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信仰及祭祀活动

彝族密岔支系的“虫秧会”——六月六

作者:​商宇宏(米其尔厷) 发布时间:2020-09-08 原出处:武定看点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农历六月初六,是彝族密岔支系重要的办会节日,密岔彝语称“虫秧会”。解放前,依纳格密岔彝村的六月六“虫秧会”在村中的大殿举行,每至此节村内按户轮流杀猪分肉共食。首先,要将猪献祭殿内的土主老爷,之后,将猪肉按户平分,唯有猪血需要喷洒到翻白叶树枝干上,然后按各家水田面积大小,把这些洒有鲜猪血的枝干插到田间以预防虫害。ie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密岔支系的“虫秧会”——六月六ie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外, 密岔俗语称“六月六,晒红绿”。“红绿”指家中储藏的麦子、豆子等粮食。进入夏中伏天,太阳热辣,暴晒后的粮食不会再转潮发霉,附在粮食上的细菌也会被晒死,此时为翻晒谷物的好时期。“红绿”亦指衣裳被褥,这一天,家家户户一早起来,翻箱倒柜把棉被、衣服搬出来晒。因晾出的被褥、衣服红红绿绿,故得此说。除了彝族地区有此风俗,汉族亦很盛行,甚至,农历六月初六还是佛教的“晒经节”。陈庆年的《西石城风俗志》记载:“不论贫富必各出起锦衣百曝之。”ie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同时,每到盛夏雨水过多,阴雨绵绵,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出行劳作,所以六月初六也祭拜宗神之位,祈求天晴。ie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2.jpgie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六月六“虫秧会”得由来,是彝借汉俗,还是汉借彝俗,不得而知,或许和两次大规模的彝汉生产文化融合及密岔群体的形成和迁徙相关。因为,此节日多在我国南方种稻区域流传,北方几乎没有关于此节的说法。彝族密岔支系一直沿袭传统,至今仍过此节。彝族密岔支系为彝族的人文始祖笃慕长子武侯慕雅切,六祖分支后,武部迁徙到“多同木古”(滇池地区)成为古滇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又迁哀牢山建哀牢古国,《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了“沙壹捕鱼触木,生子九隆”,从九隆又传数代至细奴逻迁蒙舍川,为当时六诏之强盛者,蒙舍诏吞并其他五诏之后与唐联姻为南诏国。彝族密岔支系六月六“虫秧会”的形成应与南诏和唐王朝长期的贸易、政治往来有关,也是彝汉两族生产文化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融合。南诏中期,南诏王阁罗凤之子凤伽异兵筑拓东城(今昆明),以南诏副王的身份坐镇滇中,大量的密岔先民也随军来到了滇中和滇北地区,亦将此风俗在此范围内延续。南诏末期,其权臣郑买嗣夺舜化贞位,改国号为大长和,并开始了对南诏蒙氏进行大规模的屠杀,蒙氏之裔(密岔支)大量出逃,来到了滇池地区(昆明、武定、禄劝、禄丰、富民等地),将南诏传统的生产文化再次带入此地。ie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4.jpgie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次彝汉生产文化的融合在明初。明代在云南地区建立了卫所制度,其雏形为隋唐时代的府兵制。《明实录》卷一七九载:“携江南、江西人民二百五十余万入滇。”到了沐春统治时期:“春镇滇七年,再移南京人民三十余万”。在武定亦建武定千户所,这些因政治原因迁徙到云南的汉人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其后人形成了特殊的“汉化彝”,所以,现在很多彝族密岔支系和白彝支系称自己是江西吉安府或南京应天府而来源出于此。彝族密岔支系群体六月六“虫秧会”的形成和传承源于彝汉两次大规模的生产文化融合,和密岔彝族支系从滇池到洱海又从洱海回归滇池的长期迁徙。ie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