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统礼仪习俗

古朴的红彝人婚俗

作者:李丕良 发布时间:2016-01-22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hP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是一个民族众多,民族风俗异彩纷呈的省份。云南别名为滇,在滇中腹地,有一个因旅游胜地狮山而遐迩闻名的县份,这就是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武定县。武定县东去省会昆明不过二百里,但是,这里却是莽莽群山,经济,文化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在这里的汉、彝、苗、回等民族人民,形成了自己文化和生活习俗,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武定县红彝人婚姻习俗,最能体现武定红彝人的是武定猫街地区。
 
  由武定县城北去60公里,就是猫街镇。猫街镇有半山,白云庵,麦地冲,三家村,秧草地,汤朗等15个办事处,164个合作社,24000多人,彝,汉,苗三种民族,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51.32%,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而生活在这里的彝族,就是彝族支系中较为独特的一支--红彝人。
 
  猫街全境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天地开凿于陡坡之上,农舍掩映于树林之中,茂密的森林涛声不绝,奔涌的溪水淙淙有声,那高耸的磐石之下,一条条羊肠小道,象一个个神秘的问号,在叩问着人们什么。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这旖旎的风光中,在这令人神往的山水间,红彝人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着。崇山峻岭似一道道屏障,使世事变迁的种种冲击,止步于山崖之外,于是红彝人的文化得到了继承,红彝人的独特风俗,被红彝人的子民传承着、信奉着,深邃的红彝文化,孕育了红彝人奇特的风俗。红彝人世代生于山中,长于山中,他们呼吸的空气带着泥土的芬芳,碧绿的自然环境给他们天地灵气。因此,红彝人是一个古朴、善良、聪慧的彝族。被红彝人遵从的婚俗,既包含了红彝人长期的文化沉淀,又体现了红彝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还体现了红彝人粗犷而又诙谐的性格,可以说,了解红彝人婚俗的真谛,你就对红彝人的文化民族心理趋向,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hP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红彝人的恋情与定情hP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P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世代与山为伴的红彝人,是一个感情粗犷豪放,崇尚自由的彝族。红彝人对青年男女的婚恋,特别是恋爱,总体上世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年轻人如有机会自择佳偶,一般情况是可以得到认可的,当然,由于山高箐深,交通不便,生活范围狭小,所以,红彝人青年同异性青年虽然渴望自由恋爱,自择佳偶,但事实上,许多却得请媒说亲,相亲定终身。
 
  红彝人青年定情主要是在两种场合,一种是年轻人较为神往的,就是“赶集定情”,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自由恋爱”,山里最热闹的地方,要数赶集天的街市了,赶集之时,四面八方的男女青年聚集在同一个地方,有不少男女青年,把这个赶集机会,当成了寻找意中人的机会,于是,就互相问了对方的姓名、住址、相约下一集相见。然后,依依不舍地分手,下一集,男女双方已情浓似火,匆匆赶来相见,已情难自禁。短短的集市哪够意中人的脚步走,于是,密密的松林遮住了姑娘的羞涩,有的男女青年,就在林中以歌抒发恋情:
 
手托下巴想阿哥,
 
胜过小时想爹娘,
 
但我没法去找阿哥玩,
 
月亮里有一棵青松,
 
松枝摇晃牵动着我的心。
 
我心爱的姑娘啊,
 
赶街路上见着你,
 
你那苗条的身子含笑的脸,
 
就永远留在我心里,
 
... ...
 
  还有抒情歌唱道:
 
丫口小梁子,
 
蝴蝶九十九,
 
两个蝴蝶飞两头,hP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情哥我两个,
 
莫学蝴蝶飞两处,
 
我俩要相处一生。hP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情歌一首首唱下去,爱情就在歌中升华了。红彝人的情歌韵律悠美,飞过山箐,飞过树梢,象绳一样把两个人的心拴在一起。
 
  通过赶集相识的男女青年,在赶集时约会,谈情说爱。一块纱巾,一只漂亮的发卡,一把香喷的松子,就是一份真挚的爱情的表达,许多年青人在赶集过程中定情了,不过,按红彝人的风俗,男女青年相恋定了情,男方仍然得按规矩托人前往女方家说亲。
 
