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田野工作与彝学记录

奇异的历史申诉书——洗雪民族英雄孟获“七擒七纵”的奇耻大辱

作者:耿道君 发布时间:2013-02-01 原出处:越西彝学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申诉人:孟获(彝姓笃慕或乍)男,约生于公元185年,夷叟,乌蛮(今彝族的历史称谓),系南中蛮夷首领又称南王。
 
  自愿代理孟获的申诉人:辛嵬,男,汉族,生于1940年1月6日,住四川省越西龙山书屋。业余作者,获中国知名艺术家称号。
 
  被申诉人:罗贯中(又名湖海散人),男,约生于1320年,汉族,山西东原(太原或东平)人,元末明初文学家小说作家。
 
  申诉事项:洗雪孟获“七擒七纵”的奇耻大辱,还历史本来面目。
 
  申诉的事实和理由:孟获是东汉末年一位南中(云、桂、黔、川南一带)最杰出的民族首领(时称南中王即南王),他一生致力于发展南中经济使南中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他一贯主张和平,统一国家反对外来侵略,深受各族人民拥戴的一代民族精英。当他逝去1100余年后,被封建正统文人元末明初的小说作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87、88、89、90回的章节塑造的“七擒七纵”孟获,神话般的歪曲史实所定格。致使孟获这位杰出的民族英雄蒙受了500余年的奇耻大辱。为此,笔者对该书的文学成就孤且不谈,但就其书中的“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情节和历史观点,已构成侵犯历史人物的名誉权。为维护孟获历史的合理权益,现就如下几个方面论辩如下:
 
  一、剖析正史明是非,不让野史再误人
 
  正史是以国家执政机构由专业史官承先啟后,以史实为据按时间延革,详细记录而书写的历史。野史是社会道听途说,评击时政,发泄不满,意带观点大体编造而成的话本故事。这里笔者以世界伟人毛泽东都捧为至宝。磨砺一生的《资治通鉴》正史为线索,剖析孟获其人是非曲直一目了然。《资治通鉴》系史学家司马光于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4月)以历代君主臣民之间的事迹,用编年体手法,逐年逐月乃至逐日凡与国家和百姓相关的事祥实记录,善的可使帝王效法,丑恶的则让帝王引以为戒。历时十九年于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成书。上以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23年)下至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记1362年事。孟获正好出生于大约公元185年,鉴内第五册第七十卷便有关于孟获的精辟记载。现将原文一一抄录以供剖析,以求对历史人物的公正评价。鉴第五册第七十卷2214页记载黄初四年夏、4月、癸巳,汉主殂於永安(年六十三)谥曰昭烈,承相亮奉丧还成都,五月太子禅即位,时年十七。注解:黄初四年(公元二二三年)4月癸巳昭烈皇帝刘备在永安病逝享年六十三岁,诸葛亮奉丧事回成都。五月立刘备之子刘禅即皇帝位,太子时年十七岁。刘备死后托孤于亮,之后诸葛亮便从幕后策划转为亲自指挥赤膊上阵了。鉴第七十卷2216页记载:初益州郡耆帅雍闿杀太守正昂,因士变以求附于吴。又执太守成都张裔以与吴。吴以闿为永昌太守,永昌功曹吕凱,府承王伉,率吏士闭境拒守,闿不能进,使郡人孟获诱扁诸夷,诸夷皆从之,牂柯太守朱褒,越西夷王高定皆叛应闿。诸葛亮以新遭大丧,皆抚而不讨,务农殖谷,闭关息民,民安食足而后用之。
 
  注解:刘备死后不足三个月益州(南中一郡)郡80岁的老帅雍闿杀了太守正昂,正昂军士哗变雍闿无赖便投降了东吴,东吴封雍闿为永昌太守。永昌功遭吕凱,府承王伉,率领官兵拒守永昌,雍闿进不了永昌,便请益州郡人孟获说服各族首领,首领们都听孟获号召,加之牂柯太守朱褒、越西夷王高定都反叛投奔雍闿,诸葛亮因刘备死后不久,无心对雍闿进行讨伐,只好闭关等待时机讨伐。
 
