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岭遗珍 | 高峰彝族火把节大刀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火把节”代表性传承人普顺发近照
火把节前夕,我们来到禄丰县高峰乡海联村委会大花箐村,访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火把节”代表性传承人普顺发。
高峰乡政府驻地大石板,是有名的集市。由于疫情影响,今年停办聚集性的火把节活动,但乡村集市仍十分热闹,人们在准备过一个不同寻常的火把节。集市外的公路边,停着多辆微型车,每辆车旁都围着一群背背箩、提竹篮的村民,在做野生菌交易。高峰乡森林覆盖率达73.7%,有近15万亩林地生长野生食用菌。村民说,附近山里出产品质优异的大鸡枞,非常著名。大花箐村在大石板西面约2公里,青山环抱,绿树掩映,溪流滢洄,稻花芬芳。这里地处古道要冲,从前元永井、黑井出产的盐,经过这里可以北上元谋进入四川,或向东南抵达禄丰、昆明。至今,村中还保留着古道遗迹。千百年来,马帮文化、商旅文化和汉族文化与当地彝族文化交汇融合,形成了丰富独特、兼收并蓄、光彩灿烂的高峰彝族文化。
普顺发家新建的房子位于村口,老人红光满面,精神矍铄,端坐窗下,抬着长烟锅,气定神闲。但近年他听力下降,交谈不便,我们主要向他的儿子普宜生了解大刀舞的传承情况。普宜生从前当过小学老师,现在是村里的记账员,也是毕摩传承人。
高峰乡居住有汉、彝、苗、白等民族,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当地彝族主要有“纳苏颇”(他称红彝)和“格苏颇”(他称白彝)两个支系,在服饰、语言、婚嫁、祭祀、歌舞、习俗、节庆等方面,至今还保存着较为完整、古老的本民族传统。高峰乡民族文化底蕴丰富深厚、民族风情浓郁多彩,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高峰彝族火把节久负盛名,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要进行祭祖、开光、祭天、耍火把、扫邪驱魔、送火把等6个部分的传统民俗活动,被文化界誉为“最原始、最正宗、最奔放的彝族火把节”。其中“大刀舞”是高峰火把节最生动、最独特、最神秘、最震撼的内容,贯穿火把节全过程。
大刀舞在彝语中称为“阿托皋”,“阿托”是刀,“皋”是玩耍,即玩耍大刀的意思。高峰彝族大刀舞,保留了古老的傩祭仪式,在唢呐、锣鼓、大号伴奏下,模仿两军对阵厮杀,攻城略地,再现古代部落战争的场景,是集巫、武、舞、刀法、信念为一体的民间祭祀傩舞,反映了古代彝族狩猎、祭祀、征战、迁徙、攻城、守土等方面的族群生存和发展历史。学界认为,大刀舞体现了彝族火崇拜、鬼魂观和祖先信仰的文化内涵,具有凝聚族群意识、维系社会运行、表达审美情感的功能,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艺术信息,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高峰彝族大刀舞主要在大花箐、小花箐和仓底3个自然村保存和传承。今年84岁的毕摩(祭司、彝族传统文化的掌握者和传播者)普顺发,1936年10月出生于毕摩世家,1952年在乡上当秘书。18岁时,他开始修习毕摩文化,经几十年研修,名扬四方。据说,古代的大刀舞曾有72个套路,后来逐渐失传,现在流传下来的有“亮刀”“前门棍”“蔡阳刀” “簸箕转”“四门打顶”“四门花”“大刀天地转杀”“关公大刀”等8个套路。普顺发谙熟毕摩典籍和仪轨,掌握高峰彝族火把节的全套祭祀仪程,对大刀舞的要诀心法和全套技艺有精深领会,2002年获得云南省文化厅、省民委联合命名的“云南省民族民间舞蹈艺人”称号,2012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高峰火把节的第一天,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祭祖。之前各家各户把毕摩指点寻找到的特殊的竹子连根挖回来,由毕摩刻成人形,点染装扮,各家在土主庙门前杀鸡祭祖。
