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统音乐舞蹈

姚安县桃子箐的“羊皮舞”

作者:​戴国斌 发布时间:2024-08-09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在姚安县西南部山区渔泡江上游长源河流域大河口乡境内的桃子箐、大白者乐、银厂河、沟乌蚱四个彝族自然村和与之临近的弥兴镇小苴村委会水洼、塔树枝、野猪箐三个彝族自然村里,至今还流传着一种非常原始古朴的舞蹈——“羊皮舞,其中尤以桃子箐、野猪箐和沟乌蚱等自然村最有特色。“羊皮舞”也叫“羊披舞”或“三弦羊皮舞”。之所以也叫“羊披舞”可能是因为“皮”和“披”近音,准确来讲应该是“羊披舞”;还叫“三弦羊皮舞”是因为跳这种舞蹈时所用的乐器与其它彝族地区无异,都是采用当地民间艺人自制的大三弦和小三弦。
uD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pimage001.jpguD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羊皮舞”是姚安境内目前留存最古老,最原始古朴的一种舞蹈。虽然它与姚安西北部山区彝族的芦笙舞和东南部山区彝族的月琴左脚舞一样,都是属于彝族舞蹈范畴,但与芦笙舞和左脚舞相比,还是有明显区别的。uD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pimage003.jpguD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羊皮舞”最显著的特征,是跳舞时所有参与者都必须穿着黑山羊羊披。羊披就是用羊皮缝制的衣物。在过去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为低下、衣物稀少的相当长时期里,羊披是当地山区彝族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一件十分重要的物件。羊披一般分为长羊披和羊披马褂两种,每年杀猪时擦一次生猪油,使其保持柔软。平常可以当外衣穿,天冷时将有毛面翻朝里,可以保暖;天热时将有毛面翻朝外,较为透气;下雨时有毛面朝外还可当雨衣用。背柴、背篮子等劳动时可穿着,防止对衣服的摩擦;野外劳作和放牧休息时,可将羊披垫在地上坐着休息。跳“羊披舞"时穿的羊披一般是长羊披。杀羊后,将羊皮从头到脚至尾全部整张剥下,晒干,加碱硝皮后,将其糅软,便可缝制了。一般两张羊皮可缝制一件羊披。缝制时主皮留头,其余留尾和四肢。主皮的头皮作“领”,翻下为“领”尾。穿时四肢和尾部的皮飘于人体臀部左右和背后;跳舞或打歌时,踏着舞步,自由地在下脚两侧有节奏地不时敲拍着羊披,发出“蹦、蹦、蹦”的响声,故称“羊皮舞”。跳“羊皮舞”的方式场合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娱乐时跳的“羊皮舞”。这类又可以分为四种:一种是在村头广场上烧起一堆篝火,不管人多人少,大家沿着篝火围成圆圈,舞队从左到右逆时针方向旋转,以三弦伴奏为引领,配之以短笛,踏着节拍,舞步按节拍出脚、踏步、踮步、趱步、转身;另一种是没有篝火,大家穿上羊披在广场上排成大致方形的队列,几个人弹着三弦和短笛引领,大家就按节拍开始跳了;再一种是没有三弦和短笛伴凑引领,在野外放牧时休息时,几个人高兴,穿上羊披,哼着曲调就自娱自乐地跳起来;还有一种就是在田间劳作累了休息,一两个人也可以穿上羊披比划几下;另一类是婚丧嫁娶、起房盖屋动工和树柱、祭祀等场合跳的“羊皮舞”。这类一般由主人家邀请组织、场景要大得多,也更庄重一些。uD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pimage005.jpguD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论是在娱乐还是在重要场合跳的“羊皮舞”,都是舞姿原始古朴,双手不时敲拍一下羊披,比划各种动作。舞蹈动作没有编排的痕迹,也没有现代舞的痕迹。娱乐时跳的“羊皮舞”大多数都是将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动作照搬过来。诸如栽秧、薅秧、锄草、打荞子、掼谷子、打麦子、推磨、犁田、耙地、杀猪、狩猎等。所弹奏的曲调多为当地的彝族民歌或山歌,稍有一些现代气息。如:“山对山来岩对岩,蜜蜂采花顺山来,蜜蜂只为采花死,小妹只等小哥来!”又如:“山连山来坡连坡,坡上长满荞子棵,荞子开花粉如面,小哥长在妹心窝!”还如:“三月麦子青又青,妹爱小哥好良心;纵使河水倒着流,妹跟小哥一条心!”再如:“小小三弦一块柴,飞陡石岩砍下来;衣裳挪烂三四件,生死不离这块柴。”等等。而婚丧嫁娶,盖房树柱、祭祀场合等活动跳“羊皮舞”时,会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有相应的舞蹈动作和弹奏曲调。特别是进行祭祀活动时,舞姿动作比较沉稳,弹奏的曲调原始古朴,粗犷豪放,有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uD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年来“羊皮舞”逐渐被外界所认识,受到文化界重视,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还被县乡相关部门收集整理,加工改编后多次搬上了县乡农村文艺汇演和相关演出活动的舞台。uD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注:本文文字部分原载《楚州今古》,图片为新增。
作者简介:戴国斌,男,倮倮颇彝族,中共党员。姚安地方历史和彝族文化学者、诗人。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生人。曾当过教师、记者、行政领导、刊物主编等职,现任四级调研员。参加工作数十年间,已有2000余件新闻、信息类作品在省、州、县各级报刊、电台和电视台刊播;有100余篇各种题材论文刊发于各地的各级各类报刊和杂志。其中: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方面20余篇;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方面40余篇;民族文化研究方面20余篇;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方面30余篇。地方区域经济研究、党的建设及其它题材方面30余篇。有60余件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品零星刊发于地方各级刊物和书籍。曾完成过《云南省情·姚安篇》、楚雄彝族自治州及各县市在香港《大公报》开展专版宣传的“姚安县专版”和《中国广播电视总汇》姚安县相关内容条目的撰稿工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