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统服饰文化

彝文古籍中的彝族服饰

作者:​杨圆媛 欧丽 发布时间:2022-07-06 原出处:​微观彝族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image.pngnY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衣食住行”始终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此中“衣”占有重要地位。“衣”的产生是人类长期劳动的结果,其从最初的避寒遮羞到如今的个性化审美,承载了人类一步步脱离野蛮步入文明的历史。“衣”在不断演化后便出现了“服饰”,“服”即衣服,而“饰”则是衣服的延伸与美化。服饰,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生活的必须要素。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饰主要具有三方面作用:御寒、遮羞和装饰。它的产生与演变,和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社会历史以及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都有密切关系,相互间有着一定影响。不同的时代、不同民族,都有着各不相同的服饰。彝族服饰的萌芽起源和发展多隐匿于诸多彝汉文古籍和彝族口承史诗中。nY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衣草时代

流传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一带的《勒俄特依》中讲到《猴变史》时说:“阿吕居日啊,模样虽像人,叫声似猴音。树叶当衣穿,野果当饭吃。”云南彝族创世史诗《查姆》中说:“独眼这代人,树叶做衣裳,乱草当被盖。”创世史诗《梅葛》在人类起源一章中说:“人有一丈二尺长,没有衣裳,没有裤子,拿树叶做衣裳,拿树叶做裤子,这才有了衣裳,这才有了裤子。”贵州毕节彝族的《物始纪略》“原人的蓑衣草”中说:“原人寒冷时,藤蔓当衣穿。从此以后,这种藤蔓,叫原人蓑衣草。”在“野人三兄弟”中又说:“以青草充饥,以青山为衣,大岩为被盖。”到了“米阿媚时代的人”:“鸟样过日子,果子当饭吃,雪当作水喝,松叶当衣床......米阿媚时代,像人过日子,五谷当饭吃,专门喝泉水,绸布做衣穿。”岭光电译的《凉山彝族习俗点滴》征求意见稿中说:“阿女逢日九,不能成为人。成是成人形,叫是像猴叫,木苔作衣穿,水苔作饭吃。”此外,相传在竖眼人时代“夫妻和儿女,叶当遮羞布,树皮裹身躯,兽皮为上衣。藤条就是绒线,兽骨为衣针,叶和叶缝拢,皮和皮相连,随便遮住身。”在衣草时代,人类采集草叶为衣,达到保暖遮羞的目的,并没有装饰审美的意识,这也是前期人类服饰萌芽的一个阶段。至今在部分彝区,仍然存在岩草蓑衣和棕皮蓑衣等原始服饰。制作岩草蓑衣首先把岩草撕成缕状并揉顺,搓成细绳,再按一定的纵横规律将内层编织成网状,外层为厚厚的一层岩草叶,厚薄均匀、质地柔软,主要用于遮雨垫坐。棕皮蓑衣则是将剥下的棕树外皮缝合成衣,有披风状和坎肩状两种,多披在身上遮雨或做背负重物时垫背护衣之用。nY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衣皮时代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旧石器晚期遗址中发现了距今约18000年的骨针1枚和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141件。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服饰。学界普遍认为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后又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管状骨针等物。可以推断,这些骨针也是是当时缝制原始衣服用的。