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田野工作与彝学记录

水西安氏彝族土司则窝则溪遗址探证

作者:​索卓索玛 发布时间:2022-06-29 原出处:新浪博客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水西安氏自蜀汉后主建兴三年至清康熙三十七年,世长水西1474年。最终,清康熙三年(1664年)那场惊动全国的“吴王剿水西”战火,使得这个家族以及这个家族历史有关的一切历史文化遗存,在平西亲王吴三桂的十镇剿水西大军的肆虐中荡然无存,从而使得水西安氏这一原本较为明晰的历史脉络,在漫漫历史的沉淀尘埃中,逐渐演变为扑朔迷离的历史之谜,则溪治所的确切地点就是这一系列谜团之一。   
Vn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Vn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则溪,盖宗亲(子族)之意,其制犹唐之州,宋之军。彝族卢鹿部占据水西地区后,为了确保安氏一姓在“水西”的统治,按照宗法关系分封土地,每一宗亲自然占领一片土地,形成一个统治区域,这个区域便是所谓“则溪”。“则溪”又作“宅溪”或“宅吉”,属彝语音译,原意是仓库。因宣慰及十二宗亲各领一片土地,每片区的中心地点都要驻兵屯粮,设立仓库以征钱粮,形成大仓库后,在这片区域征收赋税,由此演变成了行政区。《大定府志》载:“十三则溪之下,有四十八目。又其下,有百二十骂衣,千二百夜所。盖犹中国之乡、里、甲也。”Vn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则窝则溪遗址的所在地问题,许多文献资料收录情况不一,并且在史学界分歧地较大。如:l990年出版的《黔西县志》第607页载:“黔西县西溪乡境内的新水村”。古地名“则窝箐”,离县域22公里,离林泉区驻地2公里,尚存明代水西则窝则溪治所遗址。又如史继忠先生所著的《明代水西的则溪制度》一文中提到:“龙场九驿,水西十桥”节称:水西各部的联系急需加强,大渡河桥的修建就是为了密切则窝则溪和以著则溪之间的联系。史先生又提出“则窝则溪在黔西县北境”。Vn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笔者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走访了当地居民,以及运用文献和遗存相互佐证后认定,黔西县南部偏东的新仁乡杨金寨才是则窝则溪治所的真正所在地。而并非“黔西县林泉镇境内”之说,也并非在黔西县北境,或者是需要位于黔西、大方两县交界处的大渡河桥来加强则窝则溪和以著则溪的联系,如果照这些推断,那么,则窝则溪和以著则溪就应分别位于不同的县境了。作为一位本土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应从尊重历史事实的角度出发,有责任还原历史的真面目,管窥浅见,仅供探讨。Vn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 一 】

自明代以来,贵州境内有大小土司数十计,其中,最具影响的有四大土司:水西安氏、水东宋氏、思州田氏与播州杨氏土司。水西土司盘踞于贵州西北部,东起威清(今清镇)、西交乌撒(威宁),南抵安顺,北至赤水,因其主要区域在乌江上游鸭池河、六广河以西,故名水西,其统治者“阿哲”部,原居云南东川,自蜀汉后主建兴三年来水西后,直到清康熙三十七年,完成了在水西由日益强盛至衰落的过程。Vn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家支真正兴旺于南朝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昆明彝族卢鹿部上层统治者勿阿纳,因与兄嫂不合,迁居南广之鹿里(今云南镇雄),继而不断壮大,遂帅部沿延江东侵至(今黔西)之夹水(鸭池河)住了下来,为征服融合原夜郎国巴瑞部后裔,掠夺了大片土地,不免发生战争,到唐代神功年间(公元697年),卢鹿部第三十二世领主阿扯大灭仡佬族人为止,断断续续,打打杀杀竞达l48年之久后,逐渐统治了这片区域,站稳了脚跟。