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全球4成彝族古文献出自禄劝 如何保护传承成为紧迫话题

作者:钟士盛 莫衍 邹腊 发布时间:2015-11-06 原出处:昆明日报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古彝族文字助解破译了半坡文明的介绍
gM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禄劝民宗局古籍办彝藏陈列室
 
   禄劝五星路上有栋不起眼的小楼,穿过该楼狭窄通道步上3层,便是县民宗局古籍办。与简陋的住房不相称的是,这里拥有大量古彝服饰、生产生活工具及文藏。“用具最早距今150多年,比如这台纺线机至今可用。”古籍办主任张晋智说,但这里“最大的财富”是378卷的各类彝文古籍,它们记载着古彝文化发展历程,佐证了五千年华夏文明辉煌。“如今,全球4成彝族古文献自禄劝,彝藏传奇从此书写。”禄劝县民宗局局长钱贵学说。
 
  谱牒佐证五千年文明
 
  “古彝文距今有8000多年历史。”张晋智说,古彝文可与甲骨、苏美尔、埃及、玛雅、哈拉般5种文字并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而陈列室收藏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彝族古籍。
 
  钱贵学介绍,早在明朝,禄劝彝族毕摩运用木刻印刷术,印刷出大量历史古籍文献,其中翻印刷的一部古籍记载的是彝族谱牒(家谱),发端至今已6200多年。“该谱牒叫《德勒氏谱叙书》,是以‘父姓名后两字作为儿姓’记录方式的家谱,29.5年一代人共206代,推算下来超过6000年。”钱贵学说,这已超过孔子家谱记载的辈数,成为华夏文明源流重要佐证之一。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教授、西部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张纯德回忆,本世纪初,时任国家民委副主任伍精华在昆时,与彝文化专家学者谈起一段中国代表团参加埃及某文化友好论坛时的遭遇:当时,西方学界质疑中华5000年文明是否存在?“佐证历史源流需考古发掘,证据则分直接和间接两种。”张纯德说,伍精华随后要求专家学者对古彝族文藏作整理,从中找出证据,而禄劝古籍《德勒氏谱叙书》正是随后发掘整理出的有力证据。
 
  彝族密码破译古汉字
 
  张晋智介绍,目前,全球研究古彝文化的重要资料4成以上出自禄劝,分布上,楚雄收藏400部;国家图书馆、档案馆、北京有关高校收藏659部;澳大利亚、丹麦、瑞典、美、德、法等国均有收藏。
 
  “彝族文化主要集中在贵州、四川、云南、广西,其中,云南禄劝是最早发现、最早被研究的古彝文化地区。”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主任普学旺表示,为此,禄劝1984年便成立全省唯一一家县级古籍办,在市民委大力支持下,古籍办陈列室仅在2010年建成当年,就收集210卷各类古籍。如今的378卷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哲学、文艺、祭祀等多方面。
 
  张晋智说,中华文明在远古时代分伏羲序列和女娲序列,汉与彝与伏羲序列“同源异流”。这使得彝汉文字有很大相似点。“在西安半坡村出土的仰韶文化陶器上有23个字符,当时没法破译。最终,禄劝古彝文作为同源文字参照系之一,成功地助解破译了23个字的读音及意思。”他说,陶器文字的意思是:“彩釉工艺,与仓库里众多堆码百日的瓶、罐、碗、碟、缸、瓮一体属康若珍家所有。”
 
  从那以后,禄劝古籍相继助译甲骨文、仓颉文等多种古文字。
 
  保护传承古籍很紧迫
 
  “如今,古籍的保护和传承都成了很紧迫的问题。”钱贵学说,彝藏的珍贵在于保护与传承有两难:一是古籍在不断风化、腐坏,如何保存?二是懂彝文的传承人渐渐老去,如何传承?
 
  “民宗局在2008年多方筹集到118万元资金,建起今天的民族陈列馆,但馆内设施条件简陋。”钱贵学介绍,为保护传承彝藏,在资金严重不足情况下,民宗局和古籍办开始了繁杂和持久的发掘活文藏的行动:先后推出古彝说唱文学兼小品艺术——“道揌”;在云龙中学办彝文培训班,至今已3年;选拔彝族非遗传承代表“毕摩”,传习彝文化;编写编纂《彝汉大词典》,恢复成立罗婺古乐团;制作彝文古籍电子文库,妥善保护传承。
 
  “消失的历史不会回复,守护禄劝彝藏时不我待。”钱贵学说,民宗局与古籍办将竭尽所能,以更为开放、科学的传承保护方式,把这份人类文化的结晶保留并发扬光大。
gM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钟士盛 莫衍 邹腊 摄影报道)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