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田野工作与彝学记录

田野考察:楚雄彝族服饰

作者:​周成飞 贾汀 发布时间:2024-12-02 原出处:​民族服饰博物馆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彝族是一个服饰文化积存十分厚重的民族,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受自然环境、民俗习惯和经济水平的影响,其服饰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点,但均完好地保留了彝族的原始风貌和文化特性,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魅力无穷。
3g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40620203854_003.jpg

民族服饰博物馆考察团队合影(笔者拍摄)

彝族人口多、分布广、支系杂,服饰种类纷繁、图纹丰富,在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对彝族服饰进行了分门别类,如温浩东著《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中将彝族服饰分为凉山型、楚雄型、红河型、滇东南型、乌蒙山型和滇西型,梁旭、怀古著《云南民族服饰全书》将彝族服饰分为大小凉山型、楚雄型、滇中型、滇南型、滇东北型和滇西型,钟仕民、周文林主编《中国彝族服饰》分为大小凉山型、黔西北型、滇中型、滇东南型、滇东北型和滇西型。以上学者基本都以地域片区为基准,围绕服装款式、搭配装饰以及风土人情等因素,将彝族服饰分为六大类型,但不同分类之间又存有些许差异。3g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40620203854_001.jpg

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外景(笔者拍摄)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因地处滇池和洱海之间,东接乌蒙、北依金沙、南临哀牢,是古代各部彝族辗转迁徙必经之地,是彝语六大方言的交汇地带,同时也是中原文化与彝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汇集之地。因此,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服饰,近乎囊括了各类型彝族服饰的特点、风格与款式,高度体现出彝族文化包容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质。楚雄彝族自治州域内彝族支系众多,有罗罗(倮倮)、俚颇(俚濮)、乃苏(诺苏)、纳苏等十余个支系(见图“楚雄彝族主要支系、称谓、居住地”)。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是收藏、展示、研究彝族服饰的重要宝库。2023年12月,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考察团队前往云南昆明、楚雄等地考察少数民族服饰,对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中国彝族服饰展进行了深度考察和学习。3g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40620203854_002.jpg

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外景(笔者拍摄)

楚雄自治州博物馆——中国彝族服饰展按照方言与地域将彝族服饰分为楚雄、滇西、滇东北、滇东南、大小凉山和红河六大类型,每大类下又有若干款式。楚雄彝族服饰种类多样,男装近年来变化较大,多着汉服,只有少部分地区彝族男子穿传统立领对襟琵琶扣短衣,下着宽裆长裤,外套一件火草或麻布短褂。女装则丰富多彩,以武定、大姚、永仁等地最具代表性。头饰大体可分为包头、绣花帽之类,是不同地域彝族的外在标识,以公鸡帽最为典型。服饰工艺有挑花、镶补、平绣等;传统图案以马缨花、山茶花、犬齿、虎、藤条纹居多,喜在袖子和裤筒上镶多道花边。穿着方法颇为讲究,有年龄、场合之分。在永仁县直苴村,每年的正月十五,都要举办赛装节,据说已经流传了上千年,男女老幼,身着盛装,竞相赛美,堪称服饰的盛宴。3g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40620203854_004.jpg

楚雄彝族自治州少数民族分布示意图(《中国·楚雄彝族服饰解读》)

DM_20240620203854_005.jpg

楚雄彝族主要支系、称谓、居住地(《中国·楚雄彝族服饰解读》)

中国彝族服饰展前言指出,多彩的彝族服饰是深藏于民间的艺术画卷,也是彝族文化的宝库。其质地、制作工艺、图纹生灵活现地勾画出彝族发展的历史进程,并含蓄着彝族特有的审美情趣、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婚姻道德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是研究彝族文化的活史料,是弥足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该展览,希望能让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彝族服饰,共同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本期内容主要对该展览中楚雄型彝族服饰彝族纳苏支系女青年盛装、彝族乃苏支系女青年盛装、彝族乃苏支系中老年女盛装、彝族俚颇支系新娘装、彝族罗罗支系女青年盛装五套服装进行陈述与展示。3g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楚雄自治州博物馆彝族厅——中国彝族服饰展厅(刘育红拍摄)