  红彝人的相恋定情另一种形式,显得比较刻板,就是按传统的婚姻程序托人说亲,和一个不相识的姑娘认识,然后在男女双方父母的认可下谈情。历史上,因为彝族饱受统治阶级的歧视和欺压,所以生活的地域窄小,较少与外界交往,彝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世界。所以,彝族相亲,采取“母猪后头隔小猪”的方法,基于密切的眷属关系,姑舅姨表优先考虑以外,沾亲带故与否,双方父母相互有较深的了解,有较好的交际基础,以男方生产、生活、居住、家乡等条件作为相亲依据,这其实是带包办性质的相亲,这种相亲,是由于红彝人生活的地理环境、文化习俗造就的,在逝去的千百年中,这种以繁衍后代、延续香火为主要目的的相亲,是红彝人婚恋初始的主要形式。
 
  红彝人青年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其婚恋就成了家庭、家族和朋友共同关心的事。这时,大家都会自觉地为其寻找合适的姑娘作为预选的对象,经青年人自己发现或他人介绍之后,有了选偶的母庙,还远远不能进入恋爱阶段,无论怎样知道了自己所选求姑娘的姓名,住址,都必须备礼到女方家说亲。说亲的过程,如男女双方已经认识,并且互相倾慕,则是一个由女方父母承认即将开始的婚恋的过程,所以,说亲就是对婚恋的一道认可程序。
 
  在说亲的过程中,男青年既兴奋又紧张,为了赢得女方本人及女方父母的欢欣和认可,他必须在礼节、品格、情操、才能诸方面尽力表现自己,只有在女方对其各方面都表示满意,允许愿意继续交往的情况下,说亲才算成功。说亲成功了,婚恋的支柱和发展,才有基础和可能。因为说亲成功了,婚恋的与否,是与青年男女之间是否彼此相中对方为前提条件的,所以,说亲说成了,也就基本等于彼此定了情。
 
   红彝人青年的恋爱和定情,除了上述的赶集和说亲两种主要形式,还有一些渠道和场合时他们彼此相识,并产生爱慕之情,然后走入婚恋的。由于村寨之间隔箐隔山,红彝人青年男女交际相对狭窄。由于村寨之间隔箐隔山,红彝人青年男女交际相对狭窄,因此,遇到集会、婚事、丧事,男女青年都乐于参加,因为有了这些活动,就有了认识异性、与异性谈话,甚至寻到意中人的契机,在这些交往中,男女青年因相互吸引、相互爱慕而敞开心扉,在相互邀请、与会、赠送礼物的过程中,相互了解了,感情也深厚了,时机比较成熟时,男方就可以考虑托人或者亲自带礼登女方家的门说亲了。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集会、婚丧之事,年轻人碰到的机会不多,即便碰上了,男女青年都蓄意要寻找心上人,也未必就有好运气,能如愿以偿,所以,在集会,婚丧活动中,能成就的婚事十分的有限。婚恋之事,在红彝人青年中,由父母亲友帮助挑选,并在一定程度上替青年做主安排的比例就不少。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红彝人的婚恋观有了显著的改变,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交往的日益频繁,红彝人青年男女婚恋之面,作用已大不如前,毫无疑问,这是历史的进步,不过,由于红彝人特殊的地域环境和尊重传统文化以及传统习俗的民族秉性,使红彝人婚俗在世事变迁中大都得到了继承,并成为一种充满民族个性的富有魅力的文化形象。
 
二、红彝人别具一格的定亲hP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P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红彝人说亲之礼,作用要么在男女青年彼此相识、认可;要么在于让女方的父母认可自家姑娘与男方谈情,也就等于认可姑娘将来有嫁给男方的可能。但是,说亲和其他民族的相亲一样,只是发展婚恋的一个契机而已,说亲有默许的成份,但是却并没有承诺什么义务和责任,所以,女方父母认可自家谈婚,并不等于男方就可以择日将姑娘娶回家门。按红彝人的婚俗,结婚之前,还有最重要的一环,那就是定亲,按红彝人的婚俗,没有行定亲礼,是不会有后来的娶亲之举的,不“定”而“娶”有违古风古俗。因此,在红彝人生活的地区,在婚恋过程中,定亲是一桩少不得,也轻视不得的事情。红彝人青年男女方,通过说亲或者相亲这一关后,恋爱关系得到了基本确定。在此之后,男女青年便把对方当做自己恋人,互相走访,约会与赶集的街市,约会于开满马缨花的山坡上。姑娘羞羞涩涩面若桃花,小伙情浓似火粗犷胆大。或偶偶低语倾诉心曲,或对歌不歇情真意切。那碧树红花相依相偎的恋人倩影,是一幅令人遐思无限的美妙图画。红彝人青年的爱情,就在爬山涉水来相会的艰辛和烂漫中成熟了,当然,也有一些小伙和姑娘,虽然已经被双方父母认可谈婚,但当初的说亲掺入了太多父母亲属的意见,谈婚对男女青年有些差强人意,可是,因社会议论,因别无选择,一段时间之后,还是不得不考虑完婚的事,于是,为了完婚,红彝人的姑娘小伙,无论彼此感情深浅,都听从妇女之命,进入定亲的程序中。    
 
