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观点与学术争鸣

朱文旭:彝族古今服饰漫谈

作者:朱文旭 发布时间:2022-01-12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服饰是民族文化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各个民族千百年文化传承的载体。它也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综合表现。强烈反映不同的民族崇尚习俗和宗教信仰。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各民族的服饰也在发生变化。彝族服饰也不例外。如何保持和发扬光大传统服饰的同时也对服饰进行一些商品开发利用的问题值得探讨。因为服饰也是民族手工业重要产品,同时作为旅游文化商品应该进行大力开发以此发展地方经济。1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1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彝族传统服饰文化

彝族很多支系的他称是以他们的服装而得名的。例如凉山的所地支系他称“小裤脚”;圣乍支系他称“中裤脚”;依诺支系他称“大裤脚”。云南地区有的彝族支系妇女戴红帽穿红披肩的他称“红彝”;有的彝族支系妇女身穿花围腰的他称“花腰”;有的彝族支系妇女戴鸡冠帽的他称“鸡冠族”。过去叫甘洛彝族叫“甘洛俄比”意为甘洛人男人头发挽成椎髻。1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关彝族服饰的历史情况在汉文史志中有所记载。大家知道,司马迁是第一个记述西南夷社会历史情况的西汉史学家。也是第一个亲自到达彝族地区的西汉史学家。《史记、西南夷列传》:“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椎结、耕田,有邑聚。”《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国,东接交趾,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其人皆椎结、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其外有嶲、昆明诸落,西极同师,东北至叶榆,地方数千里。无君长,辨发,随畜迁徙无常。”隋唐时期,汉文史志中以乌蛮和白蛮指称今天的彝语支民族和彝族。古代凉山的乌蛮和白蛮与后来的黑彝和白彝有关。以黑彝自称的彝族服饰以黑为主,以白彝自称的彝族服饰以白为主,这种现象在唐代汉文史志中就有所记载。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三月,唐朝廷遣使樊绰前往南诏地区调查社会和军事情况,为唐王朝出兵南诏地区做一些必要的前期工作,樊绰在经过今天的凉山地区时他亲眼看到的彝族风土人情情况记述了下来。《蛮书》卷一:“乌蛮男则椎结,女则散发。见人无礼节拜跪。三译四译乃与华通。大部落有大鬼主,百家二百家小部落,亦有小鬼主。一切信使鬼巫,用相制服。土多牛马,无布帛,男女悉披牛羊皮。”1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蛮书》卷四:“磨蛮,亦乌蛮种类也。土多牛羊,一家即有羊群。终身不洗手面,男女皆披羊皮。俗好饮酒歌舞。”其中“椎结”一是可能指“天菩萨”,一是可能指“英雄结”。特别是凉山彝族至今男子留“天菩萨”和扎“英雄结”。在妇女服饰方面,《蛮书》卷四:“勿邓地方千里,有邛部六姓,一姓白蛮也,五姓乌蛮也。又有初裹五姓,皆乌蛮也,居邛部(今越西一带)、台登(今冕宁一带)之间。乌蛮妇人以黑缯为衣,其长曳地。白蛮妇人以白缯为衣,下不过膝。”另外在《旧唐书》《新唐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彝族地区至迟在西汉司马迁到西南夷区时已进入奴隶社会,因此,从樊绰记述彝族妇女服饰来看,乌蛮妇人以黑缯为衣其长曳地。这部分应该是以黑彝自称的部分贵族。白蛮妇人以白缯为衣,下不过膝。这部分应该是以白彝自称的彝族百姓。一般情况下曳地的衣服裤子不好干活。彝族男子留“天菩萨”和扎“英雄结”披“擦尔瓦”和披披毡的形象不仅与汉代司马迁《史记》所载“西南夷”中的彝族“椎结”服饰相合,而且与云南昭通晋朝霍氏墓壁画中彝族头梳尖髻、身披披毡的形象相合。古今服饰可以明显地看出差别不大。1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朝《越嶲厅志》:“倮罗人性最恶,刻木为信,男子摘须,腰系皮绳索,以帕裹头,夜不解刀,居山顶以板盖屋,刀耕火种,性喜猎。男女纽发盘顶上,下身衣土绣花长衣(裙子),赤足无履,外披毡衫为上。”1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朝《冕宁县志》:“倮罗其人性狠好杀,挽发作髻,著长衣,腰系皮带,头裹帕,赤足,身佩刀剑,居板屋。