至今在水西地域内还存留有很多处战争遗迹。   Vn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到了北宋时征战更糯黑羊箐(今贵阳一带)。于皇佑——嘉袼(公元l049~1056年)年间,其孙则额自号“罗氏鬼国”。七年后败弱,后代被迫以鸭池河、六广河为界,划分水东和水西,“鬼主”率部退回水西,“水西”之名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Vn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哲家本有名无姓氏,唯凭父子连名以叙家谱。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因奢香夫人之子第六十七世领主霭翠陇第因“居水西最为诚恪”,所以,明太祖朱元璋赐姓名为“安的”,自此始称安氏,并因其住地而称“水西安氏”。Vn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 二 】

水西是安氏的天下,安氏一族世长水西,主要是靠“家支”这条血缘纽带来维系,靠宗法制度实行土目分治。这种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的制度,是为了确保安氏贵族的统治,这种统治通过土目分治而体现出来,土目分治的结果,就形成了则溪制度,最终演化成“九扯九纵”这种彝族土官制度。Vn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代水西十三则溪分别是:木胯、火著、化角、架勒、安架、则窝、以著、雄所、的独、朵泥、陇胯、六慕、于底。Vn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分布:木胯、火著、化角、三则溪属宣慰府第本部(大方、毕节一带);架勒、安架二则溪在水城、郎岱等地;则窝、以著、雄所三则溪在黔西、金沙一带;的独、朵泥,陇胯三则溪属平远(今织金,纳雍一带);六幕、于底二则溪在清镇、修文等处,即水外六目地也。Vn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大定府志》载:则窝则溪管钱粮褒(白)舍、兵马法胯;以著则溪管钱粮从苴、兵马阿布;雄所则溪管钱粮阿乌迷、兵马密苏。Vn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清初改土归流划分里、甲的依据,则窝则溪较大,划为4个里25个甲。以著、雄所则溪较小,各划为2个里,11和12人甲,又据《大定府志》载:黔西州的黔兴里、安德里、崇善里和西城里“皆为近城之里,旧则窝则溪地也”。“新化、新民二里在城东,去城最远,旧以著则溪地也”。“敦义、永丰二里在城北,界连遵义,旧雄所则溪地”。根据各甲所辖寨名、方位和后来划拨土地等情况分析,则窝则谈的范围应是:今大关、新仁、素朴、协和、重新、纸厂、林泉、雨朵、羊场这一片区域,并基本涵盖且略大于今黔西县域,其东界六广河、南界鸭池河,六冲河,西南界跨过六冲河的纳雍、八寨、垭箐和漆家寨等两甲之地(今属织金县),西界跨过凹水,有铁厂、松林等地(今属大方县),但无木渣黑(锦星)一带;西北界至金坡和纸厂下街,而无青枫、吉星、金坡乡西边北边的高家岩脚、谢家槽、桶井、化窝底、仁和乡北边的月亮箐、果中、盆厂等地;北界跨过乌箐河,有核桃园、杨柳塘、衙院、官寨、赖关、雷打坝等地(今属金沙县);东北界有中建街、以那沟、花溪寨等地,但无花溪和中建东部。则窝则溪治所地,在“林泉镇境内则溪箐,而且在新仁苗族乡的小寨村杨金寨”。以著则溪的范围:不是黔西县境内中坪、素朴、协和、重新、甘棠的部分区域,而是中建、花溪两边的东部、其余地皆在金沙县境内。以著则溪的治所地不在永兴乡板栗山一带,而且在金沙县的长坝乡境内,当地仍遗留有“以著”地名。至于雄所则溪的范围和治所地,就全部在金沙县境内。Vn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类似于水西安氏的则溪制度中的其他土司制度,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不乏其例,如:露水东宋氏土司亲领的洪边十二马头、普安彝族土司的十二营、云南武定土司的三十七马、南东里宣慰的版纳等。Vn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 三 】

