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信仰及祭祀活动

彝族传统崇拜文化介绍

作者:尼泽热史 Family 发布时间:2019-12-02 原出处:依俄阿侯尼泽热史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彝族民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崇拜体系,他们在对待天地、日月、山川、动植物等自然万物的崇拜中形成了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由与动植物的密切关系而形成图腾崇拜,由灵魂附体而形成祖先崇拜。以祖先崇拜为核心,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灵物崇拜为一体的传统俗信是彝族民间宗教信仰的主要表现形式,各种宗教祭祀、巫术、占卜、禁忌是其常见的信仰活动。
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图腾崇拜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 虎图腾崇拜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千百年来,居住在祖国西南边陲滇川黔桂的彝族人民,是一个忠实的崇虎畏虎敬虎奉虎的民族,从神话到传说,从敬畏到信仰,从崇拜到图腾,到名胜古迹、天文历法,到精神生活和意识形态,形成了独具特色而繁杂纷呈的虎文化,并且有的支系自称是虎的民族。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神话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虎生宇宙说。彝族创世史诗《梅葛》中有这样一段关于造天造地是按照天神格兹的旨意上山打杀一只猛虎,用老虎的四根大骨做撑天柱,用老虎的肩膀作东西南北支柱,才把天撑起来,这样才使天地稳定了。然而,天上无日月星辰,也无云彩;地上无江河湖海、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也没有人类居住。于是神祖五兄弟,上山猎虎,打死老虎后,解虎尸造日月星云、花草树木、江河湖海、飞禽走兽等。史诗说: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虎头做天头/虎尾做天尾/虎耳做天耳/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虎须做阳光/虎肚做大海/虎油做云彩/虎气做雾气/虎心做天心/虎胆做地胆/虎尿做海水/虎胃做大地/虎血做河水/大肠做成江/小肠做成河/虎肋做道路/虎筋做地筋/虎皮做地皮/硬毛做树林/软毛做地毛/细毛做秧苗/爪毛做小草/骨髓变金子/虎骨变银子/虎肺变成铜/虎肝变成铁/虎脾变成锡/虎肾变磨石/大虱变成牛/小虱变成羊/跳蚤变成猪/头皮变成鸟//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创世史诗《阿细的先基》记载:混沌时代,宇宙间有一只硕大无比的老虎,它的眼变成日月,皮变成天,故银河似虎斑纹,肠胃变成江河湖海,筋骨变成山脉,虎毛变成花草树木,也具体反映了虎生宇宙观。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人虎互变说。古时滇南临安府纳楼茶甸副长官司(今云南建水县官厅镇) 普率之子普向化,传说他母亲梦见一只老虎偎依在身旁,就有身孕且生下普向化。纳楼意为黑虎。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传古时红河流域有一个彝族部落的祖先名叫普向化,为虎所生,他有时化为老虎到森林中去与虎住在一起,有时又化作人在家中生活,村民都能够得到他的保护。后来村民祭祀祖先,就要在图腾柱上挂上一张虎皮,以示崇奉之情。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彝族学者刘尧汉先生等人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调查,德昌县欣东拉打村的两个彝族老人甲巴比古、甲巴里尼说:“我们阿姆金古家(氏族),从古以来都认为是老虎的后代。”谚语说阿达提莫鸟都茨其,意思就是虎的骨头和虎血统。又说:我骨是虎造,我血是虎造。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人可以变成老虎,老虎也可以变成人的观念。当然人不可能变成老虎,老虎也不可能变成人。这只是彝族先民崇虎敬虎的想象和追忆,是反映彝族崇虎敬虎的文化传统,是反映彝族人民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思想意识,并且这在彝族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代代相传相袭,成为彝族独具特色的虎文化。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虎为图腾。“图腾”一词源于美洲印第安阿吉布洼人的原始语言音译,原意指本部落奉为始祖的某种动物或植物。原始社会的人们认为他们源于某种神秘的动物或植物,他们个人和整体部落的命运都与这种动物或植物有着神秘的内在联系。据摩尔根在美洲印第安人中调查,摩其人以熊、鹿为图腾,他们确信灵魂会转移的,人死了以后,将成为熊和鹿。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彝族认为虎是自己的祖先,在危难时刻会得其保佑和庇护,人死后经火葬,灵魂会还原为虎,有俗语说人死一只虎,虎死一枝花,有生之日,则要披虎皮,显虎威。《云南志略·诸夷风俗》载:罗罗即乌蛮也。……酋长死,以虎皮裹尸而焚,其骨葬于山中。……人死往往化为虎也。自顺元、曲靖、乌蒙、乌撒,皆此类也。滇川黔桂彝族大都以虎为先祖,南诏王异牟寻见唐使时“披大虫皮(虎皮)”。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 虎为名号。彝族因崇拜虎而以虎为名号的甚多,人以虎为名字,氏族部落以虎为名号,族徽、族号以虎命名,山川河湖以虎命名,建筑名胜以虎命名等,虎几乎成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所有事物的代表符号。这是彝族虎文化的具体反映和表现,即将某物称之为“虎”字,或在某种事物的前面或后面冠于“虎”字,表示该物与虎有关。虎在这里成了一种符号,这一符号都蕴含着彝族对虎神的百般笃信之情,且备受崇拜。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滇川黔桂彝族从虎生宇宙万物的神话传说到人虎互变的神话故事,从图腾信仰崇拜到祖先崇拜,从耍虎舞到崇虎敬虎,从虎历虎星占到绘虎绣虎,无处不及,无处不有的虎文化,可谓丰富多彩,数不胜数的虎文化特征。从表层看,意在于企盼自己的子民,都像虎一样勇猛果敢剽悍,具有非凡的生存竞争能力。从深层看,虎是彝族的图腾标志、徽号、族号。彝族是虎的后代子孙,以虎自命,具体生动地反映了彝族以虎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并具体体现了彝族与虎有血缘关系,是虎子虎孙的这一文化中心。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 龙图腾崇拜文化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不仅是一个崇虎敬虎奉虎的民族,而且也是一个忠实敬龙崇龙的民族,众所周知,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彝族文化中表现也以龙尤为突出。