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语言文字与古籍

《梅葛》的搜集整理与出版

作者:郭开云 发布时间:2020-02-11 原出处:彝学研究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梅葛》是彝族人民的一部长篇叙事史诗,广泛流传在我州的彝族聚居地区。《梅葛》一词是彝语的译音,是一种调子的名称。因为创世史诗是用《梅葛》调子演唱,并用《梅葛》调流传,所以人们称这部创世史诗为《梅葛》。它没有文字记载,完全靠彝族人民口耳相传保留下来。
F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梅葛》长诗计5700余行,主要分为:“创世”、“造物”、“婚事和恋歌”、“丧事”四大部分。它们虽不是一个完整的从头至尾贯成一气的故事。但是,它的每一个篇章却又是史诗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此外,还有一些各不相关的小段,彝族人民称它为杂调子。F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梅葛》反映了彝族人民在远古时代的世界观和对事物的丰富想象,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的变化过程,反映了彝族人民在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的贫困生活,以及恋爱、婚姻、丧事、怀亲等习俗;同时也反映了历史上彝族人民与其他兄弟民族、特别是汉族在经济文化上的亲密关系。史诗《梅葛》概括了彝族人民生活历史的全部轮廓,可以说是彝族人民的百科全书。它是文学,也是历史。使我们从中增加许多历史的民族的知识,也帮助我们欣赏到民间文学的朴实的内在的美。《梅葛》经过世代相传和不断加工锤炼,具有不同时代的特点,使它从科学的意义或是美学的意义来说,都有很高的价值,被称为彝族文学的瑰宝。1961年,郭沫若同志去大理路过楚雄时,曾赋诗给这枝彝族之花以高度的评价和赞扬:“百花齐放在边疆,十二兄弟聚一堂,造天造地齐努力,歌舞梅葛溢芬芳。”1985年8月和1986年2月,广西大学外语系教师美籍驻华人员本德·马克继翻译彝族民间叙事长诗《七妹与蛇郎》之后,又先后两次来到姚安、大姚深入生活,调查研究,准备翻译《梅葛》成美文版介绍到国外去,让这枝彝族文学之花在世界文坛上放射光彩。F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梅葛》的搜集、翻译、整理和研究工作,最初是1957年初由徐嘉瑞同志进行的,在中共姚安县委书记张松同志的领导和支持下,由陈继平同志具体指导,我荣幸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到马游乡住了一年,与彝族歌手郭天元、自发生、王朝显称祖称孙。全面地搜集了这部彝族史诗《梅葛》。由徐嘉瑞寄给我50元钱,作为烟茶招待费。记录稿完成后,徐老交待要复写3份,寄两份给他,连同底稿各留一份在县。F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58年夏季,省里召开农村俱乐部工作会议,我参加了这个会议,会后,徐老把我叫去在省文联住起来,他说:“叫你来是要把《梅葛》底稿在这里初步整理一下,把重复的,不健康的先删去。就这样,我在文联住了一个月,才算完成了这个任务。同时还进行了“采花曲”的初步整理工作。1958年秋末,我因事顺便到省文联,徐老把印出的《梅葛》小样拿给我看,我当时因为任务紧迫,看完后就还给他,办我的事去了。F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年底由中国作家协会昆明分会和昆明师范学院共同组织的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楚雄调查队来到大姚(当时姚安、大姚、永仁并成一县称大姚),对彝族民间文学进行全面的调查和收集,并派专人深入到《梅葛》流传较广的地区进行复查和搜集。陈继平同志又指定我参加这个调查队工作,对三姚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学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搜集。当时留县的复写本也集中在一起研究,记录本则留大姚县委宣传部。在这段时间里,我和许明学、郭思九、龚维顺、张宝生、范灵芝、陈志群、胡炳文、刘德虚、李树荣、姚文俐、韦廷慧等同志一起到马游、直苴、昙华、韭菜地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搜集。调查队回昆明后,我又有机会到省文联找到了徐老,向徐老汇报了后来《梅葛》的搜集情况,徐老对我说:“原来的本子,有不完备的地方,现在经过广泛全面的搜集,又有新的发现,原来的稿子不印了,要把新的东西也增加进去,整理成一个完整的本子,这样好一些。”《梅葛》终于在1959年9月出版了,徐老以个人名誉寄了一本精装本给我,同时也以个人名誉寄了20元钱给我,并说: “由于校对不慎把你的名字也印错了,并把这事也告诉了陈继平同志。”