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动态与资讯

王继超教授:漫谈彝族丧葬文化与星辰崇拜

作者:王继超 发布时间:2021-05-17 原出处:​孔学堂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作为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之一的彝族,在历史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对待生死的观念,其中既充满了对死者的人文关怀,也蕴含了对生者的教化,在这一过程中衍生出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独有的神秘联系。5月15日上午,彝学专家王继超教授做客贵阳孔学堂,为现场听众带来了第826场传统公益文化讲座,同现场400余名听众分享了他数十年来研究彝族丧葬文化的体悟与成果。
MT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讲座现场

王继超教授从历史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对贵州彝族丧葬文化进行了多面向诠释。他认为,在彝族人的观念当中,万物是有灵的,人死后存在着三个灵魂,一个会跋山涉水,回到祖先迁徙之地——点苍山,一个伴随着死去的肉体守护着墓地,另一个则依附在人们放入竹筒的灵魂草上,竹筒被置于祠堂中供后人奉祀。丧葬仪式的目的就在于安顿死者的三个灵魂,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就要进行“解冤”,即回顾死者一生的行迹,并摆脱死者生前所种下的业障,进而要解除死者病痛、念诵经书,三者均体现在为死者所举行的各类丧葬仪式当中。MT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王继超教授讲述贵州彝族丧葬文化

王教授首先从神话的角度对人为什么有生死进行了诠释,进而对丧葬仪式中“驰马若战”的戏剧化演绎方式进行了阐释,认为仪式中所体现的尚武的精神,是血亲复仇义务的折射,是原始时期征服敌人的象征性体现。他进一步对彝族《指路经》进行解读,认为布摩在念诵《指路经》的过程中,指引着死者灵魂回到点苍山,那里是安顿灵魂最后的归宿,也是走向祖先崇拜的基本门槛。之后,王教授以毕节地区的古代彝族墓葬为中心,讨论了这些墓葬的埋葬结构与北斗七星之间的联系,同时讨论了向天坟的历史文化内涵,认为这是古代彝族人与神灵沟通的途径。最后王教授对当下学界所认为的彝族人尚火葬的观念进行了纠偏,他认为彝族人发展出火葬是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因素的,彝族人不乏大量的土葬、水葬、崖葬、林葬,尤其在贵州实行改土归流之后,土葬非常盛行。他还从彝族人从游牧转向农耕生活过程中墓葬由火葬转向土葬进行了对比分析。MT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讲座现场

最后,王教授就听众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读,并就当今社会殡葬改革、彝文文献整理与传承、彝文文献数字化处理、彝族文化与道教文化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与现场听众进行了探讨。MT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专家介绍:MT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继超,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退休译审、原主任。现聘贵州民族大学全职研究员,兼职教授、硕导。贵州省彝学研究会副会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整理翻译《彝族源流》《彝文金石图录》《支嘎阿鲁王》《彝文典籍图录》等,著述《彝族原始信仰文献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贵州彝族》《彝文文献翻译与彝族文化研究》等,公开出版100多卷彝文献译著、研究等成果,共计2000余万字,成功申报49部彝文古籍为《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成果获省部级二等奖6项,《彝文典籍目录》获国家图书提名奖和国家民族图书一等奖。多次受到中央、省级表彰,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先进个人”“贵州骄傲——贵州改革开放30年30人入围奖”等称号,曾多次进京参加表彰大会。MT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原媒体:文字:曾顺岗;:陈慧;审核:关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