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观点与学术争鸣

彝文古籍是研究长江文明和西南民族史的关键因素

作者:​禄绍康 发布时间:2022-04-06 原出处:毕节市彝学研究会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西南地区从狭义上来讲包括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重庆直辖市等五个省(区、市),位于祖国的大西南,东临中南地区,北依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地形结构复杂,主要以高原、山地为主,其中成渝地区是这个地区人口最稠密、交通最便捷、经济最发达的区域。自然区划概念下的西南地区,主要包括巴蜀盆地、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南部、两广丘陵西部等地形单元,大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K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K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分布十分广泛。以云贵川渝四省市为西南,依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55个少数民族,均在西南地区有常住统计。如果是常住人口5000人和独有世居民族两个指标为筛选条件,则西南地区常住5000人以上少数民族就有30个民族,他们是:布依族 蒙古族 基诺族   白族 德昂族   满族 阿昌族 羌族  彝族 傣族 纳西族   僳僳族 苗族   回族 土家族 纳西族  怒族 普米族 布朗族   景颇族 藏族   哈尼族 仡佬族  瑶族 独龙族 水族  壮族 佤族  拉祜族 侗族。其中,彝族属世居大西南的少数民族之一,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母系社会时期,彝族先民就利用自己成熟的语言创造了自源体系的彝族文字,并在社会上广为使用。彝文是古老的音节文字,表意文,一个字形代表一个字意,与汉字相似,但它并不是借用和模仿汉字的产物。有专家认为,古彝文可以与中国甲骨文、苏美尔文、埃及文、玛亚文、哈拉巴文并称‘世界六大古文字’,代表着世界文字一个重要起源,且至今还在继续唯一使用的古文字。彝族先民创造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其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文字的创造和使用。几千年以前,彝族先民就是用这些古老的文字,忠实地记录了彝族漫长的历史和文化,从而形成了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从许多古籍中看出,彝族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性;独特的民族性;广泛的群众性;科学的先进性;贴近生活的实用性。在历史上彝族文化为中华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发挥过重要作用。K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大西南地区历史悠久,彝族属土住

彝族人的族源问题,曾在一度有多种说法,有南来说,北来说,东来说,西方来说等等, 争论不休。这一问题终于在中国彝族通史中解决了。中国彝族通史主编王天玺同志在他的编纂笔记中写到:“彝族的主体毫无疑问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原住民族。”……“以西南地区土著为主体的彝族先祖,不是一个狭隘的排他小集团,而是以开放的姿态塑造自己的民族集体。”他还写到:“彝族通史怎样把握彝族起源问题,只能是实事求是,肯定彝族的主体起源于西南土著,同时又融合了来自东、西、南、北不同族体的成份。这种情况确定了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创造力很强的民族。”K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史学家报道, 1965年5月初,地质工作者钱方、浦庆余一行,在元谋大那乌村盆地上那蚌村后第四纪更新世早期地层中,发掘出左、右中门齿各一枚,属青年男性,形态特征与北京人相似,时代比北京人更早。经地磁仪器科学手段侧定,这两颗牙齿化石为距今170万年的原始人类所有,属直立人种中的一个新亚种--直立人元谋新亚种。