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统音乐舞蹈

古老的彝族“跳鼓舞”

作者:白者黑 发布时间:2014-01-06 原出处:红河日报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绿春县牛孔乡彝族“跳鼓舞”,是当地最具民族特色 、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民间舞蹈,从古到今,勤劳善良的“里斯婆”山寨的彝族人民世世代代传承着这一古老优秀的民族文化。如今,当地跳鼓队员已达50多人,年龄最大的有70多岁,最小的仅有5周岁,三代同台表演,震撼人心。
 
  绿春“跳鼓”的由来
 
  千百年来,发源于黄连山的松东河孕肓了弯弯 、清清的牛孔河。牛孔河四周青山环抱,四季清泉长流,其间坐落着一个美丽的彝家小村庄土嘎村。土嘎人世世代代以土为生,铸就了他们古朴 、豪放 、诚实的个性和能歌善舞的天赋。
 
  土嘎村以独具特色的“跳鼓舞”而出名,“跳鼓舞”已成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听当地的几位老人说,在远古时代,彝族人个个耳聋,眼看着天地漆黑,妇女不育,无法耕种,人们将衰亡,于是彝族人就点燃火把(彝族火把节也由此而来),用黄牛皮和大树筒制作成大鼓向四方击响。第一声击亮了东方,第二声击亮了南方,第三 、四声天地豁然开朗。从此,彝家山寨蓝天白云,鸟语花香,人们为了感谢铓鼓,每到过年过节或遇到好日子就要“跳鼓舞”。
 
  跳鼓,彝语为“折簸比”。每逢合西木来(过新年)、火把节 、清明节等节庆日,彝家男女老少聚集村中或村脚的河畔,围着大鼓,持着鼓棒击鼓舞蹈,边击边舞 、边舞边唱。一鼓三人,一人在鼓后举棒不停地击,两人在前各持双木棒,时而边击,   时而平击,时而交叉弹击。颠跳 、拖步 、跨步换位 、绕臂,动作幅度不大,难度却很大。一人在鼓后用小木棒不停地击鼓是为了使整个舞蹈鼓声不断,两人在前边跳边敲。三人中击“碎鼓”者为师,碎鼓的鼓声起着指挥作用,虽说“碎”,但碎中有变,变而不乱,动人 、激昂的鼓声能传遍村里村外。
 
  “神鼓”舞出大山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绿春牛孔的彝族“神鼓”被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发现后,21世纪初,“神鼓”被她搬到了《云南映象》 中,从此,“神鼓”声传遍大江南北。2004年11月,“跳鼓舞”被当作彝族最古朴的民族文化,在首届绿春哈尼十月年长街古宴大型文艺晚会上亮相,赢得了国内外文学专家和学者的称赞,并成了各国民间文艺爱好者研究彝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跳鼓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讲是彝族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今年61岁的李长生是“神鼓”的传承人,也是现任跳鼓文艺队的队长。他说:“神鼓”是彝家千秋百代的传世之宝,是彝家山寨平安和谐的象征,不做鼓,可不见天日,所以,世代保留了下来。现在,虽然他很忙,但为了彝家人的未来,他绝对不会放弃跳鼓,而且还会创新发扬光大。前几年,他们用牛皮树筒新制了12个“神鼓”。这两年,他带领队员们到昆明 、个旧 、蒙自 、绿春县城等地演出了20多场,受到了观众的好评,给予了他们巨大的精神支持和物质补助。
 
  世人称赞“跳鼓舞”
 
  “跳鼓舞”中的鼓不是单一的鼓,而是群鼓,可以是6个 、9个 、12个……,但不少于3个,最多可达36个。当彝家山寨过年过节或来贵宾时,“跳鼓舞”是最珍贵的礼品,勤劳淳朴的彝家人民个个满面春风,有的披棕衣 、戴笠帽,有的着新装敲响鼓跳起舞来,从晚到早,村村寨寨鼓声不断,鼓声 、笑声 、脚步声,声声入耳。
 
  据了解,绿春彝族“跳鼓舞”已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正在申报国家级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来自泰国的民族文化专家阿九用很流利的普通话对笔者说,他了解许多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民族民间舞蹈,可像中国绿春“跳鼓舞”这样古朴 、精美的民间舞蹈还是  第一次看到,像这种古朴 、精美的民间舞蹈值得永远保留。他还说,在绿春长街古宴上看到了许多绿春民间舞蹈,所有舞蹈都很单纯 、热情,都是原生态的,都是值得永远传承 、发扬光大的优秀民族文化。
 
  来自澳大利亚的Cathennitchong(中文名:张美芬)6说:“绿春彝族的‘跳鼓舞 ’,舞出了大山民族的热情和斗志,还有鼓手身上穿着的服饰,不但线条柔美,而且图案也很精美。这舞蹈总给予人们视觉上和听觉上的享受”。云南民族大学的朱学文老师与彝族同胞边敲鼓跳舞边高兴地说,“跳鼓舞”像大山里的彝族人民一样淳朴 、憨厚,是世界上最动感 、最神奇 、最和谐的原生态民间舞蹈。
 
  “神鼓”助演员增收
 
  把“跳鼓舞”打入市场,是“跳鼓舞”文艺队的一个奋斗目标。“跳鼓舞”文艺队的队员来自农村,都不是专业演员,如何把“跳鼓舞”发扬光大?惟一的办法是把它打入市场。
 
  1999年,杨丽萍和田风到绿春采风时,看到牛孔乡土嘎村村民的“跳鼓舞”。
 
  两人被舞蹈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魅力所感染,那时,杨丽萍正在为其舞蹈《云南映象》寻找题材,当她看到土嘎村的村民表演的“跳鼓舞”后,高兴地说,“在绿春我找到了我想要的东西。”随后,杨丽萍把村里的李跃霞 、普秀芬 、白金伯等人带到昆明,参加《云南映象》的排练。当《云南映象》 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后,她又帮助该村成立了“跳鼓舞”文艺队。经过系统的训练后,杨丽萍把村里的文艺队安排到昆明,从2000年至今,土嘎村“跳鼓舞”文艺队已单独或随其他团队到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香港以及日本 、美国等地参加各种演出活动。2004年 、2005年 、2008年,“跳鼓舞”被当作彝族最古朴的民族文化推到绿春哈尼长街古宴大型文艺晚会上。许多专家评论,“跳鼓舞”必将是《印象绿春》大型歌舞剧的重要素材之一。
 
  素有“哈尼家园 、生态绿春”的东仰绿春,像林间雨露从未被灰尘侵蚀过。正是山里这些善良和勇敢的民族创造出了许多令世人向往和追求的深厚的民间文化。“跳鼓舞”就是他们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下来的一种优秀民族文化,它将像一颗绿色的宝石鲜活在历史的长河中。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