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观点与学术争鸣

凉山彝族社会传统家庭教育文化功能述略

作者:马史火 张卓然 发布时间:2023-07-09 原出处:《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点赞+(
摘要:在缺乏正规学校教育的凉山彝族传统社会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同样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支撑。彝族传统家庭教育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功能,其主要表现为传承和保存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吸收和借鉴异族文化发展本族文化的教育功能,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彝族社会;家庭教育;传统;文化功能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image.png57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类的文化与教育犹如一对孪生姐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文化,而文化的传递和发展又依赖于教育。在缺乏正规学校教育的凉山彝族传统社会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同样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支撑。至今传统文化的教育仍是凉山彝族社会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彝族传统家庭教育蕴涵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功能。本文拟从其传承和保存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吸收和借鉴异族文化发展本族文化的教育功能,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功能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57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继承和保存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凉山彝族社会传统家庭十分重视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彝族人对祖先向来怀有一种祟敬的心情,把祖辈们创造的各种文明成果视为珍宝,争先学习传承。彝族尔比讲:“天有天道,地有地规,前辈立法规,后辈守规矩;前人不说尔比,后人没有言语。”这些认识对保存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起着积极的作用。凉山彝族家庭传统文化教育主要包括家支谱碟教育、宗教祭祀仪式教育、习惯法教育、风俗习惯教育以及哲学、历史文化知识教育等内容。57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家支谱牒教育

彝族是个具有浓厚家族意识的民族。大小凉山的彝族1956年民主改革之前还处在带有原始氏族残余的奴隶社会。家支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生产、婚姻、祭祀、战争等社会活动的主体。谱牒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仅就大小凉山而论,二百多万彝族人,大小氏族家支有上千个,每个氏族家支都有自成严密系统的谱牒。谱牒是历代父系氏族成员名字的长幼辈分顺序汇编排列,是一部忠实记载氏族历史的经籍,同时也是一部积淀着民族文化心理的思想史和风俗史。谱牒传承是彝族社会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谱牒教育的主要方式是,父母或长辈引导子女或晚辈背诵历代父系氏族成员联名,进而对他们传播传统文化,灌输家支观念。引用祖先著名人物的非凡事迹及语录,激励子孙后代继承先祖优良传统,奋发向上、积极有为,为家支争光。家支谱牒教育的主要作用,在于能够增强家支内部的凝聚力和家支内部成员之间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57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宗教祭祀仪式程序教育

宗教祭祀仪式程序教育是彝族社会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彝族人习惯性把人区分为两类,一类为专业的神职人员即“毕摩”和“苏尼”,另一类是普通人,彝语称之为“卓着”。彝族社会要求除“毕摩”、“苏尼”外,作为“卓着”即普通人,有义务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宗教祭祀程序。而这种教育一般由家庭内有经验并熟悉祭祀程序的父母或其他长辈来承担。他们对自己的子女或晚辈孜孜不倦地传授和讲解各种祭祀程序的名称,从小培养孩子虔诚的宗教情感和坚定的宗教信仰。大部分彝族人主要信奉原始宗教,具体表现为祖先祟拜、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一个普通人的一生要经历或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需要熟悉各种祭祀仪式规程。但一般最常规的祭祀仪式主要有一年一度的“晓补”,汉语叫“挡口嘴”,意为将别人施咒而来的魔鬼邪怪阻挡回去。还有为已故的老人举行“安灵”、“送灵”仪式。祖先崇拜是彝族宗教中的核心内容,彝族人认为,人死后灵魂还在,它们永恒地徜徉于祖先居住的地方,在精神上与活着的人联系在一起。正常死去的祖辈的灵魂仍未脱离自己的家庭和家族,给后代以精神和力量,所以当父母死后都要在数月内请毕摩为其招魂,彝语叫“伙”;扎制灵牌,彝语叫“麻都迭”,供于住房上方神位。神位是神圣的,不许站污和生人踏入,每逢过年过节都要设案祭奠。根据具体情况,数年后(有的在死后不久,个别女性还在生前)请毕摩作道场念经超度,送灵牌到深山岩洞,表示已将灵魂送到祖先居住的地方,这才算完成了晚辈应尽的神圣义务。正如彝族尔比所说:“父亲欠下儿子的帐,就是为儿子成亲安家;儿子欠下父亲的帐,就是为父亲送终超度。”这就意味着儿女后代为父母或长辈举行超度仪式是一种天职,一种不可推卸的义务。作为父母长辈也必须从小就对孩子进行这种仪式的灌输和熏陶。57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习惯法教育

彝族习惯法,彝语称“节伟”,意指一种按照规定执行的制度。在彝族社会里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得到了人们普遍和严格的执行。在凉山彝族社会文化环境中,习惯法以一种与其社会相适应或伴随着每个成员与生俱来的现象,影响支配着彝族人的社会生活。它是彝族按照传统的法文化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且人人都得遵守的行为准则,是家支林立、割据一方的无序的凉山彝族社会达到政治上的有序的具体表现形式。彝族尔比有云:“祖先制法,子孙遵循”,“前代道理没有错,众人道路走不错”,“祖上留下的规矩,诺伙儿孙要遵守,曲伙儿孙要服从”。要求全体社会成员以习惯法为行为准则,按照传统的习惯法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习惯法在彝族传统社会中能起到与法律同等的效力。习惯法的教育,在彝族社会传统家庭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彝族人认为一个人要在社会中处世立命,需要熟悉并掌握一定的习惯法知识。那些能说会道、名震四方的著名德古,完全得益于自身家庭良好的习惯法教育。所以彝族社会传统家庭十分注重习惯法的教育,尤其是诺伙和曲伙两个等级的家庭。57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风俗习惯教育