nY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食肉衣皮的习俗,我国古代典籍中有很多记载。《韩非子》说:“古者,妇人不织,禽兽之度足衣也。”《礼记·礼运》:“昔者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橹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丝麻,衣其羽衣。”《墨子·辞过》:“古之民未知衣服时,衣皮带茭。”《白虎通义》:“茹毛饮血而衣皮革”、“太古之时,衣皮韦,能履前而不能履后”。关于彝族的衣皮习俗《新唐书·南蛮传(下)》中说:“(乌蛮)地多牛马,无布帛。男子椎髻,女子披发,皆衣牛羊皮。”彝族先民非常重视祭祀祖先,阿亨岳朵逝前给妻儿们留下遗嘱,什么人死后披虎皮,什么人死后不用虎皮,后一代代流传下来,成为了严格的礼规。《云南通志》引载《宣威州志》云:“(白夷)死以豹皮裹尸而焚之,葬其骨于山。非骨肉,莫知其处。葬,贵者皋比,贱者以羊皮,焚诸野而弃其灰。”此礼俗亦是原始衣皮文化在丧葬一种延续。nY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史诗说:“儿子拿石头打豺狼,姑娘拿着棒棒打野狗。”这种原始捕猎方式在获取食物的同时,动物皮毛也将被制成衣物。彝文古籍《糯的迁徙》中说:“在武洛热舍,有一天出熊患,发现许多白面熊,经一场射猎,最好的熊皮,署苦作出了垫褥。一天出虎患,发现许多白虎,经一场射猎,最好的虎皮,署作出了垫褥,垫上两样皮。”彝文古籍《开天辟地论》中记载:“大地没有疆界,大地上的人,没有粮食吃,吃的是野果,穿的是兽皮。”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西山一带的彝族创世史诗《阿细的先基》在叙述天地万物的起源和人类早期的生活习俗时提到:“人们又学会打猎,打死狗剥皮披身上、围在腰上。”《勒俄特依》讲述女智男愚时代“铠盔头上戴,前后额两片,差一片的是什么?铠袍身上穿,铠珠六千六百个,差一个的是什么?铠裤脚上穿,圆形铠皮有两个,差一个的是什么?这些你若能回答,寻父该到哪儿去,我能告诉你......铠盔头上戴,前后额两片,差一片的是,野猪颈上一块皮。铠袍身上穿,铠珠六千六百个,差一个的是,红脸公鹿一张皮。铠裤脚上穿,圆形铠皮有两个,差一个的是,水牛膝上一块皮。”《弭诺赤氏族史》记载:“赤阿索庶的妻子以伊色,生有四子,治在乾地的边陲。其中一个是大帅,披虎皮,威震一方;一个是能人,众人爱戴他,掌了权;一个在乾地执政,也有一方天下。”除了用虎、豹、熊、羊等动物皮类制衣,在各地彝区还发现了麂皮褂和麂皮包。nY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动物皮毛为衣着之俗的兴起,应该始于对火的使用,当原始人类用火烤猎物食用时皮毛自然成为身上遮羞避寒之物,同时也把动物的羽毛、骨牙等作为饰品。据《华阳国志》说,古代保山一带的“哀牢夷”皆“穿胸”,就是将鸟的羽毛插在胸前作为装饰。以动物皮毛作为衣饰,也是其原始图腾崇拜的一种体现。这些记载都说明,动物皮毛是人类祖先最早的服饰材料之一。在彝族聚居区域,现今仍然广泛流传着穿羊皮褂的习俗,这也是人们对衣皮时代的记忆遗留。此外,人们为了使“图腾祖宗”识别自己和保护自己,也会穿上图腾动物的皮毛,打扮成图腾的模样,同时还会在身上绘制图腾纹样,使自己在表征上成为图腾动物的同类。今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等地的虎笙舞将人化妆成虎样,正是这种习俗的遗留。nY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纺擀时代

