撮泰吉——彝族文化寻渊源 千年守望回眸间
央广网贵阳10月5日消息(记者王珩 贵州台记者汪汐 黄瑾)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地处乌蒙山脉腹地,这里有被戏剧大师曹禺喻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撮泰吉。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用最虔诚的方式扮演山神,举行“扫火星”仪式以祈福免灾;今时今日,祈福的人们纷纷离家,在海拔2300米的高原上,还有一部分人在岁月的沉淀中仍坚守根脉、不忘源流。
蓝天白云,艳阳高照。在距离威宁县城38公里的板底乡曙光村裸戛院子,成片的草地旁,头戴尖尖帽、脸戴古老面具、手拄木棍的舞者们缓缓走来,号称两千岁的山神惹嘎阿布嘴里发出低沉而富于穿透力的叫声,仿佛千年前一场最为庄严的祈福活动再次上演。73岁的文道华坐在荞麦地旁的院子里,眺望远方,思绪又回到少年时跳撮泰吉的场景,“这个撮泰吉,过去要正月初三到十五,还有红白喜事,周围团转也都来请我们。我们心头喜欢跳撮泰吉,在哪个地方跳几千人围到来看。”
“撮泰吉”被誉为“人类的祖宗戏”,“人之初,戏之始,彝之源”,又俗称变人戏,即人类变化的戏,源于生产生活。撮泰吉为祖传,作为家中独子,12岁时,文道华就跟随父亲学艺。他介绍,撮泰吉是彝族先民祈求祖先保佑、趋吉纳福的一种表演形式,“撮泰吉形容古时候的人变人不像人,猴脸、鼠牙、吃的是野果、喝的是露水、穿的是树皮。跳这个撮泰吉,年年扫了年年都顺利,风调雨顺。”
撮泰吉演出通常有10至17人参演,表演者用白色头帕将头缠成尖锥形,身体及四肢用布紧缠,代表山神的惹嘎阿布,是自然神与智慧的化身,不戴面具,扮演者多为世袭,一般不能改变;阿布摩是老爷爷,1700岁,戴白须面具;阿达姆是老奶奶,1500岁,戴无须面具。所有演出都在夜间进行,火把、灯笼闪亮发光,交相辉映,蔚为壮观。扮演山神的文道华每当演出时,都会将小儿子文斌带在身边。“每次他跳的时候他都带着我,每天晚上跳的时候整个寨子里面的人都围着看,然后扫火星,寨子里面每一家一户都扫,去要鸡蛋要麻线。”
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撮泰吉的起源,然而在裸嘎院子世代流传着 “是人不跳弦,白活几十年。”“听见口弦响,心喜脚板痒。”等谚语,裸嘎院子里的男生几乎人人会跳撮泰吉。在这片高原上,荞麦养活了裸嘎人的生命,撮泰吉滋养和抚慰着裸嘎人的心灵。正月时,观看撮泰吉表演是罗高云小时候最开心的时刻。“期盼他来,他不是要过一个寨子每家每户都穿寨咯,小孩全部都去,开始到第一家的时候因为他才刚刚开始走,然后走的话一家跟一家就全部一起去了。”
岁月更迭,文道华家的荞麦地收割了一茬又一茬,而年轻人都争相到城里打工赚钱。渐渐地,村里连一支撮泰吉表演队都组不齐。文斌说,到了正月跳戏的日子,父亲文道华都会默默地抬个凳子坐在院里,手里捧着面具久久不语。“晚上我都跟着他睡,他睡不着的时候他还在那里用嘴讲一下他讲的那些段落,我们是有兴趣的,但是一般打工的人过年他都不回来的很多,观众就没有那么多嘛。”
迁徙、驯牛、播种、收割……,这些源自生产生活却又夸张的表演动作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就连文道华的两个儿子也都外出去寻找新的生活。即便如此,文道华仍会在正月时扮成山神,轻声低吟祝语。过去,撮泰吉以祖传为主,可现在,文道华却盼望着更多的人跟他学习撮泰吉。“过去的时候是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现在是把它传到外头去了,把它教到各地,培养满天下,他们跳得好,我欢喜,别的没有心愿了。”
过年回家时,看着父亲穿着山神演出服日渐佝偻的背影,文斌再也不忍。2014年春节,他决定留在家里不再外出打工,跟着父亲学习撮泰吉。文斌继承了父亲扮演的山神角色,从最基础的唱词学起,每个词的发音、每句话的语气,文斌都会琢磨很久。“边看边学,那些台词就是他直接教我的,整个段落都很难的,不好记嘛,一下子你记不下来的。有些时间我都被他骂了,骂我的话他的原因是祖宗传下来的,他必须要传给我们嘛,他着急,我们学不会的话这个就丢失了。”
从第一场演出时的颤抖到如今游刃有余的表演,文斌逐渐掌握了撮泰吉的要领,尽管观看撮泰吉演出的人依然不多,可文斌却有着和父亲一样的毅志,他从村里在家的年轻人中重新挑选了演员,组建了一支新的撮泰吉表演队,只要有时间就在村里表演。
2006年,撮泰吉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道华也成为了撮泰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父子俩的坚守终于有了回报。千百年来,默默无闻地在山野间自生自长的古老文化,开始被外界所知晓。“平时的话人家来请我们的人很多的,去的话一百块钱一天嘛,然后政府还补助我们。”
撮泰吉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顽强的生命力,开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2017年2月11号,毕节彝族古剧《撮泰吉》赴法文化交流团在法国尼斯参加了有名的尼斯狂欢节开幕式及花车大巡游,作为中国唯一一个被邀请参加尼斯狂欢节的文化交流团队,彝族古剧《撮泰吉》赢得了广大观众的阵阵掌声和一致好评。
尽管获得了外界的关注,然而一个月一千多块钱的演出收入远没有外出务工来得多,每隔几个月,文斌组建起来的撮泰吉表演队就会有人选择外出打工,成员常常更换,就连文道华的大孙子文康进也选择了放弃。“明年我不跳了,在家里面除了跳这个以外我没别的收入。因为这个一年在家里面才一万块钱,出去打工像我们这个年纪,最少一年可以打个3几万嘛。”
与文康进的想法不同,正在读初三的弟弟文超,不愿丢掉爷爷文道华传下来的宝贝。
当划破天际的唱腔再次响起,戴上面具,恍惚中穿越千年,文超期待着,撮泰吉能够像家门口的荞麦一样坚韧绵长,生生不息。“觉得是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而且又出自于我家的祖传,我也对这个撮泰吉特别的感兴趣,在戏里面演出,然后我又跟着他们去扫寨,它相当于陪伴我成长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石屏彝族祭大龙
- 2 彝族土主崇拜中心何在
- 3 彝族毕摩及毕摩文化
- 4 彝族“祭祖大典”――“耐姆”祭祀...
- 5 弥勒彝族阿细祭火仪式
- 6 “招亡”与“祭羊”
- 7 福长村的“大王操兵节”
- 8 黑虎之灵――彝族的虎图腾
- 9 六盘水彝人祭山神 祈求风调雨顺
- 10 毕摩送祖灵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