个比一个先进,都是世界最古老的天文历法。集大成的“十月太阳历”其创制时间最低限度也达一万年。它被大洪水后分支迁徙的 伏羲部落带人中原,长期应用,对中国文明的创建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刘尧汉先 生的《中国文明源头新探》就通过伏羲,通过原属古夷(彝)  “十月太阳历”和今已渗 遍中国各个文明领域的“阴阳、五行”“36”“72”圣数,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 中国文明源头追溯到世居云贵高原金沙江两岸的彝族古文化之中。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十八月历”有个惊人之处,该历法与美洲印第安玛雅人的“十八月历”相 似,每月20天,18个月为360天,外加5天“过年日”。一年总天数365天,大致与地球 环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相等。玛雅人以其高深莫测的天文历算让人怀疑他们不是地 球的原有居民,而是来自宇宙某个星球的“天外来客”。刘尧汉介绍彝族“十八月历” 的论文在《云南社会科学》发表,很快引起美洲学者注意,翻译成西班牙文在墨西哥 大学学报发表,在当地引起很大反响,追溯起玛雅“十八月历”与南亚彝族“十八月 历”的渊源关系。印第安属黄色人种,美许多研究印第安的学者都认为:印第安实际 是两三万年前从亚洲去的中国移民。也许“十八月历”就是当年的移民带到美洲去的。这种猜测若能成立,那么古夷(彝)  “十八月历”的创制时间,该追溯到两三万年前。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十月兽历”记载于滇南彝文古籍《天文起源》,以虎、水獭、鳄、蟒、穿山甲、 鹿、岩羊、猿猴、豹、四脚蛇十兽纪日,36日为一月,10个月为一年,共360天,外加 5-6天“过年日”,一年总天数为365天多,是大毕摩施滴添自等在默哼伯(云南东川 之白马山)经过长期天文观察后编制的。从纪日十兽全为野生动物这一点看,该历法 的产生很可能是在畜牧、农耕的初期(约一万多年前)。  “十月太阳历”以虎、兔、 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十二兽纪日,其中半数属饲养的家畜,说 明该历法产生的近万年前,畜牧、农耕已进入到成熟时期。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世界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也有以兽纪日的历法,如:埃及以牡牛、山羊、 狮、驴、蟹、蛇、犬、猫、鳄、红鹤、猿、鹰十二兽纪日;巴比伦以猫、犬、蛇、蝉 螂、驴、狮、公羊、公牛、隼、猴、红鹤、鳄十二兽纪日:印度以鼠、牛、狮、兔、 龙、蛇、马、羊、猴、鸡、犬、猪十二兽纪日。但三个古国的文明起始都比中国西南的古夷(彝)文明要晚得多,埃及是公元前3100年建立国家,并创造象形文字。西亚 苏美尔人于公元前3500年创建城市国家,创楔形文字。之后,经历十几个王朝,到公 元前1894年才有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定于公元前2350-前1750年,出土500 多个古文字符,但无法释读。三个古国的十二兽纪日历法,都有受古夷(彝)历法影 响的痕迹。如埃及十二兽中有五兽与古夷历法相同,巴比伦十二兽中,有四兽与古夷 历法相同,印度十二兽中几乎全部应用古夷(彝)  “十月太阳历”十二兽,只是把 “虎”换“狮”,埃及历法一年360天外5天“节日”的设置也与古夷(彝)三大历法的 “过年日”设置相类似。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创立以阴阳、五行、八卦、太极为基础的占卜未来预测学

