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彝族传统舞蹈:彝族海马舞
《宣威风物荟萃》把散见散落于宣威的“文化瑰宝”串珠成书,荟萃编纂涵盖自然、人文、历史等元素。既有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重要作用,又有讲好宣威故事、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力量的重要功能。为更加全面了解宣威悠久的历史渊源、厚重的文化底蕴、杰出的人物风范、美丽的自然景观打开了一扇窗,是挖掘宣威历史、彰显宣威魅力、传承宣威文化的有效方式。
海马舞是宣威彝族丧葬祭祀的一种传统舞蹈,又叫耍海马。很多彝族村寨至今仍然保留这一习俗,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东山镇芙蓉村和海岱镇岩上村。
海马舞保持古老淳朴的民族风格,表演者三人为一组,可以多组同时进行,每组中一人扮马郎(引马),另外两人扮“烈马”。马郎手持一根一米多长的马竿(将竹竿裱上彩纸,两端分别系上一个彩纸做成的花球),“烈马”则由马头与马臀两部分分别系在扮马舞者的腰间,道具由竹条编织成骨架,糊上彩色的纸条或绸布做成,为了增加热闹气氛,还要在马颈上拴上铃铛。表演时,马郎和着音乐节奏用手中的花棍引导“烈马”做各种舞步,扮“烈马”的舞者手持马颈跟随马郎起舞,马头随着花球运动,如抢食花球状。步伐有双脚并跳、踮步跳、变脚跳、自由奔跑等,随着马郎的引导反复转圈,一般要转四圈。
第一圈表演马帮跋涉,意思是告诉亲朋邻里,马帮来了,已请回亡灵入棺;第二圈表演调遣马队,马郎带领“烈马”不时朝灵堂叩拜,表示向亡灵叩头;第三圈表演“烈马”争斗,情景热烈,表示亡灵年轻结婚时的热闹场面又回来了,告慰亡灵不要忧伤,高兴地去吧;第四圈表演降服“烈马”,马郎用法器打“马”表示亡灵已上西天,丢法器表示“喂马”,休息一会儿还得继续赶路前进。
表演需有唢呐、锣、鼓、钹等乐器伴奏,节奏分为两种,一种为“乱打”,近似京剧中的“急急风”;一种为“齐打”,各种乐器按舞者步伐同时发声。“烈马”随着马郎的动作和伴奏音乐潇洒舞动,随着伴奏逐渐急促,马郎和“烈马”也开始兴奋,马郎踮步跳开,“烈马”随即跟上。马郎的步法和动作越来越快,似乎也激发了“烈马”的性子,动作越发夸张狂放。一阵激越的表演后,伴奏声渐弱,马郎缓缓停下脚步,“烈马”似乎也没了脾气,慢慢心平气和地站定,像是被降服了一样。
海马舞每套动作一般在三至五分钟左右,根据需要和表演者的体力,可以反复进行。表演者往往载歌载舞,唱词多为七言四句,一般围绕“马儿”展开,如“小小马儿四脚白,叫你驮炭你驮铁,叫你吃草你吃料,叫你唱歌你聊白”“小小马儿顺沟钻,又无笼头又无鞍,哪个拉着这匹马,不中文官中武官”等等,或为逗趣或表祝福,生动有趣、诙谐幽默。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原载:《宣威风物荟萃》;文稿来源:微信公众号-宣威政协。图片来源:宣威图书馆,《宣威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朴喇鼓舞
- 2 玉溪彝剧简介
- 3 彝族月琴
- 4 神秘的哀牢山彝族三笙
- 5 鹤庆吹吹腔
- 6 彝族传统民间乐器 之一 “ 克西菊...
- 7 左脚舞
- 8 彝族四弦弹唱
- 9 情趣盎然的烟盒舞
- 10 彝族妇女(花腰)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