风俗习惯教育是彝族社会传统家庭教育中最普遍最基础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宗教礼仪教育,分为祭祖仪式教育,送鬼仪式教育,禁忌教育,丧葬礼仪教育等。节庆礼仪教育,分为火把节的传说,彝族年的来历,晒衣节等。婚俗习惯教育,主要内容为婚礼仪式程序教育。服饰文化教育,分为服饰设计,缝纫技术,审美意识等方面的教育。饮食文化教育,分菜谱名称种类教育和烹饪技能教育等。礼俗文化教育,分为待人接物,交际语言、尊老爱幼等方面的教育。风俗习惯教育旨在提高儿女或晚辈独立生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民族文化素质。57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哲学知识教育

哲学思维是一个民族理性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主要标志。彝族是一个善于理性思维的民族,彝族先民在几千年的社会实践和生产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综观整个彝族哲学思想体系,既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内容,也有一定的唯心主义思想成分。彝族是个祟尚哲学思维的民族,其社会传统家庭十分重视从小对孩子进行哲学知识方面的教育。采用的教材主要涉及《西南彝志》、《宇宙人文论》、《阿细的先基》、《查姆》、《梅葛》、《阿赫希尼摩》、《勒俄特依》、《玛牧特依》、《尔比尔吉》等经典名著。主要内容有“天地形成的问题、“人类的起源问题”、“五行的演化问题”、“万事万物的起源问题”等一些适合儿童接受、浅显易懂的启蒙性哲学知识。一般由有一定文化的父母或长辈用故事的形式进行讲授。57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历史文化知识教育

正如著名的人类历史文化学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林耀华先生生前所说,彝族是个富有历史知识的民族。彝族民间常常把那些熟悉各个家族谱碟、知晓各地风土人情的人,称为“措俄布玛”意为“一个聪明博学的人”。整个社会都十分祟尚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承成为彝族社会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具体教育内容涉猎“彝族的来源”、“彝族的风俗习惯”、“彝族先民的迁徒与发展”、“凉山彝族各家支的分布情况”、“古侯、曲涅的繁衍”、“支格阿龙的传说”、“罕页迭古的传说”、‘洪水滔天的故事”等。历史文化知识教育内容,实际上涵盖了以上所述五个方面的内容。57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吸收和借鉴异族文化发展本族文化的教育功能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在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彼此学习或借鉴的现象。彝民族世居祖国西南地区,周围居住有汉族、藏族、白族、纳西族、苗族、傈僳族、哈尼族、回族等民族。彝民族与这些兄弟民族在世代交往过程中,吸收与借鉴了他们不少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本民族的文化。比如,河坝地区的彝族一般都要过两个年节,即彝族年和汉族年“春节”,自觉地吸收了汉民族的文化,同时赋予彝族民俗文化的生动内容,使之成为彝族式的“春节”。还有彝藏杂居地区彝族也有饮用酥油茶的习惯,无疑优化了彝民族的饮食结构,促进了彝族饮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明清以来,中原汉族文化和道德观念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部分彝区开始传播,到了近代,君仁、臣忠、父慈、兄友、弟恭、夫义、妻贤、长惠、幼顺等部分儒家思想也逐渐融人到彝族社会传统家庭道德教育中。彝族社会传统家庭教育吸收和借鉴了这些民族传统家庭教育中不少有益的成分。彝族有“长兄为父,长嫂为母”的谚语,提倡子从父、弟从兄的伦理道德思想。自觉吸收了汉民族传统家庭教育中重人伦重道德的思想,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彝族传统家庭教育中的家支集团意识的教育。57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功能

彝族社会传统家庭从小十分注重儿童身心健康方面的教育,努力为孩子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家庭环境。主张理性的挫折教育,教会他们正确对待困难,树立自信心。孩子年龄到8-9岁以后,家里的一般事情都要与孩子们商量,甚至故意由他们拿主意,找办法,尤其是男孩子。听听孩子们的意见,给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旨在培养孩子的决策、判断能力以及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有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严禁父母在孩子面前吵嘴、闹别扯,有什么大事,都要采取克制的办法,等孩子不在场时再解决。孩子做错了事,要求父母双方口气一致,态度鲜明,严禁袒护。同时要主动帮助孩子对错误的原因进行冷静、仔细、客观地分析,找出合理的答案,让孩子充分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和严重性,避免再次发生同样的错误,把它作为前车之鉴。在道德教育方面,按照《玛牧特依》中所说:“人往高处走,乌鸦朝上飞,兔儿往上跳,火星往上窜,竹筐往上编,成长时期莫学坏,成长时期若学坏,子孙后代难成才。”以此来教育孩子从小积极向上,健康有为,养成好习惯。57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之,现代凉山彝族社会中,家庭教育在传播和继承传统文化,弘扬彝族传统教育精神等方面,仍然起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因此,认真研究和挖掘彝族社会传统家庭教育的文化功能,对促进现代彝区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57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基金项目:2003年度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专项研究课题。项目批准文号:川教函【2004】56号,编号2004oo7。
作者:马史火,西昌学院预科部副主任、副教授。
原载:《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文稿来源:四川社会科学在线;图片摄影:聂堃。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