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统礼仪习俗

彝族阿细支系传统美德侧记

作者:张彦鑫 发布时间:2005-04-10 原出处:云南日报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阿细是我国彝族的一个支系,聚居于云南省弥勒县西山区。阿细人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他们既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举世著名的欢乐的“阿细跳月”和被誉为创世纪史诗的《阿细的先基》,又在劳动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敬老方式,这种独特的敬老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0N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首先,尽量避免孤寡老人的出现。阿细人自然有无儿无女者,但他们一般都不会成为孤寡老人或“五保户”,因为他们产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被侄儿侄女或孙儿孙女们接走了。尽这种义务在阿细人看来是天经地义、责无旁贷。如果没有尽到这种义务,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让人看不起。0N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让孤寡老人都有个幸福的晚年,阿细人自古就有“大跟大,小跟小”的规矩,所谓的“大跟大”就是“大姑娘”成了孤寡老人时,就由大哥家的后代赡养;“小姑娘”一旦成了孤寡老人就由小儿子的后代赡养,这一规矩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据创世纪史诗《阿细的先基》洪荒记一章记载:人类的第二次大劫难是洪水满天,开荒的六兄妹按照上帝的指点,分成三组,大儿子和大姑娘坐金柜子,二儿子和二姑娘坐银柜子,小儿子和小姑娘坐水冬瓜木做的柜子躲避洪灾。最后,小儿子和小姑娘幸存下来,他俩“兄妹成婚”,繁衍了后代。阿细人在赡养老人中推行“大跟大、小跟小”的原则,既有效地避免了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又为敬老有了有“法”可依。0N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次,尊重丧偶老人的“再婚”,社会给老人以充分自由的再婚权。这种“再婚”的主事者一般为50岁以上的老人,其实质就是找个老伴。为此,阿细山上几乎没有鳏夫寡妇,如果老人迟迟不再婚,孝顺的子女还会主动为其引线搭桥,成人之美。如果出现子女阻挠或干扰父母再婚,就会被人们所不齿。0N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再次,给予老人展示自己的机会。阿细跳月是一种集音乐、舞蹈、体育与健美为一体的自娱自乐方式,以旋律欢快,动作简单,场面壮观,感召力强而蜚声海内外。每逢举行摔跤盛会,主办者总要让老年人表演阿细跳月中的老年乐。阿细老年乐的旋律与舞步根据老年人的特点而设计,男性老人以小三弦、四弦、笛子、三弧作为乐器,以跳十字步和单脚跳为基本动作,女性老人则合着轻松欢快的旋律扭腰拍掌相迎,并伴唱“春天来到了,桃花开花了,梨树开花了;高兴是今天,快乐是今天;跳月跳起来,歌声唱起来”之类的五言律歌。老年乐的曲调虽然简朴却不乏活跃,节奏温和平稳,舞姿诙谐风趣,从而深得各族观众的喜爱。0N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另外,阿细人还有很多的敬老规矩:小孩对老人都要喊爷爷或奶奶,不会称呼则视为没教养。平时要把好的东西留给老人吃,焐熟的柿子和甜白酒要先给老人尝。不能谩骂老人或有不敬之词,遇上老人串门要以拿烟筒递火绳为先,还要主动询问老人是否请了饭。每逢节庆,红事喜事或竖柱子(盖新房)挂红,总要请老者祭祀祝福,让其首席就。骑马遇见老人时要下马打招呼,也不能策马超越老人,骑马者如有急事,也得下马打招呼,步行十几丈后方能跃马飞奔,否则会被视为没教养。0N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把敬老的传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阿细人把敬老歌编进了《阿细的先基》和一种叫《啦哩啦》的歌谣中:“先舀一碗饭,敬给老人吃;先倒一杯水、敬给老人喝;先斟一碗酒,敬给老人饮……莫嫌老人老,没老哪有少。不会敬老人,不会得人敬;谁嫌弃老人,就会被人嫌……”0N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