从神话到传说,从图腾到祭龙崇龙,从风景名胜到节日庆典等的诸多信仰文化。简言之,从精神到物质,从生产到精神生活和意识形态,形成了独具特色而繁杂纷呈的龙文化。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龙生夷(彝) 说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彝族浩如烟海的神话传说中,有关龙的神话传说篇幅较多,其中有关龙生夷(彝) 的神话传说也不少。彝族把龙视为祖先,视为鼻祖,其历史源远流长。汉文文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也记载关于龙生夷(彝) 的传说: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哀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妊。十月,产男子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水上,沙壹忽闻龙语:“若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其母夷(彝) 语,谓“背”为 “九”,谓“坐”为“隆”,名曰“九隆”。及后长大,诸兄以九隆为父舐而黠,遂共推为王。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是一则流传极广的彝族先民西南夷(彝) 龙图腾感生神话,至今仍在彝族中口耳相传,脍炙人口,经久不衰。据考证,哀牢夷为今天彝族先民。有人认为,“诺苏”“倮倮”“腊鲁”中的“诺”“倮”“鲁”与龙有关,彝族不少支系至今认为是龙之民族,龙之后裔,九隆也是龙的化身。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叟、昆明为彝族的先民,其崇龙敬龙的风俗弥盛。因此,诸葛亮南征时采取的民族政策之一便是尊重少数民族崇拜信仰,笃信南中叟、昆明人为龙子龙孙,故作“龙生夷(彝) 的图谱”。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支格阿龙是彝族历史上一位广为流传、妇孺皆知的民族英雄,在彝族社会中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美动人传说。据说,先祖英雄支格阿龙也是感龙而生,是一条征服自然的能手和扶正除恶的英雄人龙,是一条在彝族社会中腾飞了千百年的巨龙。彝文文献《勒俄特依·支格阿龙》曰: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远古的时候/天上生龙子/居住在地上//地上生龙子/居住在江中/ 金鱼来做伴/小鱼供龙食//江中生龙子/居住在岩上/巨石来陪伴/大蜂来做伴/小蜂供龙食/居住在杉林/……杉林生龙子/住在鸿雁旁//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认为龙是天地之子,也认为是河川峰岩之子。此时已形成了龙无处不在、无所不居的观念了。又云: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扎扎这地方/天空一对鹰/来自驱鹰沟//地上一对鹰/来自直恩山/ 上方一对鹰/来自蕨草上//下方一对鹰/来自尼尔委/四只神龙鹰/来自大杉林//浦莫列依啊/要去看龙鹰/要去玩龙鹰/龙鹰掉下滴血/……浦莫列依啊/以为是恶龙/急忙派差使/遇谁就派谁/叫人请毕摩/差人来到寨/……毕摩动起身/来到主人家/念了《生育经》/浦莫列依啊/早晨起白雾/午后生阿龙//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典籍中详细记述了浦莫列依被龙鹰滴血在身上所感而身怀有妊,最后生下了支格阿龙。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支格阿龙啊/生后第一夜/不肯吃母奶//生后第二夜/不肯同母睡// 生后第三夜/不肯穿衣服//以为恶龙胎/被母抛岩下/岩本龙住处/…… 阿龙懂龙语/自称我龙子/饿时吃龙饭/渴时喝龙乳/冷时穿龙衣/支格阿龙啊/生也龙日生/年庚也属龙/生在龙地方/名字叫阿龙//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上记载、传说如实地反映和复述了彝族龙生夷(彝) 之事,对龙的顶拜和膜拜,并形成了龙文化一部分。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龙生万物说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龙在彝族心目中和传统思想观念里是伟大的创世之神,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皆是由龙亲手创造,并认为包括彝族人的祖先乃至人类的祖先在内。彝族创世史诗《尼苏夺节·开天辟地》记载: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很久很久前/距今亿万年/有一条老龙/名字叫俄谷/头有九千九/身长九万九/尾有七百绕/手有九千九/脚有八万八/眼有九千双/这是什么龙/这是造天龙/这是造地龙//……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龙神在彝族眼中是庞然大物,力量无穷,天地间数其最大,显然是个最高神。俄谷出世前,世间无天地,全是海洋,俄谷使尽浑身解数才造出天地。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俄谷老龙爷/ 八万八只脚/ 夜里忙踩泥/ 九千九双手/ 白天勤抿泥/ 日夜不停歇/ 四千年开天/ 三千年辟地/ 一共七千年/ 造好了天地//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俄谷创造出天地后,其十代孙诺谷出世,诺谷继承祖业,继续努力,完成其创世大业,先后创造出一对日月,日行昼,月行夜,昼夜分开,还创造了大星九千九,小星八万八,以及平坝山川、泉水河流、江河湖海、花草树木,接着用泥塑出独眼人、竖眼人、横眼人和各类天地鬼神,并使之各司其职。然后造出飞禽走兽,使之惠及彝族先民。两条龙祖神造好天地间万物以后,诺谷及其后裔便不断繁衍生息,变成了今天分布极广、人数众多的彝族。彝族创世史诗《查姆》认为,水王罗塔纪不仅是龙的化身,而且人间草木籽种物都是龙赐给的。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龙为名号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因崇拜龙,以龙为名号的甚多。人以龙为姓名、名字,氏族部落以龙为名号,族徽、族号以龙命名,山川河湖以龙命名,建筑名胜以龙为命名的,龙几乎成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所有事物的代表符号。这是龙观念龙文化的具体反映和表现,即将某种事物称之为“龙”或者在某种事物的前面或后面冠于“龙”字,表示该事物与龙有关。龙在这里成了一种符号,这一符号却蕴含着彝族对龙神的百般笃信之情,且备受崇拜。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 葫芦崇拜文化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葫芦崇拜文化,并非是中国西南彝族独有。古今中外,不少民族都有过葫芦文化的迹象,并留下了丰富多彩的葫芦文化。然而,都没有像彝族的葫芦文化那样,渗透到彝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彝学专家普珍女士考证,葫芦古时写成“壶”“瓢”,瓜属葫芦科,所以瓜也称作葫芦瓜。