  通过本节史实记载,孟获其人的真实存在,此时的孟获约为38岁左右,正当年富力强,短短的一句“使郡人孟获诱扁诸夷,诸夷皆从之。一句十四字足以证明当时孟获在南中各族群众中的威望和号召力。鉴第五册第七十卷第 2222页记载:汉诸葛亮率众讨雍闿参军马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 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人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谡良之弟也。
 
  注解:连接编年推建新三年(公元225年)三月诸葛亮南征领大军讨伐雍闿,出征之时参军马谡送行数十里,诸葛亮对马谡道:“你我共事多年今日你可更讲规矩礼节了”。马谡道:“此去南中道途险远,蛮夷不服节制已经很久了;虽今日征服明日又反,你想用倾国之力北伐讨魏,我知道国力空虚,蛮夷叛乱来得太快,若把他们杀尽以除后患,又不是仁者之为,不可仓卒行事,向来用兵之道应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愿丞相听我之言先征服人心。”诸葛亮采纳马谡之言自思马谡乃我之好兄弟也。
 
  通过此节解读知诸葛亮出征南中讨伐雍闿,是因为雍闿联同牂柯太守朱褒、越西夷王高定都投降东吴,这种分裂国家叛主背亲之徒应当讨伐,诸葛亮讨伐雍闿,与雍闿数度交战直取南中,本节记录没有诸葛亮与孟获交战的一丝历史痕迹,何来的“七擒七纵”孟获之说;鉴第五册第七十卷2224页记载:汉诸葛亮至南中,所在战捷。亮由越巂入,斩雍闿及高定。使庲降督益州李恢由益州入,门下督巴西马忠由牂柯入,击破诸县复与亮合。孟获收闿余众以拒亮。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即得,使观其营阵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阵,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亮逐至滇池。
 
  注解:按接编年推建新三年八月(公元二二五年)九月诸葛亮大军进军南中,讨伐雍闿打了胜仗。诸葛亮由越巂入境,斩杀雍闿和高定,后奔庲降督促益州李恢由益州入境,又令门下马忠由牂柯入境,三路人马会合后,诸葛亮得知孟获收编了雍闿留下的残余士众,准备与诸葛亮抗衡,但他深知孟获在南中有很大的号召力,南中各族首领和老百姓都拥护他,不敢用兵讨伐,孟获便招募与孟获最能接过的人去请孟获来观看他的营阵,显示他的军事力量,孟获观其诸葛亮营阵时,诸葛亮问:“你看我的军力阵势如何?”孟获回言道:“原来他们不知虚实(指雍闿与诸葛亮交战)故被你打败。今天蒙你请我观看这个阵势,若只是如此阵容,我一定能战胜你。”诸葛亮笑着自思自量没有说出口,我若与你交战,把你捉着七回放你七回,犹如我派你出去收你回来。孟获见诸葛亮笑,没有与他交战的意思,最终说了不战愿和的心里话:“诸葛亮,你是皇帝派来的,威望大得很,我们南中不给你们作对了。”诸葛亮与孟获没有动干戈,孟获也没有与他交战,顺利的到达滇池。
 
  通过本节重要的记录和解读,说明诸葛亮南征讨伐的对象是雍闿、高定和朱褒三郡首领,他们是分裂国家投降东吴叛主背亲的民族败类,所以他们注定失败的结果。而孟获其人的出场是诸葛亮募生请到他的营阵观阵,以显蜀汉军威,可是孟获毫不畏惧说:“如是这样我一定能战胜你”,诸葛亮笑而不言,自量你若给我开战,我把你捉七回放七回,犹如我派你出去收你回来一样。孟获为不让南中生灵涂炭,主张和平统一国家,最终说了一句不战愿和的心里话:“你是皇帝派来的,威望大得很,我们南中不给你们作对了。”历史没有记录孟获与诸葛亮作战的时间地点,又何来的“七擒七纵”之说。文中记载孟获观阵时诸葛亮没有说出的妄想而已,如果诸葛亮擒着了孟获,又何必募生去请孟获来观他的营阵。
 
  鉴第五册第七十卷2225页记载: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皆平,亮即其渠率而用之,或以谏亮,亮曰:“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初安故耳。”亮于是悉收其俊杰孟获等以为官属。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给军国之用。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反。
 