认定则窝则溪治所在今黔西县新仁乡小寨村杨金寨的依据主要有古建筑残痕、史料线索、传承地名和碑记等。首先,现存遗址中随处可见严谨的四合院残垣断壁,围墙、天井、花园、残基、青石铺就的石板路、石拱门、巷道,马槽、旌旗座子等,无不显示其古朴端庄,凝重大气的格局,整个建筑依山势而建,用石墙筑成诸多巷道,蜿蜒曲折,有很强的防御功能,外人不可轻易侵入。其次,史料线索表明,县南部沿河地带乃彝族土司主居之地。自南梁时彝族卢鹿部控踞水西地区后,该部族首领勿阿纳曾“家于鸭池”,按理,其亲随应居在其四周,这就是选择则溪设治所的基础。另据史料载,今大关、新仁、绿化、羊场、沙井和五里等地,过去分别居住着彝族土目阿布、阔波、白(亦为褒)舍(乃水西四十八目之一),家住原沙井乡泡木冲,后迁至原化石乡二龙屯新官寨,他家的兵马归附于则窝则溪统治完全符合常理。可见在历史上鸭池、六冲河北岸曾繁华盛极一时。今新仁乡杨金寨,碑文称为“则窝”,新仁乡仁慕村,羊场乡庆院、清源和双山村,沙井乡金车村等,至今尚存有土目设署的“衙院”地名,大关的兴隆、桂箐、五里、沙井乡等地,也有土目或后裔居住的“官寨”地名,并且还有与彝官相关的“石城”、“官庄”、“跑马场”、“营消坡”、“官坟”等地名。则窝和各衙院片域,东大关、小关险隘,南临河崖峭壁,西有土目白(褒)舍后裔建造的“安家营”和“官堡”,北有天然屏障“马蹄关”,实为土目们优先选择理想之地。据《大渡河桥碑》记载:“热卧(则窝)地位高,以著地地洪,它二者之间,系敛财赋地、征租土……”从碑文记述来看,相当符合现已考证的两则溪治所所在地的地貌特征。杨金寨坐落于六冲河北岸崖上一狭长坝之中,背依河壁,左右和前面山峦环抱,险隘重重,山脚民宅四周尚残存厅堂、宅院、粮仓、兵房、嘹望楼基石、拴马石条等;上烽火台和下六冲河道路尚可见痕迹;半崖中的“藏金洞”仍依稀可见,但供通行的栈道已毁,长约2.5公里宽约l公里的田坝子,传为则溪官兵的练武场地;位于庆院村的“衙院群”遗址,碑文记载明代彝族土目安智之祖建造“于羊场华山”的“水西府第”和 “扯、纵行房”遗址,残基显示该字为上、中、下、左、右布局。国家一级文物,元代“雍真等处蛮夷管民官印”就出土在该处。据考证,该印是元代大德六年(公元l302年),水东土官宋隆济,为配合水西总管阿里之妻奢节抗元军时,带到华山衙院时遗失的。这就说明在元代该地已是彝官的宅院。在双庆村的“衙院”遗址中,从残存的基石看,建筑分前厅,上中下三层,后院和两侧厢房,围墙。附近村民的建筑和院内,尚有衙院内的雕花石条,石墩和雕刻有双凤对嘴图案的大小石花钵。在“安家营”和岩上的“官堡”遗址中也有建筑残痕。Vn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较有参考价值的史料,是处于黔西县新仁乡境的《乌龙岭安氏墓碑》。该墓建于明代万历六年(1578年),墓主禄氏,乃安万铨之妻,碑文日:“母姓禄氏,归我万铨公,淑慎贤伦,兼通汉书,能诗能画,生余弟兄三智、仁、信。弟兄失和,祖建水西府第,于羊场华山,下枕延江,上环深箐,附建扯、纵行房。其造诣精良,胜于平原故址,阿噶理则窝……宣慰面谕母,以则窝近在咫尺,寅发卯至,以安信暂摄,因而信代十二年中,军民和睦,汉夷相安,皆夫人之力。后,兄弟阅墙,母屡训不止,朵泥一役,萁豆相残,夫人情急,饮鸩谢世。”该原文中提到的“乌龙岭”即今新仁乡境内大箐坡林场;“万铨公”即明代嘉靖时彝族土目安万铨,据《安氏本末》记载,他曾两次 “借袭”贵州宣慰使职位,平生较有作为;“羊场华山”位于今羊场乡猴场村;水西“府第”遗址则在今羊场乡双庆村;“平原故址”可能是 “平远(今织金县)”之误。“扯、纵”即“九址九纵”,是明代水西地区的一套独特而完整的土官制度;“行房”即办事的衙门;“朵泥一役”即明隆庆四年(1570年)安万铨之子安智和安智之侄水西第七十一七世领主安国亨,在黔西县谷里镇的朵泥桥(修建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l387年)一带之战;“则窝近在咫尺”表明安氏府第距则窝则溪不远,经过笔者走访了解到,庆院同杨金寨相距仅10公里左右,所以才可能是“寅发卯至”。