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历史与典故

滇东北的几个彝族地名

作者:陈耀邦 发布时间:2014-12-02 原出处:云南日报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地名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它的变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在川滇黔交界地区,很多地名就是古代彝族部族的名字。如巧家,就是由“曲古都家”的简称“曲家”演化而来;师宗,为东爨乌蛮“师宗”部演化为县名。
 
  有的地方在发生动乱被平定后改成现在的地名。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征南大将军傅友德入滇,取“宣播朝廷威德”之意,设宣威关,遂有“宣威”之名。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有酋长刘氏兄弟五人在陆梁州倡乱,西平侯沐英统兵剿之。时值六月,阴霾清冷,因有“信是深山六月寒”之诗句,遂易“陆”为“六”,易“梁”为“凉”,更名“六凉州”,取清凉之意。“陆”、“六”二字同音,也写作陆凉卫。1913年改为“陆良”县。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废罗山县,新置平彝县卫,平彝即今富源,因平彝有歧视少数民族之意,1954年以“丰富的资源”而更名为“富源”。罗平是古代罗雄部领地,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平定土知州者继荣叛乱,易“雄”为“平”,更名为罗平。
 
  明嘉靖五年(1526年),朝廷曾一度对芒部实行改土归流,援引“大雄”古名,改称镇雄军民府。仅过了4年,迫于土官势力的反抗,又恢复土司制。据《镇雄地名志》的解释:境内多雄关要塞,其治所为一方重镇,援引古为“屈流之大雄甸”之“大雄”,改芒部为镇雄,取“镇守雄关”之意。雍正六年(1728年),云南总督鄂尔泰再次改土归流,降镇雄府为州,隶属于昭通府,并安静、威信二长官司,设镇雄州分防威信分州。“威信”一名,含“宣威立信”之义。
 
  清雍正年间在滇东北改土归流过程中,有些地方受到土司武装的顽强抗拒,因此改土归流后所改地名就具有强烈的教化意味,比如“永善”,意在安抚百姓,使其“弃恶从善,永为良民”,有“边境永久安平,民众平和善良”之义。
 
  史载,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东川禄氏献土改流,但地方事务却依旧操持在“六营长、九伙目”的手中。《清实录》记载:“东川虽久改流,而六营长、九伙目,俱沿旧习,各踞一方”,流官无所作为。雍正六年(1728年),鄂尔泰平定乌蒙法戛伙目禄天佑之乱,在东川(今会泽、东川、巧家)废六营长、九伙目,置四乡八里,彝族地名全部废止不用,改名称为:敦仁乡、尚德乡、崇礼乡、集义乡、忠顺里、清宁里、宁靖里、丰乐里、输诚里、归治里、善长里、向化里。时至今日,当某个聚会人来得很多的时候,会泽老百姓还会说“热闹得很,四乡八里的人都来了”,此“四乡八里”中的“崇礼乡”,就是今天的娜姑镇,“尚德”作为会泽金钟街道的一个村委会地名,至今仍在使用。
 
  (作者单位:会泽县娜姑镇党政办公室)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