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梅葛”再溢芬芳
“远时远古的候没有天,我们来造天;远古的时候没有地,我们来造地……”
彝族长篇叙事史诗“梅葛”,是史诗也是古歌,最早发源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官屯乡马游坪彝村。如今它正凭借着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楚雄州的特色文化,让千里彝山姚安更加艳丽,也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更加璀璨。
“梅葛”州级传承人罗文辉在明德小学为孩子们示范“梅葛”舞蹈
走进马游坪村明德小学,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正在“梅葛”文化州级传承人罗文辉的带领下跳着“梅葛”课间操和“梅葛”歌舞《欢乐梅葛娃》,罗文辉是马游坪村支书,《欢乐梅葛娃》是新年伊始他刚刚编排的。罗文辉介绍说,“娃娃梅葛”是彝族的“儿歌”,俗称“娃娃腔”,一般由成群结队的彝族青少年和儿童对唱,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娃娃们演唱时喜笑颜开,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明德小学的学生在练习“梅葛”舞,舞蹈以脚上的动作为主
明德小学的校长马骏是汉族人,却深深热爱着彝族“梅葛”文化。“我们这支‘娃娃梅葛’传唱班有30人,最大的11岁,最小的刚满7岁,每周请传承人授课两次,看到彝族孩子们通过我们办的特色教育将‘梅葛’文化传承下去,我感到很光荣。”马骏校长激动地说。
马游坪村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彝族“梅葛”的起源地,被誉为“梅葛故地”、“彝族歌舞之乡”。1959年马游坪村彝族艺人罗学明曾到北京大会堂演唱“梅葛”,1961年郭沫若留宿楚雄观看“梅葛”演唱后,赋诗赞到:“百花齐放在边疆,十二兄弟聚一堂,造天造地齐努力,歌舞梅葛溢芬芳。”
“梅葛”男女对唱
马游坪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葛”代表性传承人郭玉珍为我们讲起了“梅葛”的故事。“梅葛”历史久远,按照彝语音译,“梅”是“嘴”,“葛”是“咀嚼”或弯曲环绕,引申为唱述远古的事项。“梅葛”没有文字记载,完全靠能歌善舞的彝族人周而复始的口唱、耳听、心记传承和保留下来,形成了一部篇幅宏大、演唱方式和内容相对固定的民族神话史诗。“梅葛”曲调分“赤梅葛”和“辅梅葛”两大类,“赤梅葛”的曲调比较悲楚、忧伤、低沉,“辅梅葛”的曲调较为婉转抒情。实际演唱中又可分为过山调、老年“梅葛”、青年“梅葛”、娃娃“梅葛”、离别调五种。
农闲时节,亲朋好友经常在一起跳“梅葛”舞
充满古朴神秘色彩的“梅葛”是远古彝民对万物起源的思维表白,是彝族人民流传下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彝家一支永远也唱不完的古歌。很多没读过书不识字的彝族同胞,一唱起“梅葛”却是脱口而出,娓娓道来,且是那么浑然天成,酣畅淋漓。千百年来,彝族人民生活的地方多是贫瘠之地,为了生存,不论男女老幼都得尽其所能上山下地干活。劳作之余总得找点乐趣,那乐趣就是唱梅葛,梅葛调子好听,一曲曲男女对唱或俚俗或诙谐,让众人暂时忘记了劳累、忘记了饥饿。娃娃们在母亲的背脊上,在父兄牧牛的吆喝声中,从小就开始领悟音乐带来的欢乐。年岁渐长,孩子们在休息之余躲入丛林中伊哩呼噜跟着大人学唱,虽然不知所然,问大人说那是吼梅葛,于是便成了童年生活中无法磨灭的记忆。
楚雄州姚安县马游村梅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郭玉珍教授小学生演唱“梅葛”(楚雄州民宗委 供图)
马游坪村明德小学娃娃“梅葛”传唱班的小学员们
近几年,为进一步做好彝族“梅葛”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全面促进马游坪村彝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楚雄州加大资金投入,将彝族“梅葛”列为全省少数民族文化抢救保护项目并给予列项支持。邀请长期从事“梅葛”研究的学者,历时近两年深入民族地区采集、整理、编制抢救保护方案,制定“梅葛”文化抢救保护项目中长期规划报告,通过做好“十个一”工程,达到抢救保护和传承彝族“”梅葛文化的目的。众多举措为彝族“梅葛”文化走向世界推开了大门,歌舞“梅葛”必将再溢芬芳。
(民族画报记者 列来拉杜 卢旭 摄影报道)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朴喇鼓舞
- 2 玉溪彝剧简介
- 3 彝族月琴
- 4 神秘的哀牢山彝族三笙
- 5 鹤庆吹吹腔
- 6 彝族传统民间乐器 之一 “ 克西菊...
- 7 左脚舞
- 8 彝族四弦弹唱
- 9 情趣盎然的烟盒舞
- 10 彝族妇女(花腰)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