  红彝人行定亲之礼,是隆重而奇特的。定亲之礼,是千百年来通过红彝人实践、认可、接受,并继承下来的,定亲中的每项内容,该怎样做都有一定之规。在定亲时,红彝人的媒人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按红彝人的规定,男方在说亲只是,就离不开媒人的参与和帮助,媒人并不是谁都可以当得,男方家替自己儿子选定媒人时,首先要考虑这个人是否有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庭,特别是夫妻都要健全,这个人还需有较好的人缘口碑和交际能力,用红彝人的话说们就是媒人是“腹中装得下三石糠的精明之人”。在说亲或相亲中,媒人起到了纽带,中介的作用,而在定亲程序中,媒人起到的作用更大了,说是举足轻重一点也不过份。
 
    定亲是庄重的事,所以,男女双方都认真对待。男方的定亲礼是绝对少不了的,而且定亲的礼,要比说亲或相亲时的礼重得多,说亲相亲时,其礼一般为酒三斤,肉一块,荞粑粑一个,如女方家吃了媒人带去的酒肉,并欢喜得吃了带去的苦荞粑粑,那么,说亲就算成了。在这里,女方家吃不吃苦荞粑粑是十分关键的,不吃,这次说明八字少一撇,吃了,就是一种默许。媒人和男青年的一颗心落了地,在红彝人里,相亲吃苦荞粑粑含意是深刻的:种荞艰难,荞籽下地,要经历冬雪春寒到秋天才收获,所以荞子得来不易,有荞粑粑的人,一定是勤劳的人,女人家吃掉荞粑粑,意味着女方看重了男方的勤劳;另一层含意:荞粑粑有一种先苦后甜的特性,象征着女方懂得将来做了夫妻过上先苦后甜的日子。作为说亲礼的荞粑粑在这里起到了以物代言的作用    说亲或相亲时的礼物,相对而言比较轻。礼其实是一种试探,是象征,说亲的礼物意义大于形式。    正式定亲的日子,是不可以随意选择的。在红彝人的婚俗里,正式定亲的日子,要根据相恋男女双方的生辰年月进行推算,算出来的日子为定亲的吉日,算出来的日子,是不能违背的。正式定亲的礼物比较丰厚:一般人家为酒十斤左右,猪胯一个,一大块肥肉,两升大米,或者密粑粑四个。如果男方家境比较殷实,除了多带大米粑粑,还会备上糖二斤或四扇,茶二两或二坨,还有荞粑粑一个。红彝人生活在山区,并非富裕之地,真正富有的人家不多,如此丰富的定亲礼,足以说明定亲在红彝人心目中的地位了。    
 