一、彝族纳苏支系女服之女青年盛装

DM_20240620203854_009.jpg

彝族纳苏支系女青年盛装穿戴正视图

纳苏支系服饰盛行于武定县环州、发窝、猫街万德一带,自称“纳苏额”,汉称常称之为“黑彝”。纳苏在历史上是彝族中的贵族,故其服饰呈现出雍容华贵的特点,仍保留有清代服饰的遗风。该套装为武定县环州乡征集的20世纪80年代女青年盛装,衣长67厘米,两袖通长121厘米;裤长90厘米,裤脚宽20厘米;围腰宽60厘米,长50厘米(钟仕民、周文林主编《中国彝族服饰》)。3g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40620203854_010.jpg

武定纳苏支系女青年盛装平铺图(邵平编著《中国·楚雄彝族服饰解读》)

武定纳苏支系女青年盛装头部常搭配绣花公鸡帽,为棉布质地,帽体通身饰花。两侧绣凤鸟纹、花卉纹,顶部绣花卉纹、双龙纹,沿边绣有一圈犬齿纹。沿帽沿、帽顶镶嵌银泡、银流苏。3g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40620203854_011.jpg

绣花公鸡帽穿戴图

该套装上衣为蓝布地,立领右衽,布纽扣,领上铺满带须银花泡。托肩和衣襟镶有两道黑色花边和一道彩色花边,黑色花边一宽一窄,宽镶边上绣有缠枝马缨花、凤鸟纹、雪花纹和卍字纹,窄镶边上绣有花卉纹,彩色镶边绣有犬齿纹和花卉纹,边上缀有粉丝须线。袖管和袖口镶有黑色和彩色花边。3g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女青年盛装上衣局部

DM_20240620203854_014.jpg

衣袖装饰局部

围腰为黑色棉布,用蓝布镶边,蓝布上饰以挑花绣成的花卉纹;围腰中心区域绣有马缨花、菱形纹、吊子花、八角花纹,中间缀一道红色线须。3g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女青年盛装围腰局部

裤筒自膝部以下,拼贴有5道彩绣花边,饰有藤条纹、菱形纹、人形舞蹈纹、花卉纹等。其中以“人形舞蹈纹”最为醒目,该纹样是当地彝族传统舞蹈“跌脚”的真实写照。3g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40620203854_017.jpg

女青年盛装裤筒局部

DM_20240620203854_018.jpg

人形舞蹈纹细节

马缨花是楚雄彝族服装上最为常见的图案。马缨花是彝家人眼里的幸福之花、吉祥之花,也是彝山春天开得最多的花,人们把它绣在身上,一方面是它的美丽,它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审美享受;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们蕴涵着特殊的意义,马缨花彝语叫“咪依噜”,是传说中古代一位美丽彝族姑娘的名族,她为拯救被土官任意践踏的彝族姑娘,勇敢地用毒酒与土官同归于尽,她死后,化成了马缨花开红了漫山遍野。彝族人民为了纪念她,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都要采大量的马缨花挂在家里,以便时时想起咪依噜,歌颂她、学习她。3g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40620203854_019.jpg

围腰上的马缨花

二、彝族乃苏支系女服之女青年盛装  

乃苏(诺苏)支系服饰流行于云南省武定县及其附近的禄丰县中和、元谋县花筒等地,其女性盛装通常由鱼尾帽、上衣、围腰、背披、裤、鞋几部分组成。该套装为云南省武定县猫街镇征集的20世纪80年代彝族女青年盛装,其鱼尾帽面以彩色丝线刺绣马缨花纹样,帽沿镶钉银制梅花形银泡,帽两侧缀饰彩色线束。3g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40620203854_020.jpg

彝族乃苏支系女服之女青年盛装正视图

DM_20240620203854_021.jpg

彝族乃苏支系女服之女青年盛装背视图

上衣为两件式,外衣为蓝布右衽立领,短袖。内着两袖为橘黄色的长袖上衣。托肩和衣襟处镶有三道黑布花边,上面用五彩丝线绣有马缨花、菊花、山茶花纹样,下沿缀饰红线须。袖口部位镶有蓝色和白色花边,蓝色布边上绣有“寿”字和花卉纹,白色花边上绣有马缨花。3g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40620203854_022.jpg

