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历史与典故

彝族撒梅人的历史源流与文化

作者:​我心依旧 发布时间:2024-06-04 原出处:微信公众号-​撒梅源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一、撒梅人简介

彝族支系撒梅人世居昆明东部,阿拉是撒梅人口最多的聚居地。设街道办事处,共有10个社区。区域土地面积87.4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8215人,彝族人口10757人。辖区彝族(撒梅人)聚居地普照、石坝、阿拉、高坡、海子社区仍然保持着独特的传统语言和民俗风情。x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amei1.jpgx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拉撒梅文化有着别具一格的标志和浓郁的文化底蕴:有自己的语言;宗教信仰有西波教;节庆有火把节、虫王节等;萨美服饰从头饰到到鞋饰充分体现了撒梅人独特的审美理念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饮食习俗方面有传统八大碗、撒梅鸡、肝生、血炒肉等特色菜品和各种特色小吃。阿拉彝族服饰、剪纸、火把节、虫王节、《扁鼓舞》、《好谷调》、神话传说《龙女造人》和《毕摩创字》等均被列入昆明市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x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5年阿拉被昆明市人民政府批准为民族民间歌舞之乡。x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历史源流

阿拉彝族乡的撒梅人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彝族支系,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创造了自己的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撒梅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其"撒梅"的称呼始于流传已久的民间传说,传说庄入滇,彝族的一支被冲散,流落滇池地区,因号"散民",后转化为撒梅或撒弥的说法,带着这些好奇,翻了历史的书籍。查找历史的记载。x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实,司马迁最早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了从春秋到战国时期滇池地区的情况,其中卷九五记载:“滇王者,其众数万人,其旁东北有劳浸、靡莫、皆同姓相扶。”有学者将‘靡莫’和‘劳浸’看作是地名,有人认为是种属称谓。“撒梅人至今称‘田地’为‘靡’,‘耕种’为‘莫’,将坝区的居民称为‘滇帕’或‘滇濮’,将山区的居民称为‘百帕’或‘百濮’。”因此可以看出最早在滇池周围的人为“靡莫”和“劳浸”。这里的“靡莫”和“劳浸”,有没有撒梅人的脚步和影子,已无考。如果时间能倒回几千年,汉朝的司马迁会知道。这里只能推测出有一定的关联。    x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元丰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兵临滇,滇王降权。云南地区归入汉朝版图。西汉和东汉时期,史书中记载滇池地区的居民一般为“夷民”或“郡夷”。这个记载比较可信。“南夷北狄”一统天下,历来是中央集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一统思想和做法。1956年11月,云南省博物馆从晋宁区上蒜镇石寨山古墓群中发掘出的"滇王之印"。这是云南隶属中央最早的物证。从而证明了汉武帝派兵临滇,滇王降权。云南地区归入汉朝版图。无可厚非、无可辩驳!x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到蜀汉三国时期称为“夷叟”。东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权分裂时期,边疆民族政权蓬勃发展。爨(读音cuan四声)氏在滇池地区发展壮大,此后史书中出现了“东爨乌蛮”和“西爨白蛮”的记载。