她根据彝汉各民族民间有关人出自葫芦瓜的神话或者传说及其遗俗、遗物,写下《中华创世葫芦》专著。在这之前,刘小幸女士根据云南南华县兔街乡彝族聚居村摩哈苴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以葫芦文化为背景,也有《母体崇拜》专著问世。所以有人认为葫芦文化,是研究宗教起源和发展、民俗起源与发展的历史活化石。我们对彝族葫芦文化进行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彝族的葫芦文化从神话传说(葫芦救人、人出自葫芦) 到婚仪习俗(破葫成婚)、人的出生(送葫生子)、保葫避邪(取葫芦捉鬼、剖葫芦招魂)、丧葬习俗(亡魂入葫、祖灵葫芦) 以及宗教、民俗、生产生活无不留下了深深的烙印。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葫芦救人种和葫芦传人种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葫芦创世神话属于再造人类神话,都与洪水泛滥有关,即洪水滔天中葫芦如何救人种(兄妹俩),洪水过后兄妹俩又如何从葫芦中走出来,经天神的旨意,兄妹俩成亲,生下一个葫芦或肉葫芦团。滇南彝族创世诗史《查姆》记载: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朴独姆(阿普笃慕) 兄妹俩,听说洪水要淹天,白天叹息落泪,黑夜焦愁担心。涅浓撒萨歇(仙人) 问道:“好心的稼人呵,为啥焦愁不安?为啥落泪叹息?”阿朴独姆回答:“洪水要来啦,有金的打金船,有银的打银船,有铜的打铜船,有铁的打铁船。我们兄妹俩,没有金银,没有铜铁,用什么来打船?”涅浓撒萨歇说:“我给你一颗大瓜种,这颗瓜种不一般,一半绿来一半红,拿在日下晒三天,拿在月下露三晚,拿去种在家门前。栽后三天勤浇水,裁后七天壅瓜蔓,栽后十天搭瓜架,瓜藤直爬接通天,藤上结个大葫芦,你们和葫芦有缘分。挖空葫芦就是船,你们兄妹住中间。” (几天后) 龙眼眨一眨,满天乌云翻,雨点鸡蛋大,大地茫茫被水淹,葫芦漂到天上边,洪水落了九千丈,葫芦也落九千丈,现出了山峦,岩边有三蓬树,一蓬细篾树,一蓬尖刀树,一蓬小竹树。葫芦往下落,落在竹树间,竹子缠紧葫芦,把葫芦拴在岩边。为找大葫芦,寻找人烟,涅浓撒萨歇呵,从高山找到平坝,从平坝找到高山。找到大葫芦,打开葫芦口,走出阿朴独姆兄妹俩。洪水已退了,百里无草木,千里无鸟兽,万里无人烟。哥哥看了焦虑,妹妹看了哭泣。涅浓撒萨歇说:“要让世上有人烟,你们兄妹俩做夫妻。”兄妹俩听了心中急,兄妹怎能做夫妻?!涅浓撒萨歇,想了个好主意:“兄妹能否成夫妻,你们滚滚东西试一试。”涅浓撒萨歇拿来簸箕,又拿来筛子,交给兄妹俩:“两件东西分离,你们就不能做夫妻;两件东西合拢,你们就做夫妻。”哥哥拿着筛子上南山,妹妹拿着簸箕上北坡,簸箕筛子同时滚,滚到箐底合一起。(兄妹两个还是不同意做夫妻) 涅浓撒萨歇又搬来一扇磨。哥哥抬上扇磨去东山,妹妹背下扇磨去西山,两扇磨一起滚下坡,滚到箐底合一起。阿朴独姆兄妹俩,只好答应做夫妻。(可能是血缘婚的记忆) 从此以后,大地上又有了人烟。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葫芦神话传说,可谓数不胜数,丰富多彩,但以上记述的也可见一斑,其大部分说的还是兄妹二人躲进葫芦后得救的传说。神让他们兄妹成亲,二人不愿意,就叫他们滚簸箕、滚石磨、滚筛子,两样相合,又在河中穿针引线,或各在一座小山头让青烟缠绕等,通过种种办法,一一验证为天意后,兄妹二人只好成亲了。婚后,妹妹生下了三个孩子,即或说是葫芦、石头、肉团三个孩子都不会说话,就烧山竹去烫娃娃,这样他们就会说话了。而生下葫芦、石头、肉团的大致就是劈开后生出8个兄弟,后来就成了汉、傣、彝、苗、藏、白和回等族的祖先。有的地方则传说生下了36个小娃娃,或 50对娃娃,36个或50对儿女,各走一方分了家,从此各为一族,36个民族或50多个民族分天下。据报载,1976年云南大学历史系师生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进行民族调查,在建水县遇见一位彝老,胸前挂一个葫芦。问其缘故,彝老回答:“葫芦是彝族的祖公”,又说,“彝族是从葫芦中生出来的”。这就说明,“人出自葫芦”这一神话流传下来的原始观念在今天某些彝族中仍有深刻的影响。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上所述葫芦神话传说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葫芦始终是人类诞生或重生的摇篮,即葫芦与“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著名彝学专家、民俗学家刘尧汉教授在《中华民族的原始葫芦文化》一文中指出:“葫芦象征母体,葫芦崇拜也就是母体崇拜。”精辟地道破了葫芦崇拜之实质。吕微先生对洪水神话的结构进行分析后,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作为洪水神话中基本要素的洪水和避水工具,一定是生育现象和妊娠母体象。”他进一步论述说:“避水器物(葫芦) 象征母体,葫芦肚里的海水亦象征了胎盘中的羊水。”胎儿在母体腹中成熟之日,正是瓜熟蒂落,洪水将临之时。山洪暴发、洪水泛滥象征羊水或血水从母体中流出,发洪水则是生育的开始,洪水前的征兆在这里象征了妇女产前的征兆。……洪水暴发,器物破裂,象征了女性的痛苦。用力划破葫芦,或葫芦被小米雀、小老鼠啄破等,都是明显的生育之象。原始人类的理解和推理,大都要借助具体形象的帮助,或者类比,或者附会,或者替代,先民们用葫芦象征大腹便便的妊娠母体,是比较符合当时的思维特点的。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破葫(芦) 成婚和亡魂入葫(芦)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传统婚姻、丧葬习俗因居住地域不同,支系自称有异,且呈现千差万别的文化习俗,而居住在滇南彝族尼苏颇的传统婚姻、丧葬中离不开中华创世文化之一的葫芦文化。他们男女青年成亲时,要行“破葫成婚”,孕育时要赠葫芦护子,死亡时亡魂要入葫芦,以葫芦作质料制作祖灵葫芦加以崇拜。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之所以虔诚崇拜葫芦,以葫芦为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把葫芦看做与自己有血缘关系,把它视作“彝族的祖公”,都反映了彝族先民的共同心理。一方面,这是处于原始氏族时代的彝族先民在意识不发达,生产力极其低下而能依赖自然界的情况下,把获得过某种满足且与人们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自然物葫芦视为自己的保护神,或确信自身源自于葫芦物,并带着美好的愿望,创造出许许多多有关事物的神话传说,加以图腾崇拜和祖先来崇拜。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葫芦驱邪避害、捉鬼镇怪、招魂保福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红河南岸彝族认为葫芦也会作祟人,因而南瓜、冬瓜、葫芦等每节结两个果实,或者连续三节无间隔地结果实时,认为是凶兆,食用果实就会给人带来灾祸,于是经一番祈求或诅咒后,将其藤果实一起拿去丢到村外岔路口,或者赠孤寡鳏残,以此表示禳解。滇南彝族认为葫芦能镇妖驱鬼。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葫芦不仅可装鬼怪,而且认为葫芦是鬼怪专关人魂的主要器物,并且鬼最怕人们用尖刀草、挑叶枝、少黑泡刺、藤、白叶杆、红木树枝抽打,这一带彝族认为,当鬼怪把人的灵魂捉住以后并装在葫芦里,用塞子塞起来。鬼怪把塞子拧紧时,魂主的病情就会恶化和加重;鬼怪把塞子放松时,魂主的病情就会减轻。鬼怪以此方法来勒索患者家的祭品。