以八方(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观念,配以阴阳五行(金、 木、水、火、土),通过五行生克制化分析以图预测凶吉祸福的原始占卜术,至今仍在 彝族毕摩中保存,近万年前,被伏羲氏带到中原,作了理论化、图形化的发展,留下 “伏羲画八卦,造书楔”的传说,夏有《归藏》,商有《连山》,周“文王拘而演周易”, 又有《周易》。伏羲八卦发展成六十四卦,历代广泛运用,并累有惊人灵验,成了中国文明中之一大“神秘文化”。有人斥为“迷信”,然它却始终与现代科学并行发展。多 少有识之士投身其中,经数千年研究,可至今仍无法洞悉其奥秘。可以肯定地说, 《易经》占卜中包含有许多现今的科学理论尚无法解释的“谜”。这些“谜”一旦揭开, 人类的认识史将会出现一次重大而深刻的革命。德科学家莱布尼兹从伏羲八卦图受到 启示,创造出现代电子计算机的“二进制数学”,可以说是应用《易经》、八卦的一次伟 大尝试。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以黑白互回的阴阳鱼构成的太极图所体现的宇宙

生理论和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哲学思想,是古夷文明的又一惊人成就据周土一、潘启明《<周易参同楔>新探》云:在宋代以前,中原的道家、易学家都 云“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但不曾知晓有太极图的存在。此图是宋 代理学家朱熹(1131-1200)晚年派其好友蔡季通经过荆州到四川民间购买的。四川 古称巴蜀,是彝族先民古夷人的故地之一,自然是古夷文明的孑遗无疑。太极图所昭 示的“阴阳交合,万物滋生”的宇宙衍生观,  “阴阳对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合 二两一”的哲学思想说明,古夷文明在宇宙本源的探索上,在思辨理论的发展上都已 达到了相当的高度。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在自然科学上有许多惊人发现

(一)在近万年前,古夷(彝)人就认识到世界万物都由水、火、木、土、铜五种 元素组成的。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十月太阳历”的十月名称就以五种元素分公(阳)母(阴)称“水公、水母、  火公、火母、木公、木母、土公、土母、铜公、铜母”,这里的铜是代表金属类 物质,因为在金属中人类首先发现的是铜。而今人类认识的物质元素种类很多,但讲 类,仍然是金木水火土五大类,不能不说这是古夷人探索世界本源上的一个伟大成就。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物质分阴物质和阳物质两种。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古夷人的观念中,万物都有阴(雌)阳 (雄)之分,宇宙本身就是阴阳两种物质旋转、运动变化所形成的。彝文经典《西南彝 志》就载:世界万物都是由哎与哺两种物质的交会、运动变化而形成的。哎为形 (阳),哺为影(阴),也就是阴阳物质。这种物质有阴阳之分的认识可谓是一种超前世 界的伟大发现。可惜现代文明长期以来对此缺乏应有的认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毛泽东语),物质分阴阳,正是这种认 识。现代科学已发现宇宙间除了具有可视性的日月星球、山川草木、江河湖海等等之 外,还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暗物质”。所谓“暗物质”,实际就是古夷人说的阴 性物质。“中华养身益智功”的创造者张宏堡先生在其《麒麟哲学·阴阳根本法律》中 有一段关于阴阳物质的精彩论述,说宇宙万物都可以分阴阳两大类,阳物质以粒子形 式存在,具可视性,占有空间.其运动速度上限为光速,每秒30万千米;阴物质以波 的形式存在,不具可视性,不占空间,但充满空间,其运动速度起点就在光速以上。爱因斯坦曾说过:物质运动速度越快,体积越小,超过光速,肉眼就看不见了。张先 生的这一论述,实际是对传统阴阳学说的一大发展,与彝族先民古夷的哎哺理论相吻 合。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认识到物质分阴阳两类及其特性、功能,无疑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大革命、大 飞跃,意义非同小可。按照这一认识,神秘莫测的人体气功、特异功能也就不是什么 不可探知的东西了。