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彝族花灯之乡——王古川

作者:董晓东 发布时间:2012-04-23 原出处:开远市讯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王古川村是开远市小龙潭镇毛家寨村委会的一个彝族村子,坐落在小龙潭镇东面的一个缓坡地带。全村100多户人家400多口人,玉米、烤烟等农作物种植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这是一座看起来平淡无奇却又十分有文化内涵的村庄。2006年,红河州发布首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古川村就有四项内容同时上榜,名目分别为:王古川村彝族花灯之乡,王古川村彝族花灯传统剧目《张三宰羊》,王古川村传统戏剧艺人李定邦,王古川村彝族民间(花灯)音乐艺人李增强。Ra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花灯在王古川被称为老灯。在基层从事了近30年群众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工作的小龙潭镇文化站原站长李保昌说,彝族花灯大约在清朝道光年间传入王古川,延续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历经了五代人的传承。Ra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根据李定邦、李增强、白绍英等老艺人的回忆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远文化馆李振声整理留下的文字资料,我们大致可以理出王古川村彝族花灯发展传承的脉络。Ra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古川村彝族花灯第一代灯班以马有才(1874——1938)为代表,活动始于光绪后期,成员系由核桃寨、小寨街、城子等邻近村寨的爱好者组成,共有白锦昌、李家福、白兴发、吴金宝、马有才、白王宾等十余人。第二代为张世元(1895——1959)、牛文秀、何应科等人。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张世元到王古川落户后,在该村传灯,培养了白启祥(1905——1954)、白启龙、李明、李有源、杨崇林、李朝宗、李朝良、李文玉等第三代灯班,他们活动于上个世纪的三十至四十年代。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白启祥为躲兵潜到如今的乐白道办事处红石岩村,在该村教灯多年,带出了普邓发等人的红石岩灯班。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李明、李有源、杨崇林为灯师,教出了白绍山、李增强、李定邦等第四代灯班,并发展了白绍英、李菊芬、白金玉、何琼珍等妇女演员。1966年“文革”开始后,灯班公开的演唱活动被取消,直到1986年,停止活动20年的王古川灯班在原生产队长李有明的带领下才又恢复了演唱活动,并由李增强、李定邦负责,带出了一批青年演员。李增强今年69岁,李定邦76岁,他们都分别带出了第五代传人。Ra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增强、李定邦老人说,他们传灯没有什么规矩,只要愿意学的,不管村里村外的人都可以传。但实际上,王古川灯班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都是在村内传灯而未吸收外村人。李保昌说,王古川灯班具有“子孙灯”、“夫妻灯”的特点。即同班演员有弟兄、翁婿、父子、父女、夫妻等多种亲属关系。李定邦和白绍英就是一对老夫妻,当初,他们一起学灯,一起表演,现在又一同传灯。在第五代灯班成员中,有四对夫妻。Ra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灯班演出使用的乐器主要有三弦琴、四弦琴、二胡、笛子、碰铃、响木等。灯班经常演出的剧目有《乡城吵闹》、《补鞋》、《打渔》、《打花鼓》、《张三宰羊》等10多个剧目。Ra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保昌翻开他当年的笔记本介绍说,1986年6月10日,州里在开远搞花灯调演,王古川灯班表演的传统曲目《张三宰羊》获得了观演的省、州专家的一致好评。Ra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一次调演使王古川灯班获得了莫大的荣誉,也奠定了王古川灯班在红河州彝族花灯界的地位。随后,红河州发布了首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古川村获得了彝族花灯之乡的美誉,被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灯班经常表演的《张三宰羊》被列为彝族花灯传统剧目收入名录;传统戏剧艺人李定邦、彝族民间(花灯)音乐艺人李增强也一同列入了这一名录。 Ra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