因此,这一带彝族忌放无塞子的空葫芦,放置在家中或田间的葫芦都要装水盛物或盖紧塞子,以免鬼怪钻空子。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 竹崇拜文化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居住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彝族,是一个忠实的喜竹爱竹、崇竹敬竹的民族。千百年来,竹从彝族的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从生产劳动实践到社会生活、居家生活,凡彝族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竹文化,如竹生人的神话传说、竹崇拜、竹禁忌、竹祖灵等无不是竹文化。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竹生人说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彝族丰富多彩的民间神话传说中,有关竹的内容很多,其中有关竹生人的神话传说也不少。彝族把竹视为祖先的历史源远流长。汉文文献中记载最早的是东晋《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云: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竹王者,兴于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善,有才武,遂推夷狄。氏以竹为姓。捐所破竹于野,成竹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王也从人尝止大石上,命作羹。从者曰:“无水”。王以剑击石,水出,今竹王水是也,破石有焉。……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竹王神话》和《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也有类似的记载——夜郎与彝族先民有关。竹王神话,流传于滇东及黔南一带的彝民中与竹有关的祖先起源神话: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太古时候,在一条河水上浮着一个楠竹筒,这个竹筒,流到崖边爆裂了,从筒里出了一个人来,他叫阿楠,生出来就会说话。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竹王应是北盘江流域彝族部落联盟首领,竹王是神话人物九隆、阿龙、阿倮、阿鲁、伍午、笃慕等的音变,同是彝族的一个共同始祖,只是由于居住分散称呼不同。《新纂云南通志》卷一百一十二记载,通海就有竹王祠。云南很多地方如宜良、邓川、石林、马龙、寻甸、弥勒等地都有竹王寺。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贵州西北一带有竹子救人、竹子生人的彝族民间传说。广西西部的彝族民间传说则为: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开天辟地的太古时代,有一节楠竹筒中爆出一个人来,他的面貌似猴类,初生出来就会说话,名叫亚搓,住在地穴里,穿的是芭蕉叶,吃的是野鼠和果类。一天,他在麻达坡拣拾野果。偶然看见一支形象似猴的猕子,睡在梨树底下……他拾起一块石头掷去,那猕子一点也不动,于是两情相投,后配为夫妻,他们的子孙就是罗罗(彝族)。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以上神话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竹的原始象征意义实为男性生殖器官,前述三则神话传说为感生图腾神话,即某图腾植物与妇女接触而繁衍了后代。彝族民间信仰崇拜中也可印证竹图腾崇拜的原始蕴含。云南彝族地区不少彝民,遇妇女不育就向山竹祭祈。由于竹根彼此相连盘绕而生,与彝人家支氏族密切血缘相适应,而与祖先崇拜发生了更紧密的联系,如人死后即以竹为灵位,竹根作为人祖来崇拜。彝族以竹的枯荣象征彝人的兴衰,祭竹日(农历四月二十日) 则全村盛典公祭,祈求竹保佑族人兴旺,竹象征意义自然发展深化为生命的繁衍与延续。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视竹为祖先,认为族人为竹所生,或祖先被竹所搭救,竹使族人得以生产和繁衍,因而把竹视作祖先而加以崇拜,彝族的洪水神话大都涉及竹,不同的只是在竹对彝族起源的作用有差异。有的说彝族为竹所生,有的说彝族祖先被竹搭救,有的说彝族祖先躲进竹丛免遭仇人冤家或敌人杀戮,有的说竹子被火烧的爆裂声使祖先会说话。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滇桂交界地区彝族,由于认定自己来自竹中,村落边都蓄养着一丛竹子,以土、石、竹、木等围起来,不得损坏,每年还要举行仪式祭祀这丛竹子。学者雷金流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报道过这一习俗,还说妇女分娩时,把婴儿的胞衣胎血装在一节长约2尺长的竹筒中,挂在那丛专门蓄养的竹子上,表示自己是竹的血裔。很多彝族地区都有缘于竹而归竹的思想,人死之后把灵魂托付在竹子上。在彝文文献中,还有鸟引人魂归于竹的图案。这也是在传播人生于竹而归竹的思想观念。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竹禁忌文化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因自己的祖先为竹子所生或竹所搭救,所以把竹子视为十分神圣,不能任意侵犯和践踏,由此而产生了许多禁忌。广西隆林、那坡,云南富宁等地彝族,在村寨中选中一块二丈方的空地种上一蓬兰竹,高约四丈,竹子周围直径在五尺以上的石块筑成石围墙,石块周围又用竹子围成竹围栏高一丈左右。当地彝族称其为“的卡”,意为种竹场。“的卡”内不得随意进入,所种的竹子严禁砍伐破坏。只是在每年农历四月初举行祭竹大典时才准许进入“的卡”。届时,除去围栏,在竹根前搭起祭台,由毕摩作法颂经,然后又由“跳宫”率男女村民跳舞,活动一直持续三小时。最后,将木矛插于兰竹之下,再用新竹枝重新围栏,以寓兴衰之意。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川滇大小凉山彝族,禁止砍竹子作柴烧,不准将竹子拿进门。如果小孩子不懂事,误将竹子拿进屋,就要遭到家长的斥责,并尽快把竹子拿出屋外,担心引进祸端,患头痛或拉肚子疼痛。云南永胜县水田彝族的黑姓一支传说其祖先出生时是一血泡,被始祖扔到黑竹坝,这个地方突然有了人烟,就以黑为姓,以黑竹为图腾,所以禁烧黑竹子。云南石屏县罗姓彝族禁忌使用竹筷,以表示对竹图腾始祖的尊崇。新中国成立前,四川凉山彝族村寨中间都有一块5米见方的地里栽种着几棵香竹,香竹周围用石头围成1米多高的石墙,石墙外边又用竹子编成篱笆,高2米,禁止任何人进入,禁止砍伐破坏。这是竹图腾禁忌的具体体现。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竹制法器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用竹子做的法器很多。彝族毕摩有两样工具,就是法器和经书。法器主要有法帽、签筒、经袋、神扇、神铃、神刀、托器、神仗、法元、竹条等。其中法帽、签筒、托器、神扇、竹条是竹子制品。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 鸟崇拜文化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原始社会里,飞禽走兽是先民们赖以生活生存的主要食物。