“千古之谜”的易经预测学,说不定也可由此找到一把破释其奥 秘的钥匙。过去人类虽不认识阴物质,但早已在自觉不自觉地利用它们为自己服务, 如气功治病、无线电收发报、电视传导技术等,实际都利用阴性物质。随着认识的提 高,大力开发阴性物质的能量,世界科学将会出现一次更加伟大而深刻的革命。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地球圆圆的,像个鸡蛋。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在漫长的历史上一直 搞不清。中国古代传说:  “天圆地方”。到了东汉,张衡提出“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 中黄”才有了地圆如蛋黄的概念。西方17世纪,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并指出地 球是个略扁的椭球,才最终认识了地球。而滇南彝族创世史诗《尼苏夺古》就云俄谷老 龙用海中的泥石造好天地,“天蓝似把伞,地圆像鸡蛋”。彝族创世史诗一般先是口头流 传,最后才由毕摩记录整理成文,追溯其历史至少不下五千年,属古夷文明时代的产 物。在那遥远的上古时代,彝族先民就有“地球圆如鸡蛋”的近于真实的认识,实在 令人惊奇,但联系到古彝三大天文历法的创造,均以洞悉了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运动规 律为基础。这样,上古时代就认识到“地圆如鸡蛋”,也是很自然的事。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人是由猴子变成的。人是怎样来的?这是人类自有较高思维后一直探索的问 题。西方人坚信是上帝耶和华创造的,先创造出男人亚当,后取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 创造女人夏娃,上帝让他俩去看管伊甸园,不料被蛇精引诱,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 果”,有了智慧,学会交媾,繁衍出一代人类。在中国则长久流传“女娲用黄土造人”。而彝族的创世史诗《门昧间扎节》《西南彝志》《阿赫曲尼摩》等都说:人是由猴子变成的。说当初猴住在山岩、林间,摘吃野果为生,有的老猴咬不动果壳,用石头敲,敲 溅出火星,燃起大火,野果被烧熟,吃着又香又甜,由此学会用火、吃熟食,一代传 一代,猴子变成人。我们知道人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观点,是18世纪才提出的,古夷人 在数千年前就有此认识,而且把人类的进化与火的使用、吃熟食联系在一起,如此接 近于科学的认识,堪称一大奇迹。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这个古夷文明在文学艺术上,以拥有众多的创世史诗、神话传说而令人瞩目

创世史诗,是人类最早的文学形式之一,是原始先民探索自然世界的成因,以图 认识自然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表现。它所包含的原始的思维方式,原始时代的生活 内容,是探索史前史的珍贵资料,如《查姆》《梅葛》《尼苏夺吉》《阿赫西尼摩》《阿细的 先基》《西南彝志·创世志》《门咪间扎节》等等,仅创世说就达十五六种之多。不仅有 唯心的神灵创世说,也有唯物的物质运动创世说,如“哎哺运行天地生”“六气造化 天地”等,与现代的“星云假说”与“宇宙大爆炸说”极为相似。还有不少反映一万 年前地球第四纪冰川期后发生世界性洪水的“洪水神话”。在古夷的分支发展而形成的 汉藏语系的许多民族中至今还有大量流传。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七、这个古夷文明在经济上的建树,集申表现在畜牧、   农耕及原始手工业——制陶、纺织等的发明创造