鱼尾帽局部

DM_20240620203854_023.jpg

上衣和托肩局部

DM_20240620203854_024.jpg

衣袖装饰细节

围腰以黑布为地,呈长方形,四边均以五彩丝线绣有马缨花和菊花。飘带为蓝布,用五彩丝线绣有马缨花、菱格纹和四瓣花纹,下沿缀以红色流苏。3g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40620203854_025.jpg

围腰局部

DM_20240620203854_026.jpgDM_20240620203854_027.jpg

飘带刺绣纹样细节

DM_20240620203854_028.jpg

托肩上的马缨花(邵平编著《中国·楚雄彝族服饰解读》)

DM_20240620203854_029.jpg

后衣襟上的马缨花(邵平编著《中国·楚雄彝族服饰解读》)

裤筒自膝部以下,拼贴有多条彩绣花边,饰有犬齿纹、藤条纹、菱形纹、人形舞蹈纹、花卉纹等。3g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40620203854_030.jpg

裤筒刺绣局部

背披呈正方形,边缘镶有蓝色布边,上面用挑花绣有菱格纹、花卉纹和璎珞纹,正中四角以白布镶拼,上以五彩丝线绣四组花卉纹。黑布背带上使用红色丝线绣有菊花纹。背披的穿戴方式为斜挎于肩部,填补了衣背上没有绣花的部分,使衣服、背披、飘带和裤子上的纹饰连成一体。3g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40620203854_031.jpgDM_20240620203855_032.jpg

背披穿戴示意图

三、彝族乃苏支系女服之中老年女盛装 

彝族乃苏(诺苏)支系的中老年妇女,盛装时多穿花衣,艳丽亮眼,常装则以青衣、黑衣为主,装饰色调相对沉稳。此套装为云南省武定县猫街镇征集的20世纪80年代中老年女盛装,上衣长73厘米,两袖通长129.5厘米;围腰长30.5厘米,宽29.5厘米(钟仕民、周文林主编《中国彝族服饰》)。帽面使用五彩丝线绣有花卉纹,镶钉蓝线束和银质梅花泡和葵花泡。上衣为两件式,外衣为蓝布地右衽立领,短袖,衣襟闭合主要通过布对扣,内着两袖为桃红色长袖上衣。立领外镶钉有一圈银质“寿”字纹环带装饰。3g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40620203855_033.jpg

彝族乃苏支系女服之中老年女盛装正视图

DM_20240620203855_034.jpg

帽饰局部

DM_20240620203855_035.jpg

领缘及衣襟局部

托肩与衣襟边缘以黑、白、红、布条镶拼,黑、白镶边上使用五彩丝线绣有花卉纹,沿边缀以红线须。短袖上衣袖口为黑色底布,上面饰以刺绣缠枝花卉纹;长袖上衣袖口镶拼蓝布条、白布条,绣有花卉纹和盘肠纹。前后衣襟下摆均绣有缠枝花卉纹。3g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40620203855_036.jpg

短袖上衣袖口局部

DM_20240620203855_037.jpg

长袖上衣袖口局部

围腰以黑布为地,上部腰头位置镶蓝布条,以红色丝线绣花卉纹为饰;中部镶白布块,其上挑花绣有八角花、十字花和璎珞纹;下部边框镶白布条,其上满绣变形花卉纹。3g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40620203855_038.jpgDM_20240620203855_039.jpgDM_20240620203855_040.jpg

中老年女盛装围腰局部

裤子的装饰主要集中在膝部以下,拼贴有花边、蓝红布条和白布带,白布带上绣有藤条纹,在黑色布上还用挑花绣有菱形纹、人形舞蹈纹、变形花卉纹等。3g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40620203855_041.jpg

中老年女盛装裤子装饰纹样细节图

四、彝族俚颇支系女服之新娘装

俚颇(俚濮)支系女装风格古朴,头戴鱼尾帽,以裙装为主,上衣为斜襟、布扣、立领,前长至肚脐,后长至小腿,裙子用彩布拼接而成。此件套装为云南省大姚县桂花乡征集的20世纪70年代新娘装,帽宽20厘米,高14厘米;衣长121厘米,两袖通长136厘米;裙长82.5厘米,腰宽42.5厘米(钟仕民、周文林主编《中国彝族服饰》)。3g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40620203855_042.jpg

