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看不见的乐器 听得到的曼妙——记永宁村鱼鳞片吹奏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张立嵩 发布时间:2023-02-04 原出处:​今日蒙自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image.png5S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吹奏鱼鳞片

走在雨过铺街道永宁村委会道路上,一阵阵抑扬婉转的乐声传来,循着乐声走去,只见一群老人将鱼鳞片含在嘴里,一首首动听的歌曲便萦绕耳边。
5S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5S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S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鱼鳞片乐器

为首吹奏的是一名58岁的老人,名叫周德学,他向记者介绍,鱼鳞片吹奏出的音色优美、音区宽广、表现手法丰富,大家平时除了在劳作间隙、休闲娱乐时吹奏取乐外,还普遍应用于吹奏婚俗喜乐、伴奏民族歌舞、演奏尼苏名曲。并且在彝族花灯、洞经音乐这些大型项目中,鱼鳞片吹奏也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5S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记者很是好奇,向周德学借来鱼鳞片观察,发现鱼鳞片并没有经过特殊加工,就是一般的鱼鳞而已。经过询问得知,其实鱼鳞片的选材极为讲究甚至是挑剔,只要鱼体两肋部位的鳞片,薄厚还要适中,规格以直径3至4厘米为佳。5S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让记者更直观地观察鱼鳞片是如何发声的,周德学将鱼鳞片置入口中,用上嘴唇贴合压住,鳞片成为“舌簧”,用舌尖辅助,控制气息往外吹出,气源从上嘴唇与“舌簧”缝隙间流出,随即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别看我们吹起来简单,其实要能吹奏出一首曲子是非常难的,我刚刚开始学的时候,甚至连声音都吹不出来。”周德学告诉记者,他52岁开始学习鱼鳞片吹奏,用4年的时间才掌握了吹奏的技法,目前掌握鱼鳞片吹奏技法的人不多,愿意学的人年龄大都在40岁以上。5S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了解,彝族鱼鳞片吹奏于2017年入选云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市已经制定了鱼鳞片吹奏保护计划,保护老一辈传承人,培养骨干传承人,同时创造各种演出机会,为鱼鳞片吹奏技艺提供展示平台。5S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雨过铺街道办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主任蒋劲梅说:“近年来,雨过铺街道发挥职能作用,通过积极参加‘活力蒙自’各类节目,并对鱼鳞片吹奏进行培训,努力扩大鱼鳞片吹奏的影响力,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彝族文化。我们今年已经培训了150余人,现在能吹响的有30至40人,能吹得出歌曲的有10至20人。”5S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我们不仅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还要将其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爱上我们的尼苏文化。”周德学谈到传承与保护鱼鳞片吹奏技艺时,眼中满是希望。5S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张立嵩;图片由雨过铺街道办提供)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