这方面的内容,在本人《彝族古代史研究》的“下篇——彝族古代社会”中作了 介绍。如:如何饲养猎物,创始畜牧业;如何引种野生植物,创始农业;如何制作陶 器,如何在蜘蛛织网的启示下学会织网、织布、制做衣服等等,在彝族的古歌谣、故 事、民族习俗与语言文字中,都保存有大量生动的古史资料。如有一首《做圈养猎物》 的古歌唱道:“天天打猎/日日支扣子/拴起又活蹦乱跳/砍来木头围成圈/关起野物/ 一只只跑不掉倩草满山遍野/拔来给它们吃个饱”。显然,人类起初的畜牧就这样开始 的。农耕,有古歌谣,如《找荞子》:阿妹呀/进山里/进凹子/找荞子/阿妹回/点子 明/照阿妹/搓养子/做成饭/大家吃。”此歌显然反映了妇女们的采集生活。《种荞》就 直接表现农耕了:  “狗尾巴上有荞种/从月亮上带来的/泽泽夺取下荞种佣双手刨地/ 往土里埋/泽泽夺天天去看/一颗颗发芽了……”荞长大了,开花结果了,果子成熟后 落到地上,泽泽夺不知如何收藏,一颗颗拾起,用麂子皮包上,人们跟泽泽夺学种荞, “一年年种下去/荞子成了吃的粮食。”据史家研究,稻作农耕,始于云南。铜、锡等 矿业的开发,云南也最早,可追溯到五大千年前,4800年前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青 铜器,中原商代的青铜器原料都来自云南,与彝族先民古夷人有关。此类例子很多, 恕不列举。总之,这个古夷文明创始了畜牧、农耕和原始手工业,到万年前的洪水时, 迫使其分支迁徙,伏羲氏进人中原时,已发展到相当水平,从而给华夏文明乃至整个 中国文明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八、地下出土文物虽然数量不多,但同样可以证明这个古夷文明的存在及其辉煌成就

如:昆明金宝山遗址出土距今12 000-10 000年的中国最早的古夷(彝)文字,前 已列举过,不复述。近年在滇中的澄江抚仙湖水下发现了一座因地震沉没水下的大型 人工建筑遗址,面积达2.4平方千米,经两次派潜水员下水探查,发现其中有一座残高 19米、5级台阶、周长90米的大型建筑,疑是祭坛;一个扁平的大眼晴,小鼻子,牙外 露的人面图像;一些人工凿出的石洞,疑是干栏式建筑柱孔的圆形柱孔,其中一排九 孔,上面尚有木柱,因年代久远,轻轻一碰就碎成粉末四处漂散;一条宽7米、长800 米的石板镶砌的街道,祭坛落石上还有些人工雕凿的刻符,如*、*、*等,*(恰似 彝文的*,读音为“毕”,有“祭司、师”或“圣贤”之意。)史志文献上找不到相关 记载,只是在彝族民间传说中有相关传说。其年代当在远古的新石器时代。有人说 “是一座古城”,有人说“当为一座祭坛”,尚待考证。滇南弥勒县五山、巡检司发现两 个带彝文的原始岩画,以赤铁矿粉绘制,图形古朴,一为祭山,一为“射日”。其年代 尚无法准确测定,但相当古老,属古夷人时代岩画无疑。活脱脱一幅“东夷”首领 “羿射九日“神话的诠释图。所写20余个彝文字多数字形与今彝文有异,只能释读少 数,意为“舞天”。在贵州威宁(原夜郎国故地)亦发掘出类似半坡遗址的古夷刻符20 余个;在成都十二桥,发掘出铜石并用遗址,出土文物上亦有古彝文字。在广汉“三 星堆”,20世纪30年代就发掘出许多带有古夷(彝)文化特征的文物,特别是1986年七 八月间发掘出两个祭祖坑,出土千余件青铜人头像,大铜立人像、神树、纯金面罩、 金杖、金箔等,其工艺造型精美绝伦,让中外学者为之震惊。两三件铜面具,形为 “纵目人,眼睛瞪出10多厘米,招风大耳,嘴裂到耳根,鼻上两朵祥云”与彝族创世史 诗《查姆》描述人类三代人独眼人、直眼人和横眼人和《华阳国志·蜀志》云“周失纲纪, 蜀选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相印证。专家说是商代文物(此种说法,明显是错 误的。  “三星堆”,有16个文化层经碳14测定,其年代是距今4800年,比夏朝还要早 700多年),但无论在中原、西北或长江流域的商文化中均未有发现记录。  “三星堆” 文物的发掘整理和研究,  “已使巴蜀文化系列得以确立,证明川西平原存在过一个从 原始社会到古国形成阶段的文化中心。”(见纪念“三星堆”考古发现60周年暨巴蜀文 化与历代圉际学术讨论会报道,1992年5月6日《文汇报》)。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九、彝族先民古夷人,创造了以多神崇拜、祖先崇拜为中心的原始宗教观念