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有的飞禽走兽被驯化为家禽和家畜,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彝文古籍《彝帛奢且争》载人类是受鹤雁的启发而定居的,之前是过着迁徙不定居生活,直至尼乃时代,此时人仍过着寻食迁徙的不定居生活,后来在这两个部族首领依阿五、实洛着的带领下,寻食游动到一片沼泽地上,他们每天看到雁鹤从西边的箐林里飞到这片地上来觅食,晚上又各自飞回原来林地去栖息,受到雁鹤有固定食宿地点的启示,他们不愿再过奔波劳累的流徙生活,开始采集野生谷物的种子,培育出家种五谷,过定居的生活。随着粮食的收获分配和社会生活的活动,就产生了君、臣、师、匠、民、奴的职责分工。后来彝族把雁鹤作为最高智识者来崇敬,也由此而来。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鸡是由飞禽驯化而来,与人关系密切,彝族还有个习俗,生孩子后,女婿家给岳父母家报喜,生男孩要抱公鸡,生女孩要抱母鸡,结婚时男青年工作或当兵在外,赶不回来,但婚期已订好,不好更改时,用一只公鸡代表新郎去娶媳妇。云南弥勒县巡检司镇一带的彝族阿哲人,他们在办婚事时用鸡来象征人,有许多奇特浓厚的婚礼习俗,说媒要带“通信鸡” (一只红公鸡),送彩礼时要送“离娘鸡” (一只公鸡,一只母鸡),去娶新娘时还要带上一只雄壮的大红公鸡,意为“起飞鸡”,用鸡作迎亲启程的象征。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古籍《物始纪略·释鸡》载:“鸡有由来,鄂莫相结合,五蛋孵不化,四蛋孵四子,成四白雄鸡,什家金雄鸡,什勺用作修天牲,用作补地牲; 尼能有冠鸡,尼能用作朔偶牲,用作造俑牲;六祖绿翅鸡,用作联姻牲,用作婚配牲,鸡作礼牲,一直传了下来。”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老鹰覆大背》中说道:鹰有青、赤、共、花、斑、灰、白、黑、紫九种,青鹰掌天地,赤鹰天地络,鹰飞入日月腹,能遮住日和月,还有鹰抓启明星的传说。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把鸡奉为神鸟,作为沟通人神之间、天人之间的桥梁,把鸡头、鸡嘴、鸡腿骨作为卜卦的重要参照物,认为鸡是最灵验的禽鸟,可预知未来。如地震前飞禽会有异常反应,另相传洪水泛滥时,彝族祖先笃慕按照太白星君指示避身木筒,腋下夹一鸡蛋,21天后鸡蛋已孵出小鸡,待小鸡叫,笃慕才能出木筒,这时洪水已退,果然灵验。所以彝族每举行一种祭祀,取米一升,升上置一鸡蛋,亦有于身旁系一雏鸡者,其最重要之卜法,即为鸡骨卜。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婚丧嫁娶,走亲串戚,节庆盛典、起房盖屋都少不了鸡,并用鸡进行占卜,也把鸡视为神鸟,能预知未来,有鸡骨卜、鸡蛋卜、鸡头卜、鸡舌卜等。彝人认为命运与鸟有关。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妇女在婚前喜佩饰各种形状如鸡的鸡冠帽,意为象征吉祥。楚雄永仁、武定,昆明阿拉乡,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金平、红河等地彝族都普遍用公鸡形状服饰戴在头上。楚雄、昆明的鸡冠帽以花饰为主,红河、元阳、金平等地鸡冠帽以饰银为主。全用当地彝族称之为桂花银泡来镶嵌,形状逼真。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门窗木刻和墓碑石雕常有鹤、雁、鹰的形象,有趣的是禄劝云龙乡新山一个杨姓毕摩世家有一个彝文专用木制书箱,木箱正面阳刻有意为“知识神养育,见识神守卫”的彝文,两侧阳刻有鹤和鹰形象,并刻有彝文题意为“知天白鹤”“通神黑鹰”。书箱制作者之所以画鹤和鹰,提到鹤、鹰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而精心设计的,它有深刻的民族学含意。而在彝文典籍里早已记载了对鹤和鹰的崇拜。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鹰,一般都作毕摩的代表,毕摩法帽上要挂上一对鹰爪,据说可以抵残缺的一部分经书。有将鹰头、鹰爪悬于胸前的,也有用鹰脚制酒杯的。毕摩被称为“彝巫神鹰”说明毕摩与鹰(雕) 的密切关系,所以禄劝一个毕摩世家的彝文书箱上画有知天白鹤和通天黑鹰也说明了古代彝族先民的鸟图腾遗迹。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语称雁为更(勾),彝族传说太古时,始祖受难为雁所救,并由雁抚养长大,且从雁学说话。因此,对更(雁) 与“鸿” (彝语为“俄”) 并立,视为君王的化身,所以有“鹤是君,雁是臣,鹰是毕摩”之说。到了相当于隋唐时代,在滇东北、黔西北一带,基本形成了十几个称鹤国(勾、更、格) 的祖摩政权。几乎全是德布德施氏族分布的范围,即播勒大勾(也有为格、更,今贵州安顺地区),朵吐木勾(今云南昭通),甲峨勾(阿宁部,疑今安宁市或四川安宁河流域),录祖灵卧勾(今云南东川),赫默钟舍勾(芒部,今云南镇雄一带),陡歹普卧勾(乌蒙部故地今云南昭通一带),液彼珠吐勾 (今曲靖附近),阿妥洛奏勾(今曲靖地区境内),妥洛勾(接近滇西),麻纳慕古勾(昆明至曲靖之间),继俄勾(乌撒部今威宁),慕俄勾(水西部今大方县),德歹尼舍勾(乌蒙、今昭通) 等,彝族祖摩君长自称为鹤(勾),君长所辖的地域也就称为“勾”,某某君长的地域称为某某勾,所以行政区地名也“鸟化”了。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彝族“哭嫁歌”中以鸡鸭比喻姑娘不愿离娘家,出嫁那晚希望鸡不要叫,天不要亮,愿打金笼头罩鸡嘴,鸭搬家比喻姑娘要出嫁,心不甘的心情,在彝族民间故事里以鸟为题材或人变鸟、鸟变人、百鸟衣的故事比比皆是。单以峨山彝族民间故事中就有《太阳和鸡》《鸡的故事》《公锦鸡借衣裳》等故事。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彝族跌脚舞中有“公鸡啄架”“斑鸠吃水”,在彝族毕摩画和石雕中涉及鸟艺术造型的更是不少。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花鼓队男的头上要插上雉鸡的羽毛,以作区别或装饰。烟盒舞、跌脚舞均有模拟鸟类的动作和名称, 《禄劝彝族土司府礼仪乐》中的笛子曲调有《雁儿落大枝》《雁落合》《雁儿落》《小鹧鸪》的曲子和演员《口技》等都来源于鸟鸣的灵感。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鸟文化源于远古部族的鸟图腾、鸟崇拜,表现在彝族族源、语言文字起源方面的传说,或作为氏族的图腾,或作为彝族宗教占卜的主要工具,或与彝族生活习俗密切相关,或贯穿于彝族服饰之中,或标志着彝族等级地位并演化成行政区域名称。所以,彝族先民自古以来就有崇鸟、敬鸟、爱鸟、护鸟的意识,构成了彝族完整的、系统的、独特的鸟崇拜文化现象。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 神鹰毕摩崇拜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世居在祖国西南凉山、哀牢山、乌蒙山及金沙江、南盘江、红河等流域的崇山峻岭之中,这一地区又是我国产鹰衍鹰栖鹰之地的重要区域之一。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就是鹰栖之地的意思,云贵彝区还保留以鹰为图腾的遗迹,并都有关于鹰的神话传说,把鹰作为救护神加以敬仰和崇拜。于是鹰与彝族的社会历史、民俗宗教及审美心理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毕摩对老鹰是非常崇拜的,认为老鹰是一种能先知先觉和能够战胜一切邪恶的神鸟。因此,彝族毕摩视老鹰为自己的保护神。