Vn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综上所述,无论从史料线索、留存地名、古建筑残痕和墓碑文,还是从勘查记录分析,都得到有说服力的依据,且可相互佐证,认定则窝则溪的治所就设在今黔西县新仁乡小寨村杨金寨。Vn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附:则溪与宅吉

贵阳云岩区东北部,省老年大学所在地一带,今被称为“宅吉”小区,老贵阳人称为“则溪坝”,由于口音的转变,才有今天“宅吉”的地名。“大则溪”和“小则溪”这一地名,可以引出很多故事。Vn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则溪”即“宅吉”,直译作汉语“仓库”。彝族史上的“则溪制”,为政治、经济、军事三位一体的统治制度。史称“土司制度”。以贵阳水西安氏大宅吉(则溪)和水东宋氏小宅吉为例:各设有行政长官“穆濯”一;管粮草长官“扯事”一;管兵马长官“骂色”一;各司其职责。在“水西”地区,彝族内部被划分为若干社会地位不同的等级。各等级间,关系固定,界限森严,在法律上各有其特殊地位,在人身上存在着种种依附关系,在意识上有尊卑贵贱之分,所谓“主仆各有等差,尊卑必须分清”。清人赵翼《檐曝杂记》说:“凡土官之于土民,其主仆之分最严。盖自祖宗千百年以来,官常为主,民常为仆,故其视土官休戚相关,直如发乎天性而无可解免者。”Vn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内部,最高的一等为“峨”,他们具有安氏贵族血统,包括土司及土目,百姓称他们为“官家”,细分则为“九扯九纵”,是水西的统治者。“峨”之下的一等是“哪数”,彝语意为“探望、监督的人”,他们有高贵的血统,但没有担任土司、土目,有绝对的人身自由,主要充当亲兵、卫队、管家,当地汉人称之为“黑彝”。其下为“吐数”,意为“干活、役使、被管的人”,以耕地为业,汉人称之为“白彝”。与之同等的有“果普”和“腊勾”,他们是有手艺的篦匠和铁匠。白彝有两种:一种是“勾则”,意为“有根源的人”,其先可能是彝族早期社会的百姓,故汉人称他们为“真白彝”或“大白彝”;另一种是“六歪”,意为“居于寨下的人”,可能是由家内娃子释放出来的,汉人称他们为“小白彝”。最低的一等是娃子,即所谓“私房”,分为两种:一种是土司、土目的娃子,男的叫“颇”,女的叫“直”,合称“颇直”,意为奴婢;另一种是黑彝家中的娃子,男的叫“脾者脾”,女的叫“者几者”,地位比“颇直”更低。等级之间互不通婚,尤以黑、白彝之间的界限最严,实行“等级内婚制”。Vn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元至正十七年(1357 年),红巾军明王珍占领四川后,建昌、乌撒等地彝区人民纷纷响应,跟随义军直入昆明,驱大元梁王铁木儿不花逃往滇西。至正二十八年(1368 年),元顺帝逃回蒙古,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即位,改八番顺元路沿边宣慰使司为贵州宣抚司,隶属四川。洪武四年(1371年),彝族领袖霭翠入朝,朱元璋封他为贵州宣慰,地位在各宣慰之上,设治所于贵州(今贵阳市)宅吉坝,这就是“则溪”在贵阳最早的记载。据《寰宇通志》载,贵州宣慰司地界包括:东到龙里卫;西至四川乌撒府;南到广西洒城州;北至四川播州;至于西南地界,徐霞客在《 黔游记》中载:“此地(指安庄哨)在昔为安氏西南尽境,故今犹有安庄、安笼等诸名。盖安氏之地,昔以盘江之西为堑,而今以三叉(三岔河)为界”。 洪武十四年(1381 年),朱洪武兵征云南元梁王残部,霭翠命总管陇约到镇远候迎,备米、毡、马、牛、羊、刀、弩各一万以助军资。霭翠年老,一些具体事务由奢香代办,后几经曲折,奢香代幼子摄政,重用汉人陈友德为阿牧(总管)“大举开道设驿”。朱元璋曾称赞说:“奢香归附,胜得十万雄兵”。其后,奢香派儿子霭翠阿迪到京城,要求入太学读书。