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观点与学术争鸣

残存在彝族人中的古巴蜀记忆

作者:​吉差伍来 发布时间:2022-01-30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关于对古巴蜀文化的研究,大多数人都是以《华阳国志》为基础,他们的研究中,关于对古巴蜀人族属和习俗等疑问,研究者们大都没有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虽然有的学者提到古巴蜀人的后裔为今天仍居住在西南地区的彝族人,但这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古巴蜀人已消亡或是分化为今中国的多个民族。
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片来源:新京报

在没有新的证据或发现支撑下,没有人能对此提出异议。但近年来,由于三星堆、金沙遗址等四川盆地的考古再次成为热门,特别是古巴蜀文字的存在得到确认:1、据新浪网<钟鸣谈三星堆文化>中报道:钟鸣先生在对考古或民间收藏的古巴蜀玉石器材上的文字进行统计中,发现不同的文字有3000余字;2、张如柏在《三星堆民间玉器上的古蜀文字》中说,其已看到1000余三星堆古蜀文字,且推断该文字至少在1万年或万年以上;3、本人在看了张如柏的《三星堆玉器上的古蜀文字》之一、二册后,发现玉器照片上的文字和1978年6月由贵州省毕节地我民委彝文翻译组整理的油印版《彝文字典》上的文字十分相似,而且有的字形完全相同。另外古彝文专家们也说这些古巴蜀玉石器材上的文字是古彝文等。为此,笔者开始对这些题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力所能及地开始阅读这些题材的文章和相关书籍。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来笔者在阅读了常璩的《华阳国志》、刘琳注解的《华阳国志》、刘重来和徐適端主编的《华阳国志》研究、黄剑华的《华阳国志故事新解》、扬雄的《蜀王本纪》等后,发现上面记载的或所讲许多事和我小时听父辈门讲的彝族君王时期的典故或传说十分相同。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各地的彝族人中传承着不同版本的彝族君王时期的典故或传说。我认为这是因为时间的久远,让传承成了不同的记忆碎片,若将这些口语相传的碎片或片段整合,就会逐渐清晰的发现,各地的彝族人所讲述的大都是同一个记忆。这可以成为研究古巴蜀文化的又一捷径。从这里也可以还原历史的真相。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讲解彝族典故之前,我们先说一说彝族君王。至今的彝族老人都传说在上古时期彝族人是有君王的,彝族人称君王为“倭慕”或“斯惹”。“倭慕”译为汉语就是“王或君王”,而“斯惹”为汉语中的“神人”或“神仙”,也有汉语中的天子之意。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彝族传说中君王较多,但比较出名的是“支格阿龙”(智戈阿鲁、支呷鲁、吉赤格阿鲁、阿龙等)、“笃慕”(杜牟、祝明、竹木等)、“濮侯斯惹”(彭侯斯惹)、“奢者斯惹”(舍则斯惹)、“勤格斯惹”等。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也有的老人在传承典故中将他们的事迹混淆,或是将事迹集于一二人的头上。这也是因彝族君王破败后,其文化又经焚书坑儒,而残存于口语相传、无序流传的结果。下面我将这些彝族典故或传说以及汉语史料上的记载,作一简单梳理和对比,供这一题材爱好者们鉴赏或共勉。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典故或传说一:

不要整理荒地上的石头,我在是我地,我亡是他地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要对妻子讲真话,我在是我妻,我亡是他妻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是一句彝族上古君王在临死前给臣民们流下的遗言,意喻为,“不要去开拓土地,我活着是我的地,我死了就成了别人的地;不要将性命攸关的事说给妻子(女人)听,我活着是我的妻子,我死了就是别人的妻子”。为什么要流这样的话呢?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传说,在上古时期有一位彝族君王,因他有五位朋友能移山改河,所以能战无不胜,因为他们都是神人,地上所有的平地都成了他的。这使得另一个部族的国家很恼火,但也没有办法,只有上贡和献上美女。在送上的美女中有一位是公主,君王看上了她。起初他们还是很恩爱,后来有一天,公主发现每天中午君王都要到后山去一次,而且还不准人跟随,包括公主在内,公主感到纳闷。时间长了公主越发好奇,于是有一天,等君王到后山去后,公主支开了守卫,悄悄跟了去。于是她发现君王变成一条青蛇,在一个无声海里游泳(无声海是彝族人传说中的海眼,口小如杯口或盆口却深不见底,海眼可符在树枝上,也可以在地上产生。),顿时公主颤抖了许久,原来她爱的人不是同类而一条青蛇,公主突然间对君王没有了爱意,同时也想起了出嫁时其父王的重托……。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一次侍奉君王中,公主装着无意的样子,随口问了君王性命攸关的事。她说:“像你这样的斯惹(神人)应该是没有命门了吧,世上谁也应当伤害不了你……”。痴情的君王认为公主是自己的妻子,不会背叛或伤害他,就对她说出了自己的要害。