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比尔日 曲比类类:毕摩文化传承与守护者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在大小凉山的彝族村寨,你时常可以遇到头戴神笠,背着经卷的毕摩,他们以祭祀送灵、祈福纳福、禳灾祛祸、驱鬼施咒、占卜行卦为职责,形成了独特的一方文化,尤其是有“毕摩文化之乡”之称的大凉山腹心美姑县,以拥有3000毕摩,毕摩文化神秘悠远和博大精深蜚声海内外。2014年,“尼木措毕祭祀”“毕摩音乐”“毕摩绘画”
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纳入国家保护视野。曲比尔日、曲比类类是众多毕摩中的文化守护与传承者,在大凉山颇有名气。
与曲比尔日一道走在初冬的山路上,远方的山峦铺满了雪,只有一些小树在雪中格外醒目,山野是那么的美丽静默。
初识曲比尔日那是1989年初冬的事情了。如果不是别人介绍,怎么也不会把这个披着擦尔瓦黑黑的彝族男子与神秘的毕摩职业相联系。因为,彝族人的心目中,把毕摩作为智者的化身,是人、鬼、神的中介,赋予了他们无所不能的神圣形象,而眼前这个有几分缅腆小伙子,就是山野中随处可见的普通彝族青年。后来,相识久了,才知道,他从小生长在毕摩世家,是杨古书布大宗师第27代毕传人,其爷爷和父亲都是相当有名的毕摩。其谱系是:杨古苏布-苏布马恩-马恩马安-马安都拉-都拉约地-约地依尔-依尔阿祖-阿祖坡伍-坡伍尼惹-尼惹维生-维生嘎阿-嘎阿尔果-尔果比惹-比惹约拉-约拉约特-约特吉比-吉比哈嘎-哈嘎吉伙-吉伙说尔-说尔莫格-莫格俄尔-俄尔比普-比普拉-拉伙子嘎-子嘎张加-张加拉果-拉果尔日。
第一次采访曲比尔日,他显得有些腼腆,默默地望了望远方,半天才说了一句:没有什么可以讲的嘛,毕摩就是念经治病的人。在我的再三恳求下,他讲了许多关于毕摩和自己事儿。
他说,远古的时候,天界落下一粒果籽,终于长成了铁杉巨人,可是这个“摇摇晃晃,似人非人”,是一个“头上住喜鹊,腰上住蜜蜂,腋下住松鼠,鼻中住花鹊,脚下住蚂蚁”的怪人。到了阿居阿丛时代,在昊天古兹的帮助下,请额阿孜三人,为铁杉巨人举行大型的仪式,把怪人头上喜鹊巢移到森林中,腰上蜜蜂巢移到悬崖上,鼻中花鹊巢移到沟坎间,腋下松鼠巢移到岩洞里,便成了人类的始祖。到了母系社会时期,产生了始兹始德、尼能、实勺、慕弥、格俄等著名的女性毕摩,但是这些母系首领,都因“知识不多,学识不深”,仪式“不用净草垫神座,不用牺牲来献灵,不用烧肉祭神座,不兴占卜术”,更没有神签筒、法帽、经卷之类的法器,因此,“驱鬼鬼不散,祈福福不来,治病病不愈。”
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维勒邛部时代,他“背负柏签筒,头戴棡法笠,手执樱法扇,佩带红穗铃,治病于世间,度灵入祖界”,达到了“治病病亦愈,祈福福亦至”的程度。到了“普伙三子”时代,普伙三子请了昊毕始祖和提毕乍穆两大毕摩为母亲举行“送灵分支“仪式。提毕乍穆对毕摩仪式进行了改革。昊毕始祖是上界毕摩,作毕时,金银插神座,麂獐作牺牲,雉鸡作祭品,鸿雁来占卜,所以做一场仪式牺牲用物寻找都已比较困难。提毕乍穆是下界毕摩,说前人可得野禽野畜作牺牲,后人难得到,建议改用家禽家畜作牺牲,木签作神枝。
大约在一千年前,毕摩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出现了阿苏拉则、阿格说主、阿克伙窝、杨古书布、勒伍阿则、渣毕阿依、阿孜布约等著名的毕摩学派。