妇人纽发盘头上,身着绣花长衣(裙子),无裤,赤足,外披细毡衫。”1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朝《东川府志》:“倮罗居板屋,上压石,性偷惰,喜劫杀其酋长。椎结帕首大若盘盂。妇人衣绮罗,其余男子椎结帕首,耳附大金银环,青布短衣,剪各色布缀毛褐为筒裙,尖头大鞋,肩披青毡一片。”民国《路南县志》:“夷人俗名曰倮罗,男子衣粗麻布,披羊皮或羊毛毡,项挂银圈,以青布套头,红布缠腰。妇女编发以青布镶红绿色头,海贝杂珠盘旋为髻,耳贯大环,足着花履或赤足,红绿满身皆自染彩,银扣银泡连缀胸前。”明朝《寻甸府志》:“黑倮罗头戴黑毡笠,遇尊长则去其笠,露顶为礼。白倮罗大抵与黑倮罗同。”1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彝族服饰以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一般可分为常装、盛装、婚服、丧服、祭服、战服。常装是平常生活中所穿的服装。盛装是红白喜事时所穿的服装。婚服除了新郎、新娘所穿的服装外,还包括新娘的盖头巾。凉山地区彝族新娘的盖头巾叫“勒播”。上缀以银饰物和各种花边,平常各家都有保存。丧服叫“格模”。有老人的家庭一般都要在老人去世前定做好放在柜子里。做丧服要什么布料要什么颜色比较讲究。祭服也叫毕摩服装。战服分头套、上装、护肘等。上装叫“先”,是由牛皮硝好后先做成衣服,然后在上面缝上铁片。护肘叫“边部”,由比较厚的牛皮做成。上面漆上各种颜色的漆花纹。各地彝族传统的民族服装形式多样,各具其地方特色。有人到彝族地区以后,看到彝族各个不同的支系服装,曾经开玩笑说:社会上流行什么服装,彝族就有什么服装。例如社会上流行大裤脚,彝族服装有大裤脚;社会上流行中裤脚,彝族就有中裤脚;社会上流行小裤脚,彝族也有小裤脚。凉山地区通常以大裤脚代称“依诺”支系;中裤脚代称“圣乍”支系;小裤脚代称“所地”支系。大裤脚大的像裙子,小裤脚小的像衣服的袖子。比较常见的如凉山、黔西一带,男子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也有的地区如凉山布拖一带以黑色小裤脚长裤为主。女子一般穿镶边或绣花大襟右衽上衣和多褶长裙,裙绿镶以多层色布,色调和谐,美观大方。1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服饰变迁有关问题

根据资料统计,彝族有六十多个支系。这些支系的来源和形成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自己支系的民族文化特点。这些特点一是语言,一是服饰。他们的语言就是不同的方言土语,他们的服饰就是不同的彝族支系服装。同时,往往他们所说的方言土语和他们所穿所戴的服饰是一致的。所以,彝族这么多支系这么多服饰形式要作介绍和比较研究,那是一件既很有意义又很复杂的工作。1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彝族服饰也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可以说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是很多地区传统服饰已经改为现代服装,在社会生活工作中带来了方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从年轻人到老年人不再重视民族服饰,只有个别地方保留民族服饰。现代服装在给彝族人们生活工作中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对传统服饰的冲击。彝族服饰变化不好的一面是千百年来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东西眼看着一天天在变化在消失。虽然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是彝族服饰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东西应该尽可能地保留下来是大家的共同愿望。例如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有些过去常见的民间制作服饰的方法和工具现在都已经很难见到了。1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家知道,任何民族和个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是有局限性的。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人们对周围环境和周围事物的功利性。例如过去大砍树林,致使土地荒芜,洪水泛滥,人们才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所带来的后果及其深层原因。