除兽皮外,树叶、树纤维、野草、棉和麻等都是彝族先民早期的服饰制作原料。彝族罗罗支系的创世史诗《日咪恰》(青棚调)以男女对唱的形式对道:“原来人类吃生食,钻木取火是哪个?钻木取火燧人氏,从此人类吃熟食。轩辕黄帝制衣裙,怎样把衣来制成?植物剥皮扭成线,拉线织布出布料。”陈鼎在《滇黔游记》载“夷妇纫叶为衣,飘飘欲仙。叶似野栗,甚大而软,故耐缝纫,具可却雨。”在这些“叶”中火草和麻的使用最为广泛,是彝族聚居地区重要的服饰制作材料。火草多生长于中国西南海拔1800米至3200米的地区。其叶片和根部长满黄白色细毛,可以收集晒干作火镰打火用的火绒;古代用燧石取火时,也多用其作为引火的易燃物,故命名为火草。叶片背部绒膜还可以撕下捻线,用土制织机与麻或棉混织成宽20厘米左右的火草布条,并缝制成衣褂。火草布不仅柔软且的密合性极好,可“盛水而不漏”。但是,由于火草难以收集纺织,故多和麻混纺,一般以火草为经线,而以麻为纬。nY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麻”在彝族地区也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是彝区的一种较为重要的传统经济作物。传说在阿吕居子呼日唤月时代就已经有了麻的种植。彝族谚语有“麻子虽小,却长出粗麻秆”,麻与彝族的日常生活联系相当紧密,它被广泛用于织麻布、麻袋等生活用品方面。公元前45世纪,实索氏族在举菊禄姆建国时,就有了种麻纺织的技术,并由母亲教女儿种麻纺织的技术,一代传一代而普及发展。自公元前15世纪开始,彝族的婚嫁礼仪在“诺弥阿卓甸”(今云南沾益)被规范统一并四向传播,彝族先民还将纺织麻布的工艺程序谱写成歌舞。如《阿媚凯》剧目中,新娘梳妆打扮一节的精彩表演流传至今。nY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麻布纺织也是一门古老的工艺。辽宁省北票市丰下遗址、新疆孔雀河下游古墓出土的商代麻布说明,早在4000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已经开始纺麻织布了。《诗经・陈风》中也有“东门之池,可以沤麻”等诗句,说明最迟在商周时期,麻布已成为人们的主要衣着材料。彝文典籍《勒俄特依·支格阿尔》中有关于纺织技术的记载:“濮嫫里日啊,坐在屋檐下织布。织桩密集像星星,织板辗转如鹰翅,梭子往来像蜜蜂,纬线弯弯如彩虹。”同书在述及男愚女慧故事时说:支格阿尔不服输于妇人,令妇人二七一十四天后必须编一根火灰腰带等他。妇人应许。到期,妇人割草编成腰带,放于地,当火烧成“火灰腰带”。妇人道:“我编好了,你能戴吗?”阿尔自愧不如。另有彝区史料记载:“白倮罗,髻插骨簪,戴耳环,包黑帕,佩小道,穿麻织衣”,“阿喜倮罗,其俗及衣袍等俱同白倮罗……”。开远等地“朴喇……衣麻,披羊皮,弩矢随身体,专记仇怨。……妇女青布裹头,靑地长衣。”nY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麻布的纺织工序复杂,麻纤维剥下后要经过晒麻、泡麻、剥麻、洗麻、绩麻、纺麻、绕麻、煮洗上色、理线、穿线织布等复杂工序,最终纺织成麻布。常用的麻纺织工具包括纺线机、绕线机、织麻机等,都是用木料加工而成。织麻布时,织麻机上下调节器在脚踏板的带动下,经线上下交叉开口、闭合,木梭牵着围线,穿梭于上下开口的经线之间,再用紧线刀赶紧纬线,如此反复千百次后,才能织出宽一尺的麻布。nY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各彝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许多纺织工具,这也可以说明彝族纺织技术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nY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彝区:龙川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土了骨锥、骨针和陶质纺轮等器物;澜沧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石质纺轮;滇池周边新石器时代遗址、滇西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滇东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陶质纺轮。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纺织手工业的进步,大理点苍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陶轮纺,已经相当精致。