元谋人早于"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猿人,从而把中国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的年代推前了一百多万年。元谋人的发现,对于揭示人类演化和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进一步说明了西南是中国境内发现人类最早的地区。但一百万年前的元谋猿人去那儿了,这一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元谋猿人与彝族有无关系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K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K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年初,一位自称爱好研究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民族学和考古工作者,出版了一部名为《人种起源地—中国大乌蒙区域》的史学书。他不是史学专业人员,而是非专业人士,然而,他就从非专业角度,用非定式的方法,提出人种的起源地是中国的古大乌蒙区域,并且起源、传世、演化、进化发展的祖先们在不断地往外迁徙。他经过30多年的研究,从许多资料中发现,大乌蒙区域的这块宝地是人类产生和发展的母体,是乌蛮之地,但并非是不毛之地。其依据是:按科学界在中国大乌蒙区域的昭通市出土的四千万年前的类人猿化石,到目前为止在世界中是唯一,而且在大乌蒙区域中已出土了大量的恐龙化石,说明在六千五百万年前,有一颗小行星与地求相碰的时期,大乌蒙区域中的恐龙被灭绝了,但具有人种基因在体内的猿幸存地活了下来,这是我们到目前为止,知道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人种起源的最早的根。从昭通出土的四千万年前的类人猿化石和在禄丰、元蒙、开远、保山出土的古猿化石反映,乌蒙类人猿经过近二千万年的演化发展后到了距今天二千万年前已演化成乌蒙古猿,乌蒙古猿一直到三百万年前,不光在大乌蒙区域传世演化、进化发展,同时也不断地流动迁徙到大乌蒙区域外去进化发展了;按《毕节官屯扒耳崖文化》中出土的二百万年前的手斧文化因素、《元谋人文化》中出土的一百八十万年前的石器和用火文化的使用。从《川江甘棠文化》中出土的一百万年前的木器、箐火、精良石器,特别是木器,比德国出土的四十万年的木器早六十万年,比非洲出土的二十万年的木器早八十万年,说明西南地区的大乌蒙区域的直立乌蒙猿人,在一百万年前的体态上、人形大于了猿形,已进化发展成乌蒙人猿了,智能能力产生了划时代的发展。从《黔西观音洞文化》中出土的大量石器和二十多种动物化石表明,乌蒙人猿的智能认识能力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也就是说,大乌蒙区域这块人类起源发展的母体,从六千五百万年前的猿进化到四千万年前的类人猿,经过了二千五百万年;从四千万年前的类人猿,经过了二千五百万年;从四千万年前的类人猿进化到二千三百万年前的早期古猿,经过了一千七百多万年;从二千三百万年前的古猿进化发展到八百万年前的初始猿人,经过了一千五百多万年;从八百万年前的初始猿人进化发展到三百万年前的猿人,经过了五百万年;从三百万年前的猿人进化发展到一百万年前的人猿,经过了二百多万年;从一百万年前的人猿进化发展到三十万年的乌蒙早期智人,经过了约一百万年,但他们在进化发展中,都有不断地流动迁徙出大乌蒙区域到外区域和海外去传世发展的。书中还写到,大乌蒙区域的乌蒙人猿最早进入山洞居住,最早制造使用石器,形成的语言文字也是最早。到了距今的三万年前,乌蒙晚期智人已经进化发展成了乌蒙新人了。按今在大乌蒙区域已出土的四万年至一万二千年的《毕节青场洞群文化》、《毕节海子街大洞文化》、《毕节双山响水洞文化》、《赫章窝崩洞群文化》、《威宁草海文化》、《镇雄平坝中屯洞群文化》、《普定穿洞文化》、《兴义猫猫洞文化》等等,代表和集中了大乌蒙区域在这个时期阶段中已出土的近四百处遗址文化。仅在这些典型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骨器品种、年代、数量在全世界中,年代最早的达三万年之多,品种和数量占中国出土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在世界是首位;出土的二万年的多颗牛牙和马骨比较突出,说明乌蒙山中心地带的乌蒙猿人也进行了驯化养殖牛、马、羊了;出土的石斧、石锤、石钻及各类石器万件以上,同时还出土了植物种子,石斧是当时农业开发工具,也说明乌蒙山中心地带的乌蒙新人开始了培育植物的种植,发展起了农业的最原始状态;出土的火坑、烧土、烧石、烧骨、碳硝、灰烬层也比较普遍、证明乌蒙新人的用火、熟食生活已成了习俗;出土的赭石矿石颜料的使用,证明乌蒙新人的祭祀宗教已创造了多种方式,统一语言交流的记事传教方法也发展了起来;出土的接近一万二千年的陶器碎片,说明乌蒙新人已创造发明了陶器及配用的木瓢、筷子等多种饮食用具。