在彝族毕摩的法帽上一般系着一对鹰爪,如云南大姚县昙华山李家材毕摩的法帽除了系一对鹰爪外,还以两块布拼凑成一只老鹰挂法帽两边。昆明西郊彝族毕摩家中的神坛上供一对木雕老鹰像,求其保佑。云南楚雄、南华一带彝族毕摩用一对鹰翅膀驱邪、招神。川滇大小凉山彝族毕摩用以驱邪和招神的法器叫“切克” (“神扇”),扇面是一个圆形,长30厘米许,竹质,染着红、黑、黄三色,扇面雕刻两只老鹰和一只老虎或者豹子。黔西毕节地区龙场驿奢香土司下属杨氏土目的世袭毕摩陈作真说:彝族毕摩的法帽有三等,即一等为鹰毛制,二等为绵羊毛制,三等为竹制。以鹰毛制者为最尊贵和最威武。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鹰在各地彝族民间都有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及其崇拜形式,特别是表现在彝族民间信仰的毕摩法术上,毕摩是彝族文化的传播者,又是沟通人、鬼、神之间的中介。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毕摩所设的神龛供有一只木雕老鹰,其所佩戴的法帽上也有两只木雕老鹰,下面垂挂两股飘带,两股飘带上垂挂两只鹰脚爪。毕摩法帽上何以饰两只木雕老鹰?又挂两只鹰脚爪?据说,老鹰为神鸟,鬼神见了都害怕,所以具有祛鬼禳祸之能耐。彝族毕摩的神扇,用于祝福和祭奠亡灵活动中,以竹、木制成,上雕鹰和虎象(虎为彝族原生图腾),涂以土漆。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永仁县兴隆等地彝族毕摩崇拜老鹰神“觉格白诺”,南华县彝族神庙内供有老鹰神。鹰的法力,老鹰神都是鹰图腾信仰神奇力量演变之结果。鹰成了彝族毕摩的使者,是传达彝族毕摩旨意的神差。彝经说青鸿象征臣的福禄,黄鹰象征师的福禄。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除此,彝族正因为鹰是彝族的图腾崇拜之一,也因为彝族毕摩当作他们自己的保护神,所以一般不捕杀鹰,而且不食鹰肉,否则认为食者会生老鹰毒疮而疼痛不已,甚至不治而死。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之,彝族的鹰文化,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乎涵盖动物崇拜、图腾崇拜、英雄崇拜、审美心理及沟通人神、天地的全部。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自然崇拜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 金石崇拜文化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金石文化(这里指金属的统称),以石文化为主。至于彝族金属文化不那么突出,但在彝族原始宗教活动中,也有金属文化,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彝族原始宗教驱除巫术活动中,特别是驱新寨基邪、驱新宅基邪、扫宅邪、驱死魔邪等大型驱除巫术活动中,除五金碎片(主要是铁和铜片) 非要不可外,还要破铁锅、犁铧、吊铁锅等作为必备物来驱除。据说铁和铜可以震慑妖魔鬼怪和邪气,铁锅可以把妖魔鬼怪和邪气罩住和镇住,犁铧可以把妖魔鬼怪和邪气从地下犁出且从地上犁走。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棺木严禁用铁钉钉封,认为棺木是会腐烂的东西,而铁钉不易腐烂,不易腐烂的铁钉一旦落入尸骨中,尸腐铁不腐,对后代不利,也等于杀祖之罪。因此老人断气时,孝子女取“碎银”放于死者口里的“含口银”,但在入棺装棺前一定要取出来,也是源于此。死者舅家在出殡前钉死棺木盖时,所用的斧头也用红绿布包扎好,才能钉死棺木盖。不然他们认为用铁斧头钉死棺木盖,等于打死人之罪。除此,由于战争械斗等原因,生前身上有子弹之类的铁片或铁沙子,死后一定要用锋利的篾片把它取出来,才能入棺下葬,否则认为有杀人之罪。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女子生产时,婴儿的脐带不能用剪刀之类的金属器械割断,只能用锋利的篾片割断,否则认为有杀人之罪。其实,用金属器械割断婴儿脐带容易感染发炎化脓,但他们认为是金属邪气引起的结果。此外,女子难产而死,且胎儿死于母腹中,因彝族“一棺不能装二尸”和“一坟不能葬二尸” 的传统规矩,剖开母腹取死胎时,也不能用铁尖刀等之类的金属器械剖腹,只能用锋利的篾片剖腹,否则认为有杀人之罪。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四,日常生活中,老弱病残疾或精神萎靡者,甚至出远门者,身上佩带弹头之类的铁器,以示避邪;婴儿背出家门下地劳作、走亲串戚时,婴儿母亲都要携带一把镰刀或锯镰,以示避邪,还认为妖魔鬼怪害怕镰刀和锯镰。传说当年先祖英雄阿倮(或支格阿龙) 杀妖灭精时,其使用的武器主要就是铁擂、铁斧、铁鞭及镰刀和锯镰,阿倮用镰刀和锯镰割死妖魔鬼怪,妖魔鬼怪一见镰刀和锯镰就胆寒心惊且不敢接近害人。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五,有的彝族地区,至今把出土的青铜器和铁器作为天神地神的药物来珍藏。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六,有关传说故事中也反映了金属信仰文化,如有些龙潭因用铁锅或铜锅罩之而泉水、潭水枯涸的传说,可以证实这一点。如滇南红河县城东北 10余千米处的白龙潭的由来传说一个心术不正的受惩罚的故事。因此,至今彝族严禁直接用铁锅和铜锅往泉里或井里打水,否则认为泉水或井水一定会枯涸,人们会受无水饮之困。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滇西彝族咒恶龙的巫术活动,实际上是打龙王的另一种形式,所咒的龙自然有恶龙在内。其仪式:毕摩先占卦作祟恶龙,占毕,用稻草扎一恶龙草像,束于竹竿上,呈龙上树状,再备一碗米、一只小公鸡、一只小狗、一只铜锅,一并带到被认定恶龙作祟处(多为出水处),将草龙像插于水塘边,然后念诵《祭龙经》,杀鸡祭龙,将鸡血淋于草龙像上,再拔些鸡毛贴上。随后把鸡与米煮成鸡肉稀饭,再祭献龙,祈求龙不再作祟。祭毕,共吃鸡肉稀饭,这时毕摩一反前虔诚之态边吃边咒龙,吃毕,大声诵《咒龙经》,边诵边取出藏于篮子中的铜锅,以此吓龙。据说,龙畏铜锅,故彝人禁将铜器带到水源处,唯恐把龙惊走而水涸。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的金属信仰文化主要是铁和铜文化,而且主要反映在避邪禳解和震慑文化上。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至于石文化,彝族原始先民长居岩洞,石器时代制作的石器作为生产和生活的工具,也是狩猎和护身的唯一武器,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把它神化。奇形怪状的岩石,又使他们产生了畏惧感和神秘感,认为石是石神的化身,从而产生了对石头的信仰崇拜。彝族长期生活在山区,与石头发生了更密切的关系,石文化更为突出。彝族石文化的历史向上追溯,可以到北方氐羌族群。那是一个早期用支锅石的族群。用三块石头支锅,烧煮食物,对于狩猎、游牧的氐羌族群后裔来说,支锅用的三块石头在他们心目中也具有神圣性,不仅对其敬畏,而且把它当成灵物崇拜,形成了对锅庄石的信仰。如今能见到在村中、村头、寨尾的石狮、石虎以及怪石巨石,以此作为石神的象征。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盛行祭龙,龙树下立有一块椭圆形石头,彝语称“仲鲁”,即神石柱之意。祭龙神树时,香火插在神石柱旁,祭品供在神石柱旁,实际祭的是神石柱。据说,神石柱的好与坏、美与丑,关系到村内子孙后代的生育,好的美的神石柱可使村里生育出俊男美女,反之会生育恶男丑女。