有完备的神灵体系,虎龙崇拜,太阳崇拜,葫芦崇拜及“三”“三十六”等“圣 数”崇拜,火崇拜,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观,别具特色的婚、丧、祭祀、节日等民族 习俗,形成了自己民族的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体系。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上述九个方面,可以看出,彝族先民古夷人,在我国西南、滇池周围,巴蜀盆地,曾经创造了一个至今还鲜为人知的史前古夷文明。联系到彝族是一个历史极悠久 的民族,《彝族源流》《西南彝志》都说,其历史曾经历了哎哺、尼能、什勺、举偶、靡 莫、六祖六个时代。“哎哺九十代”,属于母系氏族部落时代,记载见诸于文字的王朝 达12个。时间超过万年,说那是初创文字的时代,可与昆明呈贡金宝山遗址出土的刻 划彝文相印证。父系氏族部落的历史可追溯达近万年前。有史料表明,其民族英雄支 格阿鲁,距今6000年前,就在滇池周围地区创建起了部落联盟形式的“古滇王国”。由 此看,其所以能创建史前古夷文明,也在情理之中。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国西南地区,以现今的眼光看,常被人看做封闭落后的“蛮荒之地”,其实,那 是航海、航空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之后的事。远古时,并非如此。在地球第四纪冰川 期(距今200万年至1万年前),世界性的“大洪水事件”前后,彝族先民古夷人,凭据 云贵高原接近地球赤道,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各种动植物生长茂盛的地理环境,人 和生产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创始出人类最初的畜牧、农耕活动,完成了人类社会由原 始母系制向父权制的过渡,创造出了最初的历法和文字。如,彝族的“人体历法” “十八月历法”  “十月兽历”,集各种历之大成的“十月太阳历”,就是在那段时间创造 的。文字的创造,昆明呈贡金宝山出土的距今12 000--10 000年的三个刻符可以作证。彝文古籍《西南彝志》《滇夷古史》《天地进化论》中,也有相关记载。彝族先民古夷人, 先是在滇池周围发展,后来,万年前,因人口增加,向北进入巴蜀盆地,形成了滇池 周围和以成都为中心的两个大的生息繁衍地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具有共同语言、 共同地域、共同经济和共同文化习俗与心理素质的古代民族共同体。世界性“大洪水” 来临时,被迫作了一次大的祭祖分支,为躲避洪水,四下迁徙,各自独立发展。巴蜀 的古夷人,以畜牧为主,往西北迁入青藏高原的,发展成羌人、藏人;往北进入甘南, 又趁中原洪水后人烟稀少,往东迁入陕西、河南的,是伏羲部族,后发展出炎、黄两 个部落,成了汉族融合和形成的核心。乘船沿长江、过三峡进入湖南、湖北,向江浙 一带发展的,史称“巴人”“卢人”“罗人”,成了楚人的先祖。滇池周围的古夷人,有向 西迁徙进入缅甸的,有向南迁入老挝、越南的。留在滇池周围生息发展的,不断发展 分支,形成今藏缅语族彝语支各族。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因此,在今天的民族学研究中,不仅是西南的彝语支各族,就是在楚文化中,在 中原的汉文化中,羌、藏文化中,人们只要作个对比,从语言文字、宗教观念、民族 习俗到神话传说等各种文学艺术,都能找到许多相同相似的文化现象,追溯出它们之 间远古时的血缘联系。因为他们同是古夷人的分支。虽然分支的历史很久远,许多长 期异地独立发展的结果,各自形成了独立的民族群体,有了许多新的文化创造。但古 文化,作为思想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们具有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传承性,可 以代代相传,成为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代的民族学研究发现,古夷文化,不仅在中国许多民族中传承,在西亚的古印 度、古巴比伦,北非的古埃及,欧洲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在拉美的印第安文化 中,在日本文化中,都能找到它的影响,有许多文化,甚至是惊人的相同和相似,比 如:古刻符、历法、风俗习惯、虎崇拜等等。