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学者

行走在田野中的赤子:萧亮中个人学术研究综述

作者:萧亮中 发布时间:2005-01-13 原出处:新浪文化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一、学习及研究经历简介T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1年,我高中毕业考入中央民族大学,就读民族学系。四年的本科学习,我打下了扎实的民族志基础,系统地熟悉了民族学、西南边疆史地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T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5年大学毕业,我到昆明云南民族学院中文系民俗学教研室工作。在云南工作期间,我做过一些实地调查,有意识地训练调查方法,有了一定的田野调查功底。我还于1996年7月至1997年7月参加云南省政府组织的扶贫工作,在云南边疆临沧地区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库镇工作了一年。借此机会,我对边疆政治、经济,乡村组织与动员,民众和基层政权的互动有了细致的观察,并进行过一系列社会调查。经过一年的下乡,我对农村情况更加熟稔,并初步有了自己的体会和认识。T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7至1998年间,我参加了由云南省社科院和云南大学组织的“中国民族家庭实录”课题,承担藏族家庭调查,最终提交《夏那藏家》书稿。此书叙述了云南滇西北历史、中甸藏族村落、家庭的一些民族志材料,并于2001年在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T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8年,我考入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就读人类学专业,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我接受了系统的科班训练,顺利完成学位论文,取得了硕士学位。T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毕业论文简述T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读研究生期间,我逐步培养了自己的学术兴趣点。我希望通过对滇西北一带多族群杂居地区的文化描述与历史考察,揭示改土归流后西南边疆一带的文化接触与变迁,并探讨这个过程在中国的民族国家形成中的作用。最后,我选取云南省中甸县金沙江边一个叫“车轴”的典型的多民族杂居村落,于2000年8月到12月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田野调查,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完成了12万字的毕业论文《车轴村权力过程和认同范畴变迁研究――从本土居民和移民群体的双重角度分析》。论文获得了导师和答辩委员会的一致赞誉,并被评为“2001年度中央民族大学优秀毕业生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论文奖金计划2001年度获奖硕士论文”。T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体看来,毕业论文《车轴村权力过程和认同范畴变迁研究――从本土居民和移民群体的双重角度分析》在以下几方面有一些新思维和突破性结论。T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一、论文第一次总结了纳西族的家号认知体系和畛别系统,以及建立在其上的家号认同。论文详细罗列了车轴村的家号类型并予以阐释。具体说,家号对住户畛别有明显的标识作用,这类同姓氏的某些功能,但它仍在很多层面与姓氏截然不同。家号是原生态、直接描摹的没有经过修饰的标识符号;而姓氏则是经过简约、抽象化的畛域系统,――即便畛域性有逐渐模糊的趋势,像民谚的“同姓不同祖”、“五百年前是一家”这样相反的提法。另外,姓氏固定在血缘群体上,除特殊情况,一般不会因迁徙或其他原因改变;家号恰恰相反,即便住户迁徙或另换屋址,家号也不会跟着“带走”。车轴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原住户迁走后,新到户往往承袭其家号,跟着唤作“某某家”;当然,也有相反的例子表明这种限定并不严格,而这就与“新边疆”时期汉人和其他族群移入导致汉(姓)文化进入对传统家号体系的影响息息相关,在汉姓进入纳西社会之前,社区完全靠这一套系统区分自己与他者。汉(姓)文化和汉人家族观念进来后,家号体系曾有过积极的文化调适。像对早期的客籍,家号自然地附上去冠以一个名称,但后期就直接用“李家”、“陈家”这样的称呼。T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二、提出了家族研究中的“家族袭夺”概念。这里的“袭夺”本义是地理学上的河流袭夺(Stream Capture):指分水岭两侧的河流,在破坏和蚀低分水岭的过程中,侵蚀作用较强的一侧,河流先切穿分水岭,抢夺了另一侧相邻河流。这种河流在发育过程中夺取邻河上游作为自己支流的现象就是河流袭夺。河流袭夺发生后,袭夺他河的河流称袭夺河,它导致所属水系扩大,水量增加,侵蚀能力增强。河水被夺去的河流称被夺河,特点是水量减少,与原河谷不相适应(水小谷宽)。被袭夺河在袭夺河以下河段,因其上游被夺改道,形成源头截断现象,故又称断头河,其流向不变,但水量减少,流速缓慢。家族袭夺概念虽然与河流袭夺分属社会和自然范畴,但在各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可以将双方的概念一一对应起来,所以我第一次将地理学的“袭夺”概念借用到家族研究中。如果下一个定义,就是指甲家族有意或无意利用各种手段袭夺乙家族的承祧、财产,甚至是家号、屋基等有形无形资源。这一带的村落都有着大量的家族袭夺行为,这也和改土归流后国家化进程的统一与同质化,以及西南边疆的“主流化”同步,像解放前的民家(白族)、纳西冒籍汉人现象就是该过程中一个小小的脚注。车轴的经验会是一种典型范式,可以推延证明家族袭夺在类同社区大量发生,并在“新边疆”以来“汉-夷”、“主流-边缘”互动导致的同质化进程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也从侧面为西南边疆汉人人口大量增殖的现象提供了一个重要解释。T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三、总结了西南边疆地方社区的国家化模式,并归纳出这一类型社区的变迁过程及变迁级序。首先,车轴村“自在社区-新边疆-后革命时期”的变迁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地处边疆的边远的、传统的自在村落逐渐纳入国家行政系统甚至是全球化的渐进过程。这个历史维度的变迁过程同时伴有一个跃升级序:从“纯粹-传统社区”到“国家控制时期”再到“全球化时代”,村落自身不断脱离低级序向高级序发展。变迁过程与变迁级序互有重合与影响。其次,车轴村权力、阶层及认同不断地变化和流动。从“自在社区”时期权力附着在本土上到“新边疆时期”的力量竞争,再到“后革命时期”阶级的固化及重新分化。