nY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贵州彝区:赫章可乐柳家沟遗址中发现了2件陶质纺轮。从出土的陶纺轮和其它陶器均为轮制看,可乐文化遗址属新石器晚期,当时纺织手工业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此外,在平坝飞虎山遗址中出土的磨光石器中也有纺轮。nY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川彝区:普格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现了陶质纺轮,同时还发现了用海贝、骨贝、骨环串成的陶器项饰,这也可以看出当时人类的装饰审美水平。会理城河流遗址和墓葬中亦出土了完整的陶质轮纺。nY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些文物的出土说明了当时生活在这些区域的彝族先民们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同时装饰审美意识已经萌芽。关于纺织制衣《阿细的先基》在讲述人类服饰工艺演进时提到:最后人们才学会植麻纺布,栽桑养蚕,穿上了麻衣丝绸。和上述的“人们又学会打猎,打死狗剥皮披身上、围在腰上”相比较这从某些层面体现了服饰进化的过程,说明当时人们在告别了衣皮饰羽的生活后,能够采集野生的麻草类纺织纤维,搓绩编织,以包裹身体,这也是人类不断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后汉书·南蛮·巴郡南郡蛮传》中说:“及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时尚秦女,其爵比不更,有罪得以爵除。其君长岁出赋二千一十六钱,三岁一处义赋千八百钱;其民户出幏布八丈二尺......”能向秦贡赋幏布,说明这些地区当时的纺织水平有了一定的高度。nY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除了麻草纤维纺织技术外,当时彝族聚居地区还有了动物毛类的擀制技术。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其在服饰依然有古羌之风。《隋书·党项传》间载:“党项羌者.....服裘褐披毡以为上饰”。郭义恭的《广志》上记载羌人“女披大华毡以为盛饰”。从传统彝族服饰看,男女皆穿麻布衣,妇女着麻裤裙,披羊皮和毡子。这些这都说明了其与古羌服饰一脉相承,反映了彝民族结束了游牧生活而进入了农耕社会。nY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统的毛毡分为单皮和双披两种。擀制时要把绵羊毛撕松后铺在蔑毯上,再用竹质弹弓将羊毛弹绒,然后根据毛毡的不同类型,将毛绒按分量均匀平铺在竹帘或蔑毯上,一边用口喷洒温水使其湿润,一边用手脚搓揉碾压,使羊绒黏结成毡。最后,单披上端缩口即成,双披则需折成百褶裙,再用夹板定型。彝族《策帕氏族史》记载在武洛撮时代,武洛撮王宫内外有许多神怪塑像。其中镇守大堂口的九卡脸神像的装束为:“九百只羊的毛,擀一床披毡,用九百匹黑布,制一件长裙。”镇守大堂二门的羊头青衣人的装束为:“六百只羊的毛,擀一披毡,六百匹黑布,制一件长袍。”镇守大堂前口的黑人猪头神装束为:“三百只羊的毛,擀一床披毡,用三百匹黑布,制一件长衣。”这说明在武洛撮时代就已经有了擀毡技术。《彝族哭嫁歌》中也唱到:“一斤羊毛擀毡子,阿爹擀毡陪嫁女、边边破烂了,中间薄又薄,毡子有烂的时候,阿爹恩情永不忘。几尺布的花包,阿妈缝来陪嫁女。边边破烂了,中间薄又薄,花包有烂的时候,阿妈恩情永不忘”。“妈妈的女儿呦,马和骑主一同走。坐骑能回来,骑主回不去了呀;蓝黑两色披毡一起走,蓝色披毡能回去,黑色披毡不能回去啊!银领银扣一起走,银领能回转,银扣不能回呀!头饰银花和耳环一同走......”由此可以看出毡子在彝族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宗教信仰、婚丧嫁娶都有密切关系。nY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丝织时代