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很可能,在万年前的世界性“大洪水事件”前后,古夷人被迫作大分支,四下迁 徙以躲避洪水时,部分西迁的古夷人,越过了帕米尔高原,进入到了西亚地区的两河流域。比如,苏美尔人,据著名学者刘志一研究和考证后指出:  “无论是从时序、体 质、语言方面来看,还是从文字、文化风俗方面看,苏美尔文明都可能是源于中国的 远古文明,苏美尔人是古汉藏人西迁的一支后裔。”笔者是赞同这一观点的。只是文中 的“古汉藏人”的提法,显得很不妥,万年前的洪水时代,还没有汉藏人。汉,是炎 黄部落或部族为主体,经过夏、商、周、秦各朝代的民族统一战争,实现民族大融合 之后,到汉朝时才正式形成,至今不过两千多年。藏,史学界的共识是“由部分羌人 部落演化而成的”,时间超不过五千年。大洪水时代,活动在中国境内的古人类,人数 最多,分布最广的主要是古夷族群。因此说苏美尔人,是中国古夷人西迁的一支,较 为符合历史的真实。笔者与刘志一教授通信多年,我问过他“古汉藏人”的问题,他 的回答是“那是我创造的一个名词”。他说:  “楔形文字,是中国古彝文西传的产物。” 为此,1992年他还专门写过一篇《英文的爷爷是中国古彝文》的文章,发表在香港的《大炊公报》上,引起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舆论哗然。无可置疑的是,在他寄给我的资 料中,我看到,老彝文的字形结构、书写方式,与五千年前的印度河谷古刻符,三四 千年前的古希腊的迈锡尼刻符,四千年前的意大利梵尔卡莫尼卡岩画刻符,三千年前 的古希腊克里特岛出土刻符极为相似,有许多甚至是一样,可用老彝文释读。两者之 间显然存在有亲缘关系。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仅文字,古埃及、巴比伦、印度、古希腊人,也像古夷人一样信奉多神崇拜, 相信人除了肉体,还有魂灵,相信灵魂不灭。古埃及和古印度,都有与彝族“十月太 阳历”相似的以十二生肖纪日的历法。产生于耶路撒冷的宗教经典《圣经》,许多内容 与古彝人《彝经》记载相似,特别是“洪水故事”,与彝经记载,几乎同出一辙。只是 俄玛、俄倮兄妹,换成了“诺亚一家”人。西南夷(彝)区与西亚各国的远古交往, 两千多年前的史家司马迁就有觉察,在他的《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建元二年 (公元前139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大夏(今阿富汗),回来说:  “臣在夏时,见筇竹杖、 蜀布,问日:  ‘安得此?’大夏国人日: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印度)。身毒在大夏东南 数千里。……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 里,有蜀物,此去蜀不远矣。”汉武帝相信张骞的话,企图打通从西南去身毒(印度) 之路。四道并出,但使者被滇王扣留,终未如愿。说明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西 南夷(彝)地,早已和西域各圉,乃至欧、非,都建立起了广泛的商贸、文化联系。彝 文古籍《物始纪略》中,有一些有关白人、黑人的记载,显然并非道听途说,古夷(彝) 人早就与西域的白人黑人有交往。最近,央视10频道的《探索发现》提供了一条信息: 在四千年前的古埃及木乃伊的头上,发现了中国的丝绸织物。这样看来,西南夷区与 西亚乃至非洲的商贸文化交往,比人们所想的要久远得多。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方学者,历来将苏美尔文明当作西方文明的源头,说现今的英文等西方文字的 字母是在苏美尔楔形文字的基础上简化创制的。  “苏美尔楔形文字,是中国古夷(彝) 文西传的产物。”由此可见,西方文字,追根溯源,仍源于古夷文。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彝族族源上,有一种“西来说”,说是彝族人的体质特征,与西方的雅利安人相 似。用部分彝人的DNA基因检测,属欧罗巴人种。此说若能成立,也可算为古夷文化 与西方文化的联系找到一条依据,问题是把源流搞颠倒了。