说起学毕经历,尔日毕摩的话开始多了起来。他说,他5岁开始随父亲学习作毕知识技艺,平常白天跟随大人放羊,经常背诵经典内容,晚上学习毕摩文字、经典唱诵和草扎、泥偶、神座、占卜等知识,父亲对他要求特别严格,每晚有空都要教授经文和仪式知识,过几天都要检查学习情况。有仪式时,时常跟着父亲、叔父到他乡,在仪式中学习。15岁之时,就能背诵大量的毕摩经文,能布插数十种神座,在村里已有点名气了,时常被邻居邀作些“晓补”“咒鬼”“治风湿”等小型仪式。27岁时,就能背诵近150万字的经文,且已独立主持祭祖送灵、尼木猪胛卜之类的大型仪式。因其作毕知识丰富,仪式灵验,深受大家的好评。尤其是治风湿类疾病,更是远近闻名,慕名前来请他的人络绎不绝。至今已作过30多场送灵归祖、尼木猪胛卜等大型仪式,风湿类等小型仪式不计其数。家藏有《禀神经》、《驱猴瘟痨疾经》、《咒鬼经》、《驱怪灵经》等200多种祖传文献。
说起作毕,他有许多难忘的故事。至今想起来,有些奇遇还让他惊魂未定。话说有一天,他给一个重病中的妇女作仪式,感到疲倦,于是在仪式中小睡了一会。忽梦见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梦中有个蓬头垢面的女人用尖厉的声音在耳边喊“该走了,别留了,再做仪式也是死”。醒来,他感到好怕,怎么会做这样的梦呢?百思不得其解。他想起了《百解经》的一段话,于是立马醒悟,看来这人命中注定要去了,于是借故酒醉,不再继续仪式。第二天凌晨就给主人说,你们另请大毕摩吧,我的功力可能治不了这病。据说,第二天中午那个妇女就死了。
与曲比尔日毕摩相比较,居住在美姑县合姑洛乡的曲比类类毕摩当属比较现代的毕摩了,穿着上与比较讲究的汉族农民几乎没有差别,还时常用半通不通的汉语给你讲解毕摩文化,这个黑黑的中年汉子,话中时常带着几分幽默,不时让你莞尔一笑。初识曲比类类,与其说他是一个毕摩,还不如说他是一个克智能手、月琴手。因为,他时常喜欢参加克智演述,并颇有几分名气,还能弹得一手好月琴。休闲之余,总喜欢抱个月琴,弹奏几曲。据说,因兴趣广泛,吹拉弹唱样样会,又有知识,年轻时的曲比类类颇受姑娘们的爱慕,提亲者络驿不绝。他是一代宗师阿苏拉则的第29代传人,儿时的他,生性顽皮好动,在同伴中属于那种不被人看好的鸟,对什么东西都好奇。6岁开始,便在父亲的强制下学习作毕知识,休闲放牧之余做泥偶玩,17岁时能独立主持仪式,28岁已开始独立主持大型仪式,是圈内小有名气的毕摩。据他自己讲,因不喜欢作毕,小时不知道挨了多少打。记得有一次,父亲让其背诵《毕谱》,因背得断断续续,有些谱系巅三倒四,被父亲用竹杆打得直叫唤。还有一次,在仪式中插错了一道神座,回来被父亲严厉斥责,至今他还清楚得记得父亲的话:“插错神枝意味着对病人的生命不负责,是作毕之人最大的忌讳。”
翻着那些发黄的经书和曲曲弯弯的文字、神图,虽然许多经书的内容,我不甚了解,却充满了好奇。我拿着一卷残破发黄的经书问类类,这文献有多少年了,类类笑了笑说,这是《阿居苏木尼》,是专门用于诅咒的文献,已传了八代人了。然后他叹息地说:我们家原来有很多经书的,可惜绝大多数都在“文革”中被没收和烧掉了,家里现有的几十卷老文献,都是父亲藏在山洞里,政策好后(指三中全会以后)才拿回来了,其余的经书好多都是新抄的。我看了看,面前摆放了《石衣石神女》《驱鬼经》《换灵桩经》等估计有150多卷。
曲比类类是一个严格恪守祖训的毕摩。他说,作一个毕摩,随时随地都要为仪式主人作想。毕摩的职责就是为病人作想,为仪式负责,不得偷懒,不得随意增减仪式程序,更不能嫌贫爱富。在他的记忆中,80%的病人经过他做仪式,都吉祥,主要家也很感激。但有件最让他伤心不已的事至今难忘。有一次,有个小姑娘生病,从占卜、选择毕摩都觉得让他做仪式一定会好,请他做了三天三夜的仪式。不久,那姑娘还是死了。他左思右想,仪式为何不成功呢?最后,他判定是毕神不护佑、仪式前有不洁之污秽沾自身。他想了很久,终于想起一件事:有一天,他路过一片树林,看见了不该看见的一桩事,一男女在树中野合。这野合之事,使自己受污秽之崇。我们毕摩就像医生一样,有些东西看来毕摩也不是万能的。