1983年在河南荥阳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包裹儿童尸体所用的丝织物,经检验研究为蚕丝类纤维。该遗址属仰韶文化秦王寨类型,为公元前3600-3000年。从中可以看出,蚕的驯化养殖在中国可以追溯到5300年前左右,而丝织技术的产生则可能超过5500年。《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传说她是养蚕缫丝方法的创造者。嫘祖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黄帝方得以“垂裳而治”。商代甲骨文中还出现了蚕、桑、丝、帛等字,而且还有一些和蚕丝生产有关的完整卜辞。甲骨文学者胡厚宣在研究中指出,有部分卜辞记载,查看蚕事要经过九次占卜。可以看出蚕桑在当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民生农事活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西周以后,巴蜀地区也有了丝织农事活动。《华阳国志·巴志》说:“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纻......皆纳贡之。”在这种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到公元前八世纪的春秋初期,巴族的奴隶主们建立了巴国。《彝族创世志》记述,在彝族先民丽罗阿武的时代,划封其天下为武堵、武默、武博罗、武驰弭、武果勒、武色吞、武古笃、武德僰、武陀尼九部行政区域。后武德僰即从今四川西部渐往云南一带发展矿业冶炼,打造兵器开辟天下。武陀尼则自宜宾往入成都,逐步向东发展农牧和丝织业以辅助武德僰。于是,西部武德僰一支以白帝星象而称白夷部,汉文史志称之“西夷”或“僰夷”。《彝族源流》中的《阁子阁默那》一节说:“毕待阿鲁买,嫁啥咪阁唐,有一个日子,去啥咪卧侯,到洗线塘边,浣丝沙,洗稠线......”nY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古籍中有很多对织绸缎的记载,这些记载往往都是把打铜和织绸缎锦帛放在一起叙述。坤阴运年朵毕余纪时期(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2100年),彝族地区东南西北八大分野内,四方有水源耕地,四方长桑树,兴起丝绸纺织业。《打铜织绸史》记载了尼能氏族“打铜织绸”的情况:“人类产生后,尼能先出现,尼能不织绸,尼君昏沉沉,能王也恍惚。尼能君王商议,一番来聚会, 牵来大壮牛,织绸杀牛吃。安排尼能妇女到织绸坊,架线如雷鸣,穿梭如云涌,展帛如闪电,尼能锦生辉。”《实索织绸》记载实索形成后,实君不施政,实臣不断事,实呗不祭祖。“实奢哲”和“索洪额”,在“实弭戛娄”聚议杀牛吃,安排“娄斯艺”和“郎多诺”去主持织绸。女的施技艺,男的尽全力,织实索花锦,实奢哲打招呼索洪额来取,放在实索境。《恒投织绸》记载:乾君未能辟地,坤王不能拓士,君王不自在,君王闷得慌。乾坤君王商定,在“恒弭戛娄”聚会,开拓“恒札鲁凯”地,取壮的牛为织绸杀吃。各乾坤男女,去主持织绸。织成青绸,放乾坤境内。《举偶织绸》记载:乾坤织成青绸后,“中央举偶族”出现,在“举偶”内,“实呗耄武吐”和“索呗耄洪额”,在“迭吐珠舍”,议事杀牛吃,召“额索”男女,去主持织绸。织出举偶白色绸,“额奢哲”和“索洪额”,放到举偶境。《六祖织绸》记载:在“卓雅纪堵”,六祖出现后,六祖形成后,六祖议事杀牛。在“纪堵恩戛”六祖商议织绸事,在“则也鲁布”地,开设织绸场。君长施了令,臣就去执行,呗耄就祭祖,三者有秩序。三匹长稠缎织成了之后,慕克克传到德布境内,慕齐齐传到德施境内,慕阿热传到糯境,慕阿卧传到恒境内。nY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打铜织绸史》对治炼钢和织绸缎有较多的记述。地位尊贵的人去世了,打铜织绸来裏遗体。其记述如下:“打铜的打铜,织绸的织绸。实索氏族的肥牛,牵到铜矿洞边,牵到织绸坊,做打铜祭牲,做织绸祭牲,男女同吃牛,工匠共用牛。男女工匠聚,一起来筹谋,共同动巧手。无绿色的丝纱,缺红色的丝纱,女的缺主意,男的犯了愁。先前在天梁中,放得有绸料,在地轴里面,备得有绸料,要去取来用。众男女工匠,去乾地道处,去坤地度家,取绿纱、红纱来用。