朱元璋根据彝族语音,赐其姓“安”名“迪”,并下旨给国子监:“善为训教,俾有成就,庶不负远人慕学之心”。贵州宣慰使司所属宣抚司、长官司及播州等地少数民族,也都各遣子弟入国子监;乌撒军民府阿能派其弟忽山、倮罗生到京城进贡,要求入太学;朱元璋一律批准。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安迪学成归,“上赐三品服”。 安迪袭职后,即在水西兴办彝、汉双语文教学,使高原彝家儿女在首先学好本民族语文的基础上渐识汉语文;古老的彝文彝书也逐步为外界所知,今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北京图书馆”的彝文典籍中,有用彝、汉文对译,以汉文注贵州水西、云南东川、四川叙永、建昌等地彝音的《华夷译语》藏本,是为明代国子监让倮罗生从彝文对照字义习读汉语文的教科书。Vn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洪武二十六 年(1393年)起,水西纳粮从八万石连年递减至二万石,大大减轻了彝民负担。洪武二十九年(1396 年),奢香逝世,葬于被元军刘国杰部捣毁的慕俄格金殿遗址洗马塘畔,并建奢香祠于墓地。朱元璋遣使赴水西祭奠;赐奢香为:大明顺德夫人。明代自朱洪武(1368)到英宗天顺(1457)的近百年间,贵州安氏袭宣慰使,直管水西48 部;宋氏世袭宣慰同知,管水东、贵竹、养龙、中曹等十长官司;治所均设贵阳城内大、小宅吉(则溪)。Vn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后来,明成化年间,宣慰使安贵荣睥睨贵州城“是直水西毡衫叠塞耳”(嫌贵州城拥挤,生活不便)而长居水西。朝庭为了控制其活动,规定安贵荣和宋然:“非有公事,不得离开贵州城内治所(则溪).不得擅还水西”。Vn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朝中后叶,贵州少数民族多次起兵反明,镇压与反镇压过程中,民族矛盾日益加深。这时出了一个重要的人物傅宗龙。傅宗龙,字仲伦。云南昆明人。傅宗龙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考取进士。命运让他赶上了多事之秋。天启元年(1621年),清兵攻打辽阳,明熹宗下令招募兵勇。傅宗龙在一个月内,就招募到精壮士卒5000余人。表现出干练之才。天启四年(1625年),贵州巡抚王三善被叛军击败,傅宗龙被任命为贵州巡按兼监军,从云南调5000精悍滇军,一直打到贵阳城。并向朝廷献策:“蜀以屯为守,黔以守为屯;以守为屯者,先发兵据河,随渡口之大小置大小寨;深沟高垒,置烟墩炮台;令沿河习水战,当贼耕薅,频出奇兵扰之,贼不敢附河而居,而后可屯也”。屯之策:“一曰清卫所原田;一曰割逆贼故壤;而以卫所之法行之,尽举屯田以授有功,不待招徕,户口自实。时当阅三年,贼可尽灭也……”实际上继承了朱元璋的一贯政策。今贵州所有卫、所、屯、堡等名,多与此策略有关;且所有卫、所、屯、堡,无不在水边良田、平坝肥土之地。在傅宗龙“以守为屯,割逆贼故壤”的政治、军事压迫下,贵州彝族人民不得不离开良田秀水、从此,高原彝家与卫、所、屯、堡中的移民客户在经济、文化上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差距。Vn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末,吴三桂领清兵入川,迫使部将孙可望由黔入滇,联合在西南的明朝抗清力量和各少数民族,坚持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征服斗争。清代,在彝族地区加快“改土归流”进程,雍正九年(1731 年),在滇黔桂三省最后完成改少数民族土官为汉族流官309 处。“宅吉(则溪)”从此失去了存在的基础。Vn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所属专题:

毕节彝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