君王说:“也不是没有命门,只要伐去山上的杉树,锯开山头,斩断山腰就会伤到我”。公主又接着问:“哪你还有五个神人朋友,还是没有人能伤到你,”君王说到:“只要将他们掉开一定距离,我们就不能感应,我是他们的头,我亡了他们无头也便亡”。变心的公主将其记在心上,藏在箭中。在一次节日上,趁君王尽兴时,公主对君王说:“你那样英明神武,能否将我这枝箭射在我家父王的大门上”。君王听了大笑道:“这有多难”。便将箭射在公主父王的大门上。公主暗喜,倍加奉承,君王却还在炫耀其神力。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公主的父王听说有箭射在大门上,以为出事了,后来发现箭上的秘密后大喜,连夜招人商议实施。使计掉开了君王的五位神人朋友,又组织人砍树锯山。说是被伐的杉树都在流血,山也在发抖。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君王没有发现,因为他的五位不在身边,其神力也会变弱。当君王发现浑身发热难受时便知来不及了,命将要丧。于是向臣民们流下了:“不要整理荒地上的石块,我在是我地,我亡是他地;不要对妻子讲真话,我在是我妻,我亡是他妻”的遗言。臣子们得知后痛哭道:你是我们的神人,若亡了,我们咱生存。”最后,君王遗憾的说到:“我死后将我的头、手、身、脚、内脏分别交给五队人马,让他们将肢体分别埋秘密葬于五个方向的五座大山里”。臣子们听后说道:“你是君王,我们怎么忍心肢解你的身体”。君王小声说到:“不要怕,这样我还可以重生,升仙作“斯惹”,千万不要让人知晓,若让人挖去焚烧了,哪我将永远死去,不能重生……。”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臣子们按照君王的遗言安葬了其肢体,但敌人打来后得知了此消息,并抓住了负责安葬肢体的两队人马。在严刑拷打下有的人说出了实情,敌人将这两处安葬的肢体挖出焚烧了。另外三队负责安葬肢体的人马,因逃进了南方的深山,没有被抓住。彝族老人们认为,之所以到今天彝族君王没有重生或彝族人中再也没有人能够升仙当“斯惹”,就是因为当时的“斯惹”肢体部分被焚烧了,残缺了。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是彝族老人们的传说,虽然他们的认识有些局限性,但结合汉语史书来看还是传承了些史事。另外,今天大多数彝族仍不愿与外族通婚和葬俗由土葬(石棺葬、船棺葬、大石墓葬)改为火葬,都与此典故所讲的因素有关。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相关汉语史料: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灌,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去。”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开明帝下至五代,有开明尚。始去帝号,复称王也。天为蜀王生五丁力士,能徙蜀山。王无五丁,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号曰石牛。千人不能动,万人不能移。”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秦王知蜀王好色,乃献美女五人于蜀王。蜀王爱之,遣五丁迎女。还至梓潼,见一大蛇入山穴中。一丁引其尾,不出。五丁共引蛇,山乃崩,压五丁。五丁踏地大呼,秦王五女及迎送者皆上山,化为石,蜀王登台,望之不来,因名五妇侯台。蜀王亲埋作冢,皆致万石,以志其墓。”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秦惠王本纪》曰: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大便金。牛下有养卒,以为此天牛也,能便金。蜀王以为然,即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于成都。秦道得通,石牛之力也。后遣丞相张仪等随石牛道伐蜀焉。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风俗记》:“益州之西有石笋焉,天地之维,以镇海眼,动辄洪涛大滥”。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成都记》:“距石笋二三尺,夏月有雨,往往陷作土穴,泓水湛然,以竹探之深不可及,以绳系石投其下,愈投而愈无穷,故有海眼之说。”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山海经》:“巫咸国在女丑国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华阳国志》:周显王三十二年,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数以美女进,蜀王感之,故朝焉。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抴蛇。山崩,同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直顶上有平石。蜀王痛伤,乃登之。因命曰五妇冢山。川平石上为望妇堠。作思妻台。今其山,或名五丁冢。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典故或传说二:

一个人值一匹马,一匹马值一锺酒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是一句彝族人调解民间纠纷的谚语,意思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至今彝区仍在引用,但几乎没有人去考证过它的来历。为何将人、马、酒放在一起作比喻呢?我曾寻访过许多彝族老人,也是没有人能说清,都说这是上古时期祖先传下来的。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还是在《华阳国志》中找到了这句话的来源,我认为应当是这样。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华阳国志˙<巴志>》:秦昭襄王时,白虎为害,自黔、蜀、巴、汉患之。秦王乃重募国中:“有能煞虎者邑万家,金帛称之。”于是夷朐忍廖仲、药何、射虎秦精等乃作白竹弩于高楼上,射虎。中头三节。白虎常从群虎,瞋恚,尽搏煞群虎,大呴而死。秦王嘉之曰:“虎历四郡,害千二百人。一朝患除,功莫大焉。”欲如约,嫌其夷人乃刻石为盟要:复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伤人者,论;煞人雇死,倓钱盟曰:“秦犯夷,输黄珑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锺。”夷人安之。汉兴,亦从高祖定乱,有功。高祖因复之,专以射虎为事。户岁出賨钱口四十。故世号白虎复夷。一曰板楯蛮。今所谓弜头虎子者也。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的“秦犯夷,输黄珑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锺。”,应该就是这今天彝族人仍在说的“一个人值一匹马,一匹马值一锺(碗)酒”的出处。当时的“黄珑一双”,应该就是指黄马一双,只是因时间久远,后者们将“黄珑”人为地猜测成了玉。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另外,为何“一双”演变成“一匹”,这可能是马作为劳动力或作战工具中的价值突显,使大多百姓无力承担而作的调整。还有“伤人者,论;煞人雇死”,这种现象在今日彝族人的习俗中仍存在。彝族人中发生纠纷或打冤家伤人后,双方都是请彝族人中较有名的调解人(彝语:摩撒)来调解,说好后一般都是以赔钱喝酒,抿恩仇;若是将人打死或杀死,在彝族民间一般都是以一命抵一命来了结,但不一定是本人(杀人者)死,可以让家族或家人中一人来自杀或被杀来抵命扯平。这种现象很少用钱来扯平,所以,命案仇恨在彝族人中可以连及好几代人。有一句彝族谚语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一点——“冤仇不腐烂”。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所谓“弜头虎子”,应当是对彝人的形象刻画。弜头是彝族男子头饰的描绘。弜即:祖提(彝语),今日有人译为“英雄髻”。虎子是彝族人对自己来源的认为,相传彝族人认为天地是由虎尸分解而成,彝族人是虎的子孙。另外,彝族十月太阳历,也是用虎的各部位来计算的。据刘尧汉考证彝族十月太阳历又称《夏历》或《虎历》。所以,虎历四郡,也应当是指使用“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地区。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典故或传说三:

濮侯斯惹和奢者斯惹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濮侯斯惹”(或彭伙斯惹)和“奢者斯惹”(或舍则斯惹)是彝族传说中上古时期的两个君王。相传这两个君王为抢一条河的流向而结仇(灌溉),最后两败俱伤。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个故事,现被彝族人认为是发生在今天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境内。具体也就是越西县境内的普雄河谷和越西县河谷。相传奢者斯惹是居住在越西县河谷的彝族君王,濮侯斯惹是居住在普雄河谷的彝族君王。他们都想引“哦洛书古”的水源,灌溉各自的河谷田地。为了避免结仇引发战争,两人约定于次日鸡鸣为信号开始施工,谁先挖到水源,谁就将河水引去灌溉,不得反悔。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休息好后早起,濮侯斯惹便用石头当枕头睡,而奢者斯惹却用鸡毛枕睡觉。结果濮侯斯惹起得早,抢先一步挖通了水源,将水引向了其地。奢者斯惹不甘心,主动攻击了濮侯斯惹,结果两败俱伤,两人都死亡了。有的彝族老人讲奢者斯惹死后是葬在“奢者塔古博”(塔古博是指松果形山,即:今日越西县县城以北的一座小山,山上有座天皇寺),而濮侯斯惹,就是彝族斯惹“濮苏武武”,死后葬于普雄河谷的山上。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个故事的渊源应当有其真实的事实,不然不会流传如此久远。若有真实的史源,追述到上古时期,它应当是古巴、蜀结仇相伐双亡的史实。解析如下:一、上古时两个国家的领域,应当不会在今天一个小县的域内。俗话说两只老虎的领域都比今人认为的君王领域还大。所经,这应是彝族人为利于记忆,就近选地套用传承史料的结果。二、濮侯斯惹应该就是濮人的君王,史上濮人发于江汉流域及其以南,或今湖北枝江一带。这也就是古巴国的领域,所以,濮侯斯惹应当就是指的古巴国国君。三、奢者斯惹也应该是古蜀的君王,首先,奢者斯惹中“奢者”一词在彝语中就是丝线之意。其次,在彝族传说中,奢者斯惹富有可财大气粗,如上述中可以用鸡毛枕。第三,谁会用丝线来给自己当雅号或命名,只有一种可能,这种丝线相当珍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那个年代除了丝绸就没有其他可比物了。这些都透露了古蜀王的气息和渊源。