造织绸机,却又无范本,女的缺主意,男的无主张。实索以雅额,要女的别急,男的别愁。天上神牛羊,左肾变线架,收太阳掌握,右肾变织架,由太阴掌握。往左太阳道,向右太阴道,去取了来用。众男女工匠往左面日道,向右面月道,取来了织绸样机,以尼弭戛金,与能弭皂银,造成织绸机。把金银打制,制出纺架,设坊并布线,线上架,布上机,开始把绸织。梭了穿不过,织绸未成功,恒也阿默尼,开一番好口,动一番巧手,线上架,布上机,梭子穿不过,织绸未成功。从天上高空,从地上四极,寻打铜的原,探织绸的理。犹冬日寻绿叶,得一个门诀窍,把绸织成功,效果很如意。阿默约拧线,娄乌吐穿线,织出成匹绸,织出成匹锦和绸,犹如树成林,缎和帛就像树叶一样多,绫和罗就像翻耕地。织绸织日形,世间日放光,四周日光照,世间绸高贵,天景绸高贵。织绸织月形,织出七轮月,四周皓月明,世间绸幅宽,地像绸幅宽,织出这种绸。织绸取形,取世间水形,四周水流畅,世间绸配套,天君绸配套。织绸取蕨形,四周展蕨纹,世间绸平顺,地王绸平顺。织绸取雾形,世间雾分布,四周雾分布,人间绸闪光,君长绸闪光。织绸取霭形,世间布着霭,人间绸色美,王的绸色美。实氏族绸色青,索氏族绸色红,道氏族绸幅长,度氏族绸幅宽。织厚实闪光的绸,织绸取云形,如黄云延伸,似乌云成团,若江云分布。织绸取鹤形,绸白如鹤翅,织绸取雁形,绸青如雁翅。织绸取松形,绸色似松针,织绸取柏形,绸美如柏叶。织绸取獭形,獭头形逼真,织绸取羊形,织出羊蹄印。上至天下至地,种种神异,样样神奇,万物的形象,都落在绸面上,都印在绸面上,展高天形象,现大地形象。织绸取龙形,织世间龙象,四周布虎形,中间为青龙,中间绸质丽,打开见人影,形象很生动。照亮了苍天,光彩映大地,引起少女嫉妒,引起少男生羡。左面上色秀,右面上色鲜。织绸取木形,取世间木形。周边有鸟栖,中间绸雅观,有七种颜色,穿起来高贵,显天的伟大威力,出现七道天门。为希弭遮天君,希堵佐地王首装,织了这些绸。裁剪艳花簇,制美丽长服,嵌丰富图案。成簇花饱满,送给道君长。染黑色长裙,裙摆呈青色,嵌得很齐整,送给道氏族王,君长恒赤叩,投迫能来穿,织出这些绸。蠕动的春蚕,闪闪萤火虫,女绸萤火虫,男绸如繁星。依天象,设松树神座,依地形,布桃树神坛。由少女负责,力与智不移,由少男负责,精力不分散。织出这些绸,男女绸绚丽,织婚事绸衣,婚服用锦绸,婚事中用绸。青赤线团,金银锦帛,放在奇山上。织绸的工具,依天象按地形制作,送弭恒略,高天雾沉沉,设织绸场。如冬天太阳,织技传一方,这要织成绸。织日月图时,取雾的图形,世间雾笼罩,周边雾自然,中间寓高空,织日形在上,织绸取霭形,世间霭自然,四周三簇霭,中间来收口,织日形在上。织绸取龙形,世间龙分布,四周织立虎,中间布长龙,绸上显长龙。”nY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实索地,织成匹的绸。朝北部方向,取麻纳默礼法,场地设岩脚,织绸以样式,有三种名绸,美艳的生辉,价值增十倍,一眼生百彩。北部织绸场,织出这些绸,在弭娄则下面,天君创婚制。在弭诺赤下面,地王订婚俗。恒毕余之女,嫁往恒举额,娶亲无聘礼,嫁女无嫁妆,未形成富贵,未产生威望。修天的  索母说这样不成。榜样来兴起,制种种规矩,发样样训示。招女子织绸,兴起了织绸。织女嫁妆,定聘礼价值,财产作分割,同嫁妆搭配,以嫁妆换算,从此以后,富贵形成了,威望产生了。‘额索氏顶天,额索氏拓地。繁衍了后代,子孙生稳根。织绸取树形,世间树木布,四周上布鸟,中象征地心。织绸取龙形,世间龙分布,四边上织龙,中间绸雅观,地王绸雅观。织绸取蕨形,依世间之蕨。织绸取雾形,取世间雾形。织绸取霭形,取世间霭形,四周如霭布。织绸取蜂形,四周如蜂篱。织绸取日形,日光照世间。织绸取月形,世间月色皎,织成这些绸。濯氏母与子,纺纱布九行,织整匹的绸,打成驮的铜。卷成匹的绸,朝南部方向,到苦侯上方,大海的边沿,绸价增十倍,一份值十份,绸绵美生辉,南部兴织绸,织出如此绸。男女绸绚丽,织婚事绸衣,婚装用锦绸,婚事也用铜。青红线团,全部锦帛,放苍天松间,放繁茂桃间,织绸的工具,放到天篱门,在希弭恒略'开三处织坊织绸技传三方。‘毕余’织的绸,织的青色绸,毕德’织一番,织出红色绸。织绸取水形,似世间流水。四周分向流,中间色泽青。毕德红色绸,织绸取木形,展示世间木,四周栖满鸟,中间呈绿叶,织出如此绸。‘濯氏母子’,以足实材料,织成匹的绸。卷起黑色绸,朝东部方向,到‘署卓蒙格’,择场此上方,以三种名绸,每种三名称,美而现异彩,一眼见百彩,价值增十倍。