因此,选择神石柱相当考究,必须派专人到江河里选择一块平滑、椭圆、尺许长的石头,再经毕摩占卜合格方能树为神石柱,若经数年考察,村内人口有减无增,且生育出来的多为恶男丑女,则认为此石不灵,必须更换,重选神石柱。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石林县彝族撒尼人认为石神可使孩子不受病魔侵扰,拜石目的是为了孩子茁壮成长。滇东南彝族撒尼人称社祭为“祭密枝”,其意为司土地之神,用一个鹅卵石表示,供置在密枝林中一棵苍老古树脚用石板搭成的石棚中。滇南彝族称社祭为“咪嘎哈”,称社神石为“龙福”,或“仲鲁”,常称为 “龙蛋”。其往往用两颗猪心一般大小的椭圆形石表示,供置于社林里一棵被称为“龙树”的古老大树脚用石头砌成的“神宫”中。滇南彝族尼苏人社神用鹅卵石表示,他们认为此石会赐子,故还保留有新婚男子向此石求子之俗。滇南石屏县哨冲镇彝族,在举行大型社祭“德培哈”时,需举行“交媾仪式”,即主祭人要抬起社神鹅卵石从事先备好的通洞石中穿过,以示“交配”,以此来应万物,达到“阴阳合,万物生”的社祭目的。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还认为,石头可以驱邪。当人们从远处回来,或买回牲口、肉时要在一烧红的石头上泼上清水,让人或买来的牲口或肉从石头上通过,表示解除或驱走邪气。彝语称此为“鲁丛呆”,即打醋坛,意为请石神驱邪,认为石神可以化解一切邪气。又凡毕摩进行祭祀祈祷、除驱祛禳的巫术法事活动前都要行此礼,在烧红的一鹅卵石上,浇一瓢清水,把所用的祭牲、祭物、祭器、祭品、经书、法器等将浇清水在鹅卵石上的蒸气熏一下即可。此巫术活动中毕摩还要念诵较长的彝文文献《净祭品经》,其大意是因祭祀的树枝、树叶、木碗、瓷碗、水、米、谷、饭及毕摩经书、毕摩法器、毕摩自身,还有祭牲、旗幡,都可能会不洁净或带邪气,要进行驱邪除污,直至占卜呈现洁净止。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 树木崇拜文化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树木文化是彝族自然崇拜的一种,始于后期自然植物宗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进入农耕时期原始社会意识的反映。树木信仰文化,也是彝族原始宗教的内容和形式。彝族树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较多,但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文化方面。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马樱花崇拜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马樱花繁衍人类的传说。云南楚雄市的彝族民间传说:洪水滔天时代,洪水淹没了一切,只剩下两兄妹躲进葫芦中被老鹰救起。金龟老人为了繁衍人类,用燃香、滚磨、滚簸箕为卜,让两兄妹成了亲。婚后,妹妹生下一个大肉团团,金龟老人把肉团劈开,从肉团里跳出来50个童男和50个童女,金龟老人又用刀把流着血的血泡甩到一棵树上。这棵树就开出了红彤彤的马樱花,而50对童男童女互相配婚又繁衍了人类。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禄劝县彝族民间也有这方面的传说:洪水泛滥,天下所有人都淹死了。唯有阿卜笃慕藏在木桶里随水漂流,流到洛尼白遇救。阿卜笃慕和天上三个仙女结婚生下6个儿子。阿卜笃慕就在洛尼白给6个儿子分家。老大、老二留在云南,老三、老四去四川,老五、老六搬到贵州。留在云南的老大生了12个儿子,12个儿子除了小儿子没有变,别的都变成了树木、鸽子、野物等;老二名叫阿窟,他的儿子变成了一棵马樱花树。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崇拜马樱花树神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便是血缘神话。以上这些神话正是彝族崇拜马樱花树神话中较为原始的一个血缘神话传说。在彝族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马樱花文化的遗迹。1987年2 月,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唐楚臣先生同所长刘尧汉先生深入彝区社会调查到云南峨山县大西乡。大西乡为彝族支系山苏人的聚居区。全乡22个自然村 289户人。除张、邱两户外,287户人均为“竹”“木”两姓,竹姓禁忌一种彝语称之为“务也”的细山竹,不能砍,禁用这种竹。木姓则禁忌红马樱花树,不能砍,也不能用,不能烧这种树木。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马樱花崇拜反映在彝族祖先崇拜中。云南武定、禄劝县的彝族无论红白事,都要用马樱花树枝浇水洒水。因马樱花彝语称为“麻塞”与吉祥、顺畅同音,取其意而用之。妇女戴红毛线织的假马樱花的帽子。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姚县彝族农历二月八为插花节,采马樱花插门上、牲畜头上,意为人畜平安。云南双柏县彝族用马樱花木制作神祖位时,制作前需先请毕摩选好一棵马樱花树砍好抬回家中放干。届时,锯下一截马樱花木,一锯两半,在里面写上祖先之名字,再由幺子刺破食指点一点血在其上。然后合拢,刻成人像,以代表祖人。另外还要用罗师树枝和柏树枝(树名为音译),编一马给祖人骑上,最后放在篾箩里按辈分一排排挂在墙上,逢年过节时,特别是过大年、过火把节时祖神下献上刀头肉、酒、饭,并在篾桌上插马樱花树枝。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红河、绿春、元阳等县部分彝族,人死出殡下葬后,毕摩嘱咐孝子跪于坟地上方的一棵杜鹃花树或马樱花树下,毕摩念诵彝文文献《点灵经》,孝子细观树枝的摇摆,最先摇摆的那枝认为祖魂附其树枝上,砍其树枝,负树枝而归。毕摩用树枝制成木人像,裹红绿布以示祖神人衣,置于供桌上逢年过节祭献祖神。为什么只能用马樱花树枝做祖灵时,大多毕摩都说,洪水泛滥时,世间万物都淹死,只有阿卜笃慕因躲进马樱花树桶里避洪灾而幸存。后笃慕与天上三女成亲,生六子,或阿卜笃慕与三个仙女成亲,繁衍了人类后代。阿卜笃慕死后,上了天。后因惦挂世间自己的子孙,回到人间,靠着一棵马樱花树死了,后来彝族就把马樱花树当成了自己的祖神。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个传说清楚地解释了马樱花树在彝族传统观念中的地位。始祖阿卜笃慕因马樱花树而幸存于洪灾,后又变成了马樱花树,马樱花树就是彝族的祖先。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彝族馬櫻花文化反映在服飾上。這是因为马樱花花朵硕大,美丽鲜艳,开放于早春时节。滇中彝族支系纳苏人姑娘戴一顶公鸡帽,帽子的形象如一只公鸡,黑底色,分左、右、上三片,后面拖两根象征尾巴的飘带。有的上面一片绣一阴一阳太极图,左右两片每面绣有一条龙和一只凤,龙凤间夹一小房子,小房子里绣一生殖器分明的小童子。正前方的鸡头上,很明显的绣一朵红艳艳的马樱花。可见马樱花在彝族支系纳苏人心目中的价值,远远高于其他崇拜物之上,纳苏妇女头上普遍喜戴的是红线帽,帽子的左、右、前方各织一朵马樱花。云南楚雄彝族民间传统图案中,经久不衰,最受人们喜爱的,都是马樱花图案。每年的三月跳歌会上,成千上万的彝族妇女聚集在永仁、牟定坝子,妇女衣饰上绣最多的是马樱花。马樱花一朵朵、一片片开放在彝家姑娘的围腰上,娃娃的裹背上、帽子上,显得十分火爆,热闹非凡,十分漂亮。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马樱花与彝族始祖有历史渊源,马樱花成为彝族图腾信仰文化之列。