  注解:按接编年推,建新三年八月(公元二二五年九月)南中四郡皆平,诸葛亮取用了一批蛮夷首领,听他们建议后,诸葛亮自己总结了三条,占据南中的不利因素,第一,留兵占领,国家没有粮食供应他们;第二,我杀了他们,那么多父老兄弟他们必报复留下来的人,这是后患;第三,他们累次杀地方官,若留下外来人他们终不相信。于是诸葛亮决定请南中最有本事、众望所归的人俊杰孟获出来当官理政管理南中。他们还能给朝廷纳贡金、银、药材、耕牛、战马为国家所用,不会再反朝廷,这才是诸葛亮南征的目的。
 
  此节解读更加明确了孟获其人乃南中俊杰,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诸葛亮总结了他南征平了四郡后,怎样管理南中的三大难题,要解决这三大难题,非孟获别无他人。看世界伟人《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上卷第736页,毛泽东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点评:“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面奸臣,书上这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三国演义》可以把曹操这样伟大的历史人物写成奸臣加以丑化,所以罗贯中把一个少数民族首领用封建的正统手法写成一个玩弄于股掌之中的三岁小儿,“七擒七纵”让人看来发笑取乐,让正义的人看了愤火。《三国演义》作者可以说尽了文学之能事,但《三国演义》简直是一部曹操的谤书。也是南中夷王孟获的谤书,罗贯中为了维护正统,便肆意歪曲历史贬斥民族英雄孟获。曹操的案要翻,实际早已被中国史学家们翻过来了,而孟获的案也要翻,我们有责任挥笔还民族英雄的历史本来面目。
 
  二、民族仇视由来以久,《三国演义》承先啟后
 
  翻开中国历史,历朝历代的民族仇杀跃然纸上。诸如,公元前215年北方匈奴入侵,秦始皇令大将蒙恬征剿,无奈之下修筑万里长城以防匈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元兴五年)匈奴单于领10万大军入侵,将军韩安国、李广出征击败匈奴;公元前107年匈奴左贤王入侵,卫青、霍去病穷追百里,斩杀匈奴万余众,最终演义了王昭君出塞,使北方战事平定多年;公元192年匈奴再度大举进攻中原蔡文姬被俘下嫁单于左贤王,公元203年曹操将蔡赎回,她替父完成了后汉书,以她在匈奴的悲惨经历写成了如泣如诉的千古绝唱《胡加十八拍》;贞观8年(公元634年)吐蕃松赞干布屯兵20万于松州,唐太宗令侯君杰击败土蕃,为使边境安全,最终演义了文成公主入藏下嫁松赞干布的和亲佳话;公元986年大辽入侵北宋,演义了杨家满门忠烈流芳千古;公元1125年金国灭了北宋演义了靖康之耻,赵构南迁,始建南宋政权;公元171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灭了南宋建立元朝。罗贯中生活的年代正好是元末明初,他一生亲眼目睹过元军的杀掳和残酷的统治。纵观历代民族仇视的多次入侵和惨烈的民族战争,所以他对异族的侵入深恶痛绝。于是他在写三国演义》时把一切怨愤都发泄在蛮夷孟获的身上。作为维护正统的作家,他是理所当然的要璋显统治者的威力还要讴歌他们的宽容,所以他在《三国演义》小说中,不说“七擒七纵”“十擒十纵”都不解他内心的怨愤。致使孟获这样一位本来光辉的人物蒙受了千古奇寃,定格在他的小说《三国演义》上,让人们当成历史流传,误导了国人500余年。
 