摧残传统文化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从城市到乡村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遭到灭顶之灾。庙宇被捣毁,菩萨被砸烂,上千年的牌坊被扳倒。当时偏远的彝族山寨中也未幸免,男子必须剪去“天菩萨”,女人必须脱掉裙子换裤子。换一个角度说,任何民族和个人对事物的认识也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前进的。等到惋惜过去所破坏掉的东西时为时已晚。当然有些东西可以复制,而有些东西是不可复制的。所以,世界教科文组织有一个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专门对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遗产进行针对性的保护。任何进入保护目录的东西都要求保持原样。它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财产。常言道:民族特色的东西也是世界特色的东西。1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实,彝族传统文化例如服饰不仅是彝族的文化遗产,也是吸引国内国外游客的旅游资源。特别是内地游客和国外游客一般都喜欢民族地区的民族风情。其中服饰是最直观也是最有吸引力的民族风情之一。现在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各民族间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举办2008年奥运会等,这些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已经形成很好的国外游客到中国游、国内游客到各地游的气候。1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认为一方面在舆论上要正确引导广大彝族群众珍惜本民族传统服饰使之发扬光大。像2004年昭觉县举办的彝族服饰文化节就起到了向广大彝族群众宣传引导的作用。其影响是深远的。一方面要在原来传统服饰的基础上开发彝族服饰商品。彝族服饰作为旅游文化商品在制作上应该考虑这样两个因素,即一类是地地道道的传统型服饰,从布料到花纹都非常讲究,这部分彝族服饰商品主要满足本民族的消费者。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本民族要买彝族服饰商品一般都讲究是不是制作得地不地道。不喜欢改良型的。另一类是改良型彝族服饰商品。这部分彝族服饰商品主要满足一些喜欢彝族服饰的人们和来当地旅游消费者。他们一般不喜欢臃肿地道的传统服饰,而是喜欢轻飘亮丽的改良型彝族服饰商品。大家知道,彝族传统服饰一是“重”、二是“暗”、三是“土”。所谓“重”就是用布制作的一件裙子就有一二十斤。而用绸子做的只有三四斤重。所谓“暗”就是色彩暗淡。衣服、裤子和裙子都是布料色彩比较灰暗。只是简单点缀一点红、黄、绿条纹。而改良型衣服、裤子和裙子都是色彩鲜艳的绸子做底子。所谓“土”就是传统的衣服、裤子和裙子外观显得土里土气。一看就知道乡下人穿的服装。1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地处大凉山彝族聚居地腹心地带。值得一提的是其地理环境为凉山彝族不同支系杂居的会聚之地。三个支系居住的方位犹如彝族家里的三锅庄。居住在东北方的是大裤脚“依诺”支系;居住在西北方的是中裤脚“圣乍”支系;居住在西南方的是小裤脚“所地”支系。他们方言土语不同,服饰更是各有自己的支系特色。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需要人们不断发扬光大。昭觉县举办“2005中国彝族服饰文化产业发展论坛”探讨灿烂多彩的彝族服饰文化既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意义在于宣扬传统文化,以此带动旅游业发展。1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附记:我看了2011年12月12日“彝学网”上鞭言《彝族服饰是复制品文化垃圾吗?》一文说某彝族校长说彝族服饰是复制品文化垃圾之类的话,如果真的这么认为的话那他就是垃圾校长。自己把自己看成是时代的垃圾就行了。我也曾经在一些学术会上听到个别所谓领导议论别人文章是文化垃圾。我认为这样至少是不尊重别人的劳动。1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这篇关于彝族服饰的小文写于2005年昭觉服饰节前后,一晃多年过去,如今发在网上供大家审阅。)1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作者: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教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