彝族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歌颂和反映马樱花,崇拜敬仰马樱花包括绣在她们服饰上的花纹图案。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松树崇拜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松树崇拜主要反映在节庆活动中。他们认为松树是神灵的象征,它既能施舍人,又能作祟人,故对松树进行虔诚的崇拜。彝族过年,虽各地时间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过年的头天,要从松林里砍回一株经过精心挑选、无病害、无鸟粪沾染、无残缺、树干枝叶均整齐的幼松栽在天井里,作为年节神祭祀。并且祭献完松树年节神后才得祭献天、地、祖神等其他神灵。此外,每过节日(包括过年),要砍回松枝插于供桌、柱子、门头、灶、缸、磨、碓等祭献之处,作为各神的代表物予以祭献。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每年举行火把节,扎火把多用松树制作,点燃后熏烧家中的一切蚊子、苍蝇、跳蚤、虱子、臭虫、蟑螂及照田烧虫驱虫,认为松树神能把害虫烧死。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昆明市西山区谷律乡核桃箐的彝族也有祭松树的习俗。祭场在本村祭祀台背后,那里长着一棵10余米高、两人才能合抱的大青松,村中彝族每当有人生病或遇不祥,即带香烛酒前来祭献。届时,在松树上叉插上三杈松枝一根,供上饭菜,点香磕头,祭毕,倒一碗浆水饭于松树脚。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认为松树还会对人进行报复。因此,每当要砍伐松树时,要举行一定的宗教仪式祭献,抚慰、感化松树神。云南永仁县彝族过年前要砍松树作年柴火。在砍年柴时,砍柴者要把自带上山吃的食物放在所要砍的松树前,念诵砍年柴词,念毕方能动手砍柴。砍倒树后要破成柴块时,要口念破年柴词,就是在背柴回家之前,也得念背年柴词。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栗树崇拜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栗树有的称栎树或麻栎树,是高大落叶乔木。对于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彝族原始先民来说,栖身于高大的栗树之上,是抵御洪水猛兽的最好方法。栗果实含淀粉,可食,且结实多,容易获得,必然成为彝族原始先民的主要食物来源。彝族原始先民将这一切视作栗树对人类的恩赐,故把栗树视作保护人类生存、繁衍的神灵来崇拜。彝族栗树崇拜较为普遍,撒尼、阿哲、黑彝、阿务等支系的“密枝节”和尼苏、白彝等支系的“咪嘎哈”林,多为栗树林。每年各支系彝族均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 水崇拜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水是世间一切生物不可缺少的物质,万物生长离不开水。水变气,变云雾上天,又变成雨、雪落地,变成冰、霜,融成水,千变万化,变化莫测。熊熊烈火,可以毁灭千里山林,可谓猛烈,可是一场雨水就能将烈火扑灭。河水、雨水能促使植物生长,也能破坏万物。河流有的走西,有的又流东,这是为什么?处在原始时代的彝族先民难以作出正确和科学的回答,就把这一切归结为水神的作用。彝经有“人从水中来,我祖水中生”的记载,祭祖仪式中重要的一个仪式是取福禄水,把所取水源的地名作为该家族的族源水,并作为同宗的标志认同,彝族人生礼仪中诸多与水有关,如祭祖有取水礼仪等等。祭龙实际上也是祭水,大年初一早晨取水要祭水,把污染水源视为罪过等一系列丰富系统的水文化。彝族的水神观念是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有河神、湖神、井神、泉神等,并且每一处的河、湖、井、泉各自都有一个神灵专司管理。在他们看来,洪水冲毁农田、庄稼,冲死人畜,都是水神起的作用。彝族无法正确认识和理解水滋润万物生长,水能流动,水中生长的光怪陆离的生物,水中能生存繁衍鱼类等,而都归之为水神的活动所致。并认为人落水、溺死、水灾、涝灾是水神施威发怒的结果。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 火崇拜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个火的民族,崇火、尚火、拜火,火是生命的起点,也是生命的终点。火对彝族来说,像灵魂一样重要。烧火做饭,开田种地,放牧狩猎,照明取暖,防虫御兽等,从早到晚,终年都离不开火。特别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的彝族,家家户户建有火塘,终年永不熄灭,娱乐、议事、吃饭、取暖、睡觉都在火塘边。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对歌在箐火旁,弥勒阿细彝人一年一度的祭火节更是火的赞歌。可以说彝人生于火塘边,死于火堆上,有敬火护火的习俗,彝经中记有传说中火的发现人,毕摩祭祀仪式、除净、除邪、驱邪都一火了之。由于对火的依赖性强,在意识形态上,火对彝族的影响也更大。但是红红的火焰为什么会不停地摆动、喷发、跳跃?为什么燃烧物体时会发出“劈啪”声和“吱吱”声?为什么会烧毁莽莽森林、烧死人和猛兽?对火感到神秘而敬畏的人们,把这一切都归结为火神的活动。因此,他们以火作为火神的化身加以崇拜,不断地进行祭火活动。彝族一年一度的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实际是古老的祭火节。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天地崇拜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天地崇拜表现多种多样,为不同形式,以土主、土主庙崇拜为甚,祭龙树(咪斯登) 有祭龙的含义,有祭树神的含义,更重要的是祭土地神,以树作为土地的象征,毕摩叫魂也好,作法也好,许多仪式都少不了叫各地的土地神来助阵,把保护土地,驱土地邪等列入祭祀范围,有专门的经书和祭仪,以表达对天地的崇拜。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祭坝神礼仪。祭坝神活动大多是逢农历二月第一轮寅虎日,在本村寨领土区域内最低处择有树有石的地方举行。祭品:一头乌黑健全大青猪、一只羊、一只公鸡、一碗糯饭、一支筷子插着一块陈肥肉并备三斤米酒、三炷香火。祭品分活、生、熟三次祭献。每次祭献,毕摩都要诵吟《祭坝神经》。另外,有的村寨在“咪嘎哈”活动和云南石屏县哨冲镇水瓜冲一带彝族十二年一次“德培哈”中也同时祭献坝神和山神。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祭天地神礼仪。逢农历二月第一轮巳蛇日或辰龙日,以村为单位,在土地庙或山神庙、或者村中公祭场上由大毕摩主持。祭品:一头乌黑健全的雄性肥猪、一对公母鸡、米酒、香火、茶水、米饭、糯饭各九份。据说天地均有九层。祭牲活生熟各祭献一次,并诵吟一次《祭天地神经》,全村族人男女老幼向天地神磕头祈求。祭毕,就地聚餐。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祭土地神礼仪。祭土地神活动是逢二月初二和八月初二两次,在公祭场所或土地庙里举行此礼。祭品:一般是一头青猪、一只公鸡、糯饭米饭各一甑、香火10炷、蜡烛10支,米酒、茶水各10碗。由毕摩主持祭献,有的村寨全村男女老幼参加祭祀活动,有的只有成年男子参加祭献活动,每次祭献毕摩都要念诵《祭土地神经》,参祭者都要磕头祈求土地神。祭毕,就地聚餐。bh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