经历史学家和民族学者的多年研究认为,“乌蛮”形成了现在的彝族和彝语支系,“白蛮”为现在的白族和部分彝族。宋朝“大理国”时期,“乌蛮”被称为“黑爨”。正是边疆民族发展的例证。元朝统治“乌蛮”地区以后,“乌蛮”又被称为“罗罗”、“猡猡”和“狸猡”等。x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关撒梅人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刘文征修撰的《滇志》卷三十:“撒弥猡猡,男挽发如鬏,长衣短裤,布系腰;妇女短裳,著五色短裙,滇池上诸州邑皆有之,拙于治生,无盗贼。山居者耕瘠土,贩薪于市,终岁勤勤。滨水者浮家捕鱼,仅能自给。”当时将撒梅称为“撒弥”,虽然有“猡猡”的蔑称,但“无盗贼”和“终岁勤勤”等描述对于撒梅人仍然给予了客观的评价。从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撒梅人勤劳淳朴,主要以农业和渔业为生,至迟在明代已经在滇池周边广泛分布,且城乡均有撒梅人居住生活。x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代关于撒梅人的记录,清朝雍正《云南通志》、乾隆《农部锁录》和嘉庆《滇系》都引用了《滇志》中对撒梅人的描述,只是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清朝乾隆《皇清职贡图》中对于撒梅人进行了更为具体的描述:“撒弥或作洒美,其种类不蕃,惟云南、曲靖二府有之,居处与齐民相杂。其人面目多黑,男子椎结,青布裹头,衣褐披毡,白布束胫,桌革履,腰短刃。俗嗜酒,以角为杯,颇勤耕种、输赋税,间有知书者。妇女青布裹头,缝合两鬓间如帽,著绿衣,披青布单,系白布短裙,著履,能织布及毛毡。”在该著作中附有清朝时期撒梅男女的画像。由此记载可以看出,在该时期撒梅人已经与汉族人混居相处,撒梅人中也出现了读书识字的人。对撒梅人的记录出现了“洒美”的写法,分布区域也扩大到了曲靖地区。x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朝光绪《续云南通志稿》卷一六零有关撒梅人的记载:“与齐民杂处,其服、饰、语言俱相似,惟有同类语则有别。勤於耕作,急公输税。间有读书者。”该著作也展示了撒梅人的图像。由此记载和图像可见该时期生活在滇池周边的撒梅人淳朴勤劳,其服饰、语言的汉化程度都已经比较高,但是该时期撒梅人仍然在使用自己的语言。x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朝乾隆十三年(公元1736年)重修凤仪庵功德碑记载“小石坝距省城二十里许,东凤鸣山脚,夷族农家四十余户……咨银4888两重修。”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将撒梅人称作“夷族”的记录。1929年,杨成志(中国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在进入撒梅地区进行调查时,称撒梅人的为“散民(或称撒弥)”,在其著作中描述为“所谓散民、罗罗、子君的经文和土语,大同而少异,这三种民族可归纳起来叫做罗罗族。”    x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世纪30年代江应(云南大学民族历史学家)在昆明的民族调查中描述撒梅人为:“散民或作撒梅,撒弥;散居于县属东乡大麻,小麻,长坡,青龙村,小偏桥等地,约两千余户,近两万人。”其中作者还记载了:“散民据本族人中相传,为最早之本境土著,属汉诸葛亮武侯征南蛮,其族为大军冲散,古后乡自称散民,此说显系一种附会,散民、撒梅、撒弥都是夷语音译,现有习俗中,尚保有多种罗罗遗俗。”20世纪80年代,谢剑在《昆明东郊的撒梅族》中著述:“撒梅一作撒弥或散民字号散尼泼,是俗称夷、彝,或罗罗的一支。”在该著作中,作者也称撒梅人为撒梅族。x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amei3.jpgx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官渡区志》记载:“元宪宗三年(1253年),元军大举进攻大理国,阿仆笃慕氏第九十代撒梅王突围后,被元军冲撒,撤退到城外较远的山区半山区,林木茂密的地带,则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山凹、菁冲依山傍水而居。清末及民国年间称撒梅为‘撒弥’和‘散民’等,建国后改称‘撒梅’”。