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统音乐舞蹈

非遗名录:大号唢呐(省级 凉山)

作者:凉山非遗中心 发布时间:2021-05-29 原出处:​凉山非遗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导读:

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民间吹奏乐以大号唢呐见长,大号唢呐的民间乐手都形成了自己的小型乐班,被人们称为“鸣响师”、“抬轿行”。  ci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会理县长号参加演出活动(李瑜摄影)

项目名称:大号唢呐ci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名录级别:省级ci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民间吹奏乐以大号唢呐见长,大号唢呐的民间乐手都形成了自己的小型乐班,被人们称为“鸣响师”、“抬轿行”。以白鸡乡的毕家班最有影响。他们广泛活跃于全理城乡,为民间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等礼仪活动以及打醮求雨、祭祀庆典等社会活动进行演奏,当作主要副业。这些民间乐手以彝族为主,还有傈僳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其演奏技艺主要是家族间口传心授世代沿袭而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ci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产生年代:

会理彝族大唢呐音乐属于我国传统的鼓吹乐的品种。其中主奏乐器除唢呐外,还有两截(节)长达1?8米的竹制或铜制长号,这种长号为角之演变,鼓吹乐早在汉魏朝代就流传在我国北方民族中,《定军礼》中记载的鼓吹乐、乐器有横笛、箫、笳、角和鼓等打击乐。后来传入中原并为军队、宫庭所用,出现“横吹”、“骑吹”、“饶歌”等多种形式,并逐步流入民间用于礼仪、庆典、喜庆、宴会等场合。其中“角”最早为兽角,以后逐步演变为用竹、木、皮革、铜等材质制作。ci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会理在清乾隆年间,官府曾组织过境内的鼓吹乐师进行过比赛,其间白鸡乡的毕家乐师以饶城三周乐声不断而受到嘉奖的事迹流传至今,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ci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本土节庆活动表演

分布区域:

 “大号唢呐”作为合奏形式的鼓吹乐,主要分布在会理县的关河乡、小黑箐乡。关河乡辖关河、田房、红花、官村、黑依、菜籽园、大桥、黎河、马安9个村、47个组,2175户、9776人,其中汉族人口5489人,彝族人口4287人。小黑箐彝族乡辖茨竹、白沙、红凉、大梁、矿山、大凹6个彝族村,35个组,1072户,彝族人口4776人。“大号唢呐”在县境南部的鹿厂、白鸡、新安、普隆、黎溪、绿水、江普、竹箐等乡及会东县、德昌县、米易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会理县处于高山峡谷地带。地势北高而南低,呈东西狭,南北长地形,长130公里,宽55公里,境内崇山峻岭,层峦迭障,山川险峻。但山川之间却是平畴沃土,丘壑谷地,阡陌纵横。主要山脉位于小相岭以南,属螺髻山系,入境分为两支:东支鲁南山脉,贝母山为主峰,海拔3920米,为全县最高峰,其支脉逶迤而南,有长山梁子,大雪山等;西支龙肘山拔地而起,雄踞县城西北,海拔3585.7米,其分支由北而南,绵延数百里,有月鲁山、白云山、中武山,直抵金沙江畔。ci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基本内容:

流行在会理县境内的彝族大号唢呐音乐,属于我国的鼓吹乐,用于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庆典、婚丧嫁娶的场所。ci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会理的唢呐吹奏乐除传承了我国南方吹奏乐的传统外,其特点是融入了本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是彝族、僳傈族)的因素(人和音乐),乐班乐器的组合、演奏乐曲都有浓厚的乡土特色;它是我国传统音乐的继承,有群众所需的民风民俗功能与价值。ci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清时,会理县衙门县太爷上堂、退堂、出巡时的仪式,早、午、晚的三吹三打;县衙主持的求雨打醮等祭祀活动都要演奏。现今多用于节日,庆典,尤以农村群众中的红白喜事。ci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号唢呐乐班使用的乐器以大号唢呐、小号唢呐为主,兼有笛子、胡琴、月琴、锣鼓等,依仪式场所不同,其演奏的程式和程序也有所不同;大号唢呐乐班的演奏有传统的程式和过程,有传统曲牌、乐曲、还有由本地区各民族中流传的民歌、小调,代表性曲目有:开场调、迎客调、欢迎调、走访调、上轿调、上菜调、接送调、过街调、留客调等。ci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参加四川省第二届冬旅会开幕式表演

基本特征:

1.乐队编排、组合的灵活性。

会理的鼓吹乐班使用乐器,除唢呐为主奏,还使用竹笛、胡琴等常用乐器外,还因地因人而不拘一格地吸收别的乐器,尤其是本地的民族乐器,如口箫、月琴、马支、葫芦笙、三弦等,依场所的大小有全堂(全体乐队)、有半堂、乃至二人(大号、唢呐)的。ci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演奏乐曲的传统性与乡土化

根据场所以及需要不同,演奏的乐曲除以传统、程式化的乐曲、曲牌,如将军令、朝谱、晚朝、迎客调、送客调、拜堂调、回灵调、观音扫殿等;还大量吸收民歌、小调,如:小妹妹、鹧鸪调、瞧亲亲等,还吸收本地的各民族民歌、器乐曲,如:山歌调、大理调、洞经调、小情歌等的风格上既有传统的川西南地区,又有滇西北地区的兼融特色。ci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会理县长号盛况(李瑜摄影)

基本价值:

1.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鼓吹乐是我国宝贵的文化,尤其是民族音乐传统中一个有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艺术品种,会理彝族大号唢呐音乐(包括境内其他民族的)在传承这一主流传统中又融入了本地区、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音乐因素,使得不仅保持了传统而且注入了新的活力。ci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民风民俗的社会功能与现实价值

会理县彝族大号唢呐吹师队,至今有268人,是县境人类最多,居住最集中,活动最多,影响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民间吹奏队伍。它适应城乡群众社会文化生活的需求,尤其在农村,举凡办喜事丧事都要请“响乐师”——吹师去吹奏,具有较强的民风民俗的社会功能与现实价值。ci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长号迎宾(李瑜摄影)

传承人基本情况:

毕发友为主的“毕家班”是会理彝族大号唢呐乐奏的佼佼者,代表性传承人主要有:ci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黎德海,大号唢呐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男,57岁,彝族,会理县关河乡大黑依村人。当地吹师师爷。该人6岁就随祖父吹大号唢呐。13岁师从其父亲黎兴荣。黎的父亲天不见亮,鸡还没叫头遍,就把黎从被窝里踢起来,叫其拿着吹乐到野外练习吹奏,长年坚持不懈,一直到其父亲黎兴荣过世。现黎德海能吹大号唢呐、笛子,会拉二胡、弹月琴。黎把吹、拉、弹技艺正在传授给本村的年轻人。ci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开华,男61岁,彝族,会理县关河乡官村人。其家中有一支二百多年,从清代乾隆时期传承下来的大号,据说是他的祖上用四两银子买来的,一直保存使用到现在。该大号吹奏时声音宏亮、悠远。罗开华从小在其祖父、父亲的严格训导下,吹奏技艺娴熟,在本地能吹“五烟、六茶、七敬酒”,就是在各种筵席上,他要求所带领的吹奏班,从客人进门吹奏,直到散席,客人离去。现是官村民间吹奏队的领班。ci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老艺人传承技艺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所属专题:

彝族非遗保护与传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