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语言文字与古籍

略谈大方彝文碑刻

作者:高致贤 发布时间:2009-03-25 原出处:彝学研究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走进贵州大方县奢香博物馆的彝文碑陈列室,一块块彝文碑或彝文汉文合写碑呈现在眼前。这些碑形状各异,碑文记事不同,产生的年代悬殊,皆为历史文物。
jG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记事年代最早的,首推“济火纪功碑”。该碑以彝文记述了1700多年前的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孟获途经大方,大方彝族首领济济火率水西各族人民为丞相献粮通道,助战有功,被封为罗甸国王的史实,写下民族团结的历史篇章。jG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水西地方,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交通极为不便。细读大渡河桥碑铭文,我们仿佛从碑文的字里行间看到:大方南疆,大渡河波涛汹涌,奔腾于大方与黔西两县的交界处,隔断两岸人民之往来。明代万历年间,大方彝汉人民紧密团结,捐资筹工,并肩劳动,经两年的共同奋斗,建成一座高14米,宽7米,长70米的巍巍五孔大渡河桥,正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迎来中原经济文化与水西的交流。jG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方北界,山峻水险,蚂蚁河、慕都河东南夹流,截断了方人入川的要道。春夏之间,“浑流浊浪,迂涉者难免灭顶之灾”,与四川往来受阻,年年造成人畜落水死亡之灾难。对此,当地彝汉民族相约捐资,携手奋战,于清嘉庆年间,先后在蚂蚁河、慕都河上及此二河交流处分别建起三座石拱桥,立下碑记,用彝、汉文同时记下了各族人民共同建桥的英雄业绩和捐资者的芳名。jG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方城西二十多里处的白布河畔,那里有个洛启坡,当地人称“落气坡”。该坡巉崖峭壁,崖腰小道,行者甚苦。明嘉靖年间,贵州宣慰使安万铨捐献资金,并率水西各族人民在悬崖绝壁之上开山凿石,修成一条长2000多米,宽6米多的石衢坦道——千岁衢,打通了大方西出的难关。千岁衢摩崖石刻碑,就用彝文记述了这一修路经过,已拓片收藏。jG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方东边,与金沙县交界之安洛河,洪波滚滚,难于涉足。居住在安洛河两岸的汉、满、彝、苗等民族兄弟,捐资出力,于清代建一石拱桥于河上,桥头立有彝、汉文方碑,也运入陈列室。jG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细读这些碑文,伫立沉思,历史上水西各族人民一个个团结战斗的场景历历在目。这些作为历史见证的碑刻,不但用彝、汉文同时书写,且碑文缮写者也是彝、汉族之名人,表明了各族人民平等团结,共建水西的真迹。jG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