书中还写到:在二万年前,乌蒙新人就产生了信奉族种族,如信奉太阳自然体的血缘传世,称名为“太阳信奉族”如约在一万五千年时期从太阳信奉种族传世中分支出来的乌信奉种族传世,在七千年前分支为称名种族的时候,他们不光保留和传承了太阳信奉文化,还传承了乌代称太阳的信奉文化,而且创造发明了以人体五官五体、自然体的金木水火土和星辰、物种的形象体称名方式。以代称太阳的乌是以木火体称名为乌蒙种族,以六月伏天的太阳为体的称名为伏曦种族,以人体血液为红光的称名为液朗种族,以太阳光照为体的称名为高阳种族。可以说,称名种族的产生发源地,是乌蒙山中心地块。K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一非专业史学人员,用非定式的方法,提出人种的起源地是中国的古大乌蒙区域的定性,书写《人种起源地——中国大乌蒙区域》的文章的作者叫熊活君,他生于1949年,曾担任过毕节地区毛纺织厂厂长党委书记。他以大量的史料依据阐述了人种的形成发展迁徙理论依据,揭示了一百七十万前的元谋猿人的活动、迁徙。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种历史性的文章,同时它又从大乌蒙氏族文化回答并肯定了彝族是祖国大西南的土住,迄今已有万年历史的定论。K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K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先民创造的古籍数量多,内容广

西南这块神秘的土地上,住着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这个民族就是世居大西南,拥有万年文化历史、为西南的文明及长江文明作出过卓越贡献的彝族。这个民族中拥有一群特殊的队伍,这支特殊队伍就是掌握文字,熟知乾坤,能够呼风唤雨的文化人—布摩。布摩这支特殊的人群队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制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史称“爨文”,又称“倮倮文”“韪文”“夷文”“毕摩文”等,现通称“老彝文”。 在彝族社会发展中,彝族布摩就是运用这一科学完整的文字记录了时代的点点滴滴,总结了彝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浩如烟海的万卷古籍。有关专家统计,全国各地的彝文古籍多达80000多册。彝族古籍卷帙浩繁,种类齐全,涉及历史、宗教、政治、文学、语言文字、医药卫生、哲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历史类代表性文献,主要有:《西南彝志》《六祖史诗》《创世纪》《洪水泛滥》《支格阿龙》《水西制度》《吴三桂入黔记》《勒俄特依》《彝族农民起义史册》《凤家的历史》《古侯曲涅谱》《尼租谱系》等。K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宗教类代表性文献,主要有:《献牲经》《普兹楠兹》《作祭献药供牲经》《玄通大书》《祈福经》《祈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经》《祈年吉月利经》《作斋播福禄经》《退咒经》《解怨结经咒》《解罪经》《解怨经》《解挑拨罪经》等。语言文字类代表性文献,主要有:《布慕词典》《法罗词典》《聂苏字集》《斋祭集成》《释名文选》《昆明西乡彝文单字注释》《字汇全集》等。文学类代表性文献,主要有:《阿诗玛》《南诏的宫灯》《妈妈的女儿》《贾斯则》《唐王游地府》《彝文来源的传说》《武珠汝才尼》《米弥撮斗几》等。医药类代表性文献,主要有:《寻药经》《献药经》《病情诊断》《启谷署》《聂苏诺期》等。天文地理类代表性文献,主要有:《彝族天文史》《彝族地震书》《水西地理城池考》《彝族六祖地理分布概况》等。哲学类代表性文献,主要有:《宇宙人文论》《布次拉司》《物始纪略》等。政治类代表性文献,主要有《治国安邦》《地方政府公告》《契约》等。毕节地区曾于一九八七年根据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文古籍整理协作会精神,由毕节地区各级民宗部门和彝文翻译组开展了此项工作,于一九九0年完成了《彝文典籍目录》(贵州卷第一集),共四十类1270本书目。