  三、论版图蜀小南中大,论富庶南中比蜀强
 
  三国鼎力后,蜀国的版图只在今成都周边,南以大渡河为界,北至汉中。东起今湖北一部,西至今阿坝以东。版图不足今四川全景。而南中从川南今凉山州17县市直达云南,包括贵州、广西皆属南中。刘备死后托孤给诸葛亮,诸葛亮北伐曹魏,意欲统一北方,扩大版图,而就其蜀国实力断不能北伐如愿。为了实现他北伐讨魏的雄心壮志,诸葛亮把眼光投向了南中。之前南中抓着魏、蜀、吴三国争霸天下,数十年争战,而南中则得到和平的大好机遇,发展经济。南中各族人民在孟获等首领的庇护下,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丰衣足食,加上南中地处崇山峻岭,矿产丰富,富有金、银、铜、锡、铁分布南中各地,仅孟获一家的银厂产银已库满外泄。所以后来民间广为流传一句民谣“打开孟获城,世上无穷人”的说法至今扎根于民间。南中到处是原始森林,到处是广袤的草原,可以说是林草丰茂,牛羊满山,奔马成群。诸葛亮早已垂涎三尺。而蜀国,经历了群雄纷争形成三国鼎立,虽占领了天府之国的四川,可是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满目疮痍,民不聊身,饿殍遍野,经济萧条。加之关羽、张飞死后刘备相继去逝,新皇刘禅本是阿斗白痴,无力挑起蜀国大梁。身边不多的几员老将早已风烛残年,刘备托孤给诸葛亮留下了一个尚待收拾的乱摊子。诸葛亮要完成他北伐讨魏的雄心壮志,没有南中这块富庶的大后方作坚强的后盾北伐是不可能的。然而要征服千里南中谈何容易,武力征服蜀国早已力不能支。罢在人们捧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面前对南中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诸葛亮不得不挖空心思如何征服南中进而实现北伐。可想诸葛亮有什么能耐“七擒七纵”孟获让南中蛮夷就能俯首贴耳听他摆布。所以“七擒七纵”孟获在当时是不现实的。
 
  四、孤军深入不毛之地,千山万水险象环生
 
  1700年前的南中,除秦汉设立郡县以来只有少数几座城池人口居住集中。余大部臣民都分部在崇山峻岭之中,星罗奇布的各族寨子、堡子、数以千计。虽鸡犬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闭关自守的自然经济,分散在千里南中。从今成都出发到今昆明数千里的牦牛小道,史称牦牛道,后改零关古道又称南丝路古道。穿越这样的古道,何止千山万水。仅大渡河、金沙江两条大河供来往渡船不过是些原始的牛皮划子竹簰之类,要渡千军万马更是难上加难,更不用说还有那山间溪水数以千条,雨天洪水来势凶猛,难以跋涉,还要穿越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更不用说狼虫虎豹,悬岩陡壁,恶泉毒水。年过半白的诸葛亮带领千军万马风餐露宿深入不毛,日食三餐军用粮草,谁来养活,如果诸葛亮深入南中采取大砍大杀,老百姓闻风而逃进入深山密林,四处游击那可说是寸步难行。不说他建兴三年三月出征,五月渡过金沙江,八月到了南中复地昆明,一路上没有南中父老,没有善于服众的南中首领孟获一行的顶立相助,诸葛亮断然不会到达南中复地。更不会实现他一统南中的战略目的。罗贯中闭门造车,断不知南中千山万水,险象环生,深入不毛的千难万险,把诸葛亮写成深入南中一路大捷,七擒孟获如探攘取物真是千古误导,稍加动点脑筋的人都不会相信诸葛亮“七擒七纵”之说。
 
  五、蜀汉拥兵号百万,南中无兵皆是兵
 
  三国鼎立后蜀国自称雄兵百万忻乐太平,人民安居乐业,路不拾遗,这是《三国演义》罗贯中笔下的蜀汉景象。而真正的蜀汉并非如此,养兵百万仅天府之地已是无以复加,老百姓已是民不聊生,难以支撑其蜀汉南征和北伐之资,早以民贫国衰。此时的诸葛亮是壮志未酬,决心承托孤之重北伐讨魏,然北伐之军资和兵源之募取非南中没数,否则纵有拥兵百万怎能养活。成都平原,虽天府粮仓也无以复加,再在百姓身上搾取将逼起民反。这就是诸葛亮托孤以来的一大难题!百万大军怎样养活,人民实再难以承受这年夏一年的负担。所以蜀国兵多已无力养活。俗话说兵无粮草自散。
 