这一过程中,权力和认同无时不在变迁流动。第三,不同的族群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构建、嫁接自己的历史。作为小村落的车轴,在正史上并没有地位,但它自始至终努力地与正史嫁接,这也是顺应国家化、全球化而同时保存、绵延传承地方性知识的一个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它构建了自己的社区史。T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另外,论文还分析了不同族群通婚行为的政治及经济因素,统计了少数民族母语的弱化、消失及保存的现象,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T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通过这篇论文说明:车轴的范式具有典型意义,适用于中国西南边疆类同的传统社区,并代表了一种未来的方向和可能预见的变动过程。这样的典型村落虽然存在边缘化的危险,但它也在不断地构建着自己与主流社会的“合成文化”,这个过程并不能用简单的“汉化”、“西化”甚至全球化就能概括。通过这个典型社区的个案,论文最后强调,所谓“历史的终结”是不可能的。T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目前的学术研究T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业后,我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性质与原先的学校环境有了改变,可以说,出版社工作与我喜爱的学术研究有一定的相悖。通俗地讲,我更乐于“著述”而不是“编书”,――但我进行了积极的调适,并利用一切机会努力学习和研究。T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我接受广西人民出版社约稿,在硕士论文基础上撰写《车轴――一个遥远村落的新民族志》,该书利用硕士论文的前期资料,再赴车轴村进行了两次田野调查,补充拍摄大量民族志图片,力图从更新的角度做出一份西南边疆的人类学新民族志文本。T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车轴――一个遥远村落的新民族志》除延续了毕业论文的特点外,在思想性和文本撰述上还表现出一定的新意和先锋。T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结合人类学田野调查资料与人文地理学相关知识,并在整本书中把握了这种写作方式。在“寻找土著”、“最后的‘轴’”、“家族袭夺”这些章节里就充分运用了人文地理材料来构拟、考证社区族群的历史状态与文化行为。T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在田野调查时首次发现车轴岩画。该岩画点的发现把金沙江岩画区往上游推进了80多公里。这一发现与我在调查时始终采取认真、宽泛和敏感的态度有关,也可以说与田野调查的辛苦成正比。T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全书配上大量实地场景图片。早在昆明工作时,我就开始关注人类学对影像的利用和结合,并在中甸夏那调查时进行过初步尝试。本书与现在流行的图文书插图不同的是所有图片与内容密切相关:或是内容的切片,或是从影像角度来诠释文本。T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现在描写到民族地区采风、探险的图书(大多会自称人类学)很多,文体内容大多改变了过去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误读和偏见,但又经常带有两种倾向:或简单表现作者的“文化关怀”,或带着一种矫枉过正,甚至是“土著优越论”(我在毕业论文里对这种思潮进行了描述)的思想。《车轴――一个遥远村落的新民族志》一书也采取作者价值介入的态度,但文本非常清醒,并没有简单贩卖“文化关怀”的眼泪,也没有表现所谓的“土著优越”。――可以说,我用实际的文本批判了这两种偏颇的态度。T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撰述规范、严格,重视一手材料,尊重本土及地方性知识。全书上下注意还原土著居民语言,像纳西语的家号,都一一标注国际音标。T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另外,除《车轴――一个遥远村落的前世今生》一书外,我一直对中甸夏那进行追踪调查,目前正在从“不浪费的人类学”角度进行文字与影像更多贴合的尝试。现在,已初步完成对《夏那藏家》一书的修订,即将再版。T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今后的学术研究设想T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毕业论文和积累的调查资料基础上,我希望能进一步研究,尝试从西南边疆一带的文化接触、变迁角度出发,通过该地区与中央政权的互动来观察中国的“民族国家”形成问题。T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体来看,现代中国国家形态是历史形成的政权主体,并且也遵从了国际上“民族国家”理论构架;但传统中国的国家观念却是典型的“天下观”,并没有今天的疆界意识。在整个东亚(远远超出今天的中国疆界),这一观念已形成了普世的政治观。对地方来说,除了中央政权直接的行政管理,一些边疆地区还依托朝贡、羁縻来维系,这和西方历史上的侵略、殖民是完全不同的历史过程。19世纪中叶以来,这样的“天下观”在列强坚船利炮下被迫逐渐放弃,最终接受了舶来的“民族国家”概念,并转而谋求在该理论框架上建国,摆脱被殖民的命运。由于历史上各个民族、不同地方之间的向心力和彼此的紧密联系,中国仍大致保持住传统的施政疆界范围。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用“民族国家”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国家形成过程,类似“西藏问题”等就变成了理论上的盲区。这也是将现时状态用“倒放电影”方式往回推,以今人想古人,以致对历史事实做出了与当时迥然不同的错误判断。T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过去的研究主要关注从中央到地方的能动作用,材料也多从官方文牍、正史采集;我希望能从边疆社区的“反向”角度,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研究地方社区,再结合史料、地方志、口碑等材料从新的角度为这项研究做出一些推动。这是我的初步想法,下一步的实现就要靠实际行动。我相信自己能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个国内一流的学术平台上,在各位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下,不断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 T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