其中,哲学类有宇宙八卦等60本;政治类有阿哲制度等4本(册);军事类有播勒军制等4本(册);经济类有打铜制绸等2本(册);字典类有字集1本;教育类有摩史数关等5本(册);神话类有物史纪略等23本(册);传说类有龙的传说等101本(册);寓言类关黑乌报哺恩1本(册);诗歌类有嫁娶歌等24本(册);民歌类有曲葛怯筒数等7本(册);谚语类有嘎咪数1本(册);谜语类有胃咪数1 本(册);美术类有那史画等1 2 本(册);文艺类有府觉喜等10本(册);历史类有西南彝志等280本(册);谱牒类有尼能十二代等21本(册);地理类有地名录等12本(册);伦理类有摘透数关等63本(册);民俗类有开透数等349本(册);祭祀类有招祖灵祭祀等83本(册);算学类有吉录柞数关等93本(册);祀辞类有祀福辞1本(册);帐目类有布旨作匹1本(册);对联类有彝文对联1本(册);金石彝文类有彝文金石图录1 本(册);契约类有地契1 本(册);翻译类有赞美诗1 本(册);天文类有关宇宙的形成 等34本(册);历法类有课则硕数等23本(册);物理类关燃烧的水井1本(册);动物学类有相马1本(册);医药类有确数等9本(册);生理类有把署1 本(册);卫生类有悉赛陡1 本(册);工艺类有手工书数等24本(册);器乐类有凯讴数等2本(册);建筑类努讴数等2本(册)。毕节地区历来对彝族古籍的收集整理高度重视,在原来的基础上,又于2000年毕节地区组织《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彝族卷》编目领导小组再度对彝族古籍进行了收集分类整理。在先前作过《彝文典集目录.贵州卷》的基础上,再次对贵州省的彝文古籍文献作了深入细致的阅读整理,从内容的分类上,按全国统一的标准,又分为甲编写本十个类,即:丧祭习俗类、祭祀祖宗类、祭祀与崇拜神祗类、祈福消灾类、历史谱牒类、摩史丧礼文献类、摩史婚礼艺文类、天文历法类、教育文献类、彝文长诗与歌词、军事文献类、翻译与故事类、占算预测类、其他类。还有讲唱类的,按神话传说、史诗歌谣、民间故事类进行分类。这些古籍都是官方调查和征集到的一部分,还有大量的古籍仍保存于彝族民间布摩的手中,据不完全统计,仍分散存于民间布摩家中的古籍还数千册。K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K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族古籍对长江文明和大西南地区的贡献

彝族古籍首先得讲彝族文字,没有文字那来文献古籍呢。彝族的文字形成时间很早,早在母系社会时期就形成。虽然没有较为详实记载,但从许多文献中看出,彝族的文字形成使用至今已经有了万年历史。彝族文字是一种古老的音节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字义,但它并不是借用和模仿汉字的产物。有关专家研究认为,古彝文距今有8000年至1万年的历史,可以与甲骨文、苏美尔文、埃及文、玛雅文、哈拉巴文并称“世界六大古文字”,代表着世界文字一个重要起源。值得注意的是,《滇川黔桂彝文字集》中彝文字达87046个,比《中华字海》中所收到的85568个字还要多1000多个字。彝族文字形成后得到广泛应用,在应用过程中,各有发挥,因此,方致彝族文字有8万多个字,比汉文字都要多1千多个字。据说,全国范围内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存有彝文(文献)书籍;在世界范围的美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缅甸、老挝等多个国家也存有彝文书籍。在陕西、河南、湖南、湖北、山东、宁夏等多地都有彝文出土。这些文字都是在几千甚至上万年的出土陶器、铜器等物件上,反映了大西南彝族居住地的工业发达,文化先进。这自然对外地区、外民族也是一个极大的影响。K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熊活君的《人种起源地—中国大乌蒙区域》一书中提到“太阳族”,其实指的就是彝族古籍提到的天文历法的太阳历,所谓“太阳族”其实就是彝族。彝族的太阳历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天文历法,也是迄今为止所有天文历法中最为精确的一部历书。“十月太阳历”是彝族先民创立并广泛运用于指导生产生活的重要历法。夏朝时期人们习惯地称夏历为彝夏历法。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在探索天、地、人和万物之间的奥秘,不断地研究天象变化,在对日、月、星辰变化研究中,辨识了北斗七星,辨识了二十八宿星和九星变化,以观测季节变化和天体方位来确定北斗七星和二十八宿星。彝族先民们最早按照北斗七星的斗柄上指、下指来确定大寒和大署两个节气,大寒来时为“过年节”,大署来时为“火把节”。把一年划分为10个月,一月为36日,整年为360日,余5日(4年中多一日)作为过年日,这样就使年度日期达到365—366日之间,使其精密度接近于回归年366.2422日。