四、彝族人说的“奢者斯惹”死后是葬在“奢者塔古博”。这个“塔古博”不应该是今天的天皇寺,而是白鹿山。若与史相应,白鹿山上就有松果形的山。相应史实:蜀伐巴时,巴与秦合力击败蜀,蜀王战死后葬于此。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相关汉语史料: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明一统志》卷六十七: 白鹿山,在彭县西北二十里,上旧有金觉禅寺,相传晋佛图澄所建。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华阳国志·<蜀志>》:蜀王别封弟葭萌于汉中,号曰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仇,故蜀王怒,伐苴。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秦惠王方欲谋楚,与群臣议曰:“夫蜀,西僻之国,戎狄为邻,不如伐楚。”司马错、中尉田真黄曰:“蜀有桀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给军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惠王曰:“善!”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自于葭萌拒之,败绩。王遯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其傅相及太子退至逄乡,死于白鹿山。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冬十月,蜀平。司马错等因取苴与巴焉。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若把彝族传说中,两位“斯惹”所争夺的那条河水看作是蜀王别封之弟葭萌的化身,那典故与史料就是出自一辙。(这里只是假设,万一真相就是为了争河界呢?)另外,上述中几个词可以用彝语解读。如:“葭萌”彝语意为兵主;“苴侯”彝语意为守卫,也有的人认为,有现在彝族中白彝之意。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典故或传说四:

杜鹃鸟是阿普笃慕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杜鹃在彝语中称为“果布”,在彝族老人们的传说中,“果布”是阿普笃慕(阿普是爷爷之意,是尊称,笃慕是人名)的化身。每当春耕时都要来提醒人们及时耕种。彝族人还用一年中以首次听见杜鹃鸣声来占卜自己一年的行运。他们认为,若你是在躺卧中首次听见杜鹃鸣声,那么你今年就要享福,不必操劳;若是在行走中首次听见杜鹃鸣声,那么你今年就会忙碌在路上;若是在劳动中首次听见杜鹃鸣声,那么你今年还是要卖苦力吃饭等等。而且在听见杜鹃鸣声后,你要回答“听见了,听见了”, 杜鹃才会飞去别处,不然杜鹃就会一直提醒你。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认为“果布”是阿普笃慕的化身。而笃慕是彝族人上古时的君王、斯惹。所以,到现在“果布”的子女都是由别的鸟来抚养,意喻仍然享受着君王的待遇。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目前的学术届中,都认为彝族上古君王笃慕就是汉语史书中的古蜀王杜宇。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曾问过彝族老人,既然“果布”是阿普笃慕的化身,哪“果布”来自何处,住在哪里?老人们说,听祖先讲是来自一个叫“伊洛瓦底”的地方,说要翻过许多山才到的了,但具体在哪里,现在的老人们也说不清。不过却无独有偶,在中国西南方缅甸国内,有一条江叫伊洛瓦底江,有一个省叫伊洛瓦底省。这似乎又在说明彝族老人们说的又确有其事。如果推断成立,那杜宇自称“望帝”应该源自“瓦底”一词,因为对于彝语来讲它们的音是相同的。杜宇在禅位于鳖灵后,回归南方也就有其因果关系。这又更进一步应证了当前学术届的观点。(在彝族中“伊洛”有两种意思,本意为水深而黑的地方。其引申意为南方;“瓦底”在彝语中是个地名)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的彝族老人也说,笃慕和另一个彝族上古君王“支格阿龙”是同一人。书中也有相同说法。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支格阿龙·<阿龙迁都南国>》中有“…鹰国是都城是奎部,阿龙出征是将奎部托给阿奇,阿奇心高气傲,不听谏言,而隆王农苦诺却想得到阿龙的奎部,于是投阿奇所好,送美酒送美女…,在一个初冬夜晚,隆王农苦诺,带九万九千兵攻打奎部,奎部惨败。于是阿龙带鹰国的人民南迁。时有白鹤紧随飞行,时有杜鹃紧随鸣叫。最后在能弥重修城池…。“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支格阿龙·<阿龙治魔孔雀>》中说,支格阿龙后来娶青、红二女居住在滇鄱梳诺(滇池)边,因青、红二女居住在滇池的两岸,支格阿龙便骑一飞马来回居住,约好每处居13日。但因阿龙去治魔孔雀耽误了时间,青、红二女便心生猜忌。为长留住阿龙在身旁,二女各自悄悄剪去飞马的一只翅膀,导致阿龙在越海中落海死亡……。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支格阿龙·<活者送阿龙>》中说,阿龙死后变成了杜鹃,到了阳春三月就在林中飞行。如:“…阿龙啊阿龙,你变由你吗?你变由你呀,阿布洛哈处,变成布谷鸟。到了春三月,猪月万物绿,山林丛中飞…“。