1978年10月,《梅葛》再版,出版社一位编辑打电话找我,问我参加搜集“梅葛”的人员名单,我将上述情况向他作了反映,并且向他说了更正名字的情况。到再版出来后,名字还是没有更正过来。后来我有机会到出版社谈及此事时,编辑说:“不行了,只有下次再版才行了。”另一位编辑说:“下次再版就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了。”《梅葛》是叙述天地万物、人类起源和生产的古歌,概括而又形象地反映了彝族人民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表现了古代彝族人民劳动斗争的广阔图景,几乎人民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绘。F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梅葛》以对唱的形式,一问一答,或以男女对唱,或以主客盘歌,演唱者以智慧的语言取胜对方时,听众则为之喝彩叫好。从此歌者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声誉,郭天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尊为最有学问的人。在他的一生中,从小就注意《梅葛》的学习和演唱,每当逢年过节和结婚喜庆,他都尽可能参加,抓住一切时机,向先辈学习,掌握了彝族的“根谱”。歌手们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在漫长的岁月里使《梅葛》得以流传。彝族擂台盘歌唱《梅葛》,曾有这样的情况,若是男方输了,要到女方去招亲上门,若是女方输了,独姑娘也要出嫁到男方家里去。按照彝族传统的风俗习惯,长子是不能出去招亲上门的。但是毕把啦村青年张锡忠的哥哥年轻时曾与阿苤啦村的一个女青年擂台盘歌唱《梅葛》,两人可算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经过三天三夜的擂台盘歌比赛,张锡忠的哥哥终于赛不过女青年,只得到阿苤啦村女青年家去招亲上门。F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梅葛》在马游等地的广泛流传,使得彝族人民男女老少都能和上几调。老年人唱的是老年调,主要内容是开天辟地,创世立业,和劳动生活。青年人唱的过山调,则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少年儿童唱的是娃娃腔,又称《娃娃梅葛》,是妙趣横生的儿歌,颇有西欧“摇篮曲” 的情趣。这些都反映出彝族人民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纯洁朴实、富于想象的古老民族的气质情操。F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梅葛发祥地之一的马游坪,解放前是一个穷乡僻壤,彝家过的是苦荞粑粑拌黄莲的日子。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马游坪的生产一年比一年发展,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改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F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马游坪的彝族人民捧出香甜的美酒,欢聚一堂,吹起芦笙跳起舞,歌手们把《梅葛》唱了三天三夜。整个寨子,如醉如狂,欢乐的人群汇成了欢乐的海洋,年逾古稀的老歌手郭有诚,仿佛年轻了20岁,他满怀激情地引吭高歌,彝家山寨的女秀才郭连英,在这欢乐的舞寨,和青年男女一起放开歌喉,跳着芦笙舞步,唱起《梅葛调》。歌声响彻夜空,篝火照亮彝寨。马游坪有一支由彝族男女青年组成的业余文艺演出队,活跃在彝家山寨,他们推陈出新,先后整理改编了《笛子调》、《过山调》、《响篾调》、《娃娃腔》等30多支传统曲调,歌唱今天的新生活,先后参加区、县和全州“火把节”、“龙华会” 的演出,他们的节目都保持着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很受彝族群众的欢迎。F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少数民族文化事业,马游乡业余文艺演出队的一些同志,曾多次被派到楚雄彝族自治州首府和省城昆明等地观摩演出,彝族歌手罗学明还上首都北京演出过,曾被选为省人民代表、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会员、州文联委员。现在他的两个女儿,也学会了许多《梅葛》调,成了业余文艺演出队的骨干积极分子。F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文来源于《彝学研究网》   作者:郭开云Fu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Baidu
map