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统服饰文化

红土地上耕耘的高原“红妆”——南部方言峨新土语地区的彝族服饰

作者:​Wanx Lanfgar yif 发布时间:2021-11-08 原出处:搜狐网-​传统服饰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image.pngy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是名副其实的红土高原,在这片壮美的红色大地上,与红土地交相辉映的,是勤劳耕耘的彝族妇女艳丽的红装和红扑扑的脸蛋”y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上一篇《南部方言彝族服饰:灿烂山花中的“尼苏嫫”|围读服饰史》为大家介绍了彝语南部方言石建土语的彝族服饰,这一篇将为大家介绍的是峨新土语的彝族服饰。峨新土语主要分布在玉溪市的峨山、新平、江川、红塔、易门等区县,楚雄州的双柏县和昆明市的晋宁区也有分布。y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峨山“纳苏”彝族

这一土语以峨山的“纳苏”服饰最具代表性,峨山彝族自治县是云南省成立最早的彝族自治县,也是南部方言彝族最聚集的县,“纳苏”支系也是峨山人口最多的支系,这个支系虽然自称“纳苏”,但与东部方言的“纳苏”难以通话。y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 擅长花鼓舞的“纳苏”妇女

除了峨山,“纳苏”支系还分布于易门、双柏、新平、红塔、晋宁等区县与峨山相邻的部分,服饰总体差异不大,都是由头饰(帽子或包头)、两件套或假两件的长袖上衣、围腰和长裤组成。“纳苏”支系不同年龄女性的服装,以及盛装和便装都有区别。y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1632829897903925.png

△ “纳苏”少女服饰(新装和老装)

不同年龄段的“纳苏”女性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头饰不同,未婚年轻女子喜戴“喜鹊帽”,这种帽子用夹层黑布剪成左右相等的柳叶状拼接而成,顶部当空,尾部状如喜鹊翘尾,故称“喜鹊帽”,外表以彩色丝线挑绣花鸟图案,传统的“喜鹊帽”前沿钉有两排玉石或银制小罗汉,沿边用绿色丝线绣犬牙状或银桂花为饰,现以银泡或花边代替。y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mage.png

△ 精致可爱的“喜鹊帽”

“纳苏”支系的已婚中青年妇女主要以粉红色或白色针织纱帕包头,一些心灵手巧的妇女会在包头帕上绣少量的花卉图案装饰,并在头帕尾端缀上流苏。y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已无法用戴“喜鹊帽”和包头帕来区分未婚和已婚女性,在不同场合“纳苏”妇女会以自身喜好和实际情况来选择头饰。y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 “纳苏”中青年妇女服饰

“纳苏”支系的老年妇女戴黑色包头,先将头发盘于头顶,用一条五尺长四寸宽的黑纱帕包好,再用一块边长为三尺五寸的正方形单层黑布叠成三角状戴于头顶,将后一角披及后背。y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 “纳苏”老年妇女服饰

从中可以看出,“纳苏”支系各年龄段的妇女除头饰外的服装款式都比较统一。上衣和裤子有两种款式,一种是绣花图案比较多的蓝布衣裤,上衣为两件套或假两件,有精美绚丽的绣花肩托,衣袖和裤子上也有多道绣花花边;一种是长袖白衬衫搭配黑色或红色的无袖小褂,下着白色长裤,有的在衣襟、袖子和裤腿上也会装饰绣花花边。y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 不同款式的“纳苏”服饰

“纳苏”服饰最有特色的当属精美的绣花围腰,这也是最能体现“纳苏”妇女绣花技艺的地方。绣花围腰呈“凸”字形,以黑色或天蓝色布料作底,沿“凸”字型腰头钉有三道银珠或以彩色丝线绣花装饰,三道之间以红、绿丝线绣以藤式花草,正中嵌一白底绣花三角状“围腰芯”,绣有花鸟等图案,沿花芯底部边沿绣犬牙状花纹。y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 不同款式、花纹的绣花围腰

围腰头左右两边钉有一对银制围腰牌,以一条六股或八股头银链佩戴,腰部用白布缝制左右各一条绣花飘带,反结于后腰为摆,也有的用银链做后腰索的。还有一种不太正式的围腰系法,即不用银链银牌,直接将围腰头翻折塞入怀中。y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mage.png

△ 另一种围腰系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纳苏”服饰的绣花色彩越来越绚丽,绣法越来越多样,装饰物也越来越繁多,但也有一些技艺衰变的现象,比如大量机绣花边的使用,以及特色的“纳苏”打籽堆绣、贴布绣的简化变异,这些现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存在不小的冲击。y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632830313974691.pngimage.png