听了他们的传奇,让我越发好奇。
曲比类类告诉我,毕摩有其严格的传传制度,一是父亲传儿子。毕摩家的男子生下来,只要愿意学毕,父辈就有义务,将毕摩知识传授给他。第二种是毕摩家族的儿子,父亲去世得早,他的家族中的毕摩应当将毕摩知识传给他。第三种叫“孜毕”即自行作毕。与前两者相比,自行传承占很少的比例。这种传承主要指非毕摩世家的子弟,通过算命,若被认定为该拜师学艺成为毕摩者,或因家族、娘舅家族属世袭毕摩,因而认为有世袭毕摩护法神灵附身而致病,需要拜师学艺者。非世袭毕摩弟子拜师,一般都拜家族内或娘舅家族内德高望重的长辈(如舅舅、舅子)为师。
毕摩传授子弟的整个过程是先易后难,学用结合,循序渐进,充分利用早晚和农闲时间,一般不占用农牧时间。进行仪式活动时也带弟子到场观摩,到一定时候,师者也抽时检查弟子学习情况,帮助解决疑难问题。若有人请去做仪式师者也把弟子带上随场随教随学。经长时间的传授帮助解疑,带领实践后,到十几岁便能独立主持小型的仪式活动。到三十岁左右后,便开始学天文历法、各种占卜方法以及毕摩文化中比较深奥的知识。
说起传承,曲比尔日不无忧虑的告诉我:“毕摩知识深奥难学,现在的年轻人要么到外打工挣钱,要么在学校读书,下一代做毕摩的人越来越少了。他父亲在世时,徒弟有几十人,到了他这一代,两个儿子在读书,都不愿意学,自己也没再带徒弟了。这样下去,毕摩这职业怕是要断代了。”同样,曲比类类也面临同样的尴尬。家族中,有三个拜他为师,自己的儿子中除了一人被强迫学习毕摩职业外,其他的都不再传承毕摩职业。据了解,这种现象,在美姑这个有“毕摩文化之乡”美称的县,具有普遍性。中国彝族毕摩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吉郎伍野告诉笔者:毕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尴尬境地,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老毕摩不断去世,而年轻的毕摩子弟必须进入学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甚至更高的教育,不再传承毕摩文化;另一方面,现代文明的冲击,商业观念的浸蚀,医疗条件的改善,人们认知视界的提升,古老的毕摩文化在彝族人心中逐步淡化。毕摩文化正面临人亡艺息的边缘。如何传承和守护这份历史文化遗产,值得深思。
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核心成果,是数几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血脉,对于研究彝族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天文历法、医药卫生、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具有重要价值。据美姑县人民政府县蔡光阳介绍,当前美姑县委、县政府正立足于文化引领发展,优势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正在全力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引资15亿用5-8年的时间建成“中国彝族毕摩文化村”。同时,作为全省非遗第一县,力争在几年内将“毕摩文献”申报为《世界记忆工程名录》,把“毕摩文化”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