x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钱凤娟在其所著《识记撒梅》中提到:“‘撒梅’二字,源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次会议。会议主题是‘酝酿成立政协’。当事人叫李家贵,是民国后期龙虎族人的保长,小石坝村人,有一定文化及办事能力,在族群中有代表性。大约是议及民族问题,李家贵发言说:‘汉族叫我们罗罗,是污蔑,国家书上称我们‘散民’,也可以说,现在解放了,当家做主了,应改为撒梅,意思是民族就像朵朵梅花散落在昆明东郊的大小山头上。’寓意很好,加之古籍对此族群还有撒弥、洒美之称,撒梅二字取其近音,政府认可,龙虎族人赞同,遂定名‘撒梅彝族人’。”    x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拉彝族乡志》中记载:“1956年后,废除对少数民族带有歧视性的族称,(撒梅语称“跑”为“撒”“剩余”为“弥”,撒梅即跑后剩下的部分),统称撒梅。”x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昆明民族民俗和宗教调查》中,有关撒梅人的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撒梅人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外地迁来的。三国时彝族有孟氏三兄弟,老大孟吉出家修行,老二孟威居家务农,老三孟获学武艺成了彝族头领。由于诸葛亮定南中,七擒孟获后,撒梅人的祖先迁至昆明郊区和附近州县,东至大板桥长坡,南至宜良七凸坡,西至路南石林,北到金殿、黑龙潭,故撒梅人也称自己为散民族。”x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该著作中关于撒梅人的另一记载为:“撒梅人自称是昆明境内最古老的民族,后来蜀汉时期诸葛亮率大军从四川入滇,彝族的一支被冲散,也有谓是本民族首领撒梅王主动把群众疏散,寻找水源,哪里有龙井,就到哪里开田种地,安居乐业,所以称为散民,后来变音称为‘撒梅’。”这样的传说并没有确切的历史考证,一是因为记录撒梅人的文献极少;二是在古代撒梅人并没有自己的文字,起源传说主要是靠口耳相传的形式得以保存。因此在流传过程中会出现种种变异,但是也有一定的可信度。x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amei5.jpgx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撒梅人关于本支系的起源也有着自己的神话传说故事:在很早的年代,大地上人类兴旺发达,大家和睦相处,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节日里,人们跳起舞、唱起歌,歌声、萧声、琴生响成一片。一天,天神到宫外游逛,忽然听到大地上锣鼓喧天,把宫殿的瓦片都震下来了,一时大怒,决心到地上看个究竟。他下来一看,大为吃惊。原来大地上的生活已经超过天上。他想,这还了得,我非把你们给毁了不可。他派了太阳神去烘烤大地,很快树木被烧光,土地被烤焦,大部分人还来不及躲进山洞就被烧死了。天神还不罢休,又派看管天池的雷神把闸门打开,一时雷声大作、洪水滚滚,淹没了整个大地,幸存下来的人都被淹死了。东海龙王看到天神这样毁灭人类,心痛不已,心想人本来就是大地的主人,现在都死光了,这怎么行呢?龙王决心把人再造出来。龙王叫出自己的小龙女,要她到大地上去造人,什么时候造出来,什么时候回龙宫。龙女来到大地上,找来胶泥土,捏出两个胖娃娃,眼睛会动,但就是不会说话。    x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龙女很苦恼,就去问土地神,土地神告诉她,世上只有老虎才留有人的仙气,你要把真人造出来,一定要让他们吃到老虎的奶汁。龙女到处寻找,终于在一个山洞里找到了一个虎窝,窝里还有两只小老虎,她把两只小老虎悄悄藏起来,把两个胖娃娃打扮成小老虎的样子,抱进虎窝里,自己躲在一边偷偷地看。过了一会儿,母虎回来了,喂了小老虎一口奶后,又出来了。龙女跑过去一看,两娃娃都成了真人。他们长大以后,龙女给他们讲述了他们的身世,并做媒给他们完了婚,就回到龙宫里去了。他们就是撒梅人的祖先,从此以后,撒梅人自称罗腊帕,即龙和虎的后代。x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鸡冠帽