二十五日白天举行开光、祭天仪式。开光是对三大傩神面具进行拜祭。中午2时许,土主庙三声炮响,在毕摩主持下,各家的户主在土主庙集中,庙后空地上铺了一层松毛,三个傩神面具放在上面,庚英颇(黑脸孟获)居中,伦司颇(红脸关云长)在右,艾目灵(白脸诸葛亮)在左,龙虎凤旗、小面具、大刀排列两边。炮声过后,长号齐鸣,毕摩焚香敬献,供上白酒、白米、红烛和三对卦木,率众人向傩神面具跪拜祷告,祈愿全村平安吉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开光又称为“点眼”或“开眼”,由老毕摩用右手指甲掐破大红公鸡的鸡冠,挤出鸡血,为三大面具依次点染眼睛、嘴、鼻、耳,边点边念吉祥祭辞。开光之后是祭天仪式。火把队、傩神队、大刀队、旗队、乐队约百余人,供奉抬举着三位大傩面具,举行规定仪程。
二十五日夜晚耍火把。全村男女老幼聚在土主庙前,耍火把、跳大刀舞。在跳大刀舞的过程中,四面龙虎凤旗(龙、虎旗各一,凤旗二),作为指挥旗,大刀舞表演者画着红脸、黑脸、白脸、大花脸、小花脸、牛头脸、马面脸等各不相同的花脸。全村男女老幼围绕三个大神面具耍火把,跳大刀舞。大刀舞阵容包括大刀队、红旗队、面具队、唢呐队,身着盛装的毕摩如同军中主帅,指挥若定。伴奏以唢呐为主,辅以锣、鼓、钹打击乐,刀舞套路随唢呐调门和节奏的变化而变化。许多人举着火把,不时对着火把撒松香粉,火星飞溅,使舞蹈显得神秘而隆重。近年,乡里修建了火把节广场,节日的一些活动集中在广场进行。
二十六日扫邪驱魔。人们簇拥抬举着三大傩神在村中游行,大刀舞队跟随起舞,鼓乐齐鸣,为村民驱邪,除疫,祈福。
二十七日送火把。这是火把节的高潮,人们蜂拥聚集,把面具、龙虎凤旗送到村子东面的“火把山”山顶焚化。途中,隐藏着的大刀队冲杀出来,在空地上跳一阵大刀舞,沿途要如此反复几次,如同征战、埋伏、冲杀。最后,由大刀队把三个大面具挑到火上,其他人也把五个小面具、龙虎凤旗、各色彩旗丢进火里焚化。这时,毕摩捡出火把残余和三个大面具上的骨架,有序摆好,焚香敬拜,开始祷告。祷告完毕,火塘内大、小面具、彩旗等完全焚化,三声炮响,火光熊熊,火把节至此结束。青年男女纵情跳起“左脚舞”,狂欢通宵达旦。
贯穿于火把节全过程的大刀舞,毕摩是核心人物,掌控全局。几十年来,高峰彝族火把节大刀舞的核心人物就是普顺发。如今,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已培养了普宜生、胡金富等3位毕摩和胡金良等40多名大刀舞表演骨干,高峰乡的中小学还组建了青少年大刀舞队。
2009年,高峰彝族大刀舞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十年来,在各有关方面的持续支持下,大刀舞不断得到保护、传承和利用,现已成为著名的民族文化品牌。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所属专题:
彝族火把节(火把节)/火把节图片/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朴喇鼓舞
- 2 玉溪彝剧简介
- 3 彝族月琴
- 4 神秘的哀牢山彝族三笙
- 5 鹤庆吹吹腔
- 6 彝族传统民间乐器 之一 “ 克西菊...
- 7 左脚舞
- 8 彝族四弦弹唱
- 9 情趣盎然的烟盒舞
- 10 彝族妇女(花腰)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