  而南中在军事上又是怎样的局面呢?南中自秦汉始设郡县,一直受封建朝廷节制,从没有立国独立。除郡县设立团防,少数看家护院兵丁外平时没有大规模的军队集中,可以说是南中无兵。但是一旦有外来侵挠南中几十个少数民族首领,又大都服一个善于服众的头领号令,只要各部首领齐集杀血为盟吃了血酒说话算话。一日之内可以集中数十万大军,战时男女老幼分工合作,青壮上前线,妇幼当后勤送饭送水。战事一过,战死的给以厚葬,家属家家拿出钱粮给抚恤,战伤的各自回家有家人乡邻负责养息。南中平时各族百姓都是务农的良民,若要抗击外患,立马全民皆兵,刀枪如林,喊杀声、号子声响彻山寨,让你惊心动魄。古来都有“不惹蛮夷不见兵,惹倒马蜂要当心。满山遍野吼号子,吓得三魄不归身。”的口头禅,这不是危言耸听,确是如此。罗贯中关门写书可曾到过南中地界了解南中军事状况《三国演义》动辄就是蛮兵将啊帅啊,大帐,屯兵数十万等不实之词,1700年前的南中根本就不存在如此编制。实实在在的是首领一声号令各部各支倾巢而动,那真是全民皆兵。
 
  六、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南中风情千姿百态
 
  上下五千年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造就了中华民族不朽的华夏文化,文化是多方面的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独立文化,也有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诸如历史文化、科学文化、居住文化、交通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家庭文化、风土文化……文化是一面多棱镜,你从哪方面看他就可以显示哪方面的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是经过数千年乃至从猿到人,一步一步形成了的各民族共同文化和各自民族的独特文化。文化的形成是集淀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保留下来的精华部份。所以人们称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源远流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产物而是久远的历史沉淀。为服务本文的立意,这里不得不将南中的历史文化简略介绍一些。
 
  南中自古是个多民族的地区,全国56个民族,南中就有50个之多,50多个民族的文化反映的情况真可谓千姿百态,这里就不一一研究。笔者要说的是与本文相关的居住文化、服饰文化和盟约文化。南中自古以来,各民族的居住选择按本民族习惯都是很考究的,汉族从西汉统一中国以来,为崇尚大汉天子,在各民族中分化出来的部分贵族,契丹族自称汉族,奠定了汉族的基础逐步成了中国最大的民族分支。长期依附于天子足下,生产生活的改变形成集中居住,故汉族大多喜欢居住于平埧河谷新兴成市,郡县居多。而少数民族都分散居住喜欢选择群山峻岺之中向阳山坡、山梁、山包、山边。特别是彝族居住更是如此,这样有利于避免山洪水灾,成了南中居住的一大民风。 
 
  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更是源远流长,数千年来他们依山靠山早期闭塞的自然经济,他们靠穿羊皮、羊毛制品过冬保暖。织麻布遮羞,经历了数千年,看家护院作战的武士们用的是牛皮做成的铠甲。笔者有兴参加了彝族聚居区昭觉盛大的彝族服饰文化节。展示出来从古到今保留的历史物件数十余种。没看见展示有武士穿的藤甲。随着社会发展丝绸和棉布的进入,少数民族男女的服饰更是绚丽多彩,千姿百态,让人看得眼花瞭乱;南中少数民族,特别是彝族,数千年来保留下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这里就称盟约文化吧。盟约文化,各个民族都有。可是少数民族更加百倍的崇尚。所谓盟约文化是一种共同遵守的信誉,对某一件事凡经大家一致认可的就必须共同遵守。从远古原始的信誉至今未改的比如彝族,说定的某一件事,怕其中有人反悔就掐一根草都作数,如有反悔如草一样折断。后来发展到饮血结盟,杀鸡、杀猪、杀牛饮血更是加重了盟约的严肃性。如反悔就和鸡、猪、牛一样的死去,这种盟约文化限制了千百年来的一些小人行为。也就是死都不变的一种盟约行式,如果共同商议的事情一旦暴露,抓着哪个就是哪个,决不说出参加盟约的任何一个,哪怕是杀头、灭族、五马分尸,受尽酷刑,都只能是抓着谁,谁一人承担其恶果,不能连累他人。这就是盟约文化的独道之处。
 