  在预先选定的定亲日这天,媒人带领其他下定礼的人,携定礼前往女方家。那只呈定酒的壶颈上,系着红艳艳的一束丝线,在山道间飘飘忽忽的,显出一串喜气。按规矩,这些定亲人的人,只能在飞鸟落巢,满天晚霞的黄昏来到女方家,到得太早,或来得过晚,都会引起女方家的不快。    女方家对定亲之事,也同样是看得十分重要的。在事前知道定亲日后,便开始准备酒宴以迎接前来定亲的人。定亲的人一到,女方家的父母,长辈便热情欢迎,进了屋,又是敬烟又是献茶,让来定亲的人心里暖暖的,在厨房里,猪肉煮进了热腾腾的铁锅中,最好的菜也一个个炒上了桌台。这时,女方家把村中的长老,威望较高的人及姑舅也一个一个请来了,大家皆喜气盈眉,一阵寒暄之后,围坐席前,来定亲的人和女方家人及亲友,彼此说一些对亲事赞许的话,祝愿的话,男女青年的婚事就算说定了。所以,这桌宴席就是红彝人的定亲酒。村里德高望重者、长辈和姑舅都要请来喝这场酒,有两层意思:其一、希望定亲得到众人的认可和支持;其二、定亲是在众人眼皮底下进行的,所以,从定亲到结婚,都要接受众人的监督。喝了女方家的定亲酒,就等于男女双方定下来终身,按红彝人的传统要求,一旦定亲,无论男方还是女方,都是不可以见异思迁违背婚约的,如果一方违约,那么不但经济上要受惩罚,而且,亲戚、朋友和四村八寨的社员也会不约而同地对其进行指责,嘲笑,让这家人无脸做人。红彝人对定亲及婚约看得如此不可叛逆,不可动摇,有其特殊的原因。其一,由于历史的原因,红彝人生活的地域比较狭小,虽然有相对聚族而居的传统,但人口比较少,因此,红彝人青年要挑选中意的对象,并且定下亲,订立婚约,是一件十分不容易并且关系整个家族荣耀的事;其二,对于并不富裕的红彝人而言,定礼已经相当厚重,定礼往往已让男方费尽周折,轻易毁约,是对男方,也同样是对女方感情和劳动的熟读;其三,红彝人自古就是一个善良、本分、守信的民族,言而无信自然要受到群众的唾弃。hP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红彝人别具一格的婚礼hP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P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红彝人定亲之后,男女双方就要围绕将来的婚事做一些准备。特别是男方,要对房屋进行修缮,经济上进行筹措,当男女双方都到了该结婚的年龄,男方要主动向女方家提出结婚要求,提结婚要求的这项活动,红彝人把他叫做报信礼。红彝人也十分看重结婚那天是不是吉日,所以在行报信礼之前,男方要请人家算出结婚的吉日,男方家托人带上猪肉、酒、荞粑粑前往女方家履行报信礼时,不仅要提出结婚的要求,而且,要对女方家说清楚结婚的具体日期,女方家如果没有什么疑虑。收下报信礼,那就是表明,女方同意了男方提出的结婚要求。同意之后,就要进行红彝人婚姻中的另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女方可以大大方方地向男方索订彩礼。彩礼的多人因人而异,女方首先考虑男方的经济承受能力,然后,考虑自家缺少什么,通常订下的彩礼有猪肉、一只壮羊、大米、酒、布。如果男方家境较好,还有银链子一股,手镯一对,耳环一对,这三样饰品属于新娘。另外,还有奶母钱和礼银钱,按红彝人传统的说法,奶母钱是为了酬谢母亲的哺乳养育之恩;礼银钱则是专门酬谢父亲抚育之恩的。无论奶母钱还是礼银钱,其数目无论多少,都必须带着六字,因为“六”和“禄”同音,有发达之意,六字越多,表示福禄越多,日子就越顺畅、越兴旺。另外,彩礼中,还包括油盐钱茶、过水钱,数目不定,都是用于表恩。红彝人中都有一种诙谐的天性,如男方的材料,没有附上油和盐,结婚接亲时,女方家给接亲的人端出的菜,就故意不放油盐,让接亲的人食而无味,羞愧难发。把一个女儿养大不容易,所以红彝人嫁女儿,把彩礼看得比较重,彩礼多少往往被看成女儿身价的体现。
 
  报过信礼不久,结婚的大喜之日很快就到了。这一天,隔山隔箐的南方家和女方家度喜气盈门,大清早,相约而来的亲戚、朋友就都到了,有哦帮杀猪,有的帮宰羊。有的送来了办宴席待客的锅碗瓢盆,有的则从附件山坡上彩来大抱的树枝,爬高上低,开始搭青棚。搭青棚对彝族特别是红彝人来言,是婚礼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华夏众多的民族中,婚礼离不开青棚,大概也是绝无仅有的。红彝人搭青棚,有悠久的历史。婚礼中的青棚要搭成什么样,尺寸多大,甚至用什么树的树枝来搭,都是有严格的规矩的。青棚搭在场院里,要分开搭,搭成两处,一处用来摆放婚席,另一处用来搭灶做饭,红彝人把做饭的这个青棚,叫做厨青棚。除了青棚,烘托气氛的牌坊也是必不可少的。牌坊当然也和青棚一样,是用青青的松枝搭成的,装点牌坊的,有色彩缤纷的彩纸,还有鲜艳夺目的大红灯笼,牌坊的两侧十分醒目的陪着一付庆祝信任结成佳偶的对联。在屋厦的前面,要对应地栽起几棵木杆,并就这立杆的山断,横搭几根杆子,凌空把一些香叶树枝在横杆上铺过去,直至厦檐,为了使屋里和场院散发透人的香气,红彝人还兴把柏树枝和香树枝插在大门和堂屋门的两侧。
 