△ 老式和新式的刺绣背带

根据《彝语简志》,峨新土语的彝族自称“纳苏”,而另外两个土语自称“尼苏”或“聂苏”,但据笔者了解,在书上所说的峨新土语的分布地区,只有上述这个支系自称“纳苏”,新平、江川、红塔、晋宁等地的其他南部方言彝族自称也是“尼苏”或“聂苏”,这一区域并不符合石建土语和元金土语的分布范围,所以暂且把他们也放到峨新土语这一篇来介绍。y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安化“尼苏”彝族

分布于江川区安化彝族乡、红塔区小石桥彝族乡及晋宁区六街镇等地的彝族“尼苏”服饰比较简约(以下简称“安化彝族”),没有太多复杂的装饰,但绣花十分有特色,她们的绣花和“花腰彝”的风格有点像,但在图案和配色上有明显的区别,喜欢在衣襟、腰带、围腰、荷包挂饰、袖口裤脚及背带上刺绣以玫红色为主色调的马樱花、牡丹花、兰花、凤鸟、蝴蝶等栩栩如生的图案。y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 精美绚丽的安化彝族刺绣

这种服装款式一直以来变化都不太大,都是由包头、两件套上衣、银压襟、腰带、围腰、挂饰、绣花鞋等部分组成,但不同时代的服饰在布料、配色和材料上存在较大差别。y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 不同年代的安化彝族服饰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种款式衣服的布料由淡绿、深蓝、黑色等淡雅的颜色为主,转变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荧光绿、金红、桃红等鲜艳的色彩,绣线的色彩越来越艳丽,红色流苏和串珠的应用越来越多,但绣花图样的变化不太大,这是辨认不同年代服饰为同一款式最好的办法之一。y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平“尼苏”彝族

与之情况相似的还有分布于新平东部的扬武、平甸、新化等地的彝族“尼苏”服饰(以下简称“彝族”),这种款式的服饰在布料颜色上也经历过由深蓝、浅蓝等冷色调到粉紫、粉红、大红等暖色调的变化,刺绣的配色也越来越鲜艳明快,图案越来越繁杂醒目。y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 不同年代的新平彝族服饰

上面这些中的服装虽然看起来形态各异、差别很大,但从服饰的形制及组成部分可以看出为同一款式,共同点在于以蓝布或黑布作包头,翘起的包头布尾端有绣花;上衣为两件套,内穿长袖衣衫,前短后长,后摆长及小腿,外穿短袖斜襟衣,在衣襟、袖口、衣摆等处也有精美的绣花图案;腰系一条长长的绣花腰带,前围绣花兜肚,侧面和后面都有绣花挂饰,并以银泡、串珠和长流苏作装饰,绣花图案有平绣和挑花的莲花、鱼纹、鸟纹、工字等花纹。y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戛洒“尼苏”彝族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是玉溪市的第二大彝族聚居县,彝族支系还要多于峨山,在新平西部的戛洒、水塘、漠沙等地还有一种彝族“尼苏”服饰(以下简称“戛洒彝族”),虽然比较简单朴素,但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y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effdd.jpgimage.pngimage.png

△ 不同年代的戛洒彝族服饰

这种款式的服饰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蓝色布料的琵琶襟上衣,前短后长,并在衣襟、衣袖和衣服左下角用红、黑、白三色布条进行装饰,头饰为黑色长布带包头,布带尾端缝制银泡图案作为装饰,下穿纯黑色长裤。随着时代的发展,银币、银流苏、花边等复杂的装饰越来越多,头饰也越来越舞台化,但服装形制和布料色彩几乎没有太大变化,看到独特的琵琶襟和衣服左下角用花边围成的方框就可以辨认出这种服饰。y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勒苏/山苏”彝族

在玉溪市的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峨山彝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及邻近的红河州石屏县,还有一个自称“勒苏”、他称“山苏”的特殊彝族支系,这个支系的语言属于彝语南部方言,但和同属南部方言的“纳苏”、“尼苏”等支系难以通话。由于“山苏”支系大部分生活在《彝语简志》中峨新土语的大致分布范围,所以暂且也把这一支系放到此篇中介绍。y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 彝族山苏人

“勒苏”支系生活在最偏远的山区,其自称有野外、山野的意思,所以也称“山苏”,为意译。一直以来,山苏人的生活条件都比较差,所以服饰也非常朴素简洁,她们的服饰看起来和新平东部的“尼苏”比较像,但包头的包法比较多样随意,没有绣花兜肚,全套服饰的绣花也非常少,仅以黑布、花布、花边和少量平绣、挑花图案进行装饰,没有太明显的服饰变迁。y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 不同年代的山苏服饰,几乎没有太大变化

总体来看,峨新土语地区的彝族由于大部分生活在山区,甚至偏远山区,语言、服饰等文化保存得要好一些,大部分支系的服饰变迁也不太明显,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节庆活动越来越多,舞台装和盛装的配色装饰越来越华丽夸张,也存在向周围其他支系采借绣花图案和饰品的情况,但也保留着最原本的一些元素,如服装形制、特色刺绣图案等。yC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