  从少数民族的居住文化、服饰文化、盟约文化看,罗贯中笔下的“七擒七纵”孟获完全是不可能的。试想1700余年前南中蛮夷的居住环境,生活在崇山峻岭分散的山寨之中,孟获随便走到哪个山寨,作为一个各族人民拥戴的民族首领,南中王是可以随便“七擒七纵”的吗?随便躲在山寨,林间哪一个角落你能擒着吗?特别是冷兵器时代,不说七擒就是擒一次都难上加难,诸葛亮那样的智者,明知不能擒而擒之不是自讨没趣。他崇拜他、用他、请他出山治理南中还来不急,何必孤军深入去与孟获为敌,俗话说恶龙还难压地头蛇,擒孟获之说一不易也。二者从南中的民族服饰来看,少数民族没有穿藤甲的服饰,诸葛亮火烧十万藤甲兵,最后擒了孟获,1700年前的孟获根本不可能集中十万藤甲兵穿藤甲与诸葛亮抗衡,被诸葛亮全部烧死而告失败被擒。火烧藤甲兵纯属虚构,前人没有样品后人更不可信。三者从南中民族的盟约文化来看,南中民族只要二人订下的盟约决不能叛变,原始的盟誓是掐断一根草为盟就必须信守,后来演变成杀鸡饮血盟誓,在后来是杀猪杀羊杀牛盟誓,谁要是背盟他将受到全族的冷落孤立而死去,更有胜者视其情节被全族把他或一家灭掉,这种人是最没有严耻的,南中这种盟誓文化延续自今,连最原始的掐草草都还在彝族的男女老幼中作为盟誓使用。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虚构孟获七次被擒,其中就有两次是他的手下最亲近的人物,阿会喃和董茶那叛变作内应将其孟获擒获,还有一次是自己的亲兄弟孟悠出卖其兄,使其孟获就擒,诸葛亮七擒孟获,其中有三次亲人叛变,按南中盟誓文化的严肃性、广泛性、权威性,亲人叛变是决不可能的,这是对民族盟誓文化的极大侮辱和想当然的肆意编造。所以从南中的居住文化、服饰文化、盟誓文化……来看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纯属罗贯中小说虚构,是完全没有历史依据的。
 
  七、炎黄子孙同根同源,民族兄弟何尊何卑
 
  从猿到人,从部落分支到各种民族的形成,中华民族都是炎帝和黄帝的子孙,后来为什么演变出中华五十六个民族?汉族为什么成为我国最大的民族分支,是什么时候才有汉族,这一切都只能由民族专家来定论了。不过根据历史记载,公元前206年之前,夏、商、周、秦……等朝代约3000年时间,中华民族基本上分成若干个部落分支,论部落血统形成若干少数民族,那时最大的一支部落叫契丹,直到今天俄语称中国都还带着契丹二字的谐音,到了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灭了秦国,建立汉朝成为第一个大汉天子(称汉王元年)秦时的契丹臣民尊大汉王朝逐步演化为汉族,后来汉武帝通过一系列的文治武功,让人民有了喘息的机会发展了生产使汉朝强大起来。公元前130年(汉武帝元光五年)武帝派唐蒙出访亱郎(今贵州),派司马相如出访邛、笮(今四川西昌)设置郡县,这些郡县的部分臣民崇尚大汉天子开始自称汉族,汉族从汉朝开始出现,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演变成中华民族的大多数,成了较大的主要民族。其于少数民族按照自生的民风民俗,地域环境,文化传承,宗教信仰,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保留了祖先的称谓,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民族的大小、强弱,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弱肉强食的民族战争的结果形成了封建的大汉族主义。罗贯中是一个典型的大汉族主义者,在他的笔下把蜀相诸葛亮写成了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把南中数十个少数民族称之为蛮夷,蛮者蛮不讲理,夷者愚昧无知。只有诸葛亮至高无上的人才能统治蛮夷,于是他带着正统的封建民族观念,顺理成章地要“七擒七纵”孟获方能显示大汉族主义的威力。这种封建的大汉族主义把一个夷汉所服的民族杰出人物,写成了一个不堪一击的弱者,如同一个世界拳王对付一个三岁小儿,这种过极的宣扬大汉族主义,必然让人民大众难以信服,其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同根同源民族兄弟没有尊卑之分。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大家庭全国五十六个民族才能像今天这样平等互利,和睦共处,让历史的封建大汉族主义成为历史的垃圾吧。
 