  在婚礼这天,红彝人整个村寨都沉浸在欢乐、喜庆的气氛里。红彝人有邻里乐于相帮的风俗。在这一天里,无论平素与娶亲这家人有什么过节,只要需要,谁都可以不计前嫌的出手相帮,因此,村子再小,婚礼这天,都热闹非凡。在这天,大家的关注焦点,是在那支迎着朝阳匆匆而去的接亲队伍上。 hP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P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接亲队伍的使命是十分重大的,万一有什么失误,接不回新娘来,不仅新郎接不成婚,还要落人笑柄。所以,婚礼成败,维系在接亲队伍上。
 
  接亲的人是严格挑选的。接亲要由媒人带队。另外,要选一个副媒人,副媒人必须是新郎的姐夫、妹夫、姑爹之一。其次,还有新郎、陪郎和鸣锣开道的人。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接亲队伍由上述五人组成,其中,肩负责任最重的当数媒人,因为接亲队伍到女方家的交涉、套礼数都要由媒人来指挥安排,事情应酬得是不是圆满,女方家是不是对接亲乐于接受,全都要看媒人的口才和组织指挥能力。只有顺顺当当,高高兴兴把新娘接到新郎家,媒人才能送口气,因只有到了这时,他才敢相信,自己未辱使命。当时,作为媒人的责任却远未完结。红彝人的风俗是新郎新娘成婚之后,若发生感情危机或者矛盾纠葛,媒人有责任进行说和调解,甚至结婚多年后,感情破裂不可收拾而离婚,媒人也必须是不可缺少的调解人,要尽力挽救婚姻。也就是说,红彝人媒人的责任,从接受男方委托成为媒人的那一天起,就推卸不掉了,由说亲或相亲,直到这桩婚姻的成功,到最后的完结。也正因为媒人的责任如此重大,如此长久,所以,在红彝人中,人们对媒人是极其尊敬的,在人们眼里,能当得媒人的人,都是能干人。当然,同样基于责任重大的缘故,媒人对婚恋之事,也是慎之又慎的,怕的是乱点鸳鸯谱,一旦致新婚不久就离婚的事,社会公论就会指责他没把事办好,就会由此逝去众人的尊敬。接亲这道仪式,无论城乡,无论山区坝区,无论哪个民族都是有的。当是,接亲队伍里,要有一个专门鸣锣开道的人,这大概只是红彝人才有的事情,按红彝人的要求,鸣锣开道的人,必须是一个高大、英俊、威武的小伙子,他头戴绿帽,身穿洁白对襟衣,黑色裤子。腰系红彩带,手执铜锣,显得风采飘逸。按红彝人民间的说法,在接亲队伍前去接亲和接亲回来的道路上,会有腰邪鬼神尾随着,另外,如遇上麂子、兔子等野物,也十分的不吉利,所以,在接亲途中,鸣锣开道的人在接亲队伍的前面,走一段,他就敲三声,走一段敲三声,路有多长,他就敲多长。他的锣声被红彝人认为可以驱妖辟邪,驱走野物。当然,女方家听到三声锣响,就知道接亲的队伍临近了。接亲的队伍到了女方家,鸣锣开道的人自觉将铜锣尾随带来的那些彩礼一并交给女方的主人,等各种礼数都齐了,接到了新娘,接亲的队伍要踏上归程了,鸣锣开道的人,再找到女方的女主人,用预先准备好的钱将锣赎回来。
 
  红彝人的接亲队伍在途中还有一道有趣的仪式,在大家认为风景较好有灵气的地方,就停顿下来,在路边一个地方插上松牌,牌下铺垫上才锊来的松毛,点上两支香,然后取出特意带来的一盒饭贡上。这时,在媒人的指点下,新郎就恭敬地作揖,并跪下去叩头,心里默念着一串祈福的话,这样做的含意是献了山神,求山神保佑娶亲顺利。
 
  接亲队伍也有在婚礼举行前一天就赶到女方家的。但新娘却一定是在婚礼这天才启程去男方家。无论接亲队伍何时来,在红彝人的婚俗中,都忌讳从女方家的上方来,只允许从房屋的下方来,其中的含意,大抵是由上方来有居高临下的势头,让人觉得接亲队伍轻视女方。
 
    结婚对女方而言,也是大喜的事。所以,女方会尚待前来接亲的人。接亲的人还没跨进屋门呢,三四个男青年就一脸热情地恭候在门口这儿了,他们边问候,边就向来接亲的人先敬上酒,然后又献上茶。用汉族的话说,这就是接风洗尘。在这道迎候中,媒人和副媒人喝了酒,再品茶,不慌不忙,可摆出受之无愧的样子,坦然跨进门槛。但是,新郎和陪郎却被敬酒的这些男青年硬拦在门外,已经到了女方家门前,却进不了屋,当然是十分狼狈的。所以,新郎和陪郎想方设法都要从阻拦的男青年中间闯开一条路,进到屋里去,只要不要闯得伤了双方的和气即可,红彝人的婚礼中,女方那么“无礼”并没有恶意,但是,其中却有着良苦用心。作为女方的父母,在女儿临嫁之际,最为女儿担心的莫过于看走了眼,嫁给一个体质太弱无胆无识的男人,那样女儿一生的幸福就都毁了,让男青年拦门,就是考验新郎的体力和智慧,如果新郎连门也没本事进,那么,做父母的就不得不对这门亲事产生疑问了。
 