彝族俚颇支系女服之新娘装正视图

黑布地鱼尾帽,边沿挑绣几何纹,配以塑料纽扣,帽顶饰以五彩线须。黑布底立领右衽上衣,下着裙,戴镶花腿套。除袖口刺绣一道缠枝四瓣花纹外,整衣采用镶拼方式缝制而成,纹饰主要有方格纹、四角菱纹、铜钱纹、星点纹、曲折纹、蝴蝶纹、“工”字形纹等,纹饰左右对称。前襟及腰,后摆过膝,后摆长,是“衣著尾”习俗在民间文化中的遗存。百褶裙用黑布与红、蓝、粉、紫等诸种色布相间拼接而成,形成20多层拼镶装饰纹样(钟仕民、周文林主编《中国彝族服饰》)。整套服饰形似色彩斑斓的虎皮纹路,在当地有“老虎衣”之说。3g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娘装帽饰细节

新娘装上衣局部

新娘装上衣袖口拼布细节

DM_20240620203855_050.jpg

新娘装上衣衣袖刺绣细节

新娘装裙子局部

新娘装裙子拼布细节

五、彝族罗罗支系女服之女青年盛装

罗罗,历史上又称为“倮倮”,其意为“虎族”。楚雄罗罗支系人口较多,占全州彝族人口半数以上,且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南华、姚安、大姚、禄丰、牟定、双柏等地区,操中部方言罗罗濮土语(钟仕民、周文林主编《中国彝族服饰》)。3g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罗支系服饰类型多样,因居住地域不同而服饰各异,女子戴圆形盘帽,穿短衣、右开襟坎肩、长裤,装饰纹样以缠枝花卉为主。总体风格为简洁大方,色调素雅,纹样简练,银饰较多(邵平主编《中国·楚雄彝族服饰解读》)。3g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40620203855_055.jpg

彝族罗罗支系女服之女青年盛装正视图

DM_20240620203855_056.jpg

彝族罗罗支系女服之女青年盛装平铺图(邵平主编《中国·楚雄彝族服饰解读》)

该件套装为云南省大姚县三台乡征集的20世纪80年代女青年盛装,立领右衽,布扣襻。头上盘黑色地头帕,上面绣有蝴蝶花卉纹,并镶有彩色绦子边,在头帕沿边钉有银链。上衣袖口为挽袖,用五彩丝线绣有花卉纹,相间拼接黑色、紫色和粉色布带为饰。3g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40620203855_057.jpg

头帕细节

DM_20240620203855_058.jpgDM_20240620203855_059.jpg

坎肩局部

DM_20240620203855_060.jpg

上衣挽袖局部

围腰为黑布地,边缘镶两条绣花布带,用五彩丝线绣有菊花和马缨花,内角隅绣有羊角纹和花卉纹。裤为蓝布地,裤脚边镶有三条绦子边和一条黑色布带,黄色和白色绦子边之间钉缝两排绳带装饰。3g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40620203855_061.jpg

围腰装饰细节

DM_20240620203855_062.jpg

裤子装饰细节
注:文中未标明出处的均为考察团队拍摄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中国彝族服饰展厅
参考文献:
[1]钟仕民、周文林主编.中国彝族服饰[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
[2]邵平主编.中国·楚雄彝族服饰解读[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7年.
[3]刘爱丽.楚雄彝族服饰研究及其设计应用[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09年.
(审核|田辉 袁宗刚;摄影|周成飞 刘育红 孙宝琳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附:走进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是1988年开始筹办,2000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的,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旨在服务社会,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资源,成为民族服饰文化的基因库。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厚重,成为中国服饰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台。

民族服饰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服饰厅、厅等七个展厅,还有供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使用的多功能厅以及可以与观众实现互动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

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还收藏有近千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极为珍贵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饰的。

博物馆积极开展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从服饰文化研究,服饰设计研究,服饰技艺传习等方面,探索博物馆研究与教学实践、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新途径。博物馆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和“博物馆”两个硕士点,也是学院博士项目的科研、实践基地。

民族服饰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的称号。为传承、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民族服饰素材库网址:http://www.biftmuseum.com/

民族服饰素材库网址:http://www.biftmuseum.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东路甲2号北京服装学院综合楼A座3层
电话:010-64288067/010-64288216
邮件:bwg@bift.edu.cn
邮编:100029
微信号:biftbwg
校内开放时间:
每周二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四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六 下午 : 13:30-16:30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