  八、孟获一生德高望众,南中百姓众望所归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大浪淘沙荡涤了无数的民族精英,诸如天山飞骑单于,南中蛮王孟获,高原雄鹰松赞干布,蒙古铁骑成吉思汗,关东八旗努尔哈赤,他们都是治理一方的杰出代表,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应当受到历史的肯定。弘扬他们的历史功绩。然而唯独南中蛮王孟获却被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长达四回的篇幅写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恣意诽谤钉在了野史的耻辱柱上蒙受了自今500年的奇耻大辱。可是中国有句俗话:“不遭人谤是庸才”纵观历史凡是被人诽谤的人都是人才、奇才、雄才。正因为你的作为了不起,才会受到别人的嫉妒和诽谤。曹操等尚且如此,近代的毛泽东,邓小平难道被人诽谤得还少吗?证明他们了不起。孟获在历史上的南中蛮夷当中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故受到罗贯中小说的诽谤。孟获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以正史为例:第一有能力,不闹独立,孟获受历史局限所处在公元二世纪中期受自然经济的影响埋头治理南中、发展南中自然经济使之成为富甲天下的一方蛮夷王,故民间流传:“打开孟获城,世上无穷人”的千古颂扬。史传他素为夷汉所服的蛮夷首领确是名不虚传。他拥有南中强大的经济实力,但他从来没有自立天下独立南中,他仍然服从蜀汉的节制,历来拥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历史人物典范。第二反对战争,但又不愄惧战争。他的一身没有发动过掠夺性的战争,没有持强凌弱主动攻打别人。历史也没有记载他与蜀汉丞相诸葛亮发生过正面冲突,他一向主张和平,反对战争,然而他也从不愄惧战争。当诸葛亮募生请他观看营阵问他:“此军何如?”他根本没有丝毫惧怕道:“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阵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雍闿他们不知虚实被你打败,是这样的营阵我定能战胜你。可见孟获反对战争而又不惧怕战争。第三维护中央集权,拥护和平统一,经孟获治理的南中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板图都在一定程度上与蜀汉平分秋色,特别是经济实力远远超过蜀汉。当诸葛亮平定南中,雍闿,高定朱褒等叛国投敌的割据势力。深知节制南中的三大不利,而最终选择最早的民族自治政策,谁能担此重任,于是诸葛亮悉收其俊杰孟获等以为官属。正史称孟获为俊杰,只有孟获能担此重任,孟获虽势力强大但他始终坚持拥护中央集权的蜀汉,从来不思分裂国家,接受了诸葛亮的统一南中的民族自治政策,出来担任南中的首任地方官。向蜀汉交纳大量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粮草和兵源为蜀汉诸葛亮北伐曹魏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保证。
 
  第四,反对投降,崇尚气节,建兴三年初(公元二二三年)益州郡耆帅雍闿,牂柯郡太守朱藵,越西夷王高定相继叛主背亲投降东吴。东吴封雍闿为永昌太守。维独南中夷王孟获一向自力自强。从不借助强势奴颜媚骨尚失气节,始终坚守南中,不向强者投降以求个人得失,当诸葛亮进驻南中时自然对孟获的崇高人品所感动。故然要请他出来担任管理南中的封疆大吏。
 
  综上所述南中蛮夷王孟获乃是南中各族人民拥护的骄子。民族英雄烈火中的凤凰。应当受到历史的肯定,罗贯中笔下 “七擒七纵”孟获的一切歪曲不实之词应当全盘否定。彻底洗雪“七擒七纵”的奇耻大辱,还孟获历史的本来面目。恳请当代社会科学的权威学者、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及有关主张正义的一切热爱社会科学研究的人们,都来为这位烈火中永生的凤凰,南中的一代民族英雄孟获说上几句公平、公正、公道的肺腑之言,让这位蒙受500年奇耻大辱的民族英雄得以安息,让为孟获愤愤不平的人们心理以得到应该得到的平衡和安慰。
 
  此致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央民委
 
                      具状人:孟获
                      自愿代理人:辛嵬
                      2010年5月10日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