  接亲队伍都进了屋,寒暄之后,媒人便会笑盈盈地让女方家把当初定亲之时在场的主要亲友招拢来,当大家的面,让女方家点收彩礼,彩礼若象定亲时订下的数额一样都不少了,女方家没有异议了,媒人和副媒人便将彩礼一样一样拿到贡桌下方堆整齐,接下来就轮到新郎向女方家的祖先牌位作揖叩拜,作叩拜祖先之礼,就等于女方家完全认可和男方接亲了。如果出现彩礼不齐,或者滥竽充数的情况,媒人得赶快道歉,并表示缺额彩礼,尽快补齐,女方当然难于原谅这种过失,会拖延接亲队伍开饭时间的方法,让结亲的人挨饿又被羞。
 
  正常情况下,新郎拜过了先祖牌位,女方主人便宣布鸣放鞭炮,摆下酒席,大家热热闹闹入席用餐。
 
  红彝人缝到办喜事,按规定一日要办三餐,上午11点左右吃饭,中午2点左右吃饷饭,晚7点左右吃晚饭,无论男方还是女方,一般都是如此。宴席有两桌要摆在堂屋里,能上这两桌吃饭的人都是比较有身份和地位,按惯例女方邀请来接亲的媒人和副媒人坐上桌,媒人和副媒人一番谦让,可终归还是在上桌落座。让媒人和副媒人坐上席,是女方对媒人的尊重,也是对男方及这么亲事的尊重,在这桌上就席的还有年纪较高的长辈,较有地位的来宾,这些坐陪的人,在红彝人里又叫压席,新郎和 新娘以及那些活跃的年轻人坐于下桌,由新郎人地两生,难免拘束。所以,同桌的年轻人便频频举杯劝酒,并冷不防地给新郎加饭,这叫压饭,在红彝人里压饭表示一种友好和热情。
 
  接亲这天,在女方家最有趣的事情,就数给媒人涂黑脸了。几轮酒过后,好菜肴也吃得正尽兴,主客的话匣子便打开了,于是就天南地北,麂长鹿短地聊。这时,女方主持会按惯例添进来两桌菜(上下各一桌),来添菜的人还没走呢,猝然闪进两个年龄与媒人相仿的妇女,妇女头戴兰花丛放巾包头,身穿兰绸镶边大襟衣,藏在身后面的手抹了油汤锅烟子,她一进来,就找话逗媒人取笑,媒人高兴,有三分醉了,有些忘乎所以,妇女瞅准机会,冷不防抹满锅烟子的黑手忽然扑到媒人的脸上,躲闪不及的媒人顷刻间就变得又黑又亮,只剩下那双眼睛在骨碌碌地转。涂黑脸,妇女的动作一定要动作麻利,要准确。按红彝人的规矩,涂脸只能一次,而且由上往下涂,否则的话,媒人将有权利把自己的脸上的油烟反涂向妇女的脸和衣襟,让妇女和自己一样,闹个大花脸。在红彝人的风俗里,媒人也兴被叫做黑猫乎。黑猫乎这个称谓大抵就来源于接亲被女方家请人涂黑了脸。
 
  在古代,红彝人的涂脸礼节,仅仅是一种象征而已,那时,只是用手指蘸少许锅烟子,在媒人额中轻轻划上一个十字。这样做的含意:一是标明这婚姻是由谁说合缔结的,带有褒扬的意味;二是红彝人相信给媒人涂黑脸能趋避兔神;三是红彝人认为给媒人涂黑脸能授福新娘;四是红彝人有诙谐的天性,涂黑脸是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红彝人对媒人额上抹上十字,发展到后来的涂大黑脸,历经了许多朝代。这个演变的过程,其实就是红彝人对待生活越来越旷达,越来越诙谐,越乐观的过程。涂黑脸的礼节流传至今,涂脸涂得越高明,已被认为婚姻越吉利了。
 