彝族的这种“十月太阳历”早于夏朝,曾经推行于夏朝,是彝族文化悠久和彝族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K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大西南的土住族,部落人口间的血统不会很远,为了繁衍生息,确保人口素质,彝族先民确定了同宗十代尼姆分宗通婚的婚姻制度,比当今现行的婚姻制度都还要先进。彝族十代以内近亲不能通婚,十代以上血亲通过布摩举行仪式尼母(祭祖仪式)后就另立宗词,方许通婚。这一制度的形成,应该是自父系社会开始,保证了彝族人口质量,是整个人类社会提高人口素质否的科学典范。K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人在千百年前就实行了火化殡葬制度。人死后,不论男女老幼,一律实行火化。男人用九层柴烧,女人用七层柴烧。人的尸体烧焦成灰后,将骨灰装入陶(土)罐中埋入土中,坟向向着天空中的星星,坟墓一般都不大,占地也不多。地毕节市的彝族地区,至今还有标志明显的火葬坟。西南地区的彝族人的火葬制度为当今殡葬改革打下的基础。K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浩瀚的彝文古籍尚未得到正确理解和应用

彝族的古籍种类繁多,内容相当丰富,真是博大精深,卷帙浩繁。除了现已整理出版的《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物史纪略》、《创世志》、《勒俄特依》、《阿诗玛》、《毕摩谱》、《谱牒志》、《滇彝古史》、《吐鲁立咪》、《吐鲁窦吉》等等一大批古籍之外,还有大量的布摩使用着或者没有使用的大量文献古籍则是我们今天需要寻找或需要研究的大头。由于受布摩书是经书,经书就是迷信的影响。普遍不但不重视这一类的书籍,甚至还忌讳提及到这些书籍。所谓布摩的经书并非封建迷信,恰恰相反,彝族布摩的经书则是唯物的,是讲道德、讲教化、讲敬孝、讲历史、讲人物等内容为主,不更多地涉及什么鬼呀,神呀这类的内容,更多的所谓经书都是讲科学,讲哲理的唯物主义哲学。比如:历史上彝族就是实行火化制度,专门有经书讲火化的内容。彝族人死亡之后,死者既不去天堂的吉乐世界,因为那是虚无飘渺的地方,不真实。也不去十八层地狱,因为那是魔鬼世界。彝族人死后要去祖宗的发祥地,回归大自然,真正体现彝族人的唯物主义思想。彝族柞数则是未被认识的和利用的已知科学。尼项数、细柞数、吉录柞数等柞数,是现代科技中的物理学和基因学综合。当前经过较长时间的工作和实践,有关组织和专家学者对彝族历史问题逐渐有所认同和接受。但是,长期以来,对那些柞数中所涉及到的科学知识和文化内容尚不重视。就已成形的《宇宙人文论》和《宇宙生化论》,虽然有人开始感兴趣地在研究,但面不广,尤其是王秀旺同志著的《彝族元文化典论》结合不好,反映出对王秀旺这一论著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王秀旺的《彝族元文化典论》深入浅出地叙述了《宇宙人文》和《宇宙生化》的计算形式和核心内容。特别是对彝族布摩们的柞数,更是谈柞色变。其实彝族文化科学内容重点就在于柞数。我们布摩的柞数是易经的源头,是八卦的根。彝族的柞数尤其是吉录柞数,有人叫长书,有人也叫通书。彝族的柞数如同易经一样,甚至超过易经。每一个人的寿诞、祸福八字都在书里,我把柞数形容为基因学,使人遗憾的是这些先进的科学没有得到重视,然而,这些先进科学的东西仍然在在黑旮旯里睡觉。就是早已出版的西南彝志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发挥,价值也没有得到体现。K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之,彝族是大西南的土住民族,大西南这块热土养育了千万彝族人民。彝族人民在西南大地的哺育下,孕育出了大量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甚至为长江文明和西南地区的历史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但是,彝族人民的先进文化和科学财富还尚未得到认识和重视,首先,彝族人自身就不敢理直气壮地出来研究和说话。通过本次的研讨和论坛,期待着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凌心聚力把彝族古籍文化的辉煌展现出来,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再作贡献。Kt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作者单位:毕节市彝学研究会;文字来源:行艺行微信公众号。
图片摄影:黄平山 特此向图文原作者致以敬意和感谢!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