撒梅人是彝族的一分支,分布于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阿拉彝族自治乡(已经撤乡改街道办)。“鸡冠帽”是撒梅人服饰最具特色的地方。“鸡冠帽”是用硬布剪成鸡冠形状,在表面上绣上各种花卉,戴在头上像一只“喔喔”啼鸣的雄鸡。鸡冠帽是撒梅族姑娘吉祥、幸福的象征。撒梅族姑娘要拥有至少一顶鸡冠帽。鸡冠帽戴在头上,表示雄鸡永远伴着姑娘,永远光明和幸福。x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amei2.jpgx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说一 有一年外敌入侵,形势危急。一天晚上,敌人调集重兵,准备天一亮就要围攻撒梅寨。撒梅人也恰在这一晚作了部署,也准备天一亮就要进攻敌人。一场恶战在即。不知为什么,离天亮还有好几个时辰,撒梅寨里的公鸡却叫了起来,枕戈待旦的撒梅人警醒过来,以为天快亮了,便一齐挥舞大刀长矛,呐喊着向敌军阵地冲去,顿时杀声震天,弩箭齐发。敌军猝不及防,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最后被全部歼灭。战斗胜利结束后过了一两个时辰,天才蒙蒙亮。撒梅人取得胜利,全赖提前发动突袭,如果敌人有准备而硬拼硬打,肯定自己要吃亏,撒梅人认为是公鸡早啼帮助了他们。为永远记住公鸡的功绩,他们照公鸡的样子做成鸡冠帽,姑娘们戴上,显得格外漂亮,于是代代相传。鸡冠帽传说二 很久以前,有一对人人羡慕的彝族情侣,姑娘美丽善良,小伙勤劳勇敢,他们整天形影不离,白大一起上山牧羊,晚上一起和伙伴们对歌跳舞。森林中的魔王却妒忌他们的爱情,发誓要将他们拆散。在一个月夜里,当他们在森林里约会时,魔工施了一个法力,把小伙子变成了一块大石头。然后逼着姑娘和他成亲。姑娘誓死不从。在一个星光稀少的夜晚,姑娘机智地逃走,在明亮的星星和月亮的指引下,姑娘逃到了一个山寨,魔王紧追小放,这时山寨中的雄鸡突然呜叫,魔王害怕天亮将失去法力,便逃跑了。聪明的姑娘悟出魔王惧怕雄鸡的叫声,于是她抱起一只雄鸡跑回森林,在雄鸡的叫声中,她的情人居然复活了。从此,只要有公鸡在,魔王就不敢再来欺负他们。不久,姑娘与小伙结为了夫妻,过着幸福的生活。于是雄鸡驱魔的传说在彝族撒梅人中广泛流传,姑娘把象征占祥幸福的“鸡冠帽”戴在头上,希望雄鸡永远保护自己。“鸡冠帽”寄托着撒梅姑娘对辛福的向住,也把撒梅姑娘装扮得更加娇艳。鸡冠帽传说三 彝族的祖先们从很远的地方迁徙到云南,想找一个富饶的地方。他们不知走了多少大,也不知走了多少里路,终于来到了一个山青草绿、土地肥沃的好地方,就住了下来,盖房垦田,日子越来越好。可谁知这里是蜈蚣王的地 盘,蜈蚣王怎能允许人来这里居住,于是下令全体蜈蚣出动,向彝族人发动攻击。一时间无数蜈蚣漫山遍野地爬出来,见人就咬就叮,人们猝不及防,急忙撤离村寨,退到很远的地方。正当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汉族老大哥赶马路过这里,彝家人问他有没有对付蜈蚣的办法。汉族大哥说有,于是就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从前,蜈蚣和公鸡是好朋友,一次,蜈蚣要到朋友家做客,它觉得自己的样子太一般,就跟公鸡借冠,公鸡二话没说,就把头上美丽的鸡冠脱下来,借给了蜈蚣。蜈蚣戴着鲜红的鸡冠去做客,大家都夸漂亮,回来后,蜈蚣就不愿归还鸡冠,想永远占有。公鸡跟蜈蚣要,蜈蚣装没听见,折头就跑。公鸡追去,蜈蚣见事不妙,急忙往石头缝里钻,石缝很小,蜈蚣拼命往里钻,结果身子被挤扁了,永远也变不过来了。从此公鸡和蜈蚣结下冤仇,见到蜈蚣就非要啄死不可。故事讲完,汉族大哥赶着马走了。彝家人得到启发,于是就养了很多鸡,把鸡放到山上去,没多久,山上的蜈蚣就被吃光了,人们又回到了自己的家园。彝家人为了感谢鸡的恩情,特地绣制了鸡冠帽,戴在青年女子头上,代代相传。x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amei4.jpgx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撒梅火把节的传说

传说撒梅王与异族抗争,待到星宿出现又长出一个头来与之奋战厮杀。最后,由于奸细的出卖,砍掉头用尖刀草扫过脖子后,撒梅王的头就再也长不出来了,死不复生。据说尖刀草上的红斑就是撒梅王的血染红的。后来撒梅人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二十五都要打起火把纪念撒梅王,并寻找他的英灵。x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撒梅源,供参考。本文对局部内容做了调整和编排。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