  涂黑脸的礼节,是必不可少的。媒人被涂成黑脸后,不允许嫌难看自行洗去,黑脸要等回到男方家里,才能把黑脸洗去,并把黑水洒于堂屋的贡桌底下,按红彝人的说法,这是从女方带回来的福禄水,浇在祖先灵之下,日后可增福添禄。
 
  喜酒喝过了,媒人黑着脸,去厨房履行一种叫“挖荞地”的礼节。媒人到厨房,感谢厨师的辛劳,表达的意思是没有厨师的辛劳,就喝不上喜酒,接不上新娘,厨师对黑脸媒人的敬酒是异常热情的,几乎让人难于招架。媒人必须保持克制和清醒,如果喝得大醉,接亲队伍不能启程,就会误了大事。“挖荞地”里,还有一项很别致的活动-媒人乡厨师辞行之时,厨师要将媒人带去的 饭盒,呈上一盒饭菜,带了走。这有两层意思,一是作为归途的饷午;二是向男方显示女方家饭菜的规格和质量,这有较量饭菜优劣的性质,至于这些活动为什么叫“挖荞地”还有待细考。
 
    辞过了厨师,媒人就可以招集接亲的人启程了。
 
    新娘要被娶走了。娘家这方当然要有人送亲。率领送亲队伍的人,一般是家门户族的叔伯之中,通晓礼节、能说会道、办事精明、有影响、有威信的人,其他成员有亲舅、新姑、哥嫂或弟妹,送亲的人数,一般在3至5桌。
 
   送亲和接亲两支队伍合拢回男方家时,因人员众多而显得浩浩荡荡。新娘和伴娘在离家时,不能忘了携上一把雨伞。接亲队伍到了男方家的门口时,早已等候在这里的男青年会一拥而上,向新娘洒祝福水,这时,伴娘要迅速撑开雨伞,为新娘挡水。向新娘洒水的礼节,除了祝福吃穿不愁,安居乐业,子孙昌达,还有其他几层意思:其一为新人洗尘,驱净路上尾随的邪恶,其二是红彝人认为向新娘洒水,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古时候,红彝人洒向新人的水,是用透香草叶打过醋汤的最洁净的水,用马缨花树枝,蘸起轻轻抖向新娘。马缨花树,在红彝人眼里,是吉祥树,所以,向新人洒水,用马缨花树枝蘸着洒洒。那时行此礼时,显得彬彬有礼,而到了如今,洒水礼已演变成逗趣的事了,不仅用枝洒,更有人用盆泼洒过来,如果未曾防备,淋成了落汤鸡,也实在是难堪不已。
 
  按红彝人的婚俗,有一些接亲,回到男方家时辰是有准确要求的。如果明确了回门的时辰,那就必须遵守,否则将被视为不吉利,但也有部规定回门时辰的。那么,一般就在两个时辰回到男方家,一是日落前,再不然就是在天上出来了月亮,出齐了星星的时候。如果行程没计算好时间,那么,媒人得拖延途中的时间,无论如何只能在上述的两个时间内,选其一入门。
 
  新娘在经历了“洗礼”之后,要入男方家了,同样也只能从房屋里的下方或者侧方经过牌坊进去。入门之时,男方家的人绝对不能与新娘会面,男方的长辈还要让到楼上。传说,男方家人此时撞见了新娘,日后会发生口角,所以,避让新娘,是盼望日后能和睦相处。新娘和送亲、接亲的队伍,是在热烈的欢迎气氛中,在噼啪作响的鞭炮声中进了家门的。
新娘才入家门,面前就摆在一张八仙桌,桌盘站着一个手执铃铛的毕摩,在这里他要给新娘起名,这是红彝人独有的仪式。名要一个有一个地起下去,直到送亲的人异口同声对所取的名满意为止。hP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P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接下来,男方嫂子领着女方新娘及伴娘去洞房,其余的人随着男方的安排,随一个肩托托盘,盘里有鼻插弯葱的猪头和一斤酒,一斤米的人,跟着一个吹横笛的人跳起欢快的跌脚舞,由庭前跳到厨房,然后跳到堂屋,如此跌脚三次,男主人再将这些人带到坐着舒适、常备火盆,茶水的堂屋,然后,喝茶寒暄,随即就摆开婚席,热热闹闹,喜气洋洋地用餐。吃过饭之后,送亲来的人,在带队的着急率领下,首先吹起洞箫,跌脚跌三周,该尽的礼节全都尽到了,送亲来的年轻人就和男方请来参加婚礼的人继续跳舞欢乐,而年长者货不愿跳舞的人则要么回房休息,要么饮茶,找人聊天。这晚的跌脚舞是异常热闹的,家境殷实的人家娶亲,甚至会请能歌善舞的人前来助兴,在这歌舞晚会上,有人为了增加欢乐气氛,穿出奇装异服,有的表演一连串的滑稽动作,歌舞场上笑声阵阵。红彝人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婚礼在红彝人的生活中,是一件极其盛大的喜事,所以,对着喜酒歌,大家跳舞跳得如痴如醉,通宵达旦。在这晚的歌舞声中,新娘要参加专为他举行的认亲仪式,认亲仪式之后,还要为跳舞跳饿了肚子的人们准备宵夜。娶亲的婚礼,就在跳舞跳来萃日的太阳时结束。
 