这里的布谷鸟,就是“果布”,就是杜鹃。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汉语史料摘要: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华阳国志·<蜀志>》:……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巴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扬雄撰《蜀王本纪》: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复出。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帝。帝生卢保,亦号开明。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望帝去时子规鸣,故蜀人悲子规,鸣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从天堕。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上述中,能看到笃慕(杜宇)、支格阿龙是同一人的渊源。特别是“帝升西山隐焉”,今日滇池边却有西山。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典故或传说五:

彝族的养蚕记忆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在古时养过蚕,至今个别地区还在养。但它似乎没有引起重视,笔者也是在看到了汉语史料中有关于古蜀先民养的记载才想起彝族老人们说的关于彝族人曾养蚕的事。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彝族人养蚕的事,也是听彝族老人们在讲“斯惹”的故事时才冒出来的。他们说“斯惹”穿的是“锦诗瓦拉”(彝语),这是的“锦诗”就是指黄色的丝绸,“瓦拉”是指彝族的披风,也有的人译为“擦尔瓦”。在彝语中丝绸叫锦,黄色的丝绸叫“锦诗”,红色的丝绸叫“锦里”。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曾问过许多老人,彝语对蚕的称呼。许多人说不完全,因为大多数彝族人已不养蚕了,甚至其工艺都接近失传。他们只能说出喂蚕叫“布咂乍”。这里的“咂乍”是指喂食,“布”应当就是指蚕。但在彝语中“布”是对虫类的统称,所以,对此我有些疑问。直到一次偶尔的机会,我遇到了一位世代养蚕地的彝族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他说在他那里养蚕彝族叫“庸伙”,蚕的彝语叫庸或禹、拥、涌(音译)等,“伙”指是养。然而,现在的大多地区彝族人对庸或禹、拥、涌的称呼指的是绵羊。这又是什么原因呢?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经过走访和查阅资料,彝族老人们讲“布”是彝语蚕的本名。只是在养蚕中,人们把白白胖胖的蚕放在桑叶上养时,就象在绿草地上牧羊(白色的绵羊)一样。时间长了彝族人把养蚕也说成了养羊,即:“庸伙”。所以,“布”或“庸”在彝语中有同意,也可以指蚕,也可以指绵羊。这在彝族史诗《勒俄特依》中也有记载。如《勒俄特依·<呼日唤月>》中,“斯惹帝尼派神猴居日去呼日唤月,……神猴居日来到吐尔山腰(彝语名,尚未考证在何处),用铜造铜锤,修建铜房屋,杀白色的布哪来招待,宰羊的头和器官,放在房屋的四角来呼唤,唤了七日……”,这当中的布哪就是彝语中的“公绵羊”(庸哪)。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汉语史料摘要: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汉侍郎扬雄撰 明郑朴辑《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灌,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去。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常璩撰,任乃強校注《华阳国志》中(附一蚕丛考):……胡为称曰蚕丛?凡古籍记述原始社会之氏族名称,有录音者,有录意者。“蚕丛”为录音耶?必不取于如此繁画之两字。意必亦如“伏羲”、“神农”、“有巢”、“豕韦”之为录意;或由其饲养原蚕成功,创缫丝法,为民族兴利,故号“蚕丛”也。宋黄休复《茅亭客话》云:“蜀有蚕市,……耆旧相传:古蚕丛氏为蜀主,民无定居,随蚕丛所在致市居。此其遗风也。”是蜀人相传蚕丛氏时尚无都邑,随桑林所在,聚其人,教以养蚕缫丝,故曰蚕丛。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流传在彝族人中关于自己历史的传说很多,但它在随着时间悄悄流失,也被无知地遗忘。这对多渠道研究古代西南地区的人文历史是一种损失,对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损失。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另外,研究古巴蜀文明有许多渠道,不过,不管什么渠道,我觉得都需要有接地气的思维和落地的认识,不然研究者们的辛苦将无法接近历史的真相。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过,我认为这是我的无知之言,杞人忧天!不妥之处,请与指正!G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