东部兴织绸,织如此之绸。男女绸质丽,织婚事绸衣,婚装用锦绸,婚事也用铜。青红线团,金银锦帛,放到织机上,好比猫上了石板。在希弭恒略,似秋雾沉沉,开四处织坊,如冬天太阳,织技传五方,如此织成了。”nY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确舍织绸》记载织出四种绸:德氏族上等绸,德朵绣鸟绸,德布氏族黑叶绸,陀尼氏族大岩绸。并记述舍君卓仇类,有女名叫娄虚,嫁米妥那卧,生陀尼九子。她“先织绚丽绸,为了作祭奠,又为祭而织,取华美式样,把耕地仿照,再来织绸面,聚一方织绸”。“武氏族四萨额”先知,骑四匹骏马,从四边到来,取四种绸子。神威光四射普照“恒略”织锦绸。在“四大鲁旺”“八大分野”间,“织绸无秩序,不成了体统。圣人笃勒策汝和大禹,用青赤线团,织金银锦帛,织绸依程序,传往四方,传八大分野。东南西北,八大分野内,四方有水源、耕地、长桑树、生蚕,四方兴养蚕、绾锦、收丝纱,‘四濯替’来织绸,‘四宰度’来牵线,‘四毕质’来量。锦匹、绸匹宛若马鬃毛,绫匹、罗匹好比木叶落,缎匹、帛匹如耕出的地。自这以后织绸有了体统。在‘蒙格洛略’,天君得赋税,轻的留自用。织绸分厚薄,厚的交作税,薄的留来用。内部绸自给。山野三条路,虎啸如击鼓,熊吼如雷鸣,虎豹穿云过,担心绸害怕,献以牛马牲,绸的道路通。绸来自岩上,蜂巢如乌云,蜂飞如牵线,下岩如猿行,背面鹰盘旋,担心绸害怕,献之以猪羊,绸的道路通。绸从水中来,船匠如鸽叩,挥桨如鹞聚,舟船交织行,担心绸受吓,献之以鸡鸭,绸的道路通。如水地上流,利于人发展,‘四城邑’织绸,流通‘八鲁旺’,四方都受益,如树大山高,洪福齐天,有绸租赋,相得益彰”。nY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流传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大姚等县的《梅葛》在“创世”部分说:“造天的儿子有啦!造地的姑娘有啦!造天的儿子没有衣裳穿,拿云彩做衣裳;造地的姑娘没有衣裳穿,拿青苔做衣裳。”这是彝族先民对服饰起源的一种探索,他们把天上的云彩和地上的青苔作为男女服饰的开端。在“造物”这一部分又说到蚕丝的起源时又说:“东洋大海石岩边,柞桑树有三林,甜桑树有三林,马桑树有三林;天神撒下蚕种来,一撒撒在树桠上,桑树下三堆蚕屎,江西挑担人,来到桑树下,看见了蚕屎,找到了蚕种。蚕种找到了,哪个抱蚕子?汉家姑娘抱蚕子。三年闰一月,一年打两春;打春后三天,桑树发出来,蚕儿钻出来。蚕有了,桑叶也有了,没有簸箕和筛子,怎么来养蚕。去找竹子来,去请篾匠来,把簸箕编出来,把筛子编出来。蚕养在簸箕筛子里。要扫蚕了,一天扫三回,三天扫九回。怎样喂蚕?先喂什么?先喂柞桑叶,再喂甜桑叶,后喂马桑叶,蚕就长大了。哪个来拣蚕?汉家姑娘来拣蚕。一天拣三回,三天拣九回。小的拣一堆,大的拣一堆。小的拣在簸箕里,大的拣在筛垫上。小的一天喂一次,大的一天喂三次。蚕养老了,没有吐死的地方。汉家田埂上,长着茴香草,割来茴香草,把蚕放草上。属羊日吐丝,蚕茧结成了。大理铁锣锅,昆明大铁锅,用来煮蚕茧。哪个来挑丝线?哪个来纺丝线?剑川人用黄竹筷子挑蚕丝,剑川人纺丝线。蚕丝挑出来,丝线纺出来,白茧纺出白线,红茧纺出红线,黄茧纺出黄丝线。各色丝线都纺好,用它来绣花衣裳。”尤中先生在《中国西南民族史》一书在研究夜郎时说:“在夜郎部落联盟内,有许多小部落的生产还比较落后,直到后汉时期,仍然是‘寡畜产,又无蚕桑’”。彝族六祖之慕齐齐在乌蒙山西北地区创建了阿默德施国(亦称默部),慕齐齐之子齐阿洪与宏鲁舍联姻,后生有二子,长子洪阿布第七时孙朵直余世治“洪鲁博果”,戴的是丝绸帽,世居高位。另彝族先民流传于后世的“祭文”中说:“德氏族用九块金子,铸造项链和手镯。举额氏族用三块金子购绸缎作王袍。”说明当时丝绸还是非常珍贵的物品。彝族史诗《梅葛》中提到养蚕技术在彝区出现得较晚,其产生工艺是由汉区传入。此外,大部分彝族服饰中用丝布制衣也不多见,仅限于一些贵族服饰,彝语称“格波票”。这或许和彝族聚居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有关,部分平坝彝区已经有了家蚕养殖和丝织工艺,而高寒山区因气候寒冷不利于蚕的养殖,因此缫丝工艺的发展也比较滞后。nY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