四、婚后轶事hP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P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按红彝人千古不变的婚俗,结婚的第二天,新娘要在公众面前“亮相”,让村人都能观赏,认识新娘,这天的早餐要在外面的大晒场上进行。
吃饷午饭时,按红彝人兴行“压席”礼节,即饷午,男方家摆出两桌饭菜,男方家的陪席较多,这就是“压席”,意思是压下福禄免得让送亲的人把福禄带走,送亲的人见了“压席”,就自知该走了,于是,就向男主人和厨师告别回门,送亲的领队,会向新娘的公婆说些希望好好调教新娘,唱送亲的歌手,这时就唱:hP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娘送来了,
 
新娘襟不别针,
 
袋不装布,空身来,
 
............
 
另一方则唱到:
 
姑娘在娘家,
 
砍柴不上山,
 
挑水不下坎,
 
掐菜不拔根,
 
嫁到这里来,
 
捡柴带腐柴,
 
莫怪带腐柴,
 
只怨柴腐臭;
 
挑水带浑水,
 
莫怪带浑水,
 
只怨水发浑,
 
现在姑娘留下了,
 
福禄要带回。
 
这时,男方的歌手就唱:
 
姑娘也留下,
 
福禄也留下
 
...........
 
  男方的人送送亲的人,边走边对唱,走出很远去,送亲歌手将酒碗交给男方歌手,这才彼此hP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告别分手。
 
  按红彝人风俗,送亲队伍来多少人,回门也得多少人,一个都不能少。回到女方家里,送亲的人要接受一次招待,才能散去。在回门时,新娘的舅、姑是不会空手的,按规矩,男方家会准备一块肥肉,一斤酒交给舅、姑作为孝敬礼,舅、姑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没来送亲,这份礼也得托人送了去,男方把舅,姑看得这样重,是因为红彝人的喜事中,舅、姑二人在认亲、送亲等大小事务起着居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般情况,新娘新郎要随送亲的人一同回门,新郎要带去酒、肉、大米、白菜等礼物,在女方家生活三两日后,夫妻就要回男方家开始正式的夫妻生活。启程回男方家,新娘要带酒,肉,糍粑或米粑粑之类的礼物,并且亲自双手捧着交给婆婆,以示孝心。新娘第一次回门,要进公婆家门槛时,新娘不能穿鞋而入,必须自觉脱下鞋子,赤脚进家,第一次上楼,也需赤足。这是对男方家的一种认同、谦恭的表示。除此之外,新娘在村里挑水,背柴或做其他的事,路上和人相遇,都要避让于路下方,等人走过在赶自己的路,以上的行为,是表现新娘家有家教,明事理,同时也表示孝敬公婆长辈,归顺男家。
 
  红彝人妇女结婚之后,并不一定马上就在男方家里定居下来。年纪太小,夫妻间与公婆感情不太融洽;生产和生活条件不适应,都有可能延迟新娘到男方家定居的时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历史上,红彝人有早婚的习俗;二是有不少的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所以,夫妻间结了婚,感情基础却不是很好。
 
  红彝人青年成婚后,得遵循缝节拜年的规矩,向岳父拜三个年,分正月初十前的任何一个缝双日,拜大年一次,六月二十四拜小年一次,礼物是肥羊一截,猪胯一个,酒、米、糍粑,白菜和蒜6样,礼物依年数递增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最后这年,猪肉须是一头猪的四分之一,酒不少于3斤,大米四升,米粑粑8个,糍粑180-200个,这些礼要用马披红挂彩驮着去。
 
  每年春节,女婿携礼前来岳父家拜年,岳父都要大摆筵席,请族长亲友赴宴。最后一年的酒宴,尤为隆重。
 
  缝节拜年3年,婚姻礼数才算完结。新娘这时才真正被视为男方家的一员。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所属专题:

彝族传统婚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