彝族及其先民古夷人,以 “十月历”和“刻划文字”为标志,其历史,可追溯到万年以上,而西方各国的民族,包括雅利安人,可追溯的历史,至今不过五六千年。雅利安人如果真与中国彝人有血 缘文化上的联系,他们只能是“大洪水”前后,中国古夷人西迁一支的后裔,而绝不 可能相反。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美洲的印第安人,属蒙古人种。中外史家们普遍认为,是万年前,白令海峡还不 曾将亚洲大陆与美洲大陆彻底分离之时,通过白令海峡的大陆桥,从亚洲迁徙进入美 洲的。有一种观点认为,周朝灭商朝时,殷军主师攸候喜所率10万人,与林方、人方、 虎方等共15万人在江苏等地沿海突然消失。分析是乘涕竹舟、涕竹笋等艨艟帆船逃离 中国大陆,先到了日出之国日本,后部分又横渡太平洋到达美洲,在美洲创建起一个 与殷商文明极为相似的奥尔梅克文明。  “印第安”,实为“殷地安”。  “印加帝国”中 的“印加”,实际是“殷家”二字的别写。这种分析,还较为可信。中原的殷商政权, 史家大都认为是“东夷人创建的”。东夷,是古夷人炎帝的分支。殷人到了美洲,自然 把古夷文化带到了美洲。因此,而今的拉美印第安人文化,与古夷后裔彝族文化有许 多相同相似的地方,如:虎崇拜、十八月历、太阳神等多神崇拜,血祭习俗、三台形 的金字塔——观象台,六月二十四节八角图案等,几乎毫无差别。印第安人也说,他 们的“祖先是从中国未的”。有许多材料,因篇幅所限,这里不便列举。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日本文化与古夷(彝)文化相同相似的东西,更是多得无法列举,甚至,许多的 古夷语,至今还在日语中应用。如,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基本数字,彝语 为“提、尼、沙、希、我、除、血、黑、姑、酬”,日语为“衣吃、尼、散、优、姑、 罗克、希奇、哈奇、枯窝阻”。二、三两音相同,一、四音相近,五是彝语九的音,可 见,有50%的读音相同和相近。单词中,相同相近的也不少,因篇幅所限,不再列举。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等,都说他们日本人的祖先是从云南去的,多次派人到凉山 彝区,红河彝语支的哈尼族中寻根,看到许多相同相似的文化,表现得欣喜若狂。古夷人何时东渡日本?三种说法,一是经朝鲜半岛,乘船过去;二是周灭殷商,在东部 沿海神秘失踪的攸候喜的15万人,东渡日本,有些人就留在了日本;三是秦始皇派徐 福带三千童男童女到东海瀛洲(日本)去寻找长生不死药,去了就没再回来。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上述资料证明:产生于中国西南的史前古夷文明,是目前所知的世界最古老的文 明。随着古夷人的分支迁徙,不仅带入中原,为华夏文明的创建奠定了基础。同时, 也带到了西亚,进入到了欧洲和北非地区,带到了日本,带到太平洋彼岸的拉丁美洲. 为世界文明的创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Im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注:此文于2008年10月被中国党史文献办公室选人国庆59周年献礼,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型文 献《中国改革发展与创新研究文选》;2010年11月被收入中国党史文献《中国优秀共产党人论坛》; 2012年收入全国大型文献《科学发展铸辉煌·当代思想文库》。

原载:《彝学研究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9;文稿来源:彝学网。
编者注:本文来自书籍OCR识别,出现个别错别字在所难免,请见谅。文中内容和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的立场,目的仅在于为彝学研究搭建一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为大家的思考和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