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保护文化遗产 添彩美丽彝州——楚雄非遗十年结硕果

作者:​邵平 白爱荣 发布时间:2021-12-18 原出处:​楚雄文化馆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在楚雄这块神奇美丽的红土地上,彝州各族人民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创造和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拥有古生物、古人类、古文化和彝族文化为代表的“三古一彝”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遗产,既是彝州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珍贵文化资源。3S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国家级传承人郭有珍教娃娃梅葛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识别的DNA,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的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基础。弘扬彝州优秀民族文化,建设民族文化强州,是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迫切要求,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挖掘、整理是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举措。3S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国家级非遗名录“姚安坝子腔”演唱

普查申报,建立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

2002年以来,在文化部的指导和社会各届的积极参与下,民族文化保护工程进一步实施,楚雄州在州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州文化部门的组织协调下,组成了由10县市政府分管领导和州级文化、民委、城建、财政、旅游、群文、文博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参与的非遗普查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负责对全州非遗的普查评审申报工作。至2014年12月,楚雄州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州级、县市级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保护名录项目共有373项,其中,火把节(彝族火把节)、彝族梅葛、大姚彝剧、姚安坝子腔、彝族酒歌(彝族民歌)、彝族老虎笙、查姆、彝族左脚舞、彝医药(彝医水膏药疗法)、花灯戏(姚安花灯)、(元谋花灯)、彝族服饰、拨云锭制作技艺等13项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名录;镇南月琴制作技艺、彝族大刀舞、彝族十二兽舞、双柏打陀螺、永仁赛装节、阿鲁举热、彝族刺绣、姚安莲花落、元谋彝族摔跤、大姚插花节、永仁苴却砚制作技艺、开奔勒笃—六祖古歌、南华啊苏者跳歌调、彝族器乐(永仁宜就器乐)、禄丰醋制作技艺、武定老滔村“赶鸟”习俗、牟定铁铜器制作技艺、南华火草纺织技艺等18项被列为省级保护名录;双柏县大麦地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武定县环州乡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禄丰县叽啦村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南华县岔河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姚安县左门乡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楚雄市以口夸村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元谋凉山乡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姚安县马游坪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楚雄市大过口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大姚县昙华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等10个被列为省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双柏彝族老虎笙艺术之乡和牟定彝族左脚舞艺术之乡2个省级艺术之乡;建立了州级保护名录76项(其中州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17个),县级保护名录254 项。全州共有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46人,其中有国家级项目彝族梅葛代表性传承人郭有珍、彝剧代表性传承人李茂荣、彝族火把节代表性传承人普顺发、查姆代表性传承人方贵生、彝医药(彝医水膏药疗法)代表性传承人余惠祥等5位国家级传承人,有省级传承人82人,州级传承人171人,县级传承人1088人。3S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国家级非遗名录“梅葛”文化进校园


3S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实施数字化建设,进行抢救性记录和保存

对全州范围内的国家级、省级和州级的11个项目类别和258名传承人的照片、文字和影像资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进行抢救性记录和保存,特别注重抓好国家、省、州、县四级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建档工作,已初步建立了国家、省、两级文字、图片、电子文本、录音、录像等相关资料数据库,将普查申报公布成果转化为社科成果。楚雄州非遗中心编辑出版了《楚雄州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年回眸》,编辑出版大型画册《火舞彝山》,录制了火把节专题片《火舞彝山》、梅葛专题片《再说梅葛》、彝族火把节专题片《彝山彩霞》DVD专辑;大姚县编辑出版《大姚彝剧研究》,录制微电影《彝剧》;牟定县编辑出版一批左脚舞歌舞乐音像制品;武定拍摄录制了《武定彝族酒歌》、《武定彝族情歌》系列专辑;双柏县编辑出版了《秘境老虎笙》,录制了《查姆古歌》DVD专辑;姚安县、元谋县分别录制了花灯系列专题片等等。此外,一批传承人还拍摄录制了彝族左脚舞、彝族梅葛、彝族酒歌、姚安坝子腔、阿乖老、阿噻调、花灯等DVD个人专辑。3S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国家级非遗名录“彝族服饰”制作

落实保护经费,有效保护和传承

2010年以来,我州国家、省、州级非遗项目逐步得到了各级政府财政专项经费的资助,共到位国家级项目保护专项经费1269万元、省级项目保护专项经费250万元,国家、省、州、县级传承人也得到了相应的传承工作经费补助。随着楚雄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到2014年底,全州州县乡及文化个体经营户已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调查、申报和传承保护经费达千万元以上,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州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3S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节庆文化活动为载体,展示传承非遗项目

充分利用楚雄州多姿多彩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为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展示平台。如彝族火把节在楚雄市的大过口、禄丰县的高锋、武定县的白路、大姚县赵家店、双柏县法脿、永仁直苴等地举行毕摩祭祀、祭火、大小三弦舞表演、大锣笙舞表演、大刀舞表演、彝绣和彝族服装赛装表演、彝族摔跤、斗牛、赛马、磨担秋等民俗表演活动;彝族左脚舞在 “牟定三月会”期间举行“千人唱一曲,万人跳一脚”的万人左脚舞表演;彝族梅葛在姚安马游坪、大姚三台、永仁直苴等地举办“梅葛文化节”、彝族服装节、彝族赛装节时进行梅葛的传唱和梅葛表演赛;姚安花灯在姚安光禄古镇举办云南省花灯周“姚安花灯节”,组织省内花灯剧团进行花灯节目表演赛,有力地推动了花灯文化艺术交流;彝族老虎笙在双柏法裱举办“彝族老虎笙节”,进行老虎笙、小豹子笙、大锣笙表演活动;彝族酒歌在武定 “牡丹花节”期间组织酒歌演唱比赛及表演活动;大姚彝剧在大姚民间艺术节、昙华插花节和三台服装节期间组织彝剧节目表演等等。3S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国家级非遗名录“彝族左脚舞”

建立传习所,为非遗传承保护提供基地

州文化馆作为梅葛的保护单位,分别在大姚三台乡、牟定腊湾村、姚安马游坪村、永仁直苴梅葛发源地建立了梅葛传习所,作为彝族火把节保护单位,分别在楚雄市紫溪镇的板凳小学和大过口乡、武定县白路乡、禄丰县的高峰乡、双柏县法裱镇的李芳村、大姚县赵家店、元谋县凉山、禄丰广通镇乡分别挂牌建立了8个彝族火把节传习所;姚安县文化馆作为姚安花灯保护单位,在光禄镇建立姚安花灯传习所;元谋文化馆作为元谋花灯保护单位在元马镇、黄瓜园镇、老城乡、平田乡、新华乡、江边乡分别建立了元谋花灯传习所,双柏文化馆作为老虎笙和查姆的保护单位在法脿镇建立了老虎笙传习所、在大梅地建立了查姆传习所;大姚县文化馆作为彝剧保护单位在三台乡、昙华乡建立了彝剧传习所;武定文化馆作为彝族酒歌保护单位,在白路乡、环州乡、发窝乡建立了彝族酒歌传习所;牟定文化馆作为左脚舞项目保护单位在蟠猫乡、凤屯镇腊湾村建立了彝族左脚舞传习所等。3S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各项目保护单位依托传习所, 充分展示非遗保护成果,同时建立业余文艺队,开展各类民俗文化活动,举办传承人及业余文艺骨干培训班。2013年全年共举办培训班60期,共培训国家级、省级、州级、县市级传承人及业余骨干8200余人次,2014年全年共举办培训班80期,共培训国家级、省级、州级、县市级传承人及业余骨干14000余人次。3S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国家级非遗名录“彝族火把节”斗牛

加强对外交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近年来,楚雄州不断加大了非物质文化艺术对外交流,进一步弘扬了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国家级传承人郭有珍所演唱的梅葛调享誉一方,曾多次参加到省内外各种文化艺术节中演出,得到了各级领导和有关专家人士的高度赞誉,2013年6月获国家文化部文化艺术薪传奖;省级传承人李树明制作的镇南月琴玲珑剔透,别具一格,曾参加到北京文化艺术节、上海世博会、珠海文化艺术节、中国昆明福保文化艺术节等展示展销,作品被香港理工大学等地收藏;省级传承人马世明制作的苴却砚,刻画精美,充满诗情画意,堪称“砚中瑰宝”, 多次参加省内外各种展示展销活动,作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省级项目彝族刺绣和彝族服饰一批传承人多次被邀请到省内外展示展销活动,作品远销国内外,如今,彝族服饰在楚雄已经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国家级项目彝族酒歌改编的作品于2007年登上了春晚,并在参加全省酒歌大赛中获金奖;国家级项目彝族梅葛改编的歌舞剧《梅葛唉嘎哩》在参加2010年云南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奖中获金奖;省级项目彝族十二兽舞改编的舞蹈《十二母兽之祭》于2013年参加云南省第八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中获银奖和传承奖。3S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备注:本文系纪念中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专稿。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